摘要:為了進一步明確不同高粱品種種植密度與土壤含水量、生長發育、生物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以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高粱研究所選育的高粱雜交種通雜139為試驗材料,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3個密度,分別為:7.5萬、10.5萬、13.5萬株/hm2。結果表明:株高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呈現增高的趨勢,莖粗則隨密度的增加而變細。密度為10.5萬株/hm2的處理平均土壤含水量較7.5萬株/hm2和13.5萬株/hm2分別提高1.58,1.03百分點,且差異顯著。葉面積指數隨種植密度的增加上升顯著。種植密度在7.5萬~10.5萬株/hm2時,籽粒產量隨之增加,種植密度在10.5萬~13.5萬株/hm2時,籽粒產量呈下降趨勢,且各處理之間籽粒產量差異顯著。單穗重、單穗粒重、千粒重及單株穗粒數均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處理之間差異顯著。建議通雜139種植密度為10.5萬株/hm2,株行距15.87cm×50.00cm,能很好地均衡土壤水肥條件,合理構置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水平。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北方農業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種質資源·作物栽培、農業生態環境·植物保護、園藝、等。于1973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