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路和大洲火山巖盆地分屬于不同的大地構造位置,是贛杭鈾成礦帶東段重要的產鈾區,其成礦特征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通過流體包裹體研究發現該區發育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CO_2(含)多相包裹體、純氣體包裹體和含子礦物多相包裹體,其均一溫度和鹽度在成礦期明顯增高。含子礦物三相包裹體顯著發育,表明鈾成礦是在流體沸騰作用機制下形成。成礦流體總體為富含鹵素、硫及堿金屬的C-H-O流體,δ^34S值在大洲礦區為2.6‰-5‰,平均為3.8‰,在新路礦區為-16.3‰-14.9‰,平均為2.1‰,結合不同區段地質特征分析,認為成礦流體來源于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研究認為深部鈾元素是通過鈾氫化物、鉑合金氮化物從上地幔、地殼深部遷移至地殼淺部成礦,淺部鈾元素是通過熱液蝕變萃取并以碳酸鹽配合物遷移富集成礦。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臨川文化研究、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研究、文學與藝術研究、政治與法律研究、創新創業研究、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等。于1982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