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報道在華北克拉通北緣云崗石窟景區內侏羅系地層中發現的20余個由地震液化形成的砂巖柱。地震導致的砂土液化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現象,地震波的震動使埋藏在地下未固結的飽和砂質沉積物迅速變為流體并在巨大壓力下噴涌至地表,形成砂火山或泥火山。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和2012年新西蘭6.2級地震都產生了嚴重的液化現象,在對地表造成嚴重破壞的同時,分別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的溢出丘和形態完好的砂火山。古地震之后,液化砂質沉積物往往在上涌的通道內固結成巖,形成穿層的巖柱或巖管。近年來,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相繼發現很多地震液化形成的中生代巨型碎屑巖柱。2018年,本文作者在云崗石窟景區內的侏羅系云崗組中發現了 20多條直徑15 20cm左右、高可達2m 以上穿層“侵入”的砂巖柱,有的在縱向上呈串珠狀排列,有的呈不規則的樹枝狀自下向上伸展,膨大狹縮、分支復合現象非常明顯,砂巖柱內部結構均一,不見任何層理。砂巖柱頂端的泥質圍巖石中有明顯向上牽引、拖拽的痕跡。這些砂巖柱沒有任何硅化木的特征,也不是普通成巖作用形成的結核,與暴雨、泥石流、重力滑塌等作用均無任何關系,是古地震液化作用在地層內保存的遺跡,故稱為液化砂巖柱。地震液化砂巖柱發育的層位位于李振宏等人(2014)在寧武靜樂盆地侏羅系云崗組頂部的凝灰質泥晶碳酸鹽層位(160 Ma)之下約40m處,初步判定形成這些液化砂巖柱的古地震發生于160. 75 Ma-160 M a之間的晚侏羅世。古地震的形成過程與燕山運動引起的地殼運動有直接的關聯,是華北克拉通內與燕山運動伴生的古地震在地層中留下的最直接證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地質學報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綜述、研究論文、技術方法、特邀論文等等。于1922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