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成于印支期的大別造山帶和周緣中生代盆地構成了一級源匯系統,其中位于造山帶北緣的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層發育,且以盆地南緣出露最好,這為盆山源匯系統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沉積記錄。筆者從合肥盆地南緣采集了10個砂巖樣品和1個礫巖樣品,進行鋯石U/Pb(LA-ICP-MS)定年分析,獲得了742個有效年齡(置信度不小于85%),范圍為113±3.6-2983Ma。這些碎屑鋯石年齡譜可以被分為5個年齡段:113-137Ma,峰值131Ma;184-273Ma,峰值226Ma;274-517.3Ma,具有2個峰值280Ma和474Ma;532-856.6Ma,具有3個峰值572Ma、649Ma和772Ma;1786-2600Ma,具有2個峰值2035Ma和2506Ma。同時,總結了物源區大別造山帶不同單元鋯石U-Pb年齡特征。根據鋯石U/Pb年齡和Th/U值,發現這5個年齡段比較準確地記錄了物源區地質體,分別是早白堊世的巖漿巖、大別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巖、北淮陽的淺變質巖、北大別的正片麻巖和盧鎮關群變質巖。根據鋯石最小年齡,修正了合肥盆地南緣中生代地層格架,為源匯系統研究確立了時間框架。合肥盆地南緣中生代沉積可以分為4個演化階段:晚三疊世瑞替期—早侏羅世辛涅繆斯期、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和早白堊世晚期,并據此確定了每個階段主要物源區特征及其時空變化。碎屑鋯石U/Pb年齡和Th/U值限定了大別造山帶僅存在三疊紀的超高壓變質作用,且超高壓變質巖折返到地表的最早時間是晚三疊世瑞替期,大別造山帶大陸島弧發育的時間是新元古代。上述研究結果不僅為恢復大別造山帶構造古地理做出了新的貢獻,而且更為盆山源匯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個實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古地理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簡訊、生物古地理學及古生態學、巖相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地球化學與沉積環境、第四紀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古今地理環境及人類文明等。于199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