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源-匯系統根據侵蝕、搬運及沉積作用的顯著程度可劃分為物源區、過渡區和沉積區,根據研究的時間尺度可劃分為現代系統、第四紀系統和深時系統。洋陸邊緣源-匯系統根據地貌單元的空間配置可劃分為“陡—短—深”、“寬—深”及“寬—淺”3種空間分布類型,這3種類型在沉積體積分布及沉積記錄保存潛力上存在差異。完整的源-匯系統古地理重建包括沉積區古地理重建和物源區古地理重建。深時尺度下沉積區古地理重建方法隨著巖相古地理、構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及層序地層學的發展已趨完善,而物源區古地理重建則更具挑戰性,尤其是在物源區遭受侵蝕而不復存在的情況下更具難度。在源-匯分析方法體系中,物源區古流域水系形態、面積范圍、地貌地勢等古地理要素可通過構造要素分析、碎屑礦物分析、沉積體積回填、地貌學參數比例關系、古水力學參數比例關系和河流沉積通量模型等方法獲得。總之,深時源-匯系統古地理重建能夠通過盆地沉積記錄揭示出物源區古地理演化特征,為沉積盆地充填過程提供沉積供給的信息,對能源礦產勘探和深時古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古地理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簡訊、生物古地理學及古生態學、巖相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地球化學與沉積環境、第四紀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古今地理環境及人類文明等。于199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