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鄱陽湖西南緣,風成砂質堆積的下風向,有厚層黃棕壤發育,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光釋光法)年代顯示,為末次冰期風沙和風塵堆積。在厚田—打鼓嶺斷面,對沙山到黃棕壤的沉積物粒度并結合地貌學進行分析,發現:沿現代冬季風方向(NE 30°)自東北向西南,地表沉積相為沙—沙黃土—粘黃土逐漸過渡,粒度組成和粒度參數表現出從北而南的系統性變化,顯示搬運動力和物源均單一且穩定;粒度參數與物源地的距離,服從對數函數分異模式,在約20km范圍之內,變化最劇烈,之后漸趨平穩,20 km是碎屑分選的特征距離。研究結果給出了鄱陽湖西南存在風沙—風塵堆積體系的證據,并揭示了近源風成堆積沉積指標的變化規律,可為粉塵堆積的物源示蹤提供相關理論參考。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干旱區地理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氣候與水文、地表過程研究、地球信息科學、土壤資源、區域發展等。于197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