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發掘的朝鮮朝漢語官話質正制度材料證明,《訓民正音》是在漢語等韻學理論指導基礎上,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和漢字構型學說,于十五世紀創制出的較為完備的諺文字母標記文字理論體系。并且依照漢語等韻學理論仿制相對應的朝鮮等韻圖,對發音方法、音值、音位等問題制定了比較系統的圖解方案,構成了新的等韻“質正”理論范疇。本文結合“質正”文獻之考察,指出以往中、韓學者有關《訓民正音》源于八思巴文字觀點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討論漢語音韻學理論在《訓民正音》際音符號創制應用實踐中的意義與作用,以便推進朝鮮朝漢語官話“質正”制度研究,重新認識東亞視域下傳統漢語音韻學標音理論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產生與創制的重要影響程度。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古漢語研究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簡訊、冷門絕學專欄等。于198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