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重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挾裹著多級政府大量財政投入的鄉村規劃與項目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能,深刻地改變了鄉村治理的利益格局。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熱過后,鄉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浮出水面,可持續鄉村治理成為一個難題。本文以南京市江寧區湯家家村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深入剖析村莊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公共產品的供給和使用機制,并揭示在政府資金撤離后,村集體在保持村莊可持續運營方面面臨的難題。文章認為,自上而下的項目投入和自下而上的鄉村商品化,使得鄉村中的持份者享用著高品質的鄉村公共產品,并具有穩定的消費需求。但強勢且短期的政府投入沒有觸及"鄉村公共產品付費"這一核心制度設計,使得該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成疑。未來可持續的鄉村治理路徑設計,應當發揮政府資金的觸媒作用,更依賴本地社區內在的自我營建力量,從而建立起供需對接的鄉村公共產品體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國際城市規劃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規劃研究、城市研究、實踐綜述、書評、專訪和資訊中心等。于197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