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度變遷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本文初步構建一個'中央—地方—個體'三者互動與共演的動態制度變遷分析框架,分析中國農地制度變遷70年的實踐。研究表明:(1)動態制度變遷過程可劃分為3個階段:'發展戰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間擴散:地方實施創新'以及'基層變遷:個體需求反饋';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決于變遷要素(主觀意識、社會需求和國內外經驗)、要素權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識,三者共同決定了可選政策的多樣性和統一性。(2)中央集權制下的一項政府主導的改革成功有兩個關鍵:一是強制性與誘致性變遷相結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夠積極回應個體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給,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別引導→個體與地方探索創新→中央擇優并固化為正式規則,這一互動過程使得改革能夠及時調整,適應不斷變化的系統和外部環境;二是制度矩陣中制度互補而非擠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關制度之間相互補充,從不同方面達成同一政策目標,增強了政策效果。(3)上述觀點得到中國農地制度變遷70年實踐的證明:前30年的艱難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設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強制性與誘致性(中央與地方)互動,制度缺乏適應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別是使用權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調整,進行了強制性與誘致性(中央與地方)互動,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補性,實施漸進且廣泛的改革,制度具備較強的適應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