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06:37:59
序論:在您撰寫畢業設計開題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件開發
2.項目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該規范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占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范內容的部分約占50%,規范全面總結了原規范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項目研究意義: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和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該文章……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gbj68-84)該標準是為了合理地統一各類材料的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鋼結構、薄壁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設計規范以及地基基礎和建筑抗震等設計規范應遵守的準則,這些規范均應按本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范時,可參照此標準規定的原則。本標準適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構筑物)的整個結構,以及組成結構的構件和基礎;適用于結構的使用階段,以及結構構件的制作、運輸與安裝等施工階段。本標準引進了現代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分析確定,即將各種影響結構可靠性的因素都視為隨機變量,使設計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統計數學的基礎上,并以主要根據統計分析確定的失效概率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屬于“概率設計法”,這是設計思想上的重要演進。這也是當代國際上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而我國在設計規范(或標準)中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迄今為止采用最廣泛的國家。
結構的作用效應常見的作用效應有:
1.內力。
軸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壓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彎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內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構成的力偶矩。
2.應力。如正應力、剪應力、主應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某點位變(線位移)或某線段方向的改變(角位移)。
4.撓度。構件軸線或中面上某點在彎短作用平面內垂直于軸線或中面的線位移。
5.變形。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各點間的相對位移。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
6.應變:如線應變、剪應變和主應變等。
極限狀態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一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狀態稱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極限狀態可分為兩類:
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最大承載能力或達到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變形的極限狀態:
(1)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作為剛體失去平衡(如傾覆等);
(2)結構構件或連接因材料強度被超過而破壞(包括疲勞破壞),或因過度的塑性變形而不適于繼續承載;(3)結構轉變為機動體系;
(4)結構或結構構件喪失穩定(如壓屈等)。
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使用功能上允許的某一限值的極限狀態。出現下列狀態之一時,即認為超過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1)影響正常使用或外觀的變形;
(2)影響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損壞(包括裂縫);
(3)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4)影響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狀態。
結構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在結構的可靠與經濟之間選擇一種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價,使所建造的結構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使用期限內,能滿足預定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為達到這個目的,人們采用過多種設計方法。以現代觀點看,可劃分為定值設計法和概率設計法兩大類。
1.定值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載、材料強度、幾何參數、計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經驗為主確定的安全系數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況下結構的荷載效應s(內力、變形、裂縫寬度等)不應大于結構抗力r(強度、剛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我國和國外主要都采用這種方法。
2.概率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統計為主確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標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非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觀念來設計結構,也就是出現結構荷載效應3大于結構抗力r(s>r)的概率應小于某個可以接受的規定值。這種方法是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至7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已進入實用階段。我國自80年代中期,結構設計方法開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過渡。
面向對象編程
使創建windows程序較為容易的關鍵技術是面向對象編程,或oop。這種技術可以創建可重用組建,它是程序的組成模塊。
幾個定義
控件提供程序可見界面的可重用對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標簽和命令按鈕。
事件由用戶或操作系統引發的動作。事件的示例有擊鍵、單擊鼠標、一段時間的限制,或從端口接收數據。
方法嵌入在對象定義中的程序代碼,它定義對象怎樣處理信息并響應某事件。例如,數據庫對象有打開紀錄集并從一個記錄移動到另一個記錄的方法。
對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義其特征的屬性,定義其任務和識別它可以響應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體是visualbasic中所有對象的示例。
過程為完成任務而編寫的代碼段。過程通常用于響應特定的事件。
屬性對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顏色或文本。屬性決定對象的外觀,有時也決定對象的行為。屬性也用于為對象提供數據和從對象取回信息。
5.設計主要內容
本軟件適用于現澆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的框架的設計。畢業設計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鋼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對結構力學教研室版平面鋼架分析程序進行修改和補充。要求:
(1)編寫自動生成節點坐標和單元節點編號的程序,或以圖形方式輸入計算簡圖。
(2)修改程序,使之適合多工況內力計算;(3)根據輸入、輸出數據的特點,設計適當的人機界面。輸出應可選的顯示各構件端力和內力圖。
2.編寫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機構的構件設計程序
(1)根據有關的規范,應明確計算的各種荷載(恒載、樓屋面活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的計算方法,在次基礎上編寫自動生成各種荷載作用下的結點荷載和單元荷載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確定。自振周期用經驗公式確定。
(2)計算各種荷載單獨作用時框架各桿件的內力。計算結構存放在各自的桿端力(隨機)文件中。
對豎向荷載下的梁端彎距進行塑性調幅。
(3)在(2)中產生的桿端力文件基礎上,分別計算各種可能的荷載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內力。計算結果存放在適當的文件中。
(4)從(3)生成的文件中選出最不利組合,同時給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確定應考慮抗震設計的要求。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根據計算結果和構造規定,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5.成果形式
本畢業設計的成果應包括:
1.可運行的、并能給出正確計算結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軟盤中,應至少有一個算例的數據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鍵入數據的前提下,顯示正確地運行結果。
2.軟件使用手冊
這是為用戶準備的關于軟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驟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軟件說明書
這是軟件作者的工作檔案,是軟件維護的基本資料。其中應包括:
(1)軟件所依據的工作檔案、力學和工程結構模型的較為詳細的描述,主要的計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號的含義,重要算法的文字說明:
(2)程序的結構:模塊的劃分的情況、各模塊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各模塊的功能;
(3)帶有較為詳細的注釋的源程序文本。其中應注明各標識符的含義(盡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號)。各程序段的功能、相應的數學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說明;(4)為使他人根據軟件說明書讀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資料。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遞交梁、柱配筋圖紙一張。
4.對自己所編程序的評價
(1)對算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必要的分析;
(2)總結軟件設計過程中的經驗和及教訓,提出設計改進意見。
以上各項資料處源程序文本以軟盤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計算機打印。
6.進度計劃
第一周畢業實習,參觀工程,收集資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計算機模型,編些初步的軟件說明書。
第三周軟件設計:選擇模塊劃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塊設計: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梁柱截面數據)
或數據輸入界面設計(可視化圖形輸入)
第五周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框架數據、附加荷載)
第六周模塊設計:荷載計算(恒載、活載),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七周荷載計算(風荷載、地震作用),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八周模塊設計:梁配筋計算
第九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塊設計:柱配筋計算
第十二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軟件測試或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第十五周軟件測試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編寫軟件說明數和用戶手冊
題目: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選題來源
信步于歐洲城市街頭,不論是在羅馬、巴黎、柏林、馬德里等各個文化都市,還是在街頭的門窗、墻壁、抑或飛馳的地鐵上,都充斥著一種兼具野趣與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涂鴉。上個世紀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斷四散,涂鴉藝術這方麗水也開始緩緩流入亞洲大地,這一新生的藝術文化現象相繼出現在日本、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涂鴉藝術這種生長于草根、豐富于后現代主義風格上的藝術形式,在極短的時間內蓬勃壯大,可謂是影響到了當代生活的各式領域。
筆者在歐洲以及國內各大城市走訪時,便被這種開放的藝術形式所震懾。涂鴉藝術家們將自身對世界的體驗與感知,透過最質樸、原生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系列或驚艷怪誕、或趣意童稚的繪畫圖式與藝術符號。涂鴉藝術純真樸實、個性時尚的特質和自由的創作精神亦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核相得益彰,它也開始悄無聲息地滲透著視覺傳達設計的各個方面,在顛覆與整合中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視覺元素進入大眾息息相關的生活。
從一方面而言,涂鴉藝術盡管看似處于“亞文化”之中,但卻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藝術,其大眾性和視覺傳達設計實質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審美需求;從另一方面而言,涂鴉的繪畫圖式、藝術符號及其色彩均是視覺表達的形式之一,與視覺傳達設計有種不盡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聯系。翻閱相關文獻資料不難發現,目前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和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種陳舊和靜態的觀點去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審美“泛化”的時代,如何讓視覺傳達設計與個性化的涂鴉藝術結合產生新的形式?如何不僅僅停留在涂鴉藝術的表層,而是內外深度剖析尋找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橋梁?在當代語境和新媒體科技下,涂鴉藝術介入設計領域后又會有怎樣新的發展?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與思考,筆者立足于涂鴉藝術的圖式,開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開啟一種與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新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們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鴉藝術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儼然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這種在爭議中發展卻又興盛不絕的圖畫傳統,起源于 60 年代美國城市底層大眾的街頭文化。西方的涂鴉藝術從違規的街頭肆意創作、涂鴉地區劃分的合法化、到涂鴉藝術學科的設置和博物館的誕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體結合的涂鴉藝術形式發展,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演進歷史。
文化研究領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國便誕生了兩部有關涂鴉影像的經典紀錄片--Charlie Ahearn拍攝的《野性風格》(Wild Style)與Tony Silver導演的《風格大戰》(StyleWars)。片中呈現了對各涂鴉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創作片段,真實還原了藝術家們涂鴉的構思過程與生活狀態,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鴉藝術的寶典與創作的基礎范本。同時,也逐步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涂鴉藝術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筆者在歐洲走訪期間,在街頭任一書店均能翻閱到大量與涂鴉藝術相關的英文專著,因此不論從歷史還是大眾滲入度而言,都可見國外對于涂鴉藝術的研究及其所涉獵的領域探索相對更為寬泛,在視覺藝術、圖式領域等也都有著諸多論述及相關著作。
就國內而言,涂鴉藝術這股藝術的春風在 20 世紀末開始吹入國土,盡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已然成為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長期藝術運動,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它的蹤影。國內涂鴉藝術家不斷涌現,涂鴉藝術的創作語言和內容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納入其中,成為新的表達形式。如老一輩涂鴉藝術家葉永青,曾灶財,張大力,黑荔枝,李球球;當代青年涂鴉藝術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雞先生Mr.OGAY等。同時,涂鴉團隊遍布中國各大城市,不論是民間的自辦活動,還是全國性的大規模比賽或展覽,都可見此藝術形式正以其張力迅速走入年輕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鮮活、創新的視覺傳達語言,縈繞于大眾生活周圍,重塑著人們的都市文化,它的發展空間無疑不是廣袤且具有潛力的。近年來我國對涂鴉藝術的研究雖與日俱增,但多以“網絡涂鴉”盛行。在目前我國所涉獵的各中學術論文中,研究涂鴉藝術與視覺語言特征并將其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之中、科學討論兩者的交融與差異盡管俯拾皆是,但對此課題部分仍是泛泛而談、觀點老舊,且舉例的論證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筆者在圖書館翻閱中文專著時,國內有對涂鴉藝術作理論研究的專著相對較少,多以圖片展示為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能多維度去探討涂鴉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兩者的關系,而不僅局限于對它們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陳舊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文試圖從涂鴉藝術的歷史溯源、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入手,從“外”的具象表達去感知涂鴉藝術,同時以對涂鴉藝術圖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內”的藝術符號、圖像敘事與審美精神,以求對涂鴉藝術有更進一步和深層次的認知。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都市視覺文化符號,出現在大眾生活周圍,并影響著視覺傳達設計。如今以涂鴉為表現風格的視覺藝術設計作品已是恒河沙數。但鑒于涂鴉藝術進入中國時間尚短且無完整的中文理論支持,人們對涂鴉藝術表現語言的應用上大多流于表面與外在的形式。本文將對現有的國內外涂鴉著作及相關文獻進行旁征博引,并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們的涂鴉或相關結合的視覺設計作品進行分類與解析,觀察其在審美與創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點,對比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在創作與思維甚至精神內涵上的異同,嘗試探索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創新方向,為現有的理論做出完善與補充。
同時,在觀察對比中融入時間維度--結合當代語境(如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試圖找尋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又一嶄新認知,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同時開啟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大門,打開一種和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闡述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簡要介紹了涂鴉的歷史發展與創作風格,再通過對涂鴉藝術藝術符號概念以及涂鴉大師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鴉藝術的內在審美與符號。然后將此與視覺藝術設計結合,在當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兩者的表達應用與拓展的可能并進行總結與展望。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討論了選題的來源、背景與目的、意義,及論文內容與框架。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闡述了涂鴉的源起、發展與創作手法和表現內容,對涂鴉的歷程有一個簡要的梳理以及對涂鴉的工具和形式等進行了詳解。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研究解析。在本章從“符號學”與“圖像學”相關角度,深入分析涂鴉的藝術符號與圖式的內在審美。同時結合典型的涂鴉藝術大師的作品作為例證解析其藝術符號的運用。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將對涂鴉藝術的研究與視覺傳達設計聯結,通過對當代作品的解析,分析兩者的互動與表達。
第五章 設計實踐。本章是筆者在對本文進行總結后結合自身興趣點所作的涂鴉插畫設計。
四、提綱
目 錄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來源與背景
一、選題來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二、創新點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源起與發展
一、涂鴉溯源
二、涂鴉藝術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創作形式演進與表現內容
一、涂鴉藝術的創作手法演進
二、涂鴉藝術的基本表現內容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解析
第一節 涂鴉藝術圖形符號簡析
一、涂鴉藝術的符號概念
二、涂鴉藝術大師們的藝術符號解析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圖像表達
一、文本與圖像的互動轉換
二、圖像表達的即時性思維
第三節 涂鴉藝術的圖式審美
一、表達心靈的幻象之美
二、荒誕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視覺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
一、色彩的情感表現
二、線條的運動性與筆觸肌理
三、圖形空間的形式與構成
第二節 視覺傳達設計中對涂鴉藝術表達語匯的應用
一、字體設計--風格化與情感化的應用
二、海報設計--個性與趣味的相映
三、廣告設計--時尚與公眾娛樂性的結合
三、插畫設計--手繪的自由表達
四、公共藝術--城市空間的點綴
第五章 設計實踐-畢業設計
第一節 創作背景
一、靈感來源
二、借鑒資料
第二節 《山海經》手繪涂鴉畫作創作
一、草圖繪制
二、畫作表現
第三節 設計延展應用
總結與展望
參 考 文 獻
致 謝
五、創新點
把涂鴉藝術與的圖式與視覺傳達設計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融合圖像學、符號學、心理學、視知覺的方式來探究其多元價值,讓對涂鴉藝術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層,而是進行深度的內外剖析,解析其內在的圖式審美。
通過實地調查、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跨學科研究和人物走訪的研究方法,將涂鴉藝術的縱向時間發展和多元化價值的橫向拓展相交叉結合,對涂鴉藝術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讓其風格形式更好地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中,在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它具有更大眾、時尚、潮流和個性的特質。
結合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在當代語境下進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僅給涂鴉藝術帶來一種新的擴展可能性,也讓涂鴉藝術這種獨特的語匯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新的形式。
六、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論文選題、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畢業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進一步熟悉畢業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師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論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裝訂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論文答辯
七、參考文獻
(一)中文原著[1]陳琦。城市節奏系列:畫在墻上的聲音--涂鴉文化史[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11:87.
[2]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鴉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喬爽。視覺圖式[M].第1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譯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繪的奇思妙想:49位設計師的創意速寫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著。許玉梅譯。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譯。藝術與視知覺[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著。陸香,丁碩瑞譯。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維克。趙成清譯。全球視野藝術叢書:涂鴉與街頭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瑪·嘉絲奇,瓊瑟·阿什辛著。黃超成等譯。西班牙現代繪畫教程:色彩[M].第1版。
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12:10
[11]劉雋編。鄢格譯。涂鴉變遷Graffiti Now[M].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
[12](英)E.H.貢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著。錢麗娟譯。藝術、知覺與現實[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論文
[1]林家陽。涂鴉藝術與涂鴉文化[J].中國廣告,2006-03: 23.
[2]楊時旸,張大力。我無法脫離底層[J].中國新聞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鴉文化:一種空間社會學的解讀[J].美與時代·城市,2017.7:109-110.
[4]曉東。概念流利與圖式理論[J].山西師大學報,2010.3:150-152.
(四)學位論文
[1]樊清熹。后現代視角下的涂鴉藝術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3.
[3]王冰冰。涂鴉藝術符號的視覺審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6:38-39.
一、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定量結構活性關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簡稱 QSAR)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由結構活性關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簡稱 SAR )發展而來的。QSAR 是通過對已知結構且有生物活性系列化合物(如一系列有相同藥理作用的結構相似的化合物)進行化學信息學的計算, 選用適當的數學模型建立活性與化合物結構之間定量關系,解釋由于分子結構的變化影響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改變,推測其可能的作用機理。然后建立有效的QSAR模型,如果有新化合物的出現,且其結構數據已知,可以預測其生物活性,也可以優化結構改變現有化合物的結構以提高其生物活性。這種方法廣泛應用于藥物、農藥、化學毒劑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合理設計。在經歷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定量構效活性關系在國際上已成為一個相當活躍的研究領域。
長期以來,腫瘤一直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全世界的科學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從多個角度來研究腫瘤的致病機制,采用各種手段來進行預防、診斷與治療,但腫瘤的發病率與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WHO文件顯示:過去數十年中,全世界每年有近700萬人死于惡性腫瘤,估計2020年將升至1000萬。對腫瘤的治療主要包括外科切除、放射治療和用抗腫瘤藥物進行的化學治療。抗腫瘤藥物有“細胞毒”和促進分化等作用,可以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等,從而可以治療或治愈腫瘤,而且由于其相對低廉的費用,被大多數腫瘤患者所接受。
盡管腫瘤的化學治療已取得重大進展,新的抗腫瘤藥物不斷出現,但腫瘤的化學治療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實體腫瘤占惡性腫瘤的90%但多數實體瘤如肺癌、肝癌、結腸癌及胰腺癌等還缺乏有效的藥物;現有的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太大,缺乏選擇性;腫瘤細胞對抗腫瘤藥物產生抗藥性[1]。
QSAR主要側重于藥物早期的研究和發展,為新藥物分子的篩選的和設計開拓了新的途徑[2],在受體結構已知的情況下,對抗腫瘤藥物進行定量構效活性關系研究,用生成與受體結構互補的配體的方法來發現可以針對特定腫瘤、特定靶點的非細胞毒類藥物,使之更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隨著新QSAR模型的建立,極大地縮短了新藥合成的時間,降低了開發成本,并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藥物對特定腫瘤人群的有效性。為腫瘤治療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腫瘤的化學治療藥物發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抗腫瘤藥物研究文獻發表,各國對抗腫瘤藥物的開發也予以高度重視和大量投資,美國就此專門成立了美國國立癌癥研究(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簡稱NCI),成為了世界抗腫瘤的權威機構。
國內研發方向主要以含中草藥及其活性成分的抗腫瘤藥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現有藥物進行結構改造以改善其藥理學特性,如增加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等;(2)以新的作用機理或作用靶點為指導尋找新的活性物質作為先導化合物;(3)發現新的作用靶點。在當前生物學的后基因時代,科學家們要面對數千個潛在的藥物靶點,探討它們與小分了化合物的相互作用;(4)加強定量構效活性構關系研究.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開發新藥的技術路線發生了重大變革。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在新抗腫瘤藥物的開發中使用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它大大加快了新藥設計的速度,節省了創制新藥工作的人力和物力,使藥物學家能夠以理論作指導,有目的地開發新藥。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主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受體結構已知的情況下,采用生成與受體結構互補的配體的方法來尋找新藥物;另一種是在受體結構未知的情況下,采用對一組具有類似活性的化合物建立定量結構活性關系,在此模型基礎上進行結構修飾來預測生成新的化合物。
QSAR作為抗腫瘤藥物設計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計算方法和常用手段,在新藥的開發和研制過程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近半個世紀以來,QSAR研究對有機合成化學、藥物化學及藥物設計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已經成為研究物質理化性質與生物活性以尋求分子解釋的一個強有力工具。下面就定量活性結構活性關系研究的一些常見方法作簡要地介紹如下。
1、二維定量結構活性關系方法(2D-QSAR)傳統的二維定量結構活性關系方法很多,有Hansch法、基團貢獻法和分子連接性指數法等[3] 。
其中最為著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Hansch 法。 它假設同系列化合某些生物活性的變化是和它們某些可測量的物理化學性質(疏水性、電性質和空間立體性質等)的變化相聯系的,并假定這些因子是彼此孤立的,采用多重自由能相關法,借助多重線性回歸等統計方法就可以得到定量結構活性關系模型。
基團貢獻法是Free-Wilson 在對有機物亞結構信息和生物毒性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方法。這種模式認為有機物與受體間的毒性效應是該有機物特定位置上不同取代基團毒性貢獻的加和。Free-Wilson 法僅適用于具有相同母體結構的有機物,常被用來對有機物進行毒性初評。
分子連接性指數法(Molecular connective index ,MCI) 是由Kier 和Hall 提出的。它是根據分子中各個骨架原子排列或相連接的方式來描述分子的結構性質。MCI 是一種拓撲學參數,有零階項(0Xv )、易階項(1Xv )、二階項(2Xv ) 等等,可以根據分子的結構式和原子的點價(δ) 計算得到,與有機物的毒性數據有較好的相關性。MCI 能較強地反映分子的立體結構,但反映子電子結構的能力較弱,因此缺乏明確的物理意義,但由于其具有方便、簡單且不依賴于實驗等優點,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4~8]。
2、三維定量結構活性關系方法(3D-QSAR)隨著結構活性關系理論和統計方法的進一步發展,20 世紀80 年代,三維結構信息被陸續引入到定量結構活性關系研究中, 即3D-QSAR。與2D-QSAR 比較,3D-QSAR 方法在物理化學上的意義更為明確,能間接反映藥物分子和靶點之間的非鍵相互作用特征。因此,近十多年來3D - QSAR 方法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研究方法也很多[9] ,比如分子形狀分(molecular shape analysis ,MSA) ,距離幾何方法( distance geometry , DG ,比較分子力場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 ,比較分子相似因子分析( 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indices analysi CoMSIA) 以及虛擬受體( phesudo receptor) 等方法。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CoMFA 方法。
3、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又出現了一些先進的方法來構建QSAR模型,都具有很好的預測能力。其中又以啟發發(heuristic method,簡稱HM),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簡稱SVM),基因表達式編程(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簡稱GEP)比較常見。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Vapnik[10]等人根據統計學理論提出的一種新的通用學習方法,它是建立在統計學理論的VC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原理基礎上的,能較好地解決小樣本、非線性、高維數等實際問題[11-12],已成功地應用于分類、函數逼近和時間序列預測等方面[13-15];基因表達式編程(GEP)是基于生物學遺傳思想,保持了生物學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結果重現性,同時也能夠進行“遺傳變異”控制,最終能獲得可靠的實驗效果。
三、主要研究內容
1、查閱中外文文獻選取數據來源。
2、理化參數與結構參數的計算。
3、具體的結構參數的分析。
4、SVM與GEP的方法研究。
5、定量結構關系式的建立。
6、定量結構關系式的驗證。
7、得出結論和總結。
四、論文工作計劃
3月中旬—4月初:選題。
4月初—4月底:查閱資料,熟悉實驗原理及方法,準備開題報告。
5月10日: 開題。
5月初日—5月底日:進行畢業設計實驗,記錄數據,撰寫論文。
6月初日—6月中旬日: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 任華益. 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志(山東) , 2005, 7(2): 28 -33.
[2] 徐娟,王林編譯.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的QSAR和QSMR研究. 國外醫學·藥學分冊, 2003, 30(3): 135-138.
[3] 郭宗儒. 藥物化學總論.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4. 108.
[4] Bakulh H Rao, Shyam R, Asolekar. QSAR models to predict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sorption of chlorinated benzenes and phenols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ter Research, 200l, 35(14): 3391-3401.
[5] 馮長君, 堵錫華, 唐自強. 取代芳烴對發光菌、大型蚤、呆鰷魚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應用化學, 2002, 19(11): 1037 -1042.
[6]秦正龍, 馮長君. 取代苯酚的定量結構-活性P性質相關性研究. 有機化學, 2003, 23(7): 654-658.
[7] 堵錫華. 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拓撲學 . 南昌大學學報(理學版), 2005, 29(2): 155-160.
[8] Aleksandar Sablji C. QSAR models for estimating propertie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required in evalua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al fate and risk. Chemosphere, 2001, 43(3): 363 -375.
[9] 徐筱杰, 侯廷軍,喬學斌,章威. 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
[10] Vapnik VN.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Y: Springer-Verlag,1995.
[11] 閻輝,張學工,李衍達. 應用SVM方法進行沉淀微相識別.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2000, (2): 158 -164.
[12] 張學工. 關于統計學習理論與支持向量機. 自動化學報, 2000, (1): 32 -42.
[13] Vapnik V, Golowich S, Smola A. Supportvector method for function approximation, regression estim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In: Mozer M, Jordan M, Petsche Ted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MIT Press, 1997-09.
經過大學四年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及校內校外的實踐,極大的豐富了自身的理論基礎,并且也具備了一些處理簡單問題的能力,但即將踏上社會的我深知這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利用了畢業設計的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完成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其具體應用及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項目,深知通過對它的開發,將對我的能力有更高層次的突破。
開發軟件的一個目的是針對目前普遍的圖書館借閱管理系統存在的功能不全,操作復雜,系統要求高等一系列問題,而設想一個具有個性化的圖書館借閱管理系統。該管理系統與mis系統相聯系,在圖書館內部建成可靠,方便,并且功能齊全的mis系統。從而在圖書館對新舊書的反應;對書籍借閱的管理能力;對讀者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對圖書館管理人員軟件操作的適應時間和操作感覺這些方面都將大大的提高。當然對該軟件的態度是渴望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開發軟件的另一個目的是使其具有強大的實用價值,即它可以滿足中小型圖書館的借閱與管理的需要。在一般的與科研機構,其下屬的很多分支的研究中心,試驗中心,各個,它們往往都有著自己的規模較大的圖書資料室。而這些圖書資料室由于本身規模不大因此其對書籍或資料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比較舊,而且在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引進大型的圖書館管理軟硬件的基礎上,尋求一個針對中小型圖書資料室的管理軟件是必要的。
這種管理軟件對硬件的要求很低,一般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服務器與pc機組成的網絡即可,再加上使用比較廉價、性能不錯的軟件,這樣就可以以較低的成本來實現一個足夠使用的功能,而這種模式也正滿足了那種中小型資料室,圖書館的要求。但是目前對這種管理軟件的開發還處于一種比較原始的階段。開發者往往都是出于資金和時間的顧慮使用比較陳舊的技術,并且各為己見,并且很少涉及網絡。可是當今是一個網絡化的社會,像資料室,圖書館這樣的信息機構不能與網絡聯系起來豈不可惜,再加上如今單機版的圖書管理軟件多如牛毛,去開發一個類似的軟件無疑是一種在時間上、精神上和資源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出于多方面的考慮覺得有必要為這種有需要的中小型圖書館。項目的具體目的:
1. 實現圖書館對外借書,還書的簡易操作,提高圖書館對最平凡工作的效率。
2. 實現圖書館對所藏圖書的按類別,書名等多方面的查詢,最大的方便讀者和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所需圖書的查詢。
3. 建立圖書館外借讀者數據庫,方便工作人員對讀者進行有效管理。
4. 建立圖書館工作人員數據庫,限定每個工作人員對軟件操作的權限,最大限度的保護數據庫。
5. 實現圖書館對新書入庫的簡單處理,并且建立書籍檔案,方便進貨。
2.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和預期目標 研究內容:
數據的安全性:
由于該系統統計管理單位的各種書目,人員數據及出入庫數據,因此需要保證
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對于軟件方面,采用手動或定時對數據庫采取備份,使由于數據破壞所產生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便于恢復。
總體功能結構:
根據圖書館的基本要求和功能目標,總體框架是建立二個功能系統和二個支持系統。二個功能系統是:1.圖書館管理系統;2.外部讀者查詢系統。二個支持系統是:1.網絡支持系統;2.數據庫支持系統。
預期目標:
在myeclipse開發環境下,以j2ee為平臺,運用jsp網絡編程語言和struts2框架和oracle10g數據庫完成了b/s模式的圖書館借閱管理系統。系統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的各項功能,達到了任務書中的主要設計內容的各項任務,整個系統也在經過測試和不斷地改正之后能夠順利運行。基本上實現了開題報告中的需求設計在程序編寫,該系統能夠實現:
1.讀者在本系統的應用下可實現按照各種方式(如:書名,編號,作者)查詢圖書館的藏書,方便的借閱圖書,續借圖書,歸還圖書,能夠查詢自己的借閱圖書情況。
2.圖書館工作人員能夠實現方便的對圖書進行查詢,方便的進行讀者借閱情況查詢,方便的進行借書還書處理等,便捷的對圖書信息進行添加、修改、刪除,分類管理等操作,對讀者信息進行相關添加,修改,分類管理等操作。
3.系統管理員可以對圖書館信息進行修改更新操作,對系統用戶進行添加、修改、刪除、權限設置等操作,對圖書館的辦證參數進行修改維護等操作功能。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該規范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相比,新增內容約占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范內容的部分約占50%,規范全面總結了原規范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2.課題名稱:
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件開發
3.項目研究意義: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和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gbj68-*)該標準是為了合理地統一各類材料的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鋼結構、薄壁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設計規范以及地基基礎和建筑抗震等設計規范應遵守的準則,這些規范均應按本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范時,可參照此標準規定的原則。本標準適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構筑物)的整個結構,以及組成結構的構件和基礎;適用于結構的使用階段,以及結構構件的制作、運輸與安裝等施工階段。本標準引進了現代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分析確定,即將各種影響結構可靠性的因素都視為隨機變量,使設計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統計數學的基礎上,并以主要根據統計分析確定的失效概率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屬于“概率設計法”,這是設計思想上的重要演進。這也是當代國際上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而我國在設計規范(或標準)中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迄今為止采用最廣泛的國家。
結構的作用效應常見的作用效應有:
1.內力。
軸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壓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彎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內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構成的力偶矩。
2.應力。如正應力、剪應力、主應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某點位變(線位移)或某線段方向的改變(角位移)。
4.撓度。構件軸線或中面上某點在彎短作用平面內垂直于軸線或中面的線位移。
5.變形。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各點間的相對位移。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
6.應變:如線應變、剪應變和主應變等。
極限狀態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一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狀態稱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極限狀態可分為兩類:
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最大承載能力或達到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變形的極限狀態:
(1)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作為剛體失去平衡(如傾覆等);
(2)結構構件或連接因材料強度被超過而破壞(包括疲勞破壞),或因過度的塑性變形而不適于繼續承載;(3)結構轉變為機動體系;
(4)結構或結構構件喪失穩定(如壓屈等)。
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使用功能上允許的某一限值的極限狀態。出現下列狀態之一時,即認為超過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1)影響正常使用或外觀的變形;
(2)影響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損壞(包括裂縫);
(3)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4)影響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狀態。
結構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在結構的可靠與經濟之間選擇一種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價,使所建造的結構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使用期限內,能滿足預定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為達到這個目的,人們采用過多種設計方法。以現代觀點看,可劃分為定值設計法和概率設計法兩大類。
1.定值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載、材料強度、幾何參數、計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經驗為主確定的安全系數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況下結構的荷載效應s(內力、變形、裂縫寬度等)不應大于結構抗力r(強度、剛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我國和國外主要都采用這種方法。
2.概率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統計為主確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標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非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觀念來設計結構,也就是出現結構荷載效應3大于結構抗力r(s>r)的概率應小于某個可以接受的規定值。這種方法是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至7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已進入實用階段。我國自80年代中期,結構設計方法開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過渡。
面向對象編程
使創建windows程序較為容易的關鍵技術是面向對象編程,或oop。這種技術可以創建可重用組建,它是程序的組成模塊。
幾個定義
控件提供程序可見界面的可重用對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標簽和命令按鈕。
事件由用戶或操作系統引發的動作。事件的示例有擊鍵、單擊鼠標、一段時間的限制,或從端口接收數據。
方法嵌入在對象定義中的程序代碼,它定義對象怎樣處理信息并響應某事件。例如,數據庫對象有打開紀錄集并從一個記錄移動到另一個記錄的方法。
對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義其特征的屬性,定義其任務和識別它可以響應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體是visualbasic中所有對象的示例。
過程為完成任務而編寫的代碼段。過程通常用于響應特定的事件。
屬性對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顏色或文本。屬性決定對象的外觀,有時也決定對象的行為。屬性也用于為對象提供數據和從對象取回信息。
5.設計主要內容
本軟件適用于現澆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的框架的設計。畢業設計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鋼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對結構力學教研室版平面鋼架分析程序進行修改和補充。要求:
(1)編寫自動生成節點坐標和單元節點編號的程序,或以圖形方式輸入計算簡圖。
(2)修改程序,使之適合多工況內力計算;(3)根據輸入、輸出數據的特點,設計適當的人機界面。輸出應可選的顯示各構件端力和內力圖。
2.編寫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機構的構件設計程序
(1)根據有關的規范,應明確計算的各種荷載(恒載、樓屋面活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的計算方法,在次基礎上編寫自動生成各種荷載作用下的結點荷載和單元荷載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確定。自振周期用經驗公式確定。
(2)計算各種荷載單獨作用時框架各桿件的內力。計算結構存放在各自的桿端力(隨機)文件中。
對豎向荷載下的梁端彎距進行塑性調幅。
(3)在(2)中產生的桿端力文件基礎上,分別計算各種可能的荷載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內力。計算結果存放在適當的文件中。
(4)從(3)生成的文件中選出最不利組合,同時給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確定應考慮抗震設計的要求。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根據計算結果和構造規定,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5.成果形式
本畢業設計的成果應包括:
1.可運行的、并能給出正確計算結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軟盤中,應至少有一個算例的數據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鍵入數據的前提下,顯示正確地運行結果。
2.軟件使用手冊
這是為用戶準備的關于軟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驟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軟件說明書
這是軟件作者的工作檔案,是軟件維護的基本資料。其中應包括:
(1)軟件所依據的工作檔案、力學和工程結構模型的較為詳細的描述,主要的計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號的含義,重要算法的文字說明:
(2)程序的結構:模塊的劃分的情況、各模塊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各模塊的功能;
(3)帶有較為詳細的注釋的源程序文本。其中應注明各標識符的含義(盡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號)。各程序段的功能、相應的數學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說明;(4)為使他人根據軟件說明書讀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資料。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遞交梁、柱配筋圖紙一張。
4.對自己所編程序的評價
(1)對算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必要的分析;
(2)總結軟件設計過程中的經驗和及教訓,提出設計改進意見。
以上各項資料處源程序文本以軟盤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計算機打印。
6.進度計劃
第一周畢業實習,參觀工程,收集資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計算機模型,編些初步的軟件說明書。
第三周軟件設計:選擇模塊劃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塊設計: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梁柱截面數據)
或數據輸入界面設計(可視化圖形輸入)
第五周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框架數據、附加荷載)
第六周模塊設計:荷載計算(恒載、活載),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七周荷載計算(風荷載、地震作用),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八周模塊設計:梁配筋計算
第九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塊設計:柱配筋計算
第十二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軟件測試或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第十五周軟件測試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編寫軟件說明數和用戶手冊
論文題目:低年級數學繪本閱讀教學的研究 一、研究緣由
1.課題提出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現今的國際數學教育領域中,數學教育的發展已不再是只重視數、量、形等內容和目標,而更重視溝通、推理、聯結、解題等過程目標。重視培養兒童在數學概念間,垂直數學化的內部聯結能力,以及在數學與生活或其他領域間水平數學化的外部聯結作用。由此,我們發現在數學學習中引入繪本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數學閱讀打開一扇數學的窗,讓他們能跳出課本讀數學,跳出考試品數學,跳出課堂學數學。
2.現狀分析
繪本閱讀多出現在語文學習中,在數學課堂中少有看到。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學校進行了繪本閱讀教學的嘗試,較多的嘗試出現在語文教學中或者幼兒園的語言類閱讀的教學中,也有一部分學校進行了數學繪本閱讀的教學研究。在國外,從幼兒園到小學,繪本閱讀已相當普遍,尤其在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在他們的教學中,不僅運用于語文課堂,也應用于數學課堂。近幾年臺灣用于數學課堂的也比較多,甚至有了定制的小學數學繪本教材。
3.價值意義
數學繪本因圖文并茂,貼近兒童,將數學知識巧妙蘊藏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好地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兒童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數學繪本的教與學能有效幫助低年級兒童在幼兒教育和小學數學教育之間搭建軟著陸的平臺,讓低年級孩子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并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概念界定
1.數學繪本
數學繪本就是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以簡單的文字,豐富的場景等展現數學概念、數學認識等的一種圖畫書。
2. 數學繪本閱讀教學
數學繪本閱讀教學就是在數學教學中借助于數學繪本閱讀指導孩子去感知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增長學生數學認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1.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充分挖掘繪本中的生活味與數學味,把繪本與現行的數學教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整合。通過老師引領,使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發現和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大大促動數學老師自覺走進數學閱讀,重視數學繪本閱讀,關注繪本給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而產生的影響和改變。促進師生之間的數學溝通與交流。
2. 課題研究內容
(1)精選繪本,感受數學繪本閱讀的方法,努力挖掘繪本中的數學。
(2)利用繪本閱讀,感知進行數學學習的途徑。途徑一:課內巧用繪本,體現繪本的價值。①看繪本。美國斯圖爾特.J.墨菲先生認為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理解離不開看。他說:是美麗的圖畫和生活的故事教會了我數學。因此要讓一年級學生學好數學,愛數學,我們在課堂內進行繪本教學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欣賞繪本中的圖畫,因為當學生遇到知識的疑難時,可以利用繪本中的圖畫,充分展開想象,然后找到問題的答案。②讀繪本。兒童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老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選擇繪本,利用繪本中的故事來呈現,讓學生在聽故事中不斷產生數學問題,從而主動地去解決問題。③玩繪本。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繪本中的內容,讓學生變成繪本中的主角;在玩的過程中遇到數學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實踐去解決問題。途徑二:課外活用繪本,彰顯繪本的魅力。①根據數學學習的結果,續寫繪本,使學生在續寫中溫故而知新。②根據數學實踐,遵循學生愛涂愛畫愛模仿的特性,鼓勵學生學畫繪本,創造自己的繪本。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國內外有關繪本閱讀教學的資料以及他人的教學案例,借鑒他們的成功之處,同時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和改變,逐步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要認真研讀國內外各類數學繪本,引導學生看繪本,讀繪本,愛繪本,創繪本,以數學活動課為陣地,課內外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整合、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研究步驟
第一,準備階段(2017.11):選定課題、填寫研究申報表;確定執研人員,成員了解數學繪本閱讀的相關信息。
第二,研究階段(2017.122017.10):撰寫開題報告,確定實施方案,定期開展以課題研究為主要內容的研討活動,研究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研究課,向課題組提交研究課例、課件,研究論文,教學反思等;在整體研究運作中,完善方案和教師互動式研究制度,考核評估制度。
第三,結題階段(2017.11):撰寫結題報告。匯總課題研究的成果,申請專家組鑒定。
六、預期研究成果
1.全體成員每人至少有一節集團以上的課堂教學展示或獲獎。
2.在指定博客中記錄研究的過程,每月至少有兩篇次的研究材料。
3.發表海門市級以上論文(含教育敘事、教育隨筆、教育案例等)。
4.撰寫結題報告,并在一定范圍內得以推廣。
七、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課題研究人員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課題組成員,都是教學數學學科的教師,有學校中層干部,有新入職的教師,具有一定的活力。執教過多節片、縣級公開課,經歷過大循環教學或多次送過畢業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級發表,曾是市級課題研究的核心組成員,有著一定基礎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課題能力。
2.課題研究各項前期工作準備充分
在本課題醞釀立項期間,我們利用書籍、期刊、網絡等廣泛閱讀和搜集了大量的相關文獻,比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研究與實踐》《教育心理學》等著作。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和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gbj68-84)該標準是為了合理地統一各類材料的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鋼結構、薄壁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設計規范以及地基基礎和建筑抗震等設計規范應遵守的準則,這些規范均應按本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范時,可參照此標準規定的原則。本標準適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構筑物)的整個結構,以及組成結構的構件和基礎;適用于結構的使用階段,以及結構構件的制作、運輸與安裝等施工階段。本標準引進了現代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分析確定,即將各種影響結構可靠性的因素都視為隨機變量,使設計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統計數學的基礎上,并以主要根據統計分析確定的失效概率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屬于“概率設計法”,這是設計思想上的重要演進。這也是當代國際上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而我國在設計規范(或標準)中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迄今為止采用最廣泛的國家。
結構的作用效應常見的作用效應有:
1.內力。
軸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壓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彎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內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構成的力偶矩。
2.應力。如正應力、剪應力、主應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某點位變(線位移)或某線段方向的改變(角位移)。
4.撓度。構件軸線或中面上某點在彎短作用平面內垂直于軸線或中面的線位移。
5.變形。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各點間的相對位移。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
6.應變:如線應變、剪應變和主應變等。
極限狀態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一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狀態稱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極限狀態可分為兩類:
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最大承載能力或達到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變形的極限狀態:
(1)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作為剛體失去平衡(如傾覆等);
(2)結構構件或連接因材料強度被超過而破壞(包括疲勞破壞),或因過度的塑性變形而不適于繼續承載;(3)結構轉變為機動體系;
(4)結構或結構構件喪失穩定(如壓屈等)。
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使用功能上允許的某一限值的極限狀態。出現下列狀態之一時,即認為超過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1)影響正常使用或外觀的變形;
(2)影響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損壞(包括裂縫);
(3)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4)影響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狀態。
結構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在結構的可靠與經濟之間選擇一種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價,使所建造的結構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使用期限內,能滿足預定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為達到這個目的,人們采用過多種設計方法。以現代觀點看,可劃分為定值設計法和概率設計法兩大類。
1.定值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載、材料強度、幾何參數、計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經驗為主確定的安全系數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況下結構的荷載效應s(內力、變形、裂縫寬度等)不應大于結構抗力r(強度、剛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我國和國外主要都采用這種方法。
2.概率設計法:將影響結構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隨機變量,而且采用以統計為主確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標來度量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即非確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觀念來設計結構,也就是出現結構荷載效應3大于結構抗力r(s>r)的概率應小于某個可以接受的規定值。這種方法是20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至7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已進入實用階段。我國自80年代中期,結構設計方法開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過渡。
面向對象編程
使創建windows程序較為容易的關鍵技術是面向對象編程,或oop。這種技術可以創建可重用組建,它是程序的組成模塊。
幾個定義
控件提供程序可見界面的可重用對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標簽和命令按鈕。
事件由用戶或操作系統引發的動作。事件的示例有擊鍵、單擊鼠標、一段時間的限制,或從端口接收數據。
方法嵌入在對象定義中的程序代碼,它定義對象怎樣處理信息并響應某事件。例如,數據庫 對象有打開紀錄集并從一個記錄移動到另一個記錄的方法。
對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義其特征的屬性,定義其任務和識別它可以響應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體是visualbasic中所有對象的示例。
過程為完成任務而編寫的代碼段。過程通常用于響應特定的事件。
屬性對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顏色或文本。屬性決定對象的外觀,有時也決定對象的行為。屬性也用于為對象提供數據和從對象取回信息。
5.設計主要內容
本軟件適用于現澆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的框架的設計。畢業設計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鋼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對結構力學教研室版平面鋼架分析程序進行修改和補充。要求:
(1)編寫自動生成節點坐標和單元節點編號的程序,或以圖形方式輸入計算簡圖。
(2)修改程序,使之適合多工況內力計算;(3)根據輸入、輸出數據的特點,設計適當的人機界面。輸出應可選的顯示各構件端力和內力圖。
2.編寫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機構的構件設計程序
(1)根據有關的規范,應明確計算的各種荷載(恒載、樓屋面活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的計算方法,在次基礎上編寫自動生成各種荷載作用下的結點荷載和單元荷載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確定。自振周期用經驗公式確定。
(2)計算各種荷載單獨作用時框架各桿件的內力。計算結構存放在各自的桿端力(隨機)文件中。
對豎向荷載下的梁端彎距進行塑性調幅。
(3)在(2)中產生的桿端力文件基礎上,分別計算各種可能的荷載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內力。計算結果存放在適當的文件中。
(4)從(3)生成的文件中選出最不利組合,同時給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確定應考慮抗震設計的要求。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根據計算結果和構造規定,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5.成果形式
本畢業設計的成果應包括:
1.可運行的、并能給出正確計算結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軟盤中,應至少有一個算例的數據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鍵入數據的前提下,顯示正確地運行結果。
2.軟件使用手冊
這是為用戶準備的關于軟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驟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軟件說明書
這是軟件作者的工作檔案,是軟件維護的基本資料。其中應包括:
(1)軟件所依據的工作檔案、力學和工程結構模型的較為詳細的描述,主要的計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號的含義,重要算法的文字說明:
(2)程序的結構:模塊的劃分的情況、各模塊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各模塊的功能;
(3)帶有較為詳細的注釋的源程序文本。其中應注明各標識符的含義(盡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號)。各程序段的功能、相應的數學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說明;(4)為使他人根據軟件說明書讀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資料。
(5)部分編程較熟練的同學可遞交梁、柱配筋圖紙一張。
4.對自己所編程序的評價
(1)對算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必要的分析;
(2)總結軟件設計過程中的經驗和及教訓,提出設計改進意見。
以上各項資料處源程序文本以軟盤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計算機打印。
6.進度計劃
第一周畢業實習,參觀工程,收集資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計算機模型,編些初步的軟件說明書。
第三周軟件設計:選擇模塊劃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塊設計: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梁柱截面數據)
或數據輸入界面設計(可視化圖形輸入)
第五周數據輸入界面設計(框架數據、附加荷載)
第六周模塊設計:荷載計算(恒載、活載),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七周荷載計算(風荷載、地震作用),相應的內力計算
第八周模塊設計:梁配筋計算
第九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載組合,確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塊設計:柱配筋計算
第十二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載組合,確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軟件測試或用autocadvba繪制梁、柱配筋圖;
第十五周軟件測試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編寫軟件說明數和用戶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