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質環境論文范文

時間:2022-08-26 17:39:51

序論:在您撰寫地質環境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質環境論文

第1篇

璧山縣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位于重慶市璧山縣275°方位,直距9km,礦山CaO最低含量45.33%,最高含量52.55%,平均49.72%。礦區無常年性河流,年平均降雨量1072.7mm,季節性沖溝不發育,雨季降水后以分水嶺為界,沿坡面或溶蝕槽谷向西流入小安溪,向東流入周家槽,礦山范圍內無溪、河、水池、魚塘等地表水體。礦區范圍內植被分布不均,且無明顯界限;礦區內基巖與土壤分布無明顯界限,土層在溶溝、溶槽或低洼地段較厚,厚度一般為2~3m,其余地段土層較薄,厚度一般為0~1.0m;巖性為紅粘土,土壤類型為黃壤、黃棕壤;土地利用主要為耕地、林地、住宅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難以利用的裸地,各種作用的土地之間無明顯界限。如圖1所示。礦區位于瀝鼻峽背斜軸部,為一大致呈南北向嘉陵江組石灰巖巖溶槽谷地帶,其間時有渾圓狀小型獨立山包。地形坡角一般10~25°,屬巖溶丘陵-低山地形地貌。評估區內由于原開采形成高度3~38m的邊坡,坡角45~80°,坡長約46~100m,邊坡均未采取支護。邊坡巖性均為嘉陵江組三段的石灰巖,巖石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巖礦體結構面主要有巖層面、裂隙面、松散層界面等,斜坡穩定性良好少許順層坡礦山開采中可能產生局部崩滑等不良現象。綜上所述:本礦山工程地質條件中等。

2礦山采后地質環境預測

2.1礦山開采影響范圍

2.1.1放炮影響范圍根據開發方案,采場每次布置3排鉆孔,每排10個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個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確保爆破后臺階高度達15m。

2.1.2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礦山開采過程中采用自上而下臺階式分層開采,高度為15m;開采時工作臺階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終開采的邊坡角不大于55°。由此可確定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為礦區開采最終邊界外延15m。綜上所述:礦山開采影響范圍為露天采場外延215m。

2.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根據開發技術方案,礦山開采后四周將形成5段高度為110m的邊坡,邊坡編號分別為AB、BC、CD、DE、EF,邊坡位置詳見福祿鎮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山礦區范圍及開采平面圖。分析邊坡穩定性:AB邊坡位于礦區南東側,邊坡坡向301°,坡角55°,坡高約2~50m,長約600m。巖層傾向108°,傾角7°。據地面調查,巖體中發育兩組高角度構造裂隙,第Ⅰ組裂隙產狀為25°∠84°;第Ⅱ組裂隙產狀為102°∠73°。作赤平極射投影分析AB邊坡的穩定性,如圖3所示;按照相同的方法,分析BC、CD、DE、EF邊坡的穩定性。

2.3水文地質預測礦區范圍內開采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三段(T1j3)石灰巖礦層,開采標高均高于當侵蝕基準面;開采范圍內無河流、水庫等地表水體;地下水與地表水沒有必然的水力聯系。礦山開采對巖溶裂隙水的補給條件破壞小,礦山開采后不會對含水層結構破壞,不會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

2.4地形地貌預測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礦山開采后將形成高度0~105m的邊坡,礦山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

2.5土地資源影響預測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不單獨設置料場及廢渣場,在礦區東側采區50m外設置破碎站及運輸道路,占用耕地資源4.41ha;工業廣場修建占用耕地資源1.59ha;礦區為露天采場,占用耕地資源43ha;石灰巖礦山開采共占用耕地49ha。因此,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開采后對土地資源影響嚴重。

2.6建(構)筑物影響預測礦山為露天開采,將會對礦區范圍內的所有建(構)筑物全部破壞。根據計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離為158.45m,計算的爆破產生飛石最遠飛散距離為200m;對礦區周邊200m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造成較嚴重破壞。因此,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開采后對建(構)筑物影響嚴重。

3礦山地質環境防治針對礦山開采影響

范圍及采后地質環境因素的影響預測結果,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劃分為重點區、次重點區、一般區,設計以下防治工程:1)礦山開采時應及時清除邊坡上的掉塊,特別是在BC邊坡東段邊坡可能會發生局部掉塊。2)對礦山采坑四周形成的邊坡采用生物工程護坡;對采坑坑底進行綠化或土地復墾。3)對礦區道路、破碎站和工業廣場區域進行環境恢復。4)修建截排水工程。

3.1邊坡防治工程

3.1.1邊坡放坡根據開發方案礦山開采的最終邊坡角為55°,自上而下臺階式分層開采,采高15m,臺階寬度約10.5m;AB邊坡長約600m,高2~50m;BC邊坡長約440m,高50~106m;CD邊坡長約360m,高40~96m3;DE邊坡長約526m,高17~42m3;EF邊坡長約210m,高2~17m;放坡處理各段邊坡。

3.1.2清理危石及時清理采場邊坡上的危石,避免發生危石滾落傷人事故。按照“邊采邊治”的原則,對各邊坡上的危石清理完成后,才能進行下一臺階的開采。

3.1.3截水溝礦區位于瀝鼻峽背斜軸部,地形呈渾圓狀的小型獨立山包,自然排水條件良好,匯水面積小,在礦區DE、EF邊坡頂部修建截水溝長約300m,以防治地表水進入礦區。在其余每個臺階坡面每隔50m,高差10~20m,設置橫向和豎向的截排水溝,將邊坡頂部的地表水匯入采坑內的排水溝,避免對坡面草籽植物造成沖刷,豎向的排水溝按急流槽設計。迎坡面溝壁需設置泄水孔。

3.2水文防治工程礦山開采后的采場地面標高高于當地侵蝕基準面,對地下水的影響小。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故本次不對其進行處理。但未解決礦山生產、生活用水,需在工業廣場內修建一個蓄水池。蓄水池尺寸為15m×15m×2m,墻體寬度為0.3m,預計砌筑工程量約為36m3。生產廢水主要為清洗礦車及挖掘機所排除的污水,設計每個污水處理池采用尺寸為2.5m×2.5m×1.6m,容積10m3污水處理池3個,墻體寬度為0.3m。預計開挖工程量30m3;砌筑工程量約為14.4m3,污水經生化處理后由砼管排放。露天采石場的作業點應實行濕式作業和噴霧灑水,對采場及裝載點設2臺灑水器進行了灑水降塵,防止粉塵飛揚。

3.3地形地貌景觀防治工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設計方案圖。

3.3.1露天采場采坑地貌景觀恢復根據劃定礦界和開發方案,露天開采結束后采坑的平面面積為302013m2,礦山開采前礦區土地主要為耕地,以種植果樹為主;礦山開采難以恢復原來的地面植物,故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主要以綠化為主。可采取治理方案如下:(1)回填土壤,平均厚度不得小于0.8m,預計回填方量為241610m3;(2)平整場地,場地平整應采坑中間高,四周低,便于地表水排入排水溝中;(3)植樹,行距×株距為5m×5m,預計12080株,建議種植樟樹或果樹等經濟類樹木;(4)排水,沿采坑邊坡坡腳圍繞采坑修建截排水溝,保證采坑內地表水排泄通暢,將礦區的地表水有序的排放到礦區東側地形較低地段,用以灌溉耕地。排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底寬400mm,頂寬700mm,高800mm,壁厚300mm,預計長度約2350m。排水溝每隔10~15m設置一道伸縮縫,用瀝青麻絲進行有效止水。

3.3.2采坑邊坡地貌景觀恢復采坑邊坡采用坡面綠化+截排水的礦山環境恢復設計方案。對于采坑邊坡主要采取分階放坡+綠化處理。每級邊坡分階高度取15m,每階平臺寬度取10.5m,種植蔓藤類植物綠化坡面,在坡頂設置截排水溝。臺階邊緣修砌墻體,墻體嵌入基巖0.1m,墻體截面0.3m×0.5m(寬×高)。墻背回填0.3m厚的土壤,蔓藤種植行距×株距為5m×3m。截排水工程在邊坡防治工程中實施。

3.3.3礦區公路及破碎站礦區公路兩側及破碎站區域的空地進行植樹綠化,預計植樹60株。待礦山閉坑后,建筑垃圾清除干凈,將表層1.0m范圍土地掘松,種植樟樹等經濟類樹木。礦區公路和破碎站的平面面積約為4410m2,可采用挖掘機松土,植樹綠化,行距×株距為5m×5m,預計176株。

3.4土地資源的采后處理礦區主要的土地資源占用和破壞為礦區范圍內的采場、礦區東側的破碎站及工業廣場,礦山閉坑后,采場及破碎站將對其進行地貌景觀恢復,工業廣場建(構)筑物提供給當地使用,不進行處理。

3.5地表建(構)筑物的處理礦山為露天開采,將會對礦區范圍內的所有建(構)筑物全部破壞,對礦區周邊200m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造成較嚴重破壞。為保護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對在影響范圍內的村民實施搬遷。

4結論

第2篇

1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因為自然地質的變化,作用,或者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環境惡化,從而對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造成的損失,人們稱之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來自于自然,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抗的災害,預測以及治理都相對困難,一旦災害發生,所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我國政府在這個方面一直重視,但是因為,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為止,也不能對地質災害進行全面的防預。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全面分析地質環境,對其各種運動規律都分析掌握透徹,這樣就能夠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有所預測,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為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土地退化等等。

2地質環境。從廣義上講,地質環境就是指巖石、水以及大氣等物質所構成的體系,那么從狹義來說,則是巖石團與其所產生的風化物,地球在不斷變化和運動過程中,其地質環境也是在不斷更改的,因此,地質環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結果,巖石團與水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作用,相互交換能量,從而形成了目前人們所看到的地質環境。它們是最后一次造山運動與冰期后形成的。地質環境是再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發生的,其中會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參與,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了最終的地質環境。所以說,從地質環境中能夠分析出地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減少損失。

二、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通過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首先就是要對地質環境的規律進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地質災害總是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質環境是地球自身運動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地質環境在不斷演變過程中,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我國的地質環境變化比較快速,人類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強度都在增加,追求經濟效益的腳步越來越快,因此,地質環境的變化速度,也超過人們的想象,并超出了環境本身所能承擔的范圍,這樣的結果,就是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它不可能脫離地質環境而獨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構造一起構成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的條件,它們的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成為了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

2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按環境學的定義,所謂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對地質環境而言,環境質量就是指構成地質環境的各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質環境的改變超過了地質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就會產生某種地質災害。從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來看,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氣候因素繁多的國家,每年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以百億元計的。總體來說,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影響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是間接地影響整個人類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從地質環境保護角度來說,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地質災害越嚴重,發展速度越快,危險性越大,對地質環境質量的影響也就越大。

三、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進行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質環境發展規律,在災害發生之前,采取可持續的防預措施,減少其發生的幾率,或者是在災害發生之后,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治理措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這兩者就是人們常說的“防”與“治”。只有采取防治結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兩種,一是防止將擬建工程設施(含居民點)放進有致災作用存在或有其發生危險的危險區,這是“避”;二是將已處于致災作用威脅之下的人、物、設施撤離危險區,這是“撤”。

第3篇

1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因為自然地質的變化、作用,或者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環境惡化,從而對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造成的損失,人們稱之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來自于自然,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抗的災害,預測以及治理都相對困難,一旦災害發生,所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我國政府在這個方面一直重視,但是因為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為止,也不能對地質災害進行全面的防預。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全面分析地質環境,對其各種運動規律都分析掌握透徹,這樣就能夠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有所預測,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為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2地質環境

從廣義上講,地質環境就是指巖石、水以及大氣等物質所構成的體系,那么從狹義來說,則是巖石團與其所產生的風化物,地球在不斷變化和運動過程中,其地質環境也是在不斷更改的,因此,地質環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結果,巖石團與水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作用,相互交換能量,從而形成了目前人們所看到的地質環境。它們是最后一次造山運動與冰期后形成的。地質環境是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發生的,其中會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參與,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了最終的地質環境。所以說,從地質環境中能夠分析出地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減少損失。

二、地質災害防治中地質環境的利用

研究通過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首先就是要對地質環境的規律進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地質災害總是發生

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質環境是地球自身運動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地質環境在不斷演變過程中,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我國的地質環境變化比較快速,人類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強度都在增加,追去經濟效益的腳步越來越快,因此,地質環境的變化速度,也超過人們的想象,并超出了環境本身所能承擔的范圍,這樣的結果,就是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它不可能脫離地質環境而獨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構造儀器構成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的條件,它們的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成為了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

2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

按環境學的定義,所謂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對地質環境而言,環境質量就是指構成地質環境的各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質環境的改變超過了地質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就會產生某種地質災害。從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來看,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氣候因素繁多的國家,每年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以百億元計的。總體來說,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影響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是間接地影響整個人類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從地質環境保護角度來說,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地質災害越嚴重,發展速度越快,危險性越大,對地質環境質量的影響也就越大。

三、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進行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質環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在災害發生之前,采取可續的防預措施,減少其發生的幾率,或者是在災害發生之后,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治理措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這兩者就是人們常說的“防”與“治”。只有采取防治結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兩種,一是防止將擬建工程設施(含居民點)放進有致災作用存在或有其發生危險的危險區,這是“避”;二是將已處于致災作用威脅之下的人、物、設施撤離危險區,這是“撤”。

四、結語

第4篇

1礦山開采影響范圍

1.1放炮影響范圍根據開發方案,采場每次布置3排鉆孔,每排10個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個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確保爆破后臺階高度達15m。

1.2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礦山開采過程中采用自上而下臺階式分層開采,高度為15m;開采時工作臺階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終開采的邊坡角不大于55°。由此可確定采礦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范圍為礦區開采最終邊界外延15m。綜上所述:礦山開采影響范圍為露天采場外延215m。

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根據開發技術方案,礦山開采后四周將形成5段高度為110m的邊坡,邊坡編號分別為AB、BC、CD、DE、EF,邊坡位置詳見福祿鎮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山礦區范圍及開采平面圖

3水文地質預測礦區范圍內開采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三段(T1j3)石灰巖礦層,開采標高均高于當侵蝕基準面;開采范圍內無河流、水庫等地表水體;地下水與地表水沒有必然的水力聯系。礦山開采對巖溶裂隙水的補給條件破壞小,礦山開采后不會對含水層結構破壞,不會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

4地形地貌預測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礦山開采后將形成高度0~105m的邊坡,礦山采礦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

5土地資源影響預測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不單獨設置料場及廢渣場,在礦區東側采區50m外設置破碎站及運輸道路,占用耕地資源4.41ha;工業廣場修建占用耕地資源1.59ha;礦區為露天采場,占用耕地資源43ha;石灰巖礦山開采共占用耕地49ha。因此,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開采后對土地資源影響嚴重。

6建(構)筑物影響預測礦山為露天開采,將會對礦區范圍內的所有建(構)筑物全部破壞。根據計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離為158.45m,計算的爆破產生飛石最遠飛散距離為200m;對礦區周邊200m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造成較嚴重破壞。因此,璧山縣福祿鎮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巖礦開采后對建(構)筑物影響嚴重。

二、礦山地質環境防治

針對礦山開采影響范圍及采后地質環境因素的影響預測結果,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劃分為重點區、次重點區、一般區,設計以下防治工程:1)礦山開采時應及時清除邊坡上的掉塊,特別是在BC邊坡東段邊坡可能會發生局部掉塊。2)對礦山采坑四周形成的邊坡采用生物工程護坡;對采坑坑底進行綠化或土地復墾。3)對礦區道路、破碎站和工業廣場區域進行環境恢復。4)修建截排水工程。

1邊坡防治工程

1.1邊坡放坡根據開發方案礦山開采的最終邊坡角為55°,自上而下臺階式分層開采,采高15m,臺階寬度約10.5m;AB邊坡長約600m,高2~50m;BC邊坡長約440m,高50~106m;CD邊坡長約360m,高40~96m3;DE邊坡長約526m,高17~42m3;EF邊坡長約210m,高2~17m;放坡處理各段邊坡。

1.2清理危石及時清理采場邊坡上的危石,避免發生危石滾落傷人事故。按照“邊采邊治”的原則,對各邊坡上的危石清理完成后,才能進行下一臺階的開采。

1.3截水溝礦區位于瀝鼻峽背斜軸部,地形呈渾圓狀的小型獨立山包,自然排水條件良好,匯水面積小,在礦區DE、EF邊坡頂部修建截水溝長約300m,以防治地表水進入礦區。在其余每個臺階坡面每隔50m,高差10~20m,設置橫向和豎向的截排水溝,將邊坡頂部的地表水匯入采坑內的排水溝,避免對坡面草籽植物造成沖刷,豎向的排水溝按急流槽設計。迎坡面溝壁需設置泄水孔。

2水文防治工程礦山開采后的采場地面標高高于當地侵蝕基準面,對地下水的影響小。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較輕。故本次不對其進行處理。但未解決礦山生產、生活用水,需在工業廣場內修建一個蓄水池。蓄水池尺寸為15m×15m×2m,墻體寬度為0.3m,預計砌筑工程量約為36m3。生產廢水主要為清洗礦車及挖掘機所排除的污水,設計每個污水處理池采用尺寸為2.5m×2.5m×1.6m,容積10m3污水處理池3個,墻體寬度為0.3m。預計開挖工程量30m3;砌筑工程量約為14.4m3,污水經生化處理后由砼管排放。露天采石場的作業點應實行濕式作業和噴霧灑水,對采場及裝載點設2臺灑水器進行了灑水降塵,防止粉塵飛揚。

三、地形地貌景觀防治工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設計方案圖。

1露天采場采坑地貌景觀恢復根據劃定礦界和開發方案,露天開采結束后采坑的平面面積為302013m2,礦山開采前礦區土地主要為耕地,以種植果樹為主;礦山開采難以恢復原來的地面植物,故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主要以綠化為主。可采取治理方案如下:(1)回填土壤,平均厚度不得小于0.8m,預計回填方量為241610m3;(2)平整場地,場地平整應采坑中間高,四周低,便于地表水排入排水溝中;(3)植樹,行距×株距為5m×5m,預計12080株,建議種植樟樹或果樹等經濟類樹木(4)排水,沿采坑邊坡坡腳圍繞采坑修建截排水溝,保證采坑內地表水排泄通暢,將礦區的地表水有序的排放到礦區東側地形較低地段,用以灌溉耕地。排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底寬400mm,頂寬700mm,高800mm,壁厚300mm,預計長度約2350m。排水溝每隔10~15m設置一道伸縮縫,用瀝青麻絲進行有效止水。

2采坑邊坡地貌景觀恢復采坑邊坡采用坡面綠化+截排水的礦山環境恢復設計方案。對于采坑邊坡主要采取分階放坡+綠化處理。每級邊坡分階高度取15m,每階平臺寬度取10.5m,種植蔓藤類植物綠化坡面,在坡頂設置截排水溝。臺階邊緣修砌墻體,墻體嵌入基巖0.1m,墻體截面0.3m×0.5m(寬×高)。墻背回填0.3m厚的土壤,蔓藤種植行距×株距為5m×3m。截排水工程在邊坡防治工程中實施。

3礦區公路及破碎站礦區公路兩側及破碎站區域的空地進行植樹綠化,預計植樹60株。待礦山閉坑后,建筑垃圾清除干凈,將表層1.0m范圍土地掘松,種植樟樹等經濟類樹木。礦區公路和破碎站的平面面積約為4410m2,可采用挖掘機松土,植樹綠化,行距×株距為5m×5m,預計176株。

4土地資源的采后處理礦區主要的土地資源占用和破壞為礦區范圍內的采場、礦區東側的破碎站及工業廣場,礦山閉坑后,采場及破碎站將對其進行地貌景觀恢復,工業廣場建(構)筑物提供給當地使用,不進行處理。

5地表建(構)筑物的處理礦山為露天開采,將會對礦區范圍內的所有建(構)筑物全部破壞,對礦區周邊200m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造成較嚴重破壞。為保護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對在影響范圍內的村民實施搬遷。

四、結論

1)分析了礦山地質條件,認為礦山開發技術條件的級別為中等;

2)根據礦山開采方式,采用赤平投影的方法,對礦山采后地質環境進行評估,得出礦山開采影響范圍為露天采場外延215m;水泥用石灰巖礦采礦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造成的損失小,危險性中等,影響嚴重;對含水層影響較輕;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對土地資源影響嚴重。因此,預測礦山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

第5篇

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人為原因,另一個是自然原因。對于煤礦開采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人為作用帶來的地質問題,是當前煤礦開采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都開始對地下資源進行大量開采,由于大自然中的很多資源都是屬于不可再生的資源,隨著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力度逐漸變大,對很多自然地區進行勘測和施工,導致很多資源逐漸枯竭,比如在有的煤礦開采區域就很容易出現地下被掏空的現象,出現下伏采空區,對于路面上的各種設施的穩固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響。在各種開采煤礦開采工程的推進過程中,使得地質環境出現了較大的損壞,與此同時,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還有自然原因,自然地質作用造成的地質問題主要有風化作用、地下水作用、變質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等,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煤礦開采工程開采,將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安全隱患。自然地質作用都是自然作用形成的結果,指的是地球內部的一些構造運動、地震作用等,這些作用一旦發生,就會帶來嚴重的地質災害,對煤礦開采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的安全、施工質量等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地表環境與煤礦開采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地質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往往能直接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治是我國煤礦開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煤礦開采過程中對地質環境帶來的影響,往往會對人類的生存以及發展帶來很大的威脅,當外界對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的活動超過了其承受能力,則會導致地質災害問題的出現,地質災害問題的出現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害,我國每年都會有地質災害問題現象出現,由于地質災害問題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地質災害問題越嚴重,危險性就越大,對煤礦開采過程中的質量以及安全也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對此要加強對煤礦開采活動的管理,對于煤礦開采工程的地質災害要進行有效的監測,對具體的變形情況進行了解,從而有助于采取相應地措施防止地質災害地出現。

二、煤礦開采地質問題研究現狀

當前的煤礦開采過程中對環境地質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強各種環境地質問題的防范是當前采礦行業中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當前煤礦開采領域的研究者與地質領域的研究者之間加強了交流,對煤礦開采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分析,對于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災害的預防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比如當前煤礦開采過程中對環境地質帶來的問題的評價體系得到了相應的完善,在對煤礦開采過程中對環境地質帶來的問題進行調查時各種調查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完善。盡管如此,但由于煤礦開采的巨大經濟效益,當前很多煤礦在進行開采的過程中,對地質災害的預防還是不夠。在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煤礦開采過程中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發現能力不夠強,當前很多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完全表現出來之前都會有一些具體的表現,而我國當前的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研究過程中對這些表現現狀的研究還不夠清楚,因此導致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治效率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對各種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進行監測的手段比較落后,沒有建立相應的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監測網絡,因此不能及時反映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地質變化、各種地質隱患等,也不能對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進行預防,出現煤礦開采地質災害問題的概率大大提升。

三、煤礦開采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預防的方法研究

(一)對煤礦采空區進行監測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出現采空區,即由于長期開采導致地下被采空而出現地表下沉現象,采空也是誘發其他地質問題的基礎,為了防止采空區對地表上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在煤礦開采過程中應該要加采空區的監測管理,在采空區監測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要加強對監測點的合理布置,監測點的布置是否合理,對監測結果有很大影響。密度適當、均勻的監測點,可以對監測過程中各個位置的情況進行反映。對煤礦采空區進行監測的過程中,對于監測點而言,一般是將其設置在遠離采空區的地段,防止采空區出現坍塌、沉陷等對監測點帶來影響,也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移動或者公路的施工導致監測點被破壞的現象的出現,對于監測點網絡而言,要實現施工方案中的圖形強度,形成合力的觀測路線。在觀測點的布置過程中,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基準點的布置,第二是工作基點的布置。對于基準點的坐標設置而言,其坐標應該由兩次連續測量的GPS設備觀測數據進行軟件處理并且對誤差進行處理之后得出,在取值的過程中要盡量取平均值,使得基準點的坐標更加準確,誤差更小。第二,對于工作基點的布置。工作基點的設置應該要選擇位置比較穩定、視覺條件較好、不容易被破壞的地方。

(二)對煤礦開采地質問題進行有效的評價

在煤礦開采地質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首先要對煤礦開采地質問題進行相應的評價,確定地質問題處于何種等級,然后才能相應地建立多層次的評價模型,對不同煤礦開采過程中遇到的不同層次的地質問題有效地解決,也能為煤礦開采過程中各種地質隱患的監督和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先進技術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的應用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為了加強對各種地質災害的防治,需要加強對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比如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GPS技術等。在地質災害的防治過程中,需要應用各種測繪技術進行災害的檢測,GPS技術、GPS-RTK、地理信息技術等,都是在地質測繪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地質測繪技術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測繪技術。應用先進技術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的過程中,首先要應用測繪技術對煤礦開采工程中的地質災害發生時的自然現象進行提取,其次,對煤礦開采工程地質災害狀況進行分析,第三,要及時對煤礦開采工程中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評價。比如某煤礦在進行開采的過程中突然發生了坍塌現象,由于災害限制,某些地方人不能達到,則需要立即使用這些測繪技術,比如衛星以及雷等對現場的情況進行了解,從而積極開展相應的營救。再比如有的煤礦開采過程中利用遙感技術對煤礦開采工程地質災害的狀況進行監測,對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災害的發展態勢進行了解,從而將各種煤礦開采工程地質災害相關信息傳遞給救災部門,使得相關部門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救災。

四、結語

第6篇

1.1礦山地質環境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和重要物質基礎。但是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礦產資源在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其自身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周邊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開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并且這一問題在礦山周圍地質環境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另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規模并且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強度,因此在這一前提系對于礦山周邊的地質環境進行研究與分析也開始引起了我國地質學界的關注與重視。

1.2礦山地質環境的脆弱性礦山周邊地質環境的脆弱性是由于長期濫采濫挖問題造成的,因此這意味著進行礦山周邊地質環境評價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無法回避的沉重現實。因此在這一前提下我國地質工作者應當對礦山周邊地質環境的脆弱性有著深刻的了解,從而能夠礦查明主要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帶來的危害。這同時能夠為我國科學開發礦產資源和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整治礦山環境、恢復與重建礦山生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視治理等提供非常有用的科學資料和科學依據。

1.3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緊迫性眾所周知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是一項極其緊迫的工作,這主要是由于這一工作的進行能夠為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整治提供較為科學的基礎性依據,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給世人闡述出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的重要性同時能夠更加有效的分析其重點評價的內容。另外,通過單元劃分和地質環境評價指標權重的有效確立,我國地質學者和地質工作者可以更加高效的選用合適的數學模型來對我國礦山環境質量做出現狀評價,最終在完成現狀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猜測評價,從而使得綜合評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的有效提升。

2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方法

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方法的有效選擇需要許多環節的有效支撐,這主要包括了合理確定礦山地質環境評價重點、結合礦山周圍氣候環境進行分析、區域評價的有效進行、地質環境的精確總結等內容。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方法進行了分析。

2.1合理確定礦山地質環境評價重點合理確定礦山地質環境評價重點是提升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內容。通常來說在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過程中,礦業活動引發的水資源減少、水環境變化,例如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資源枯竭、區域水均衡破壞、水質污染問題加劇等都是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的重點內容。除此之外,當地礦業活動對于當地的土地資源和土石環境產生影響和破壞時,例如改變了當地土地利用現狀和地面變形時,又或者造成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時,這些內容也是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的重點之一。另外,礦山地質環境評價重點還包括了礦區存在的各類地質環境問題,例如土石環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因此地質工作人員應當在了解災害規模、發育程度、危害對象和生產原因的基礎上,對于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可能出現的危害程度進行有效的評價。

2.2結合礦山周圍氣候環境進行分析結合礦山周圍氣候環境進行分析是指地質工作人員在充分把握并且評價該地區的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質等基礎條件的前提下,通過進一步查明評價區存在的地質環境題目的種類、規模、特征、發育程度,查明與相鄰礦山礦業活動的相互影響特征與程度。除此之外,在結合礦山周圍氣候環境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地質工作人員應當注重針對各種地質因素在不同局部區域的差異性和復雜性,要做到較為精確的評價,需將整個評價區域劃分成若干個評價單元,同一評價單元在地質環境條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應具有可比性。

2.3區域評價的有效進行區域評價的有效進行對于礦山周圍地質環境評價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區域評價的過程中地質工作者應當注重根據礦山周邊各個小區域的具體地質環境條件來分別賦予所選定的評價指標以不同的屬性,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根據這些不同的屬性來進行合理的區域評價。除此之外,在區域評價的有效進行過程中地質工作者可以采用三角形剖分法和正方形網格劃分法以及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劃分法等方法來提升評價精確性,與此同時還能夠依據具有針對性、簡明性、普適性、數據易取性、指標可量化和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原則來對評價地區的基礎條件和基本指標進行有效的選取甚至是礦山周邊環境數據的標準化處理,最終促進評價方法可靠性的持續提升。

第7篇

影響因素分析從淺層地溫能的兩類開發方式分析,淺層地溫能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區域環境地質問題、淺層地溫能開發層的儲水空間(第四系及含水層)、淺層地溫能開發層的儲水能力(水量環境)及影響淺層地溫能開發設備運行的地下水水質環境。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區域環境地質問題包括的內容很多,在拉薩市對淺層地溫能開發有影響的因素主要地形坡度、區域地殼穩定性、各種地質災害。人類生存與工程活動適宜在一定的地形坡度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人們耕種、建筑各類構筑物都適宜。地形坡度大于這個區域,人類的生活成本就會大幅增加,甚至是不可能生存。對于淺層地溫能的開發也不例外,淺層地溫能開發的適宜坡度應為0-35°,在這個地形坡度內,其坡度越小,其開發成本也會越小。區域地殼穩定性對淺層地溫的開發影響也比較顯著,在地震活動頻繁,地震烈度較大的區域內,開發淺層地溫能的建設及各種設施均會受到影響。地質災害存在及其危險區域影響地面地表的各類建筑物,同樣也影響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區。因此,地質環境背景影響因素中,地形坡度越小,其淺層地溫能的開發條件越好;地震活動頻率越小、地震烈度越小,越適宜于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及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發生地段及其危險區內,淺層地溫能的開發條件差,地質災害的影響區外,淺層地溫能的開發條件好。淺層地溫能蘊藏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內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第四系松散層其儲水能力強,滲透系數大,便于熱交換;其厚度越大,熱交換量越多。因此第四系厚度及含水層總厚度對淺層地溫能開發的影響較大,其厚度大,有利于淺層地溫能的開發。但是第四系中卵石層的存在對地埋管熱泵式開發較為不利,地埋管熱泵式開發要求第四系中卵石層厚度要小,卵石層厚度越小對地埋管熱泵式開發條件越好。淺層地溫能開發層的儲水能力(水量環境)方面,在儲水能力強的巖土體中,直接利用地下水中蘊藏的熱量,進行淺層地溫能開發,因此含水層的單位涌水量越大,越有利于淺層地溫能的開發。當第四系松散層有一下厚度,含水層厚度小,單位涌水量小時,可利用第四系松散層的儲水能力,利用地層吸水能力,交換巖土體中的熱量,達到開發淺層地溫能的目的。因此巖土體的回灌率越大,越利于開發淺層地溫能。地下水位年下降幅大小對淺層地溫能開發也有一定影響,其降幅越大,淺層地溫能的開發條件越差。地下水水質環境情況對淺層地溫能開發影響主要在設備運行方面。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中將地下水質量劃分為五類,一、二、三類水中各組分含量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隨著水質類別的提高,水質變差,水中渾濁度以及其它組分含量大,易沉淀于開發設備中,影響開發設備的運行,對開發淺導溫能也不利;同樣地下水受污染與地下水易結垢也是影響開發設備的運行,從而影響淺層地溫能的開發。

2地質環境質量因素層次分析法

2.1地質環境質量影響因素的層次性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因子具有層次性特征。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區域環境地質問題、淺層地溫能開發層的儲水空間(第四系及含水層)、淺層地溫能開發層的儲水能力(水量環境)及地下水水質環境是第一層次的因子,它們又包含有幾個第二層次的因子,如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包含地形坡度、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質災害等,而第二層次因子中又可能包含幾個第三層次甚至更低層次因子。為避免參評因子過多,致使各因子的權重分配過小,主要因子作用不突出,進而造成評價結果失真,本次評價采用兩個層次評價(二級評價)即可。由于影響淺層地溫能開發地質環境質量的因素較多,為突出主要因子的作用,避免參評因子過多造成評價結果失真,每個一級評價因子下以選取3個二級評價因子,共選取12個二級評價因子進行評價。

2.2評價指標的量化分級評價因子按其對地質環境質量正負效應的不同可分為正效應因子(正因子)和負效應因子(負因子)。所謂正效應因子指地質環境質量隨因子指標值的增大而變好,如單位涌水量等;負效應因子指地質環境質量隨因子指標值的增大而變差,如地形坡度、區域穩定性的地震烈度等等。正、負因子指標的量化方法不同,負因子直接采用其特征值,正因子采用特征值倒數或其它變數。

2.2評價因子權值的確定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因子的貢獻大小不同,對各因子具有權衡輕重作用程度的數值稱為權值,因此求權值的過程就是對不同因子間重要性程度的分析過程。權值的確定有多種方法,如層次分析法、專家直接經驗法、調查統計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是較為理想的分析方法,它是通過組織經驗豐富的專家,集中群體智慧,對各評價因子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估打分,然后通過層次分析運算得出各評價因子權重。拉薩市淺層地溫能開發綜合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因子權值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

3模糊質量指數與模糊數學模型的構建

3.1模糊質量指數利用GIS的屬性賦值與空間分析,對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區進行網格劃分,在劃分出的每個網格內,根據選定的地質環境因子,建立因子隸屬度函數和評價矩陣,并進行模糊綜合運算,計算出各網格單元的模糊質量指數(FQI)值,模糊質量指數(FQI)值的大小反映劃分的網格內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FQI值越小,評價網格內的地質環境質量越好,反之FQI值越大,評價網格內地質環境質量越差。

3.2評價因子隸屬度的確定隸屬度是反映評價指標隸屬于各種地質環境狀態的程度,一般由隸屬函數確定,它是用來定量描述評價因子對地質環境質量級別隸屬程度大小的函數形式。由于影響地質環境質量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及地質環境本身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特點,針對拉薩市地質環境質量影響因素特征,構造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下面以地質環境背景與環境地質災害中的二級因子地形坡度為例構建的隸屬函數。

4評價結果

通過對拉薩市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影響因素的分析,構建模糊數學模型,計算劃分的各網格單元的模糊質量指數值(FQI),利用MAPGIS的數字地面模型子系統,對拉薩市評價區繪制了模糊質量指數等值線,劃分出環境質量評價分區圖。從拉薩市淺層地溫能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圖看出,開發淺層地溫能的地質環境質量差和較差區分布在山前和溝谷內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分布區前緣,易于受地質災害的影響區。地質環境質量中等區位于較差區的,少量位地山前,該區受地質災的影響為中等。而地質環境質量良好和優等區分布于拉薩河谷兩岸,該區內地形相對平坦,區域地質環境穩定,地質災害少,第四系厚度大,水量豐富,地下水水質較好,適宜于淺層地溫能開發。

5結語

1)影響淺層地溫能開發的地質環境因素很多,本次評價第一層次考慮了地質環境背景與環境地質災害、第四系及含水層環境、水量環境及水質環境四大因素,第二層次選擇地形坡度、地質災害等十二個因素的影響。

2)本次評價的地質環境質量是針對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方面而進行,因其考慮的因素不同,針對的問題不同,因此與一般意義上的地質環境質量有所區別,評價的結果也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江川县| 富裕县| 长兴县| 西贡区| 方山县| 奈曼旗| 桐庐县| 麻栗坡县| 昌吉市| 云和县| 延庆县| 浦城县| 仁寿县| 教育| 都昌县| 康马县| 赤峰市| 乐亭县| 克山县| 溧阳市| 三台县| 新和县| 侯马市| 固镇县| 平远县| 松潘县| 鄯善县| 巍山| 五峰| 久治县| 申扎县| 商水县| 博爱县| 江门市| 远安县| 来凤县| 蒙阴县| 新泰市| 九江县|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