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學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2-03-29 11:06:14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化學科學論文

第1篇

1.知識文化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的理論性成果,是科學與文化在觀念層面上的直接關聯部分。若把其他文化要素比做科學文化的血肉,則知識文化要素為科學文化的骨架。知識文化要素是科學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他文化要素的載體。化學課程中的知識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學學科知識,包括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實驗知識等等。

2.技術文化

技術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的操作性成果。技術文化離不開知識文化的理論支撐,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生產性文化,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化學課程中的技術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高中化學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是化學技術文化的集中體現。

3.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對過去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事實、進程進行記錄、詮釋和研究的一種文化。歷史文化中包含著人文、哲學、科學、倫理道德等多種亞文化,可為現今及未來遠景提供參考依據,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化學課程中的歷史文化要素主要是各種化學史,如化學家們的事跡、與化學相關的發明、發現、發展和生產的歷史等。

4.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的文化,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生命與自然環境及其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的文化。自然科學中融入生態文化的意義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雙面性,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化學課程中的生態文化要素主要是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化學知識,如礦物資源的開發、化學變化對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等等。

5.藝術文化

藝術文化區別于人類其他亞文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審美價值,除此以外,藝術文化還具有認識、教育和陶冶等功能。讓學生在滿足審美需要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通過藝術文化,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引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深刻變化。化學課程中的藝術文化要素主要是與化學相關的美的存在,如生態環境美、科學精神美、化學美等。

6.倫理道德文化

倫理道德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自愿接受的內在的價值理想,二是遵循內在價值理想的外在的行為規范。科學文化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以及所表現的價值理想和行為規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化學課程中直接屬于倫理道德文化范疇的材料較少,一般隱含于生態文化、歷史文化中,如化學家獻身于科學事業中所體現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化學與環境的關系中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等。下面以魯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為例,列出教材中所含的部分文化要素(因教材中的文化要素都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呈現,故表1中未列出知識文化要素)。

二、文化視角下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途徑

在“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1]的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新課程教材加強了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人文文化作為滿足人精神世界需要的文化,與科學文化相融合的目標就是強調化學學習不僅是獲取化學知識,更要接受化學的科學精神、思想的熏陶,塑造科學品質,提升科學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1.創造豐富情境,凸顯STSE教育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自然科學。STSE教育是在人類生活的背景中將化學科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其實質是融知識、技術、生態、藝術、倫理道德等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文化教育”。通過STSE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了解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聯系,還能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STSE教育也是在科學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讓學生在處理復雜問題時運用化學知識權衡利弊并做出恰當的選擇,感悟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說,STSE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學知識可承載的STSE內容,將具有類似STSE教育價值的不同的化學知識內容,用類似的設計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分析、解決同一類實際問題時能形成正確的角度、思路和觀念。例如在學習氮及其化合物時,先是在自然界的背景下呈現氮元素的存在及循環,然后是具體代表物的性質,再到應用物質性質分析解釋環境問題。那么在學習硫及其化合物時同樣采用自然界物質性質社會、環境的模式組織教學,就能讓學生主動建構同一類實際問題的分析角度、思路和觀念。[5]

2.融合歷史文化,塑造化學科學品質

化學史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一部分,它以各種各樣的學科知識和科學史知識為載體,呈現了化學科學在人類歷史中的發展軌跡,展現了人類在化學科學研究上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在化學教學中融合化學史教育,讓學生在歷史背景中學習科學知識,既能讓學生在科學發現、演變的基礎上,更準確地理解化學知識,又能在化學史蘊含的科學態度、精神的熏陶中,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合理、恰當地融入化學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又讓學生沿著前人思維活動的足跡,體驗科學思維方法,受到科學精神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化學的歷史文化素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讓不同類別的化學史充分發揮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利用化學家的故事,可以培養學生求真求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如舍勒發現氧的故事、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等等。利用化學發明、發現史、生產史、應用史,既能讓學生了解前人的科研事跡,又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如侯氏制堿法、苯的凱庫勒式結構等,都是很好的科學探究素材。

3.發掘地方文化,體現校本課程魅力

發掘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化學教學資源,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習化學,是促進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一條重要途徑。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中留給學校和老師自主開發的課程,是基于地方和學校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課程。地方文化資源是寶貴、豐富的校本課程開發資源。以地方文化資源為載體,整理找出與化學關聯的內容,然后確定其對應的國家課程內容,開發合適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學習化學知識,感受化學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樹立正確的科學觀與價值觀。地方文化資源非常廣泛,包括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等都是課程開發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包括歷史文物、風俗習慣等;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質、礦物、水、氣候、生物等;生產生活包括當地的工業、農業、手工業、服飾、飲食、建筑、交通等。這些資源都可結合地方特點,發掘出與化學相關的文化要素,例如陶瓷文化———硅酸鹽、地方飲食文化———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大城市的霧霾———硫和氮的化合物等等。

4.展現化學之美,培養科學的審美觀

法國哲學家韋伊曾說:“科學的真正主題是世界之美”。盡管美在科學中沒有準確的定義,人們對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美的確客觀存在于科學之中,它總是與和諧、秩序、統一、完善等相聯系。化學科學對物質世界的外在現象和內在結構的精確描述,展現了化學科學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化學中處處存在著美,只要潛心挖掘,就會發現其中有著豐富的美學資源。科學審美作為科學研究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在化學教育中將審美和科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化學及其文化之美的熏陶下,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審美觀。化學之美主要體現在現象美、結構美、守恒美、平衡美、理論美等等。如煙花燃放時發出的五顏六色的光、酸堿指示劑變色等,這些色彩絢麗的化學現象,展現的是化學現象之美;苯分子的環狀結構、C60的足球狀的結構等,它們對稱、均勻的特征,展現的是物質結構之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電子守恒、電荷守恒等,展現的是化學守恒之美;勒夏特列原理指導下的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溶解平衡等,展現的是化學的平衡之美;元素周期律的表現形式———元素周期表,其簡潔性、規律性、預見性,展現的是化學的理論之美。

5.引入通俗文化,激發化學學習興趣

通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形態和構成要素,是人類文化中諸多的亞文化之一。有著大眾基礎的通俗文化,作為我們身邊發生的文化事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引入通俗文化,尋找合適的交點,讓課堂上的科學文化與課余時間的通俗文化交融在一起,以通俗文化為紐帶,拉近化學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一首《石灰吟》讓學生們感到化學并非只能通過枯燥的文字和化學符號表達。再看北大原校長周其鳳創作的化學之歌———《化學是你,化學是我》、普通老師創作的化學版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等,這些都是在“接地氣”的通俗文化中傳播化學文化。盡管有些創作從科學的角度看并非那么完美與嚴謹,甚至有些世俗和隨意,但不可否認這些和通俗文化交融的化學,讓化學知識更生動有趣,使學生在愉悅的化學文化中感受、學習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第2篇

化學的學習不僅僅需要智力的支持,還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思考能力.通常情況下,化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各類具體的化學實驗.進行化學實驗時,對于實驗人員的嚴謹態度和科學品質具有很高的要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認真對待,從而得出最為科學的結論.對于化學實驗室以及實驗用品的了解是學習化學的入門階段,教師一定要在初始的教育過程中就滲透相應的科學品質.使學生們在多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化學教學中,領略到化學的魅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器具的講解時,要展現出整潔規范的實驗室環境、有序擺放的實驗器具以及各類生動的實驗現象.為什么酒精燈一定要用蓋子來蓋滅,為什們不能用水澆滅,為什么磷會輕易地被點燃以及不同材料燃燒所釋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都是吸引學生們注意力的最佳方式.讓學生們在疑問的帶領下,走進化學的世界,并在良好實驗室形象的展示影響下,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

二、強化學生們的化學科學知識水平

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化學教育大綱對于學生的培養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目標,來保證學生們在結束初中學習時可以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便于其日后的急需學習和發展.因此,化學教師不僅要在平時的教學任務中認真的做好實驗的演示,還要為學生們的化學實驗創造良好的環境,盡量使每位學生都又親自動手的機會.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要強化化學教育的啟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縮減理論性內容.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提升學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是由于當今社會實用性人才緊缺的現狀所導致的,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學任務時要注重對學生們實際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們的化學科學水平.對于教材中的保護生態環境、溫室效應作出詳明的介紹,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介紹來提升學生們的環保意識.而在硬水、氫能源、水和人類的關系以及化肥農藥等方面的了解,找到生活與化學的共通點,也為學生學習化學提供了重要的動力.

三、利用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培養學生們思維的探索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化學實驗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在相關的課程設置上要增強實驗課程所占的比例,不僅是為培養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學生們探索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進行具體的化學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譬如在學生們學習了“水”的相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去自然界中了解并發現水的狀態以及利用和污染情況,通過親力親為的方式去收集一手資料,在無形之中強化了學生們的科學嚴謹態度.又如,在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演示實驗中,可以利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探究,通過多種形式來對一個論點進行實驗,拓寬學生們的探究渠道,強化學生們的探究能力.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們可以透過現象,找到本質的所在,養成良好的化學科學素質.

四、使學生們在化學學習中樹立團結協作的學習精神

第3篇

初中化學由于是化學啟蒙階段,主要是普及性知識介紹,因而學生較易掌握,考試分數也較高。而高中化學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強調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難度與深度增加,部分學生感到化學難學,有一定的學習困難,再加上考試成績的刺目低分和那作業批改中的可怕的大紅“×”,以及在課堂上得不到教師的鼓勵,傷害到學生的學習信心。倘若在課堂上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嚴厲的教師采取的是批評教育,大多數教師比較寬容,會請其他同學回答,而很少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或提出建議,從而實施了“冷暴力”。從而造成學生興趣降低,畏難情緒增加,少數同學厭惡化學學習,逐漸放棄化學的學習。足以可見,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評價的重要性。仔細分析本因,其實是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其一,由教師單一進行評價,不重視評價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沒有給予科學的評價;其二,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簡單與粗暴,學生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數以及“√”與“×”,課堂提問也主要是集中于知識的回顧,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評價只在于結果的對與錯,不會考慮學生思維的評價及運用知識能力的評判。這與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變化和發展。構建適合高中化學教學的評價體系很有意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畏難情緒,提高教學效果。

二、構建科學的高中化學評價體系

高中化學的評價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參與性和過程性,評價體系應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評價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成長。

1.評價方式應是多元化的,使評價更真實。

學生是一個群體,個性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的評價切忌千人一面,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評價。(1)評價目標的多元化。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宜,實事求是給出每個學生的評價目標,要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表現,要制定學生所能到達的目標,從而激勵學生進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所預定的評價目標。(2)評價方法的多樣性。目前,評價方法多采用常規作業、單元測試、期中和期末考試、上課提問的方式,這些傳統的評價方式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價方法應更加全面和科學,如自主評價、訪談評價、家長和同學評價、實踐評價等。在常規的考試方法上也應改革與創新。教師在考評高中化學知識時,應把知識寓于真實的生活、科研及生產背景中,注重問題與實際的聯系,加大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在平常練習中,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設定多組練習,由學生自主選定完成,在考試時也應設定必做題和選做題,使學生有選擇的余地,每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評價體系構建的多主性,讓評價更全面。

傳統評價是由教師單方面進行,這與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論的評價體系是相悖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以參與者為主的,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家長、同班同學都應參與評價,改變教師單一評價的片面性,使評價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通常的做法是:(1)要求學生自主評價。教師進行完教學單元教學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及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單元知識點掌握、自我評價、學習目標、完成程度、進步方面、存在問題、改進辦法、教學建議等。(2)同學評價和家長建議。每一學期結束都要求學生相互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上課紀律、作業情況、相互學習等方面,家長應就學生在家庭學習的過程給出評價。

3.評價應注重學習的過程性,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較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的評價應貫徹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動態和能力的培養。課后作業的評價應指出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應從知識再現、能力提高、知識運用等方面及時給出評價。單元測驗后,針對每一個學習單元,應對學生的學心態度、學習方法和技能,給出準確的評價和合理化建議。每一學期及每一學年的結束,教師應對知識點的掌握、方法論的建立、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中的閃光點及存在的問題給出正確的評價,指導學生揚長避短,逐漸成長。教師應以欣賞的態度鼓勵學生的進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評價的本質在于評價的發展性,激勵學生進步。

第4篇

《荀子》里有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說,教師是給學生傳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述化學知識和基本理論,還要注意滲透素質教育,強調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傳授化學知識。化學相比較其他學科而言,學生學習起來會有難度,沒有基礎知識鋪墊和學習,學生對化學老師更有依賴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科學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信心和積極性,而學好化學,不僅包括課本知識學習,還包括科學學習方法,所以說科學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學教學的原則

1.適度性。教師要針對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及課本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制定可行性較強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為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可以分四個階段提高教學效率。感受指在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時,學生僅對教師講解的課本內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相類似的內容,自己要注意總結和對比記憶。如講解常見化學物質的分子式時,要在大腦中形成立體的分子構成。聯系指將講解的科學方法和解題思路貫穿學習中,在學習中注意方法和內容聯系起來,通過練習和思考逐漸熟練運用方法。例如,在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時,一些金屬元素和鹽酸發化學反應的化學方式是不一樣的,系數也不一樣,但都是金屬元素和鹽酸發生化學反應,可以通過聯系金屬的相同性質書寫方程式,從而舉一反三,降低書寫難度。應用指通過基礎化學知識的學習解決化學問題。例如,在化學學習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在主要物質中摻有其他化學物質,如何檢驗這種物質的存在等。評價指根據自己建立的科學知識體系判斷他人的學習研究是否有價值,當然這要求學生自身知識能力足夠高。

2.適時性。適時性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確實有進行科學教育的必要時采取措施,否則會適得其反。化學課本中隱含科學的方法,有的知識內容與教學方法聯系密切,在講解那部分時要注意滲透教學方法。教師要在恰當的時候講解化學理論的來源及相關知識等,達到擴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常見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鹽溶液,如硫酸氫鈉,對于其他不常見化學溶液沒有講解的必要。

三、科學教學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學模具進行教學。在學習化學分子式及空間結構的時候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而初中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化學,很難形成空間想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教學模具進行教學和講解,讓學生通過空間想象和模具幫助,先學習基礎知識,再通過了解和講解揭示其奧秘。例如,在學習一些化學分子式的結構書寫時,首先要記得該化學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畫結構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幾根化學鍵,如寫三氧化二鐵的分子結構時,先想想其空間結構,或者借助化學模具,再進行書寫,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2.通過比較、分析,熟記多種化學知識。化學元素太多太亂,很容易記錯記混,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對比記憶,根據自己學到的化學知識和經驗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剛剛接觸化學的時候,最基本的內容有固體、液體、氣體。除了狀態不同外,還要區分固體的顏色、性質等,如銅和氧化鐵都是紅色固體,但兩者的化學分子式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通過分類和比較進行記憶,可以按照狀態、顏色的不同進行分類。

3.運用學到的化學理論對不了解的方法進行探索。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就是化學假說法,化學假說法指運用已經學習和掌握的化學原理,對未知的化學現象和化學規律進行探索,而探索結果就需要時間和真理驗證,初中生不能對自己得出的結論做出對或錯的判斷,但是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實,化學假說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學習中的獨創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以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科學方法的基礎。例如,化學家拉瓦錫根據燃燒現象與空氣中的化學成分相聯系,通過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

4.善于歸納和總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知識。歸納所學知識和整理知識體系是學習化學的常用方法,養成對知識的整理和歸納的好習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歸納從一些具體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應的結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歸納內容和歸納形式都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所決定,在歸納和整理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達到復習效果,所以說歸納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時,根據教師思路學習和掌握前二十號元素的電子排布情況,在觀察和歸納的過程中,很容易得出電子的排布和變化規律,根據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和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從而得到排布規律,這樣就能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學課本。學習化學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離不開化學課本,而化學課本中的內容排版就是按照學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進行的,這就是一種隱含的科學教學方法,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例如,初中化學中身邊的化學物質這一部分內容可以分為這幾部分,地球周圍的空氣、氧氣、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屬與金屬礦物、溶液、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簡單到復雜安排的,簡單來說是教材中的一條知識線。抓住這條知識線能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還能使教師講課條理清晰。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化學知識,是幫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

四、結語

第5篇

科學知識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素養呢?首先相對于“滿堂灌”,我們更需要的是學法指導,關注學生“怎么學”。其次,教材也不再是純閱讀材料,而是通過設置“你知道嗎?”“活動與探究”、“信息提示”、“問題解決”、“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來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法,它不僅要學生理解記憶性知識,還要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同一反應中用不同的物質來表示反應速率時數值與化學計量數的關系”的內容學習上,教材沒有直接給出或舉例給出結論,而是在“交流與討論”欄目提供了“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發生分解反應的實驗數據”,讓學生自己通過計算得到數據,填入表格,并通過問題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有關規律。這一知識點不是很難,學生通過直接聽講也能理解,但這樣除了記憶性知識之外別無所獲。在實踐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本欄目資源轉換教與學方式,培養學生勇于實踐、敢于提出挑戰的探究精神,學生不僅能學會學科知識,更直接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將“是什么”和“怎么得到”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有效,培養了學生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這知識快速發展的時代,只有“學會學習”的學生才能迎接各類挑戰。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帶著問題去學習,凸顯學習過程,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自主學習,凸顯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弘揚人的自主精神;“學會學習”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讓學生在學習方式轉變的前提下,更好更扎實地掌握科學知識。有了扎實的科學知識,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2通過化學實驗,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實驗教學滲透對學生的科學素養教育,以此實現科學素養提高的目標。在具體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安排的實驗進行分析,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等不同形式,針對實驗設計中的不足進行優化,借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其次,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儀器設備的制作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日常實驗教學中,適當引入實驗器材的自制活動,以及對現有器材進行組裝、改進和調整,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實驗器材的設計原理與實驗的反應原理。

如“氨氣的性質”在高中化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教材用三個演示實驗分別介紹了氨氣極易溶于水、水溶液成堿性和能與酸反應的三個性質,但實驗中存在著以下的缺陷:前期制備氨氣的過程復雜,而且排空氣法收集氨時容易擴散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預先準備好的氨氣往往會出現泄漏、潮濕等現象,導致實驗效果不理想,實驗2和實驗3中的濃氨水露置在空氣中,也造成空氣污染,不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影響健康。因此通過改進實驗方案和實驗裝置,把三個實驗結合在一起做可以避免上面的缺陷。實驗裝置設計如圖1。具體操作如下:進行氣密性檢查后在燒瓶1的底部加入一些固體氫氧化鈉,在針頭處換上裝有濃氨水的針筒,在燒杯1處放PH試紙(紅色石蕊試紙)后,慢慢的把濃氨水注入燒瓶1中,通過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若PH試紙變(紅色石蕊試紙)藍色了(實驗2),說明氨氣已經收集滿了。然后在燒杯2中滴入酚酞,關閉止水夾2和止水夾3,把針筒內的水打入燒瓶2內,同時打開止水夾1,燒杯2中的水迅速上升,在燒瓶2中的尖嘴導管上出現紅色的噴泉現象(實驗1)。最后等噴泉結束后,在燒瓶1上口的針頭處換上裝有濃鹽酸的針筒,把濃鹽酸打入燒瓶1內,出現大量白煙(實驗3)。這個實驗首先實現了氨氣的制備、收集和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的一體化處理,使實驗成功率,可信度更高,讓學生更真實地去體驗理解氨氣的性質;同時操作輕松快捷,現象明顯,課堂耗時短,非常適合做演示實驗;而且兩個燒瓶一紅一白,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最重要的避免了氨氣進入空氣中,環保無污染,體現了綠色化學思想。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本案例中,首先通過操作復雜實驗,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簡化,通過合作討論,互通信息,解決學生在實驗理解上的“信息溝”差距,達到共同思考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和教師引導的方向進行實驗改裝,讓學生更直觀地把思考和動手結合起來,有效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思考方式改變,進而促進學習方式的自覺轉變,更重要的是通過改裝,讓學生明白技能創新和實踐方法的真正意義所在;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良好的實驗興趣是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的前提。有了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素養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3利用化學史,培養學生科學上的人文素養

化學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無數研究人員為之付出了艱辛努力,他們的介紹化學家們的科學態度、研究方法、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堅持實踐、百折不擾的科學精神,既能向學生展示化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又可讓他們明白化學并不枯燥呆板,而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生動有趣的學科。因此,傅鷹教授認為化學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認為“化學史給人以智慧。”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知識時,可介紹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史:1862年尚古多的“螺旋圖”1864年邁爾的“六元素表”1869年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確立,把化學元素納入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化學進入了系統化的階段。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領悟到:科學和真理是人們在不斷追求和探索中逐漸呈現的,許多科學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發明和發現。通過對這些史實的感受,使學生體會人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之曲折艱辛,但只要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終會結出累累碩果。

講到科學素養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種誤解:認為科學素養就是做實驗或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實驗、研究的確是有關科學的方面,但絕不是全部。實際上,實驗、研究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科學家進行研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素養和探索精神的體現。而這個研究過程和體現的素養和精神其實就是人文素養的一個方面。案例中的“元素周期表”知識,表面上看來是一個記憶性的知識,但它的發展完善歷程卻能體現出科學家的素養和精神,因此可以認為是科學方面的人文精神,而這對于現代學生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

第6篇

英文名稱:Science & Culture Review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2-6804

國內刊號:11-5184/G

郵發代號:80-18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科學文化評論》(雙月刊)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主辦。定位為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登載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以及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學文化評論》的欄目設計,基本上依照國際學術刊物的通行規范,按論文、評論(包括爭鳴、筆談、訪談等)和書評等加以分類。

第7篇

物理化學與物理學或其他化學(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重疊的知識部分盡量讓學生在課前學習或者采用課堂提問等方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在有限的學時內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將一些公式的推導(例如統計熱力學中的公式)和概念的引出(例如熱力學部分利用卡諾循環引出熵函數)做適當的精簡,課堂上只講具體的結論,推導過程留給學生課外自學[4]。再比如,界面化學和膠體化學可合并講解,對這兩章的內容可做一定程度的刪減和調整。課堂內學時及內容雖然減少了,但要注意加強課外學時,教師可提供一些課外的參考資料或者自學講義,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設計課堂教學

在課程教學中介紹物理化學原理的同時,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或有趣的實際現象,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易于理解。例如,在講化學熱力學的知識時,先問為什么人穿上冰刀溜冰鞋滑冰會非常順暢?在講到表面化學的知識時,先問為什么衣物上的油污只用水是洗不干凈的,必須用肥皂、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劑?為什么雨后荷葉、小草上水珠都呈球形?為什么毛細玻璃管中的水呈現凹液面,汞則呈現凸液面?還有讓學生用化學動力學的理論來說明為什么天氣熱的時候,牛奶、食物更容易變質?能否應用滲透壓的知識來解決海水的淡化問題等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物理化學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3改革教學模式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種“告訴”和“被告訴”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的過程。改革以前“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研究式、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先進與否,將直接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成果。因此,在課堂上一方面教師講課要堅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要適當的開展討論啟發式教學,提出一些拓寬思路的研究型問題,增加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增強雙向交流。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實施創新教育

同志曾將講過:“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永遠不會前進的民族”。換而言之,沒有創新精神的教育也將是永遠不會成功的教育。教育教學的本質就是開發人的潛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教學中應介紹些和教學相關的科學前沿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電化學部分講授化學電源時,除了介紹早期使用的鋅錳電池、可充電的鉛酸電池和鎳氫電池外,可以結合現代社會面臨的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向學生講解一些綠色環保新電池的知識。如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被用作空間站及宇宙飛船空間電源的燃料電池,利用太陽光中的能量進行光電轉化的太陽能電池等。在化學動力學部分,光化學反應雖然內容較少,但是光化學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及信息科學等緊密相關。因此,可結合科學前沿介紹一些光催化技術在環境污水處理中的應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涞源县| 普兰县| 保亭| 天等县| 洪江市| 白河县| 招远市| 海淀区| 德清县| 保靖县| 同江市| 兴义市| 福州市| 苍溪县| 文成县| 扶绥县| 都安| 乐清市| 祁东县| 榆中县| 北宁市| 莎车县| 登封市| 沾益县| 日喀则市| 永昌县| 大新县| 蕲春县| 安阳市| 赣榆县| 阿巴嘎旗| 安溪县| 柘城县| 衡东县| 通州市| 东港市| 洛川县| 桐梓县| 内黄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