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聞文體知識范文

時間:2022-11-22 05:56:15

序論:在您撰寫新聞文體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聞文體知識

第1篇

[考綱解讀]

2007年高考語文的“選考內容”中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內容――實用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總體要求是“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文體主要包括新聞、傳記、訪談、調查報告、社科論文、科學小品等。考查的能力層級有“分析綜合”( C)、“鑒賞評價”( D)和“探究”( F)等三個。其中“探究”( F)層級的具體要求是:(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答題指津]

新聞是借助傳媒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有社會意義的能引起廣泛興趣的事實的傳播,新聞雖然可分為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但其內容或結構一般不外乎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背景等幾方面。標題。標題是消息的眼睛,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標題有主題(正題)、引題(眉題)、副題(次題)三種,作用分別是:主題,概括與說明主要事實和思想內容;引題,揭示消息的思想意義或交待背景,說明原因,烘托氣氛;副題,提示報道的事實結果,或作內容提要。導語。導語用簡明生動的文字,寫出新聞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新聞的主題思想。導語一般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直接性導語,作用是直接寫出事實的核心,使受眾盡早知道新聞的主要內容。另一類是延緩性導語,作用通常是用來設置一種現場或創造某種氣氛,它強調的是自由和吸引力。主體。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表現主題思想。背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與其它方面的聯系等,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也就是回答五個“W”中的Why(為什么)。背景從作用上可分為三類:對比性的,說明性的,注釋性的。從內容性質上可分為四類:人物背景、地理背景、歷史背景和事物背景。背景一般可起到下列作用:說明新聞事件的起因,顯示或幫助讀者理解新聞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聞稿件的新聞價值,襯托、深化主題,表明記者的觀點。結尾。新聞的結尾分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作用也不盡不同。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列“新華社歷年新聞報道精選”中的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上海嚴寒

新華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電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零下7.4攝氏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80多年來罕見的嚴寒。10日和11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佇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前天一夜風雪,昨夜八百童尸。”這是詩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寫下的詩篇《生命的零度》中開頭的兩句。這幾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據上海市民政局調查,到目前并沒有發現凍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區加強對生活困難的居民特別是孤苦無依的老人的救濟工作。為了避免寒冷影響兒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將全市幼兒園的開學日期延至18日。

1.簡析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詩句“前天一夜風雪,昨夜八百童尸”在《上海嚴寒》這篇消息中的作用。

2.簡要說明《上海嚴寒》一文導語中景物描寫在整條消息中的作用。

3.簡要說明《上海嚴寒》一文的寫作技巧和表現特色。

(二)閱讀下面的新聞,完成后面的題目。

粽子包裝的奢華苗頭

端午已過,但粽子包裝過度的現象仍可一說。與往年不同的是,不少超市的柜臺上擺出了包裝精美的高價禮品粽子,如同每年月餅上市一樣,端午節的粽子包裝升級,價格上漲。有些酒店甚至推出了買粽子贈送葡萄酒等禮品的活動,像月餅一樣,端午粽子漸露“奢華”苗頭。節前在青島市一些超市可以看到,很多盒裝、袋裝或是包裝精美的禮品粽擺上了柜臺,一袋800克的粽子大約15元,而那些盒裝的多在20元以上,除了傳統的肉粽、豆沙粽外,一些商家還推出了干貝、鮑魚等餡的粽子,價格也貴得驚人。

在超市里粽子包裝、餡料升級的同時,島城的不少酒店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粽子,其中很多粽子的贈品價格不菲,某酒店推出了十只禮品裝的粽子,每盒售價188元,并且贈送鹽水鴨一只和澳大利亞產葡萄酒一瓶。雖然花樣翻新,但還是變相的過度包裝與搭配包裝。

這很容易讓人從中看見月餅包裝的影子,其原因自然是利益驅使。

首先,這是粽子所扮演角色發生變化后的結果,近年來,棕子漸成了一種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既然是禮品,就得講究包裝,你總不能把粽子放進塑料袋,然后提著走親訪友吧?

其次,至少到目前為止,端午節只有粽子這一種時令食品。而且年復一年,在形式上、口味上并無多大變化,商家們也只能在包裝上下功夫了。當然,不管端午節粽子走什么路線,最重要的還是質量要過關。

面對讓人眼花的“貴族粽子”,很多市民并不領情,絕大部分人還是鐘情于“平民粽子”,認為粽子吃的是口味,包裝是次要的,千萬不要走月餅的老路。青島香港中路一超市的銷售人員說,買高檔粽子的顧客大部分是送人的。傳統節日市場消費的主角還是平民百姓,一廂情愿的奢華與市場越來越遠,這粽子的“味道”能好嗎?

國家三令五申限制過度包裝,今天出現了“貴族粽子”,明天又會冒出個“貴族××”來掏消費者的腰包,成為新的“包裝污染”源。過度包裝幾時休?

青島市工商局有關人士則介紹說,國家工商總局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在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中,嚴厲查處在月餅、粽子、酒、保健品和營養品等商品中存在的過度包裝、價格不符和搭售其他商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業內專家認為:無論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還是從提倡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包括月餅在內的商品過度包裝現象,并作出了強制性規定。再加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市場上花架子式的包裝將會逐漸減少。與此同時,衛生安全、方便實用的簡單包裝更受人歡迎。

今年5月22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出臺了國家粽子行業標準,該標準對粽子的產品分類、衛生指標、標簽包裝以及運輸、儲存和銷售都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據了解,“標準粽子”除了對外包裝需有標“SB/T10377”標簽外,還對粽子的含義作了明確界定,規定水、糯米等17類粽子的原輔材料必須符合國家標準。

據青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負責人分析,該《標準》并不是國家強制性執行的標準,執行起來會有一定難度,但其對市場的規范作用是應該肯定的。(選自2006年6月11日《包裝報》)

1.本篇綜述從哪些角度論證了粽子的“奢華”程度?

2.包括時評在內的新聞綜述都講究一事一議。本文的一事是什么?作者議論了一些什么內容?

3.像其他時評一樣,本文也善于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行文。請你就其“小”和“大”進行分析。

[答案]

第2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意識 英語新聞標題,翻譯策略

Abstract:Headline serves as the role of eyes.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ose English news translator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headline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reader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by using the eyes of English new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ranslating suggestions

一、引言

新聞翻譯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學翻譯,新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征,新聞報道的翻譯,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律。

新聞要求客觀準確,翻譯要求準確、忠實。但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和編者雙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在詮釋原文時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目的和個人傾向,受到各種主觀和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正所謂精確未必精彩,精彩未必精確。好的新聞往往是真實的內容與完美的語言表達的統一。這就要求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和編者雙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必須具備跨文化意識。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

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間接地與原文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

不同民族由于其歷史、文化、思維和習慣等諸多方面的相似與不同,人類語言的結構體系、詞匯組成和詞義內涵會相應出現異同,因而必然引起言語表述的差異。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活動,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

跨文化解碼是指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兩種語言之間的信息傳遞的理解手段及方式。

語言交際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來編碼與解碼的,而跨文化交際是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視野去破解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價值觀、人生觀,以建立跨文化的東西方文化共識,以促進文化溝通,追求以新文化、新價值標準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終促成交際成功,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

從翻譯角度審視,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在譯文中加以體現,以期能在讀者腦海中激發類似的聯想,進而認識民族特性和人類共性之間的關系,那么,文化交流的目的就達到了,翻譯的價值就得以實現。

三、中英文新聞標題翻譯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個性,中英文新聞標題也不例外。簡潔和真實是二者突出的共性。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和新聞傳統使中英文標題各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英語新聞標題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一直以來是新聞翻譯的一大難題。了解中英文標題的異同是前提。

從詞匯來看,中文標題喜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新聞英語一般遵循所謂的“ABC”原則,即:力求報道內容的準確性(accuracy),語言文字的簡潔度(brevity)和文章結構條理上的清晰感(clarity)。為此,英文報紙很少在標題中慘用形容詞或副詞,以求準確、簡潔與客觀,而形容詞或副詞在小文標題中卻頻頻出現。相同點是兩者都喜用縮略語(漢語中,如:“武警”、“政協”、“人世”、“安理會”、“長航”、“人行”等)、“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新聞英語具有明顯的特點。第一,常用詞匯有特定的新聞色彩。新聞報導常使用某些詞匯來表達事實和事件,因此,這些詞匯經過長期使用后逐漸取得與新聞報導相聯系的特殊意義,成為新聞體詞語(journalistic words)。例如:horror一詞是新聞標題中長用的詞,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動,再如nadir常指“兩國關系的最低點”。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套語,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據有關方面報導),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話)。第二,使用“小詞”。小詞(midget words)即:簡短詞,一般為單音節詞。小詞的廣泛使用一是由于報紙篇幅有限,用小詞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詞的詞義范疇很寬,一般比較生動靈活。新聞英語稱這類詞為synonyms of all work (萬能同義詞),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第三,大量使用縮略語。這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銀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國銷售價), biz (business商業)等。第四,臨時造詞。為了表達需要和追求新奇,新聞報導常常使用“臨時造詞/生造詞”, 即:臨時創造或拼湊起來的詞或詞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 歐洲市場),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窮人)等。

翻譯時注意中英文在新聞中不同時態的表達方法:英語中多用現在時態,漢語中多用過去時態,且漢語往往借助時間詞,如:“昨天”、“明日”、“將”等以襯托時間關系。針對新聞英語在句式和修飾方面的特點,可以采用切斷、拆譯、倒譯、插入和重組等方法進行英漢和漢英對譯。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平淡,重在鋪陳事實。英語新聞標題中使用的修辭格有限,較常用的有典故、比喻、擬人、諧音、頭韻、重復、雙關、移位修辭、倒裝等;漢語則常用排比、重疊、借代、回環、警句、倒裝、頂真、對偶、比擬、雙關、委婉、襯托等。某些修辭格如頭韻、回環、頂真、襯托分別為英漢語所獨有。

四、跨文化交際意識下的英語新聞標題翻譯策略

新聞翻譯與其他類型的翻譯如文學翻譯、法律翻譯、經貿翻譯、科技翻譯等存在很大區別。原因是:第一,“新”是新聞的生命,這一特點要求新聞翻譯必須搶時間,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見語新聞傳媒,超過了一定的期限新聞就成了舊聞,新聞翻譯作品就失去了新聞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譯者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譯,完全可以采用靈活變通的手段最快捷地傳譯消息的主要內容。只要完全真實,就是有價值的新聞,而不必忠實于原文的形式。第二,對于同一新聞事實,常常有多家媒體的多種報道,內容龐雜。這時就要求譯者有很強的辨別和綜合能力。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評論,以及以何種方式對事實進行取舍、組織、整合,這都不是全譯能做到的,必須求助變譯。第三,有時報刊新聞要翻譯成廣播電視新聞稿,這就涉及到體裁和語體的轉換,更需要用變譯。新聞翻譯中適用的變譯方法主要是減、編、述、縮、并、改。

語言簡練是英漢標題的共同特征。翻譯時,可采用省詞法、縮略語、文言概括等手段保持這一風格。英文標題質樸平淡,漢語標題講究文采,因而要充分發揮漢語優勢。漢語標題注重交待新聞事件關涉的人名、地名、人物身份和國籍、具體主題背景等,英語標題有時忽略這些細節。有些原文標題不宜直譯,否則,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比如:直譯后的漢語標題過長甚至有些拗口.或因國文化背景差異而語焉不詳,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編譯和解釋性翻譯。由于新聞價值的作用,在對外新聞報導的翻譯中,要考慮外國受眾的要求和興趣,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有的放矢。因此,有時在國內報導中占相當篇幅的新聞,在對外報導中則被編譯成簡訊、圖片新聞等。 而對涉及文化差異及背景信息的標題則可以采用增詞法作補充性介紹,以利中國讀者的理解。對于英文標題中的修辭手段,如果漢語有對應的修辭手段,則盡量直譯。若難以與漢語契合,應根據原文的主題和漢語表達習慣,或減詞瘦身,或換用其他辭格進行補償,或者按內容意譯。

1.增詞法。有些在漢語新聞標題中一般都作交待的新聞要素和背景信息(如:人名、地名、身份、國籍等)在英語新聞標題中有時不交待,這就要求運用增詞法:另外.有些英語標題直譯時需要增補詞語才符合漢語習慣。

標題Cautionary Tale:China’s IPos.若直譯為“謹慎的故事:”中國股票上市”,意思不完整,可增加“購買”一詞說明之:“購買中國新股須謹慎”。

2.反譯法。如果標題直譯無法準確表達文章內容,可換一個角度,從反面著筆,反而更達意。

An Unsuitable.Boy (情人眼里出帥哥)

3.修辭格的翻譯。許多新聞標題不僅以其簡潔精煉引人注意,同時也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技巧,既有效地傳遞一些微妙的隱含信息,增強語言表現力,制造新奇別致的結果。在翻譯時應盡可能地體現原文修辭特點,如:雙關、比喻、押韻等,使譯文和原文在修辭上基本吻合,從而讓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近乎一樣的感受。

例如:No Fans? No fret!(賽場沒人氣?咱可沒生氣!)

英漢修辭格系統不完全對應,即便是同一辭格也難以做到直接轉換。翻譯修辭格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在不能保持原修辭時,可換用其他辭格補償或采用意譯。

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押韻)(繁榮好景不再,蕭條接踵而來)(保持原修辭格) On“The Rock”(雙關)(困境中的古巴關塔那摩基地(譯意,雙關義和盤托出)

4.發揮漢語優勢。英語新聞標題平鋪直敘,重事實報道;漢語標題除重事實外更講出彩。因而英語標題漢譯時應多用對仗、押韻、成語甚至文言用語。

Bush’s F1ight Into the Sunset (桑榆暮景照歸程)(文言)

Saving Time for a Rainy Day(儲蓄勞務,未雨綢繆)(四字成語)

Stepping up to the Firing Line (裁人難,難于上青天)(夸張)

5.減詞法。標題Not only Hove I Seen the Future、I’ve Got it Ringing in My Pocket.這是一個較長的句子,譯為“我不僅看到了未來,還讓它在我衣兜里鳴唱”未嘗不可;為了簡潔起見,似可改為“手機暢想曲”。

6.換顏法。有篇文章的標題叫The life of party,可有多種理解,但該文講的是一個美國投機商違規操作,大發橫財,最后鋃鐺入獄并連累他人的事;漢譯時可根據內容變通一下,譯作“筵終人散”,或者點明主題:“某某興衰記”。

7.直譯。當一種文化已被另一種文化所接受,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接轉換。

如Who moved my thumbs? 借用了暢銷書who moved my cheese?的名字.因為該書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亦可直譯為“誰動了我的拇指?”

Opportunity knows―but at a cost. (學習還是賺錢,是個問題(套用英語名句)

五、結論

在英語新聞中,“標題被視作報道全文的縮寫”,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于思維習慣與中國人不同,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譯過程中,無論是采取直譯還是意譯,都要盡可能地把標題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體現出來,以期望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考慮到“內外有別”的原則和我國讀者的閱讀心理,對國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不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翻譯時應兼顧三個方面:準確理解標題意義,尤其是要透過字面理解其深層意義;在不曲解原意的情況下發揮漢語特點,以增強譯文可讀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況下,注意譯文的可接受性。正如劉宓慶先生在《文體與翻譯》中說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聞標題,我們在漢譯時也常需加上邏輯主語,或電訊中有關的人的國籍、事件發生的地點等等,總之必須增補介紹性、注釋性詞語以利中國讀者的理解,避免讀者產生誤會。”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苗 燕:《從新聞語言的特點看新聞的翻譯》,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4.2。

第3篇

溫馨提示語有很多都很通用的,共同閱讀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溫馨提示語,供大家參閱!

勵志溫馨提示語精選1.事事常細心,安全多保障。

2.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合作。

3.路見不平,繞道而行

4.“讓”成安全,“搶”誘禍端

5.遵守交法,安全你我他,幸福每一家。

6.宿舍生活事小,日常安全事大,校園運動應提倡,注意安全最重要。

7.請您不要著急,經過治療你的病會好的。

8.速度在腳下,安全在心中。

9.百行文明為先,萬事安全為重。

10.度健康的溫度,邁安全的速度

11.安全、穩定,時代的永恒主題。

12.學習安全為第一,校內行車需謹慎。

13.給自己養成一個好習慣,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環境。

14.生命也許就葬送在你忘記法律的一瞬間!

15.遠離違規電器使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勵志溫馨提示語推薦1.掌握安全知識,爭做文明大學生。

2.和諧宿舍和諧家,安全意識靠大家。

3.人走燈滅風扇停,窗關鎖落牢記心。

4.講安全,記安全,讓安全陪伴左右

5.路上行人多匆忙,靠邊行走少碰撞;

并排行走多阻礙,道路通暢靠大家。

6.給危險讓一寸路,為生命爭取一大步。

7.你我多一份自覺,校園多一份安全。

8.您(的家人)病情較重,我們一定盡全力搶救,希望你能夠配合我們工作。

9.安全準則在手,幸福平安不走

出國留學網

10.構建和諧校園從落實安全做起。

11.祝賀您恢復健康,重返工作崗位。

12.請握住你的方向盤,不要輕易地放棄它!

13.路好、車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才行!

14.當您看到這行字時,您的車離我太近了。

15.生命就把握在你的手里,務必要珍惜它!

勵志溫馨提示語經典1.請稍等,__醫生馬上到。

2.水電無情,遇之當慎。

3.路上多禮讓,道寬心順暢!

4.游泳戲水慎之又慎,居安思危牢記心頭。

5.人生是大樹,安全是沃土。

6.玩轉要以安全為題,追速要以生命為價

7.請注意飲食起居,多多保重!

8.校園安全非口號,文明交通牢記心。

9.講安全時時謹記,出事故家家傷心

10.如果你想快樂,請你把車速再降低一些!

11.廣泛開展安全知識活動,深入落實安全法則。

12.吸煙有害健康,禁止吸煙。

13.注重衛生,保持清潔,請勿亂認果皮紙屑。

14.公共汽車溫馨提示標語:

15.多一秒回頭看警告,少一次悲痛心中熬

16.愛我,追我,別吻我!怕羞(修)!

17.安全一分一秒,幸福一生一世。

18.法制安全你我同創,和諧校園人人共享。

19.請您不要吸煙,不要隨地吐痰和丟棄雜物,不要喧嘩。

第4篇

尾狀核和殼核在種系發生上較蒼白球發生得晚,而被稱為新紋狀體。紋狀體系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紋狀體包括尾狀核和豆狀核,此2核并不完全分隔,在前端腹側是相連接的。豆狀核又分為殼和蒼白球。尾狀核和殼在種系發生上是紋狀體較新的結構,合稱新紋狀體;蒼白球為紋狀體最古老的部分,稱為舊紋狀體。

形態學結構:1、紋狀體:紋狀體是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它接受大腦皮質(主要是額葉)和丘腦的纖維。由紋狀體發出的纖維大部分起自蒼白球,這些纖維進入丘腦底部。紋狀體主要的機能是調節肌肉張力、協調各種精細復雜的運動。如紋狀體受到損害,則其功能發生障礙。

2、紋狀體黑質變性:紋狀體黑質神經細胞變性。可致色素脫失,引起肌強直、動作減少、緩慢的動作性震顫。病程長者可有共濟失調或性低血壓。起病于中年以后。病程2~8年。頭部磁共振可見紋狀體萎縮、黑質變性,晚期有小腦、腦干萎縮。無有效治療。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標題是引導受眾理解和接受新聞的綱要。一條新聞往往說了并非一件事,即使是一件事,往往也有幾個側面。標題能把新聞中最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提示出來,幫助受眾抓住新聞的核心和要領。

電視新聞的寫法,包括標題的擬定,都是由報紙新聞變來的。但是媒介的不同,造成電視新聞的標題同報紙新聞的標題有著巨大的不同。作為電視新聞人,一定要根據電視自身特點擬定標題。下面,談一談電視新聞標題與報紙新聞標題的區別。

電視新聞標題是電視傳媒在傳遞新聞信息中使用的關于報道內容主題的簡短的文字符號。

電視新聞標題中出現在每一條、每一組電視新聞(含口播新聞和新聞提要)的畫面上,專門用于概括、提示、評價新聞內容,同時又區別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圖版的簡短字幕。

功能作用不一樣。報紙新聞標題更多地承擔著自我推銷的作用,電視新聞標題這方面的作用相對來說較小,甚至是遠遠小于報紙新聞標題。

讀者看到報紙新聞標題的時候,往往在閱讀行為發生之前。報紙新聞標題承擔的作用,是要這條新聞在一個版面顯眼,讓讀者讀下去;這張報紙在報攤上醒目,讓讀者買下這張報紙。報紙上的新聞需要一個盡可能吸引人的標題。

南方報界曾流傳過一個“三秒鐘定律”,說是讀者瀏覽報攤時,目光在每家報紙上的停留時間平均只有三秒。剎那之間,一個好標題悄悄決定著報紙的命運。通過好的標題,使新聞“跳”出來,一張報紙被購買,一份雜志被購買。

而觀眾看到電視新聞的標題的時候,已經是在觀看行為發生之后,標題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受眾已經觀看節目,所以電視新聞的標題不需要承擔那么多吸引受眾的任務。

以2008年8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一起看奧運)蝶泳“小花”綻放水立方 中國軍團再攬5金3銀》為例。一開始是主持人的口播:

“在今天奧運會舉行的游泳、體操等多個項目的比賽中,原計劃產生17枚金牌,因大雨取消了皮劃艇兩個項目的決賽,所以將產生15枚金牌。在已經結束的比賽中,中國選手發揮出色,奪得5金3銀。劉子歌獲得本屆奧運會我國的第一枚游泳金牌并打破世界紀錄。張娟娟實現了我國奧運會歷史上射箭金牌零的突破。”

接下來,屏幕上出現的畫面由主持人變為水立方的內部,新聞正片開始播放。幾秒鐘后,標題才出現在屏幕下方,持續了近十秒鐘:

“今天上午水立方的主角無疑是中國女隊,在女子200米蝶泳決賽中,我國選手劉子歌和焦劉洋以預賽第一和第三的成績攜手沖擊獎牌。比賽競爭異常激烈,(到這里,標題從屏幕上消失了)世界紀錄保持者澳大利亞選手斯基佩爾前150米一直領先,但是在最后50米,劉子歌發力沖刺反超斯基佩爾,最終以2分04秒18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并獲得金牌。焦劉洋也在最后時刻超越斯基佩爾獲得銀牌,她的成績也打破了原世界紀錄。斯基佩爾獲得銅牌……”

從這條新聞可以看出,主持人的口播,已經起到了對新聞事實的概括,而標題則是進一步的濃縮。在一些電視新聞里,還可以用主持人的口播制造懸念,吸引觀眾看下去。電視新聞中,正片播放之前,主持人的口播等于承擔了報紙新聞標題的“肩題”的作用。

表現形式不一樣。報紙新聞一般是和正文、圖片同時平面地呈現在一起的,標題能以更大的字號和不同的字體首先映入眼簾。

報紙上的標題可以橫排,也可以豎排,可以放在文上、文中、文下,也可以放在文章的一側。這樣還有美化報紙版面的功能,報紙標題的分割使版面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報紙新聞標題可以通過漢字的變化,包括字體搭配和大小字號的區別,變化視覺效果。而電視新聞標題字體字形在一個新聞欄目里往往是固定的,不能通過大一號的字體來吸引觀眾注意力。

電視新聞標題主要表現形式有:

圖像新聞標題。這種標題字幕通常疊加在開頭一組畫面的正下方,字幕顯現時間長度為正常人瀏覽兩遍的時長。

口播新聞標題。這種標題通常疊加在主持人畫面正下方或過肩題圖側下方,有時也可疊加在包裝圖版的正下方。

提要新聞標題。這種標題字幕通常伴隨著解說一直疊加在提要畫面的正下方。

題花式標題。這種標題字幕可根據需要疊加在畫面的一角。

電視是以聲音、影像和文字作為基本的表達媒介的,是一種線性傳播的媒體形式,稍縱即逝,標題出現的時間并不長。觀眾在看標題的同時,還在看畫面、聽解說或者同期聲。過長的或是難于理解的標題,會分散觀眾的精力,對傳播效果有負面影響。

電視新聞標題則要求簡明扼要,一目了然,對新聞內容高度概括,力求簡短表達主題。它要求在短短的一二十個字內,高度濃縮新聞的主要內容,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

讀者在看報的時候,可以調節閱讀速度,可以反復閱讀。一個好標題,可以細細品味,可以看完整篇文章后回過頭再精讀標題。所以報紙新聞標題在語言的運用上非常豐富,標題要更巧妙,要耐人尋味,對語法和修辭都非常注意。而電視在控制字數的同時,更要注意簡短、上口,不能太復雜,不能用生僻的掌故。

如何認識標題在電視新聞語言中的價值,發掘其信息涵載和傳播功能,尊重電視新聞標題的創作規律,寫出盡可能好的標題,是電視新聞從業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彭朝丞、王秀芬:《標題的制作藝術》。

2.魏海霞:《淺談電視新聞標題的寫作》,《青年記者》,2006(18)。

3.人民網:《電視新聞標題的制作與運用》。

第6篇

關鍵詞: 影像素質 廣播電視新聞專業 培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飛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200多所院校開辦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廣播電視機構或相關單位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又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廣播電視記者、編輯、編導、攝影等人才。進入本世紀以來,廣播電視有了新的發展趨勢,網絡媒體的崛起,對以第一媒體相稱的電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迫使電視節目不斷提高其視覺的吸引力;高清晰數字電視的發展使得圖像的生產越來越精致和專業。讀圖時代的到來,對跨媒體的圖像傳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片在報紙、雜志等傳統紙質媒體中的地位提高,圖片成為抓住第一注意力的有效力量;圖片成為提高可看性的重要手段;視覺風格成為媒介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網絡視頻傳播越來越便捷,網絡視頻新聞和視頻內容成為各大網站競爭的一個重點。在這樣的媒介變化環境下,對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而言,圖像素質的培養也顯得更加突出。但從目前的情況上來說,因為廣播電視教學人才非常缺乏,在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教學中,很多學校對學生的影像素質的培養,存在著較多的誤區。比如在教學中著重于傳統新聞的采寫編評,忽視了廣播電視利用視聽語言傳遞信息這一重要特性,學生對電視畫面和視聽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些教師簡單地把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影像素質培養理解成純粹的技術問題。因此,關于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影像素質的系統思考成為目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新時代跨媒體的需求,我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對學生的影像素質培養作了系統的思考,并對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學方法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以期在學生圖像能力的培養方面進行提高,使之能更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及媒介形式的變化發展。

一、明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影像素質的內涵

我們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圖像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定位,根據從靜態圖片到動態鏡頭的拍攝構思,到后期剪輯蒙太奇思維,再到整體影片的視覺構思的循序漸進的原則,認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影像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影像技術能力。

指的是能熟練運用制造影像的各種設備,包括會操作拍攝靜態圖片的各種型號的照相機,掌握攝影技術的基本原理、各類鏡頭的成像特性,根據拍攝意圖進行測光和準確的曝光控制等。動態圖像方面,必須掌握幾種專業級和廣播級攝像機的基本操作,能進行準確的白平衡調節和曝光控制,了解視頻拍攝的各類技術調節等。后期制作方面,能熟練應用計算機非編平臺,熟悉幾種基本的剪輯軟件,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和視頻技術。

2.畫面意識。

畫面在信息傳遞方式上和文字相比更為古老,也更為形象。文字在表意過程中是通過概念來完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畫面通過此時此地的具體形象在框架中以平面構成的方式排列,觀者通過一個形象到另一個形象的閱讀,構建形象之間的關聯,來獲取意義。在靜態的攝影中,形象和形象之間是空間上的前后上下的關系,在動態的影視畫面中,除了每個鏡頭內部元素之間的關系外,還要加上單個鏡頭內的形象和前后鏡頭之間的時間關系,來形成意義和判斷,也就是蒙太奇理論中所謂的1+1>2。拍攝和編輯永遠不是復制現實,而是在現實中抽取元素進行對現實的重構。所以,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的影像素質的培養,要注重對畫面獨特表意方式的訓練和培養;要強化學生對形象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畫面構圖的意識;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拍攝距離對畫面美感和意義的影響;使之掌握光線、色彩、影調在畫面氣氛營造中的作用。

3.畫面敘事能力。

目前的研究已經廣泛地認同,敘事不僅僅存在于虛構的故事中,各種紀實文體,包括新聞、紀錄片或者一個文藝節目甚至一臺晚會,敘事都是重要的元素。廣播電視新聞教學需要強化學生運用畫面敘述事件的能力,這在我們傳統的新聞教育中是被忽視的。靜態的圖片和動態的影視畫面有不同的敘事方式。靜態的圖片攝影中,照片將事件翻譯成情境,也就是說,照片通過空間內的形象關系來凸顯事件中的沖突。布勒松將它稱之為“決定性瞬間”[1],也就是說在構成事件進程的無數個情境(瞬間),只有一個情境(瞬間)是最有代表性的,這個情景能展示、暗示、隱喻……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拍攝下這個決定性情境來反映整個事件,這是靜態攝影的敘事特性。而在影視敘事中,事件是通過鏡頭的序列呈現的,正如愛森斯坦所強調的,單個鏡頭的意義是不完整的或是模糊的,鏡頭間的關系把具體的意義凸顯出來。鏡頭和鏡頭之間可以是各種復雜的關系,順序的、交叉的、對比的、隱喻的、暗示的……正是這些關系讓畫面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敘述方式。影片創作者通過控制鏡頭間的關系和鏡頭數量的多少來實現對敘事快慢的控制,形成了敘事的節奏和風格。雖然各類節目在敘述上差異較大,但組合鏡頭的能力對于任何節目制作者而言都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4.構思的視覺化。

對于廣播電視的記者、編導而言,制作一個節目不僅僅是把需要傳遞的信息翻譯成視聽語言,而是需要從創作的第一步開始就處于視覺、聽覺的思考方式之中。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的教學中要強調從視覺和聽覺上構思。語言文字通過對事物進行抽象和概念化,能表達復雜的思辨的內容,而畫面具有形象、個體的特征。在語言文字中,“樹”表示的是一個類概念,是所有樹的抽象的集合,而畫面上的樹只能是這棵或那棵,是某一棵獨特的樹。所以視覺構思要求在制作節目時能發揮畫面傳遞信息方面的特長――表現具象、具體、個體的東西。電視在表達抽象信息的時候,在構思過程中要注意采用把它轉化成個體故事的方式來演繹,通過對具體的、有代表性的、形象的敘事,來體現抽象的概念。電視不同于報紙等媒介的“文字傳統”,而承接了“口述傳統”[2],它需要更強的故事性,有事件、有人物,才有鮮活的畫面,才有吸引觀眾的“情節”,最后通過感情來打動觀眾,從而在觀眾心目中上升為抽象的理念。這種描述個體的行動的構思,才能被畫面記錄,稱之為視覺構思。

影像能力這四個方面,是互為聯通、互相依存的關系,它們整體構成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所需要培養的影像能力。

二、培養方式的改革

在明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影像素質的目標后,我們從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安排等多方面進行規劃。

第7篇

關鍵詞:紀錄片;文體;流變;辨析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正處于一個百花齊放的發展時期。各種類型的紀錄片以廣闊的視野、多樣的形式和日益先進的拍攝手段和理念,倍受世人矚目,并成為我國電視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目前對我國紀錄片已有不少研究,例如對我國紀錄片的發展歷史、紀錄片的創作風格、紀錄片的創作技法等都有了不少研究和論述。本文主要從前人較少涉及的創作文體方面對我國紀錄片進行梳理和解讀。

一、紀錄片與文體之關系

在討論電視紀錄片和文體的關系之前,必須搞清楚這個問題的來源。自從電視產生以來,文學與電視便一直存在著互動關系,一直在彼此改變著對方,雙方在對方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電視傳媒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運作制造出了濃厚的商業氣氛,文學的文本形式和電視的聯姻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一方面,電視要借助文學來提升自身的品味和尋求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文學要依賴電視這樣的大眾媒介來擴大傳播效果。因此,電視開始有了文學文本的特征,而文學文本也受到電視媒介傳播特點的影響和制約。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電視節目類型,同樣存在著與文學文本的溝通。

對于電視紀錄片的界定,且前并沒有一個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電視紀錄片就是用電視攝像和攝影的手段來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事件等做紀實性的紀錄并給人以審美享受的電視節目類型。由此也可以看出電視紀錄片與文學的關聯并非直接來源于文學內容抑或文學文本內容本身。

電視紀錄片必須給人以審美的享受,而這種審美感受正是源自于紀錄片的文學性。文學性是紀錄片的審美資源,紀錄片必須借助于傳統的文學審美積淀和文化底蘊,才能表現出最大的價值。紀錄片的這種文學性最直觀和最主要的體現在對文學體裁的運用上,文學體裁的自身特點也決定了其在紀錄片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文體,顧名思義,就是文學體裁。任何文本都只能是某種體裁的文本。文本之所以會有體裁,正是由于體裁的不同能夠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果。對于作者來說,體裁就是一種話語的方式,作者必須按照讀者抑或受眾的接受期待和所要表達內容的自身特點來決定和選擇文本的話語方式。

體裁對文本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表現在:(1)體裁規范了文本的語言狀態;(2)體裁規范了文本的形象狀態;(3)體裁規定了文本的結構特點。體裁對文本的規范為體裁的分類提供了標準。體裁的分類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目前人們習慣劃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種體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裁也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變化,例如在散文這個大類中出現了很多個性鮮明的小類別,例如雜文、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科普小品等。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然而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美感,就是對人精神的終級關懷。

電視紀錄片采用文學體裁的話語方式對所要表現的主題進行展示,實現文學與電視的結合。紀錄片藝術性的高低和思想內涵的深淺,不僅取決于紀錄片的拍攝題材,也取決于對拍攝內容的剪輯與組合,這種剪輯與組合的方式就要借助于文學體裁的話語方式,可以說文學體裁的應用使電視紀錄片在紀實性和藝術性上兩翼齊飛。我們可以把電視紀錄片看作一種電視文本,那么這種電視文本的體裁正是通過各種鏡頭語言和拍攝技法表現出來。由于使用了文學體裁的話語方式,因此修辭手法的重要作用也會很鮮明的體現在電視鏡頭語言當中。或者可以這樣說,在文學作品中,文學語言是通過各種修辭技巧來表現主題的,而在紀錄片中,拍攝技法和鏡頭語言就充當了修辭手法的角色。體裁運用的好,可以使紀錄片展現的內容和素材更精彩,而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原本很好的素材變得黯淡無光。

二、我國新時期紀錄片的文體學分析――創作文體流變與辨析

從我國目前所拍攝的紀錄片看,文學體裁在其中的應用比比皆是,而正是由于采用了特定的文學體裁,紀錄片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本文不從我國電視紀錄片的整個發展時期來討論文學體裁在紀錄片中的應用,而直接從新時期來解析電視紀錄片中的文體應用,這里的新時期指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因為,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文體發展變化進入了一個空前豐富的時期,各種風格樣式的紀錄片開始嶄露頭角。

1、談到這一時間段內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就不能不提到《絲綢之路》、《話說長江》和《話說運河》。這幾部片子都是屬于江河文化系列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這些鴻篇巨制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宏偉的氣魄在我國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經典的文化史詩。可以看到,這些片子都是以空間作為線索,以地域順序成為劇情發展的主線,結構上環環相扣,因此這些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章回體紀錄片。

章回體是小說的一種形式,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10~14世紀)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它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藝人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于后來章回體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文體的起源。章回體小說后來發展成為后世評書曲藝表演中所使用的底本。

以《話說長江》為例,片名中的“話說”二字就是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字樣;從結構上說,該片一共25集,按照長江的流向,自西向東,環環相扣,每到處便“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正像一個技藝高超的說書藝術家在話說一部引人入勝的章回小說。

從整體上說從1978年到1989年,盡管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出現了多樣的創作形式,但是總體上講,以章回體的“話說”結構來支撐片子的文體創作模式仍然占據著主要地位。

2、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創作,開始借用其他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進行創作,散文體在紀錄片中的運用愈加明顯,并且在散文體中開始出現了一些非常新穎的創作樣式。散文體紀錄片是指采用抒情散文結構形式表現的抒情紀錄片,是一種在發揮了電視藝術視聽結合優勢基礎之上,又借鑒了文學散文的創作手法而形成的電視紀錄片樣式。散文體的紀錄片前人已經有不少論述,臧樹清的作品比較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品有《長白山四季》、《春城花》等,這里不再贅述。

3、另外,報告文學體的紀錄片開始出現。報告文學是散文與新聞體裁的結合,因此報告文學所描寫的事件人物必須 具有真實性,但同時是采用文學化的語言對事件進行形象的再現,具有濃郁的文學性。紀錄片通過報告文學的文體方式,真實的表現出人物事件,通過濃郁的文學語言,流露出創作者的真情,對觀眾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雕塑家劉煥章》就堪稱我國最早出現的報告文學體紀錄片。作者用報告文學的文體形式作為載體,融合畫面、解說、音樂等手段,以真實自然的畫面和隨和樸實的解說,使一個對雕刻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藝術家躍然于熒屏之上,使人感到可親可敬。在這部作品中,對生命個體的關注和對普遍人性的呼喚的意識已經初見端倪,這對我國90年代的紀錄片創作應該說是一種啟迪。

4、《望長城》被認為是我國紀錄片創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望長城》的拍攝標志著我國的紀錄片創作進入了紀實主義的新階段。進入90年代后,我國的優秀紀實作品層出不窮,創作對文體的借用形式更加多樣化,并注重把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紀錄片創作中來。

從《望長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望》已經完全擺脫了章回小說式的結構,話說式的結構轉變為主持人現場帶領觀眾揭謎底的形式,從揭謎底這一點我們可以聯想到傳奇體。傳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說的基礎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民間說唱藝術而形成的小說文體。在中唐以前,文壇崇尚詩文,小說這類文字,篇幅較長。寫的委婉曲折,又有一些虛構戲謔的成份,不為正統派文人所重視,輕蔑的稱它為“傳奇”,以示與高雅的古文相區別。但傳奇的藝術成就相當高,情節的傳奇性與現實性兼容,情節的虛構、想象與作品的藝術性融合一體。通過傳奇的形式把傳奇體特有的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融合在紀錄片創作中,使觀眾跟隨紀錄片逐步揭開事物神秘的面紗。

三、我國紀錄片創作文體已呈多元化與綜合化發展的趨勢

通覽我國新時期紀錄片的文體變化,總體呈現出多元化與綜合化相融合的傾向。很多紀錄片開始糅合多種文體的形式,借助各種文體的優勢,多種體裁的交互運用更表達出作品的表現張力。我國的中央電視臺第10套節目科學教育頻道堪稱我國的紀錄片頻道,其中的很多欄目都是這種綜合技法的典型。且看《探索?發現》,該欄目“倡導‘娛樂化’紀錄片的理念,采用講述精彩故事,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運用生動的電視聲畫手段,向觀眾呈現出一部部既有較高文化品位、知識內涵,又有很強觀賞性和娛樂性的電視節目。”其播出的一系列紀錄片中,很多紀錄片都綜合運用了小說、戲劇、散文等多種文體形式,用講故事的解說方式把內容呈現給觀眾,表現手段多種多樣。比如用搬演擺拍的手法完成歷史的再現,運用多種特技手段,加之相關人物訪談,表現效果甚至比電視故事片更加充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辽源市| 渝北区| 嘉峪关市| 丘北县| 濮阳县| 福泉市| 名山县| 余干县| 临汾市| 博乐市| 庆云县| 花莲市| 三门峡市| 葵青区| 合山市| 观塘区| 双江| 平原县| 衡东县| 台北县| 绥芬河市| 汉源县| 喜德县| 海淀区| 邳州市| 衡阳县| 班戈县| 正定县| 榆树市| 长泰县| 沐川县| 文山县| 民丰县| 宁武县| 逊克县| 金门县| 清流县| 进贤县| 博爱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