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范文

時間:2023-03-10 14:56:36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主要問題;國家法制

近幾年,中國食品安全危機四伏,“瘦肉精”“毒雞蛋”“毒水餃”等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這就足以說明中國的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涌現,中國相關的食品標準轉向重視食品安全性指標。此外,國家新修訂的產品標準也增加了安全性指標。即使這樣,中國的食品安全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就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及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食品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其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盡管如此,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屢次發生。民眾仍然對食品安全存在擔憂。

1、在食品中殘留大量有毒物質

食品的原材料直接來源于農牧漁業。在其生產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使大量有毒物質附著沉淀在農(畜)產品中。農藥、激素等的殘留會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因此,食品安全從原料開始便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在水產品養殖業中,大量不法業主使用禁用藥物來提高水產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但有些藥物代謝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有毒藥品在成品中沉積,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2、食品生產過程中不安全

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生產過程中滅菌不徹底、儲存條件不當等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用這些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食品,會引起食源性疾病。

在食品加工中,許多天然的有害物質未被安全消除,如四季豆中的血球凝結素,土豆、青番茄中的龍葵堿等,在加工的過程中如果不徹底處理會引起食物中毒,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另外,油炸或燒烤食物中也存留著大量有毒物質。

3、濫用食品添加劑及工業添加劑

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劑品種及其用量和在產品中的殘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是有些不法企業在食品加工中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及化學合成甜味劑等。如在辣椒制品中添加蘇丹紅,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塊等。

4、不夠完善的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職能部門分散,導致地區與部門之間未能做到上下聯動,密切配合,出現了多頭管理。由于多頭管理和缺乏協調機制,職權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很難到位,因此給假冒偽劣食品留下橫行的空檔。

5、不完善的法規標準

現中國有關食品的法律法規條文過于復雜且籠統,難以在實際中操作,并且對于食品檢驗的標準相對滯后。與國際通行的食品安全標準CAC相比,我國的食品標準嚴重滯后,其表現在標準不夠完善,標準水平低。另外,我國食品有“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等的標志,讓消費者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相信誰。

二、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品消費是人類最基本的消費之一,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要加強對食品的檢驗,切實保障每位公民的生命安全。

1、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法制過程開始提速并逐步走向良性發展道路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出臺。但它并不能囊括并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完善與法規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體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質量,以此來提高我國在食品界的國際地位。

2、加強食品市場的準入管制和監督

現中國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適當操作,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采取放任態度,因此食品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與挑戰,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對此,政府應當加強建立嚴格的食品準入審查制度,完善監管體系。與此同時,要嚴厲打擊地方性保護主義,建立更加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以此來穩定社會秩序,推動建立各方和諧發展的中國。

另外,進口食品在中國也相當活躍,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其的準入管制,同時要盡快立具有國際水平的檢疫技術,逐步加強對食品檢疫的科學化,以此來提高我國在食品界的國際地位。

我國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諸多,但是這種多頭管理很容易產生相互推諉的現象,其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因此建議合并市場監督機構和食品檢驗機構,讓監管工作更好的銜接起來,不給市場監管留下任何漏洞。

3、加強食品安全監測及食品的衛生檢查

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抽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網建立電子監測網;建立和完善食品召回監督管理制度等,以此來確保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對于那些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必須及時制止出售,情況嚴重時可以采取銷毀的辦法。

4、加大執法力度

國家政府要加強對食品市場的監管,對于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企業,堅決抵制其進入市場。對于已進入市場但不符合標準的企業,要立刻勒令其停止生產,退出市場。對任何企業都不能免檢。另外還可以采取高額罰款的處罰制度來警示那些制售質量不安全食品的不法廠商,嚴重時可以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責任。執法者要嚴格執法,對于,貪污受賄者要從重處理。

5、建立相對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三階段組成。因此國家或政府要在每一個階段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在全國統一執行但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故意瞞報等的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辦力度,使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機制更加完善。

三、結論

總之,針對不斷涌現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正逐步發展和完善,但由于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食品安全將成為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確保中國的食品安全。

第2篇

當前中國食品主要存在的問題

食品制造使用劣質原料,假冒偽劣食品橫行。許多不道德的商家為了減省成本,在制作食品意用劣質的原料來奪取利益,從不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考慮。再就是很多小商家對銷量不好的產品大做文章,依靠大品牌的名聲,生產出和品牌相似的包裝,使消費者誤導來購買他們的產品,從而來攝取利益提高自己的銷量。例如,市場上的“六個核桃”飲品婦孺皆知,而有些商家卻生產出“七個核桃”、“八個核桃”等假冒偽劣產品來糊弄消費者。這些假冒偽劣產品和正品很相似,但價格卻比正品低很多,讓消費者一眼很難分辨出來。這種行為不但損害了正品商家的企業信譽,同時也欺騙了消費者,讓消費者的安全沒有了保證。

濫用食品添加劑。如今,科技的不斷發展,食品添加劑的用量越來越大,食品添加劑可以避免食物變質,使食品的保質期延長。正常的使用量,添加劑對人體健康不會構成威脅,若超量使用,或使用不當時會產生毒性,然而那些不道德的商家卻在人的食品中添加不能食用的食品添加劑,如蘇丹紅、瘦肉精等,這種違法的行為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這幾年的新聞食品安全爆料總少不了添加劑的超標,食品添加在食品安全上已成為被重視的問題。

小型企業生產經營者守法意識淡薄。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人,現如今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也在漸漸的發展起來了,但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終究還較短,隨著不斷地發展,它的自身缺陷也漸漸呈現出來了。中小企業在建立的歷程中,不能和大企業相提并論,由于發起人對法律意識的淡薄,沒有辦法對企業進行充分的法律安排,沒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就不能完全施行設立時的義務,使企業剛建立就存在著許多的法律問題。

中國食品安全的解決對策

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是加強食品檢測。食品安全問題上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食品檢測工作沒有做到位。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就是加強食品檢測。食品衛生指標在慢慢降低,因此檢測技術水平要求要更高。面臨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檢測技術應逐步邁向社會化,設立科學的食品檢測體系并加強我國的檢測技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要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完善可以更進一步的保障食品安全,可以理順將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大監管力度,這樣食品安全問題會減少一些。加強食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制作全過程的控制,科學制作食品安全標準原則,逐步實現食品安全體系。讓農民多種植無公害綠色食品,成立統一標準的食品認證體系。嚴抓使用劣質原料,假冒偽劣食品行為等。

第3篇

關鍵詞:歐盟 食品安全 預警 借鑒

中圖分類號:D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33-01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網站通過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向公眾實時通報所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1]。濟寧檢驗檢疫局根據RASFF信息對2011年內52周通報進行了系統編譯,匯總分析了中國出口歐盟的食品及飼料安全問題情況。

1 通報風險因素的具體分布[2]

1.1 食品接觸材料(212次,占總數的37.5%。)

包括塑料器具:杯子、密胺樹脂碗、尼龍湯勺、聚丙烯刷子、抹刀、羹匙、蛋糕模具、罐蓋襯墊、餐用夾子;不銹鋼器具:壓蒜器、蛋糕架、烤肉架、烤箱、磨光機、鐵制餐具和木質廚具等。

1.2 堅果籽實(102次,占總數的18.1%)

產品涉及花生(包括帶殼花生、花生仁、炒花生、漂白花生和調味花生)、松子、干面條、葵花籽和南瓜籽。

1.3 谷物面點(66次,占總數的11.7%)

產品涉及面條(牛肉面、手工面條、風味面、方便面)、粉絲、米線、玉米、大米、蕎麥和黑米。

1.4 水果和蔬菜(43次,占總數的7.6%)

被通報的果蔬類產品種類較2010年有明顯增多,有蘑菇、鹽水蘑菇、柚子、木耳和阿月渾子果等等。

1.5 水產品(30次,占總數的5.3%)

魚及其制品被通報20次,頭足類5次和甲殼類5次。

1.6 保健食品(29次,占總數的5.1%)

被通報的產品涉及食品增補劑、有瘦身功效的茶點、大米蛋白抽提物、口香糖、減肥膠囊及未注明具體名稱的保健食品,其中食品增補劑19次,占保健食品通報總數的65.5%(19/29)。

1.7 食用香料(15次,占總數的2.7%)

被通報的食用香料包括辣椒粉、胡椒粉、甜椒粉、生姜粉、橄欖葉、綠茶和蒜粉。

1.8 飼料和寵物食品(14次,占總數的2.5%)

1.9 甜品(11次,占總數的2.0%)

11次被通報的甜品包括3次果凍,1次焦糖和5次種類不同的糖果。

1.10 肉及肉制品(9次,占總數的1.6%)

3次出口至丹麥的豬腸衣被檢出氯霉素(3),1次兔肉被德國檢出汞超標(1),1次羊腸衣被意大利檢出呋喃西林代謝物(1)和呋喃唑酮代謝物(1)。2次鴨肉被丹麥分別通報非法入境(1)和檢出沙門氏菌(1),1次禽肉因包裝破損被英國通報并銷毀。

1.11 無酒精飲料、蜂蜜(共9次,占總數的1.6%)

4次無酒精飲料分別為桔子汁、桔味碳酸飲料、葡萄汁和spray candy,其中3次被通報E210-苯甲酸含量過高(3),1次被通報E952-甜蜜素和E954-糖精未標注且超標(1)。通報國為意大利、芬蘭和立陶宛。

1.12 即食食品(prepared dishes)(8次,占總數的1.4%)

3次牛肉面被意大利通報非法進口(檢查牛DNA)(3);4次不同風味的水餃/湯圓被英國通報檢出非法轉基因(4);1次方便面因鋁含量超標(1)被比利時通報。

1.13 茶葉、調味醬汁、食品添加劑、油脂、蛋品和混合食品(共17次,占總數的3.0%)

通報產品涉及茶葉6次、調味醬汁3次、食品添加劑2次、油脂2次、蛋品1次和混合食品3次。

2 通報問題分析

2.1 通報信息的類型和來源

通報信息按風險的緊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級分為預警、信息和新聞。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拒絕入境、RASFF跟蹤信息和信息。預警是產品在出現嚴重風險后的通報,要求成員國需立即采取應對措施;信息是通報國完成風險識別,而產品未在其他成員國現售或對市場上已無相關產品時的通報,不需要采取緊急的應對措施;新聞是根據世界各地的媒體報道、有關組織的推定或預測、經歐盟成員國確認的有關信息。

2.2 引發通報的具體風險因素及對通報產品的處理措施

引發RASFF通報的具體風險因素有很多種,按照RASFF系統的常規分類,我國產品被通報涉及的風險因素可分為22類。按通報數量計,占據通報前五位的分別是物質析出、重金屬、化合物污染、毒枝霉素和轉基因新奇食品,此五種風險因素引發的通報占總量的69.4%(392/565)。歐盟針對通報產品采取了相應措施,包括從市場撤回、重新發貨或銷毀、重新發貨、銷毀、官方扣留、從消費者召回、退運、通知管理部門、海關封存、物理或化學處理、改作他用等16類措施。

2.3 對部分風險因素的分析

欺詐問題引發的通報33次,比2010年26次明顯增加。具體包括多種食品的摻假(4)、無健康證書或證明(4)、非法進口(12)、假證書(3)或證書不當(10)。涉及產品有堅果籽實(7)、等等。

2.4 我國產品引發RASFF通報的特點

第一,食品接觸材料問題引發通報數量近年來呈遞增趨勢。2008年,食品接觸材料問題88次,占我國被通報總數的19%;2009年119次,占我國被通報總數的32.7%;2010年141次,雖占通報總數比例與2009年幾乎一致32.7%。食品接觸材料問題再居通報之首,情形亟待關注。第二,花生黃曲霉毒素、大米非法轉基因通報數量減少。與往年相似,毒枝霉素、非法轉基因問題依然是引發通報的主要問題,但引發通報數量較2010年有所下降。毒枝毒素包括黃曲霉毒素和鍺曲霉毒素A,共被通報68次,是引發通報第4位的風險因素。第三,敏感商品引發通報數量依然集中。松子所引起的味覺異常(生物毒素所致的松木口病),被通報31次。面條或米線制品因鋁含量過高被通報35次,涉及谷物面點(31)、果蔬類產品(2)、即食食品(1)和蛋制品(1)。食品增補劑因含違禁成分被通報26次,其中因含西布曲明和西地那非分別被通報12次和8次。魚制品因一氧化碳處理被通報7次。第四,欺詐、感官異常等涉及產品種類多的因素潛在風險大。欺詐、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感官異常、非法輻照、微生物和問題涉及產品種類較多,在今后引發通報的可能性較大。欺詐問題影響惡劣,添加劑問題涉及添加劑項目繁多,感官問題評價技術主觀性強,這些都需要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第4篇

一、 什么是私有標準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食品貿易的增加和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私有標準涌現出來并在國際食品貿易實踐中得以廣泛使用。OECD總結了近年來食品貿易發展趨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食品生產和加工的監管標準由政府制定的標準向私人自愿標準,越來越多的私人標準在國際商務領域得以適用。據SPS(衛生與植物衛生)委員會統計,涉及食品安全的私人標準達400項之多,而且數量還在增長。

而什么是私人標準,許多國際組織在研究中都未明確其定義,在中國還沒有確定的劃分歸類。綜合現有文獻的研究,本文初步定義為: 私有標準是指由公司、非政府組織等發起和制定的,規范本組織在特定領域內行為以滿足其自身品質需求的被行業和社會廣泛接受的自愿性標準、認證和措施。

根據Gretchen(2008)的分類,私有標準按照其制定者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私營企業為所售產品制定的標準,如Tesco超市設立的特有的綜合農場管理計劃體系TNC認證。二是全國性行業協會制定的標準,如英國零售商公會于1998年制定的BRC食品標準。三是國際性集團組織制定的標準和方案, 例如ISO22000、GlobalGAP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中國的私有標準劃分歸納為如下三類:(1)個體企業制訂的標準,包括各企業制訂并在政府機構備案的企業標準;(2)國家框架下的私有標準,主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此外還有針對酒類產品的食品質量認證,針對乳品的乳品GMP、乳品HACCP;(3)國際框架下的私有標準,包括GAP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2200)、HACCP認證、BRC認證等。需要指出的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雖然由國家政府組織制訂,但并不具有普通公用標準的強制性,作為自愿認證它們事實上相當于行業標準,且其要求高于公有標準,因此這里將其歸納為私有標準。

二、 我國私有標準現狀與特點

我國現有的企業標準主要由生產企業制訂,多用于對企業個體范圍內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已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在企業內部適用。這與發達國家企業標準主要由零售商制訂不同,如樂購的TNC標準是大型零售商制訂,用以約束所有供應商,而我國的企業標準大部分為企業針對單個產品制定,范圍很小。

國家框架和國際框架下的私有標準由政府推動建設并實施監管,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GAP認證達492張,有機認證達7 688張,ISO22000認證達7 630張。

1. 我國私有標準近年來發展較快,已達一定規模,但總體來看數量仍較少,覆蓋面較小,影響力有限。 截至2010年6月,全國食品企業數40 367家,獲GAP認證的有410家,僅占全國食品企業總數的1.02%;獲得有機認證的有3 939家,占全國食品企業總數的9.76%;獲得HACCP認證的有3 363家,占全國食品企業總數的8.33%;獲得ISO22000認證的有4 819家僅占全國企業總數的11.94%。

2. 我國私有標準多由政府制定或推進,且大部分是以國外標準為基礎制定。我國私有標準制定主體不同于國外,大部分由國家主導建立推動。綠色食品歸屬農業部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并頒發證書,模式為政府推動、市場運作; ISO22000認證已經納入國家認可管理,由有資質的認證機構實施,是目前食品企業選擇最多的認證標準之一。GAP、ISO等國際標準在中國都有對應“國家標準”,如GAP對應GB/T 20014.1~11-2005,ISO2200對應GB/T 22000-2006,HACCP對應國家認可委員會的CNAB-SI52∶2004。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體現了當前我國私有標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發達國家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已基本完善,而我國正處于農產品安全體系的全面建設期,國家層面的主導推進有利于快速完成標準體系建設,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此外,由于我國市場中企業規模有限,產業集中度不足,未能出現市場影響力強的企業來引領農產品安全標準制定,因而客觀上要求了政府主導的方式。

在標準制訂上,我國不少私有標準是在整合借鑒國外先進通用私有標準的基礎上制訂的。有機食品的認證管理是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及其認可的機構來完成,與國際接軌。ISO22000整合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和實施步驟。ChinaGAP是基于EurepGAP(歐盟良好農業操作規范)控制點和遵循標準基礎之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種植和養殖標準。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借鑒發達國家已有的經實踐檢驗的先進標準,有利于加快標準現代化的進程;另一方面通過“本土化”使其更適合中國的生產加工背景有利于實際執行,此外還能減少企業直接使用國外標準的中間成本,如語言障礙、交通費用等。

3. 我國私有標準發展嚴重不均衡,呈現顯著的行業、地理結構性分布。由于采用私有標準對企業的資金、技術、信息獲取都有較高要求,而我國自身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國私有標準發展也存在嚴重不平衡,從地理和行業上都呈現顯著的結構性分別。從地理分布來看,我國私有標準主要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或沿海省份。截至2009年6月,全國取得有機認證7 153份,前三位為浙江1 443份,北京766份,江蘇521份分別占20.2%,10.7%和7.3%,前三甲占總數的約40%;全國GAP認證598份,福建81份,占13.5%,浙江和山東均為68份各占11.4%。可見獲得私有標準認證的企業多分布在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企業在資金、技術方面的水平相對較高,而且由于外商投資更多,相應的信息獲取更為充分,因此取得的私有標準更多,相反,其他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私有標準的發展也相對緩慢。

從行業分布來看,截至2009年7月13日,我國已通過認證并有效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或單位共計313家,涉及谷物、豆類、蔬菜、水果、茶葉、水產等多種農產品。由圖1可見我國GAP認證農產品行業格局相對集中,蔬菜、水果和水產分別占總認證企業或單位的32. 3%、23. 9%和11. 5%;這三個行業的GAP認證高達全部認證的67.7%,這種格局與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結構類似,表明我國GAP認證與農產品出口有較強的相關性。

4. 部分私有標準管理混亂,傷害了市場信任度和公信力。由于食品安全信用特性決定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需要政府建立方便透明的追溯體系和管理體系。私有標準的生命力也在于具有更高的質量安全保障,因此公信力對于私有標準至關重要。而當前我國市場上,綠色食品市場管理出現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一些企業未經認證授權使用“綠色食品”標志,有的將“綠色食品”標志直接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包裝使用;有的超過許可使用年限,仍繼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有的地方政府違規批準企業使用“綠色食品”標志。2011年爆發的沃爾瑪綠色豬肉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重慶沃爾瑪門店用普通冷鮮肉假冒有“綠色食品”認證的“綠色豬肉”銷售,引起民眾對綠色食品的可信度產生擔憂,嚴重傷害消費者信心,對綠色食品也造成很大影響。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企業缺乏自律意識,為了降低成本偷工減料;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缺乏對綠色食品的正確認識,也為一些廠商的違法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的標準體系不完善,管理相對混亂。各類標準制訂分散于農業、質監、衛生等六七個部門,造成相互沖突和多頭管理,從而存在監管“真空地帶”,使一些企業有機可乘。

三、 各主體視角下的分析框架

1. 企業角度。從企業角度來看,是否采用私有標準可以歸結為能力和動力兩個方面。

(1)企業是否有能力采納私有標準。由于私有標準的要求較公共標準更為嚴格,因此在技術、資本、人員方面都有更高的門檻。而受大環境影響,我國食品生產的基礎條件不夠理想,農業生產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都屬于小農經營。特別是種植、養殖業的生產環節較為復雜,受多項條件限制,要達到更高要求的私有標準難度大。在不少地區,農產品的種植、養殖大都以個人、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不大,受規模和資金制約,獲得私有標準認證的成本更高。

(2)是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動力采用私有標準。Tomas(2002)研究了巴西主要農產品供應鏈出現的私有標準,把企業采用私有標準的動機歸納為產品差異化、信息交流和保證質量情況下降低成本。在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下,已出現對高端食品農產品的需求市場,但規模尚小,對企業的經濟激勵還不夠。例如有機食品,由于產業發展尚處探索階段,很多企業仍在“摸著石頭過河”,發展較為緩慢,難以形成穩定的市場,許多企業不堪重負,有機食品企業退市的報道屢見報端。而實際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高收入群體的壯大,對高端食品農產品的需求已達一定規模,并且必然會不斷增長。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 達到2 000 美元,消費水平將得到一定提升。2008 年我國人均GDP 已超過3 000 美元,開始步入消費的加速轉型期,居民消費由原來簡單的數量增長演變為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并行。因此優質優價的食品農產品需求將持續增加,企業應該把握機遇,積極發展私有標準,以滿足市場需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 消費者角度。

(1)支付能力。私有標準在發達國家廣泛采用,并對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優勢出口產品—農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形成新的貿易壁壘已被廣泛研究。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私有標準的采用卻發展緩慢。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即發展中國家消費者對于高質量安全標準的產品的支付能力不夠,從而導致生產商或零售商采用高級別私有標準的收益不足以補償成本,因而減低了有能力的生產商提供更高質量安全水平產品給國內市場的意愿。

(2)標準認知。除支付能力之外,對于高級別私有標準的認知也是影響消費者選擇,進而影響私有標準認證產品銷售的重要因素。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民眾總體文化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識也有待提高,因此支付意愿可能較低。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整體對相關食品安全標準的方法、內容及效果認知程度不夠,宣傳較少,消費者對于具體標準的實際等級、功效了解不足,因此嚴重影響高端私有標準的識別度和美譽度,從而不利于消費者選擇私有標準的產品,降低了私有標準產品的市場需求。

(3)信息與信心。此外,由于食品農產品的產業鏈較長,生產、加工、銷售涉及的環節多,消費者難以真實、充分的了解產品的具體情況,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需要政府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組織建立方便、透明的溯源體系,充分批露相關產品信息,從而樹立認證產品的安全形象,建立消費者對認證食品的信心。但遺憾的是,我國也出現了“沃爾瑪綠色豬肉門”等認證造假事件,嚴重影響相關認證的公信力,降低消費者對認證產品的信任度。

3. 政府角度。

(1)法律和監管。嚴格的法律監管、懲罰措施和退出機制是西方國家生產者和零售商采用遠高于公共標準的私有標準的重要外因。歐盟食品安全白皮書指出動物飼養者、農民和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安全負有首要責任。歐盟食品安全基本法序言部分也強調食品生產經營者最為適合制定安全系統已保證其所供應的食品安全, 因此應對食品安全承擔首要法律責任。發達國家完善的法律體系嚴格的監管對生產者起到了強烈的震懾作用,企業安全事故的成本過高,因此普遍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因而紛紛制定或采用嚴格要求的私有標準。而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背后折射出中國相關法律嚴重缺位,懲罰不力,安全事故成本很低,因此國內產品生產者采用更高要求的私有標準的意愿要低得多。執法部門對一些冒牌的認證食品進入市場打擊不力,使得認證食品市場魚龍混雜,導致私有標準的品牌含金量不夠高。

(2)宣傳和信息公開。目前私有標準發展規模有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者缺乏對食品安全質量標準的認識,沒有樹立私有標準食品的消費觀念,所以,政府要大力宣傳私有標準,讓民眾了解什么是私有標準,私有標準對健康以及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急需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發展在保證供給總量的同時,重點將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政府應擔負應有的責任,推動農產品食品私有標準發展。

四、 政策建議

1. 加強食品安全的管理和執法力度,推動建立公開透明有公信力的認證體系。首先,要強化監管力度,政府要建立健全對食品農產品的監管機制,要不斷完善食品農產品準入和退出機制,只有健全完善的市場機制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保障優質產品的高收益高回報。其次,要嚴格把好私有標準的認證、生產和檢測,確保私有標準食品市場的純凈,樹立良好的私有標準品牌形象,增進消費者信心,擴大私有食品市場份額。

2. 在政策、資金上扶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采用私有標準。由于私有標準認證和采用需要的資金較大,而我國的食品企業又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資金短缺的問題普遍存在。政府應當加大對發展私有標準的扶持力度,如給予財政稅收優惠,實行補貼等,提供投融資解決方案,并且對農產品私有標準采用進行政策性引導。同時,大力協助農戶、企業打開銷路,積極開展渠道創新,鼓勵發展“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等模式,促進渠道扁平化,減少中間環節和交易成本,提升私有標準農產品食品的競爭力。

3. 加強對私有標準食品的推廣,增進社會各界對私有標準的認知。環保、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等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開展私有標準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加快優質優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私有標準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市場動力。

4. 企業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同時注重培育市場,擴大認證產品的市場份額。目前私有標準食品擴大市場份額的一個難點在于私有標準食品價格較高,因此,要做大做強私有標準食品的一個途徑在于保障質量的前提下降低價格,這就要求企業和農戶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價格。同時,注意把握我國新興高收入階層的需求,積極開發差異化的多層次產品,培育市場,建立品牌忠誠度,擴大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 G/SPS/GEN/763 Private Voluntary Standard s and Developing Country Market Access: Prelim inary Results, communication from OECD,2007.

2. Gretchen H. Stanton WTO在私有標準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實施WTO /SPS協定研討會論文,2008.

3. 周順利,周麗麗等.良好農業規范( GAP)及其在中國作物安全生產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5).

第5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01-02

一、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例如,1996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東南亞豬腦炎、1999年比利時等國二惡英、2001年歐洲爆發口蹄疫、2003年發生在中國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8年9月,中國令人震驚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憂心忡忡,以至有的人產生了“吃動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飲料食品怕摻色素”的恐懼心理。當然這種擔驚受怕顯屬過慮,但卻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此,筆者把這些問題主要概括如下: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殘存化肥、農藥等物質,使這些食品的安全狀況令人十分擔憂。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菜農、果農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劇毒農藥來噴灑蔬菜、水果,這直接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超標,這樣的蔬菜、水果被消費者食用后肯定會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經有相關的組織對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銷售的櫻桃、甜瓜、桃子、油桃、蘋果5種水果進行抽查,結果一共檢測出了17種農藥,甚至有的農藥是法律已經禁止使用的農藥,可見某些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多么不容忽視。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用品。一些黑心腸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受金錢的驅使,在加工食品的過程中往往違規使用、超標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摻加有毒有害的化學用品,主要表現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國家有關部門認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劑的品種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會對人體帶來危害。但是為了追逐利潤,一些食品加工者卻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的保護,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規允許適用范圍的化學物質(其中絕大部分對人體身體有害)。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標量使用苯甲酸;在飲料中成倍超標使用化學合成甜味劑;為了使饅頭、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為使大米、餅干增亮使用礦物油;用甲醛浸泡海產品使之增韌、增亮,延長保存期;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塊”(一種化工原料,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還有孔雀石綠、蘇丹紅、三聚氰胺……像這些老百姓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嘗不出卻能導致人們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學物質到處可見,令人防不勝防,觸目驚心。(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于家禽、家畜、水產品體內。在種植業、養殖業中濫用激素和其他藥物以增加產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產品在短期內獲得豐收、成熟。例如,帶尖的西紅柿,堅硬的獼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長熟的結果。這種做法不僅使培育出來的產品營養價值明顯降低,而且也會給食用者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3.制造、加工食品的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極大隱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類食品、“注水豬肉”( 給豬注水等于注毒,食用后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等。再如,2009年,在遼寧、山東、河北、上海、陜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而生產乳制品的事件。這些免食品安全隱患如果不及時加以嚴厲制止,都有可能會演變成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嚴重。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礦企業違規排除廢水的影響,致使一些地區人畜飲用水源和農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鉛、錫、汞、鋅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過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這些重金屬污染的飲用水和農產品食品進入到人體后,就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另外,一些用來盛放食品的包裝紙、包裝袋、不銹鋼餐具等也是鉛、鉻、鎳等重金屬污染的重要來源,這些重金屬物質一旦超標超量的滲入了食品中,人們食用后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潛在威脅。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問題的存在,近些年來,中國每年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并且愈演愈烈。據國家衛生部公布的全國食物中毒情況,僅2003年,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達379起,中毒12 876人,死亡323人;2007年,全國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中毒13 280人,死亡258人;2008年,全國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 325人,死亡152人。

二、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操作監管不力,使得中國食品行業嚴重違規、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的現象屢禁不止。中國的食品監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之間要么會出現爭著監管、重復執法的現象,要么會出現爭著不管、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就給某些食品行業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2.中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和問題,為不少問題食品的產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條文規定的過于籠統,難以操作,并且這些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嚴重滯后,現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標準水平規定偏低,許多指標遠遠低于國際標準,許多重要的標準至今還尚未制定出來,這就為那些不法廠商、企業違法生產超低標準、不合標準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3.消費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識,也可能會引起食物安全問題的產生。首先,消費者缺乏購買安全食品的常識。中國眾多的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加上缺乏相應的常識,所以在購買食品時安全意識淡漠,往往只圖便宜,不顧及食品的質量、衛生問題。還有一些消費者在購買便宜食品、特價食品、無質量保證食品時,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在買,并且別人過去多年吃這些便宜食品也沒吃出什么問題,現在再吃也不會有事,在消費者這種心理的支持下,就為問題食品的銷售打開了門路。其次,很多消費者缺乏科學食用食物的常識,由此可能會引發一些疾病的產生,甚至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豐臺區已經連續發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發病人數達64人。據調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飪者未將扁豆煮熟、炒熟。其實像扁豆、豌豆、四季豆這三種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對它們加熱不完全就被人們食用,則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食物中毒。人們在炒菜時如果事先了解了這些基本常識,就可以避免這類食物中毒事情的發生。

三、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些對策建議

1.政府應當切實履行好其監管職責,加強對食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加強食品質量的安全監管應當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對食品的準入市場管制,提高食品的準入市場門檻,嚴防“三無”食品流入市場;要有效規范食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堅決取締無證生產、無證加工食品的行為;要整合食品安全監督、檢測資源,更新檢測裝備,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監測,對食品從生產、加工、管理、貯運、包裝到銷售的全過程都要進行嚴格的監控;要全面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違法犯罪活動;要規范食品采購渠道,從源頭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2.完善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首先,應當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系統。對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食品安全生產領域內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體標準。同時,要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使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相接軌。其次,要加強法律法規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懲罰力度。中國的《食品衛生法》規定,對違法企業只能是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或者處以額度不高的罰款(一般都是在3萬元以下),只有“情節嚴重”才會被“吊銷衛生許可證”。可見,中國法律中對食品犯罪的處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都要輕得多。這樣輕的處罰,使生產經營者的違法成本比守法成本還要低,所以這對于打擊制造低劣、偽冒食品者幾乎起不到威懾作用。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巨額賠償制度,對生產和銷售質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廠商處以高額罰款,情節嚴重的還應當加重追究其刑事責任,以達到足以震懾其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作用。

3.向廣大消費者宣傳、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通過加大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教育,使消費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識和健康飲食知識,使消費者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辨別問題食品的能力,自覺抵制“問題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絕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之外。對此,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工具,定期組織健康飲食宣傳活動,有計劃地報道食品安全知識,并且要及時曝光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廠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費者的消費知情權。

參考文獻:

[1]袁仲,楊繼遠.農藥化肥污染與食品安全[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7).

[2]王彬,趙家良.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防控對策[J].云南農業,2009,(7).

[3]孫耀武.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市場論壇,2009,(2).

[4]張永建.客觀認識中國食品安全問題[J].太原科技,2009,(1).

[5]楊歡進,牛建青.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5).

[6]喬娟,李秉龍.中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與對策探討[J].中國畜牧雜志,2008,(8):23-26.

[7]戈福林.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內江科技,2008,(34).

[8]陳君石.如何解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EB/OL].鳳凰網:世紀大講堂,2008 -10 .

第6篇

中國食品安全存在問題分析

有毒物質的殘留。有毒物質的殘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食品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的沉淀。蔬菜、水果、雞肉等農牧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農藥、化肥、獸藥、激素等的大量使用,致使有毒物質發生沉淀,依附在食品的表面,不能夠僅靠沖洗清除,當人們大量使用就會造成慢性的食物中毒,危害人們你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食品加工過程中造成的有害物質超標。食品原材料在存儲、加工、銷售過程中處理不當出現污染,或食品本身出現毒素。如牛奶污染造成菌群超標,土豆存儲不當發芽造成龍葵堿產生,食品反復油炸造成過氧化值超標等。

添加劑的濫用。添加劑的污染主要分為食品添加劑超標和工業添加劑的摻加兩種污染方式。一方面食品添加劑超標。食品添加劑如防腐劑等化學物質,在一定范圍內是安全的。但是當添加劑超過一定分量,仍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工業添加劑的摻加。工業添加劑一般只能用于工業生產領域,價格便宜但對人的身體有巨大的危害。因此,一些不法生產商為了節約成本,使用工業添加劑代替食品添加劑,或利用工業添加劑增加食品口感,造成食品污染。

劣質物質的摻雜。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商販不惜鋌而走險,將劣質物質當作優質食品經過加工直接進行銷售。如白酒中摻雜工業酒精;腐肉摻入熟肉售賣;果凍中加入皮革等。

中國食品安全產生的原因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是政府、生產商、消費者多方的原因共同導致的。

生產商責任感缺失。生產商經營生產的目的就是獲取利益,一方面需要保證企業的生存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當人的利益與責任相矛盾時,一些生產商就會權衡兩者之間的利弊,進行決策。而現今的市場機制存在缺陷,致使許多過于看重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生產商,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利用摻假摻雜等不合規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躲避政府監管,威脅人們人身安全。

消費者消費意識弱。消費者作為消費的主體,在消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消費行為由其決定。然而一些消費者的消費意識相對薄弱。一方面普通民眾不了解食品的實際信息,只能通過其外觀進行臆斷,造成購買過程中被假冒偽劣產品蒙蔽;另一方面一些消費者看重價格輕視食品質量,造成價格低廉食品占據市場,形成不合理的市場格局。

政府監管尚需完善。政府監管是食品市場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國食品領域的監管制度仍存在缺陷。法律法規方面,沒有完善的指導方針,指導政府相關部門加強食品市場的管理;執行方面,基層部門對于相關制度的貫徹執行力度不足。

加強食品安全問題的全面監管

無論是生產商責任感問題,還是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薄弱,食品安全常發難以杜絕的最終根源是政府的監管存在問題。因此,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最根本的策略是加強食品安全問題的全面監管。

創新監管模式。國際上食品監督領域常用的模式包括單部門監督和多部門監督兩種。我國現存管理模式部門繁雜職責分散,致使相關部門在執行監管職責時存在灰色地帶,造成企業有機可乘。對于產業集中度較高的食品行業,其具有產銷地點分散的特點,不適合集中管理的模式。因此,政府需要調整管理模式,采取多部門分節管理的模式,由不同監管部門根據自身職責針對特定環節進行監管,保證職責明確,避免出現監管漏洞。

完善監管體制。政府是食品安全市場的監管領導者,其主要通過制度的制定,來引導或強制規范市場活動。政府應該針對各地食品市場現狀,建立相應的全面監督機制和食品安全輿情監測體系,完成食品安全檢測到后期安全檢測的全過程追溯。各地區相關部門,一方面應對食品流入進行嚴格的控制,隔斷生產商一切躲避檢測的非法途徑;兩一方面應緊緊圍繞食品安全保障,全面開展食品安全整體行動,建設基層責任制度,推進全程追溯體系建設,著力構建全民監管格局,明確職責,形成協同聯動管理模式,綜合實施監管策略,從本(生產商)出發,兼顧標(消費者)治理,逐漸杜絕食品問題。

第7篇

關鍵詞:食品安全 問題 對策

食品安全是社會秩序和穩定,以及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曝光率急劇上升,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重視。但食品安全違法案件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根本的控制,生產經營者違法生產銷售的“問題食品”造成了“餐桌污染”,不僅危害了人們的生命安全,而且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學界對此已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論述,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尚沒有形成體系。因此,對食品安全法律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引起學界對食品安全法律問題研究的重視,從而為食品安全法律問題研究提供一種方向,為食品安全實踐提供理論支持,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是迫切需要深入開展的研究。

1、學界關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研究

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學者們對于食品安全的概念進行了闡釋和界定,但由于學科背景和研究旨趣的差異,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如美國學者Jones曾建議把食品安全區分為絕對安全與相對安全二種不同的概念。[1]張濤認為絕對安全是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也就是食品應絕對沒有風險。[2]與此相稱,相對安全指“一種食物或者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含量下不會導致對健康損害的確定性”。[3]1996年WHO在《加強國家級食品安全性計劃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釋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和(或)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受害的一種擔保”。[4]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視角和理論基礎決定著學者們得到不同的見解,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這些不同的見解共同促進了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進步和完善,正如科斯所指出的那樣,“分析優于定義”,從不同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概念中包含著以下幾個要素:一是公民生命健康權得到保證;二是食品不存在潛在的風險性;三是食品安全是一種制度性規定,其依據是法律法規等“規定的范圍”。

2、學界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設中存在問題的研究

2009年我國相繼通過了《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規《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對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確保公眾消費安全等有著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學者們從不同方面指出食品安全法律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偏差,并通過考察研究分析了當下制約食品安全法律實施的阻力,當然對于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同的學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分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2.1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食品安全的標準和行政執行的重要依據就是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因此,有關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自然成為學界研究和討論的首要問題,許多學者從法律制度建設的角度出發,依次來討論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因由。

許多學者認為2009年通過了《食品安全法》,但由于出臺較晚,存在指導作用低的弊病,沒有充分顯示新形勢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例如周峰指出“與歐盟相比,我國食品安全管理起步相對較晚。這或許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一直在致力于解決食品供應問題,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未能得到重視”。[5]在此,張小勇舉了個貼近實際生活的例子,對法律制度建設的滯后性進行有力的論證,他指出“我國規范生豬屠宰的有《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但對牛、羊等食用動物屠宰還沒有明確的規范,與現在的社會實際情況脫節”。[6]再者,李凱年稱“《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也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肉類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以致于一些定點屠宰場水平低下,私屠濫宰普遍存在,灌水注水屢禁不止”。[7]

2.2行政執法覆蓋面較低

行政執法是學界關注和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學者們從行政執行的各個環節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提出當下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執法力度不夠,行政管理的覆蓋面較低,從而無法有效的對食品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規制。

食品從最初原材料的生產到最終在市場上流通,要經過眾多環節,而各個環節中都可能出現不安全的因素。農業作為我國的源頭產業,有學者指出,我國“每年有20多萬噸,一千多種農藥施用于農作物,有些甚至是違禁藥物;每年使用化肥4200多萬噸,平均施用量超過400kg/h㎡,大大超過美國和歐盟施用225kg/h㎡的標準”。[8]顯然國家的作用在這一階段缺位,而農民不能也無力解決和考慮到這些問題。正如有的學者所提出的那樣,“糧食原料進入流通后,首先在糧食收購過程中,由過去國家糧站統一集中收購轉變為走向市場自由收購,在收購中對質量的把握也就良莠不齊,使劣質糧食進入流通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9]進一步加劇了食品安全的問題。

2.3食品安全司法處罰力度不夠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違反食品安全行為的處罰力度相差甚遠,賈敬敦認為“在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會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法律對于出現問題的商家懲處也相當嚴厲”、“這樣嚴厲的處罰使經營者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食品的安全”。[10]如“美國法律規定,無論金額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屬有罪,處以25萬美元以上10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并處以5年以上的監禁,如有假冒前科,罰款額可達500萬美元”,而“法國將假冒偽劣食品與和軍火走私并列為威脅消費者生活安全的有害產品”。[11]為此,葛少鋒認為“當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呈惡化趨勢,現有法律法規中的懲罰力度不強可以說是一條重要原因”。[12]

3、學界對食品安全法律問題的對策研究

有關食品安全法律問題研究的學者們,如向平萍、王艷林、王世洲、楠軒、程東等通過對不同地區食品安全法的實際運行效果進行調研,針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優化路徑:

3.1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與時俱進”

學界對食品安全的保障一致性的觀點在于:法律法規體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是食品安全執法、司法和維權的重要依據,也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規范。為此,學者們提出,應堅持立法先行,逐漸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使食品生產經營行為處于法律的規范之下,并受行政、司法和社會的控制。例如程東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每個國家都需要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隨著國際貿易進出口行業的不斷發展,食品安全已經不單單是各個國家自己的問題了,應及時“調整和完善標準的內容和指標,逐步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國際食品標準體系相接軌,滿足保障人民健康和貿易需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13]同時,向平萍指出“要引導公眾的道德意識,例如加強對農民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引導其在種植養殖方面合理使用農藥獸藥,從源頭上控制、防止源頭污染"。[14]

3.2建立從“從農田到餐桌”的“一條龍”監管

學者們認為,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控制和監督一個環節和過程就能實現的,必須從食品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管和控制。例如有學者指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高級目標,將安全和質量的要求融入到食品的生產至消費整個過程中,可以達到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在此過程中,“生產者、加工者、運輸者、銷售者及消費者在確保食品的安全及質量上均要發揮重要的作用”。[15]為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促進國際貿易,王艷林稱中國的食品安全應以《食品安全法》為龍頭,以國務院實施條例為軸心,會同各個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國家食品標準、地方食品標準和行業標準為細化規則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16]達到從源頭到餐桌都不留空白的效果。

3.3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有些學者針對當下我國食品市場中違法生產經營者的違法成本較低,不足以對其產生威懾效應,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助長了違法行為的產生和滋長,促成了違法經營者的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為此,學者們針對性的提出了應根據市場發育的實際情況,加大違法行為的成本,以對違法行為產生有效的威懾。例如王世洲認為,發達國家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處罰往往很重,其目的就是通過處罰使其傾家蕩產,無法繼續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或者直接禁止其終身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資格。[17]李長健進一步分析“由于企業違法經營的源頭在于贏利,一旦其生產、經營不安全食品的成本高于所獲利益,那么企業就自然會選擇遵紀守法,不再生產經營不安全產品”,[18]因此,對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責任者要加大懲罰力度,增加對商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惡意侵害消費者行為的懲罰賠償金額。實踐證明,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只有加大違法責任的處罰力度,才能更有效地打擊食品犯罪”。[19]

參考文獻:

[1]蒲民等著:《美國食品安全體系特點分析》,《中國標準化》,2006年,第19一20頁.

[2]張濤著:《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22頁.

[3]石揚令等著:《我國食物消費分析與預測》,我國農業出版社,2004,5(30).

[4]顏景辰等著:《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對策建議,政策研究》,2004,7(25).

[5]周峰著:《歐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對我國的啟示》,2007年第10期.

[6]張小勇等著:《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對天津市消費者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9):35.

[7]李凱年著:《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突出解決任重道遠》,載《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4.

[8]《多角度審視食品安全:每年食物中毒超過20萬人》,http://.cn.

[9]羅麗等著:《市場經濟條件下小型食品加工企業衛生現狀及管理對策》,載《中國公共衛生》2001.

[10]賈敬敦著:《中國食品女全態勢分析》,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

[11]錢貴明著:《論食品安全的法律控制》,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12]葛少鋒著:《關于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的幾點思考》,載《社科縱橫》2002年.

[13]程東著:《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控制體系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14]向平萍著:《食品市場中的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6(5).

[15]J.L.Jouve,《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Legislation》,Food Control 1998 Volume 9 Number 2-3.

[16]王艷林著:《食品安全法概論》,中國計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頁.

[17]王世洲著:《從比較刑法到功能刑法》,北京:長安出版社,2003:126一127.

[18]李長健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困境及對策》,法治論叢.2006(3).

[19]孫斌著:《食品安全管理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載《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台南市| 商城县| 南川市| 固原市| 安阳县| 皮山县| 龙海市| 精河县| 正宁县| 乐清市| 广南县| 怀来县| 伊川县| 宜良县| 阳原县| 诸暨市| 巴南区| 乐东| 文成县| 泉州市| 南丹县| 福海县| 泗洪县| 茶陵县| 永德县| 阳高县| 嘉善县| 长丰县| 诸城市| 安仁县| 徐闻县| 江门市| 静安区| 塔城市| 东兴市| 通江县| 万州区| 镇江市| 翁牛特旗|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