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園區規劃方案范文

時間:2023-03-14 15:17:47

序論:在您撰寫智慧園區規劃方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智慧園區規劃方案

第1篇

【關鍵字】 IaaS PaaS SaaS 智慧園區

一、前言

傳統園區建設者對于園區建設只做到九通一平,即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智能化都由入駐企業自行完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入駐企業、園區管理方的需求,亟需一種能解決傳統園區缺乏整體規劃、信息重復建設、信息服務薄弱、資源浪費等問題的方案

智慧園區采用“云”技術架構,通過“云-管-端”的承載方式,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型園區。 感知層采用多種行業終端、家庭終端、個人終端,采集信息;通過園區網將數據信息傳送到系統的核心――云平臺,在云平成對園區業務的統一管理、統一處理、統一存儲,消除信息孤島,實現園區智能化管理。在云平臺上運行豐富的云應用,滿足不同的行業需求。

智慧園區產業屬于綜合集成方案項目,包括基礎通信網絡建設,軟件中間件,應用APP,感知終端等各個模塊系統的有機集成,項目前期資金投入相對較大,主要投入基礎網絡建設,中間件,感知終端。建議可以分期建設,逐步投資,根據園區的規劃,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決定建設的范圍 。智慧園區一旦建設完畢,對園區內企業的經濟發展,以及招商引資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智慧園區建設內容

信息化未來的最大價值在于使資源的供應方和需求方通過網絡云服務平系在一起,這些資源包括傳統的自然資源、社會人文資源、各行各業的工業企業資源和信息資源。

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以云計算、物聯網、運營支撐三大技術平臺為基礎,能夠快速、方便地創建各類云應用和物聯網的應用,并且云應用和物聯網應用的各個系統能夠互通互聯,各個系統達到有機的結合, 面向園區基礎建設提供新一代綠色云計算數據中心及寬帶承載、接入和室內覆蓋網絡,為園區打造基礎網絡平臺,提供無縫數據接入。通過園區服務平臺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各項服務業務應用。通過園區管理平臺為園區運營管理單位提供各項運營管理業務應用。

三、智慧園區建設方案

3.1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基礎云平臺

對于數據中心的建設,云計算是多種概念和技術并行發展,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多層次,多模式,多維度的復合概念,不同的企業應用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云計算技術來構建。云計算不僅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成本,還能大幅度提高應用程序從設計開發到業務部署的速度,并有助于加快創新步伐,創造更大的業務成效。

針對智慧園區建設方案的分析, 應該從面向云服務和云計算的角度出發,搭建具有先進性的方案架構。 首先我們需要建設的是面向服務的、具有可擴展性,是一個彈性的框架的共享的云平臺。

智慧園區信息化云服務平臺架構主要由五個層次組成,分別是 IaaS 層,PaaS層,SaaS 層,運營管理層和用戶層,如圖1智慧園區云服務平臺架構圖所示。

IaaS 層IaaS 層將硬件設備等基礎資源封裝成服務供用戶使用,在 IaaS 環境中,用戶相當于在使用裸機和磁盤,既可以讓它運行 Windows,也可以讓它運行 Linux,因而幾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IaaS 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允許用戶動態申請或釋放節點,按使用量計費。運行 IaaS 的服務器規模達到幾十萬臺之多,用戶因而可以認為能夠申請的資源幾乎是無限的。同時, IaaS 是由公眾共享的,因而具有更高的資源使用效率。

PaaS 層對資源的抽象層次更進一步,它提供用戶應用程序的運行環境。PaaS自身負責資源的動態擴展和容錯管理,用戶應用程序不必過多考慮節點間的配合問題。SaaS 層的針對性更強,它將某些特定應用軟件功能封裝成服務,比如提供在線客戶關系管理 CRM(Cli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服務或者 OA 服務等。SaaS 更面向園區企業,為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軟件服務,使園區企業真正實現“拎包入住”。

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既可以對底層架構的深入管理和運維,也提供如呼叫中心,體驗中心,培訓中心,控制中心等面向最終用戶的服務,是連接用戶與數據中心的橋梁。

云服務平臺可滿足入住企業不同的功能需求,通過 IaaS層可提供計算,網絡以及存儲的資源租賃服務,也可提供數據的管理,同步,備份等數據服務。在

PaaS 層,可提供應用程序的運行環境,用戶可在 PaaS層進行開發和測試。用戶也可通過 SaaS 層的軟件服務進行企業的運營與管理。

3.2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總體架構

在基于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基礎云平臺的基礎上嗎,智慧的園區解決方案總體架構可以從五個緯度進行定義,第一緯度就是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基礎云平臺,包括了計算資源,存儲資源,中間件,運營管理平臺,園區綜合服務門戶等;第二緯度為園區網絡服務商,也即是園區無處不在的網絡;第三個維度是物聯網體系,包括了終端服務、應用服務、定制業務等模塊,集成了運營支撐、網絡接入等模塊,對外提供了管理門戶和應用使用門戶,第四個維度是運營支撐平臺,包括IT資源的監控、資源的管理、運營管理、IT運維管理、業務運營門戶等多個部分。該平臺可以很方便地實現業務運營、主機托管、業務等多種應用的運維和計費等工作,使園區的管理方從園區建設中獲益,從而達到企業和園區管理方的雙贏。第五個維度就是園區安全和運營管理體系,這個屬于園區建設和園區戰略思路方面內容,不在此文中描述。

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的架構各個維度并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通過各個硬軟件平臺可以迅速地創建各類融合云計算和物聯網的綜合應用,滿足園區企業的各類ICT方面的業務需求,從而提高園區內企業的產業競爭力。具體架構圖如圖3所示。

四、結束語

第2篇

【關鍵詞】智慧燈桿 連續覆蓋 深度覆蓋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product can satisfactorily deal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 4G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existing 4G networks and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o derive applicable sce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4G networks. Problems of the continuous coverage of the outdoor road, the deep coverage of business hot spots and the supplementary coverage of blind spots in 4G networks were effectively solved.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mplete access mode to be referred was expounded.

[Key words]intelligent lamp-post continuous coverage deep coverage

1 引言

S著現代城市建筑越來越密集,原有的網絡水平已不足以滿足人們對語音及數據業務的需求,移動網絡尤其是4G網絡建設規模成倍地擴大。而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居民對基站的認知越來越高,對輻射的防范意識也越來越強,導致基站建設選址越來越困難,甚至建好的基站都會出現逼遷等問題。通信基站站址資源緊缺已經成為無線網絡建設發展的瓶頸。

面對上述問題,公網通信必須尋求創新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共資源,解決日益緊張的站點資源問題。智慧燈桿的開發能及時地補充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覆蓋問題,解決室外道路的連續覆蓋、商務熱點區域的深度覆蓋以及作為覆蓋盲點的補充覆蓋等問題。作為公共設施的路燈桿資源和智慧燈桿,將來會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條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場所,而且占桿,將來會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條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場所,而且占地面積小,且相應設有管網設施,對于一些難以建設無線宏基站的區域,能實現快速建站,有效提升網絡質量。

本文分析了智慧路燈桿的應用場景,并以此為載體,重點研究了4G公網覆蓋的解決問題和未來5G網絡的架構。

2 智慧燈桿簡介

智慧城市的建設目的是“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作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民生、環保、公共安全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需要一個信息采集、和傳輸的載體。而智慧路燈以路燈桿為載體,是集成了各種信息設備、技術創新復合應用的智能產品,具備智慧照明、環境信息采集、安防及道路智慧監控、微基站、信息、應急可視廣播以及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等多種功能。如圖1所示,智慧燈桿采用模塊化結構設計,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應用場合,選擇不同的功能模塊,成為智慧城市大數據入口的接入點。

3 4G網絡建設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尤其是4G網絡的建設完成了式的發展。4G網絡環境下,移動通信業務呈現了多元化發展趨勢,且服務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5G技術還未完善普及之前,4G網絡依然是移動通信的主干。

4G網絡經過近幾年工程建設,已具備相當規模,城區和主要鄉鎮地區都已完成覆蓋,移動和電信的4G+網絡也已覆蓋至全國所有城市,在網絡建設和業務發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隨著業務的發展,4G建設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出來:

(1)城區熱點地區的容量問題;

(2)城區有覆蓋需求但是站點協調困難區域;

(3)道路覆蓋的連續性問題;

(4)封閉式小區內部弱覆蓋問題;

(5)園區、景區等建站困難但需求集中區域。

上述問題如果僅僅采用傳統的室外宏站或室內分布系統方式建設,一是很難完全解決,二是浪費投資,所以需要在建設方式上引入更加先進的理念,利用各種資源進行4G網絡的建設。

4 智慧燈桿在4G網絡中的應用研究

4.1 適用場景

宏基站是4G網絡結構的基礎,在網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4G使用的頻段較高,導致無線信號的繞射能力減弱,對于現在高樓高架林立的密集城區,會出現很多的末梢陰影區域。而且隨著民眾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宏站建設的限制越來越多,協調難度也越來越大,進駐困難、租用機房都給宏站建設帶來了挑戰。

智慧燈桿站的引入,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從網絡結構來看,作為宏蜂窩的補充,在有需求的地方建設智慧燈桿,解決局部盲區、末梢陰影和提升網絡容量。從建設難度上來看,智慧燈桿的外型跟傳統基站完全不一樣,既能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的美觀要求,又能消除大眾對基站的恐懼心理。

針對4G網絡建設的具體問題,智慧燈桿的典型場景有:

(1)語音和數據業務熱點區域:主要包括人流量集中、話務量高、數據業務需求比較大的區域,例如交通樞紐、商業廣場、高校等;

(2)城市密集建筑群:解決樓群密集、城區巷道、人口集中居住而宏基站難以覆蓋到的弱覆蓋區域或覆蓋盲區等;

(3)城市道路:解Q道路不連續覆蓋問題、新建道路覆蓋盲區問題;

(4)工業園區或景區覆蓋:由于園區或景區規劃,常規站點無法建設區域;

(5)其他宏蜂窩覆蓋盲點:因城市發展、密集高樓遮擋等原因而出現的局部區域弱覆蓋或覆蓋盲區等。

4.2 建設方案

從4G網絡的結構上看,智慧路燈在4G網絡主要有兩種方式引入方式,一種是覆蓋盲區或熱點區域的單點補充方案;第二種是覆蓋工業園區、景區的點、面全覆蓋方案。

(1)單點補充覆蓋方案

補充覆蓋的智慧燈桿位置需要由通信運營商根據需求提供,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密集巷道、道路、廣場、小區等。

智慧路燈桿根據需求,建設高度為6~15 m,無線設備要求掛最上層,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和外掛設備方式,如圖2所示:

應根據不同的覆蓋要求,選取不同的智慧燈桿產品。從目前廠家產品來看,適合用于智慧燈桿的產品功率都比較小,覆蓋范圍不超過250 m,該產品主要適用于對現有無線網絡的補充覆蓋,滿足小范圍覆蓋需求場景。

方案一:需求覆蓋點比較集中,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單扇區覆蓋方案,設備安裝在桿體內部,方向可調整到覆蓋方向;

方案二:需求覆蓋點比較分散時,需在覆蓋區域中間選取合適位置,選用外掛設備方式,可形成多個覆蓋方向。

(2)規劃區全覆蓋方案

目前在工業園區或景區都存在協調困難的情況,對基站的外型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這些區域用戶集中,對4G覆蓋的需求量大。隨著智慧燈桿的引入,可以既滿足園區/景區的美觀要求,又能解決用戶的覆蓋需求,同時智慧燈桿的其他功能也能為園區/景區的管理帶來便利。

對于園區或景區的無線全覆蓋,需要做專項的規劃,首先收集三家通信運營商的需求,再結合園區/景區的預測用戶數進行建模分析,得出需要智慧燈桿的數量和間隔。無線覆蓋站點規劃是在項目進行的前期,未進行現場站點勘測的情況下,對園區/景區的網絡進行的初步規劃,主要包括網絡估算、初始站點選擇、系統仿真幾個階段。

但是一般來說,4G基站的建設距離是遠大于路燈桿的間隔的,路燈桿間隔規范間隔跟配光類型、路寬和燈桿高度有關系,如表1所示(其中Weff指路面的有效寬度):

若燈桿高度按15 m計算,最大間距為52.5 m,4G無線設備覆蓋距離按200 m計算(具體覆蓋距離需根據鏈路預算得到)。如圖3所示,可以在燈桿1和7安裝4G無線設備,每間隔6根燈桿加裝1套無線設備。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FDD-LTE的1.8G頻段可以實現4G設備的共用(獨立載波),但是中國移動的TDD-LTE還需要使用獨立的設備,所以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智慧燈桿基站可以岔開規劃,滿足天線高度都在最高的平臺。

4.3 智慧燈桿配套需求分析

(1)4G設備空間需求

智慧燈桿作為無線設備的載體,需要有一定的空間預留給4G設備,目前微基站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有華為的Easy Macro系列和BOOK RRU,以及中興的A8602。Easy Macro和A8602覆蓋距離可以達到250 m,可以嵌入智慧燈桿桿體,也可用于外掛式安裝。BOOK RRU覆蓋距離最遠達到150 m,適合用于外掛式安裝,覆蓋多個方向盲區或熱點區域。

(2)電力需求及防雷需求

智慧燈桿通信基站原則上采用220 V交流市電供電,但是具體引入方案受每個點的位置和電力引入條件所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以備選:方案1:直接從智慧燈桿電力系統中引電;方案2:單獨從供電局引電;方案3:直流遠供。

引電方案的選擇需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選擇以上幾種方案中實施難度、建設成本及建站效率最佳的方案。

每處智慧燈桿都需設有防雷接地系統,無線設備可共用燈桿接地系統,從路燈桿地下避雷帶引出接地引接線,用于無線設備及天饋系統防雷接地。無線設備需在智慧燈桿避雷針45°保護范圍之內。

(3)傳輸光纜需求

每個智慧燈桿處需新建光纜管道,需從附近基站或光纜交接箱新建傳輸光纜至智慧燈桿,以確保4G設備與傳輸設備的連通。所以每個燈桿的下面需配置一個光纜終端盒,考慮到后期5G設備的接入需求,光纜終端盒最少需24芯以上,24芯光纜終端盒尺寸為300×125×45(長×寬×高,單位mm)。

(4)內部走線需求

從無線設備到智慧燈桿底部,需預留兩根φ=25 mm的PVC管,分別用來布放電源線和尾纖。

5 智慧燈桿在5G網絡中的應用展望

面向2020年及未來,移動通信技術和產業將邁入5G時代。當前,5G愿景與需求已基本明確,5G將滿足人們超高流量密度、超高連接數密度、超高移動性的需求。與4G相比,5G在技術上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頻譜資源,尤其是豐富的高頻資源,大幅提升頻譜效率;在網絡結構上將實現更加靈活的部署,支持更加多樣化的場景,融合多種無線接入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實現移動通信網絡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燈桿的引入能夠更加豐富5G網絡的組網方式,5G網絡也能夠充分利用路燈分布范圍廣、建設需求穩定、基站偽裝性高等優勢,尤其在小區、商業廣場、工業園區、景區等較為敏感的地區,更具建設意義。智慧燈桿作為5G網絡設備的基礎設施載體,既可以用來實現廣域覆蓋,又可以用來實現熱點區域覆蓋,如圖4所示。智慧燈桿可以作為虛擬化小區的載體,搭建成單個5G子網絡,成為各切片網絡的基礎設備。

6 結束語

目前智慧城市還處于初步階段,系統構建非常復雜,建設阻力也非常之大,而城市智慧路燈項目無疑能夠成為最佳落地點。根據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4G網絡的建設如果能抓住智慧路燈項目的契機,將能夠解決現網中一系列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補充現網的覆蓋漏洞,解決熱點地^的深度覆蓋問題。通過智慧燈桿不同的使用場景和建設方案,可以解決相應的點、線、面覆蓋問題,對整個網絡的漏洞做一個很好的補充。而且未來5G網絡的規劃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智慧路燈,推動5G無線網絡架構的搭建,全面滿足未來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需求。

由此可見,智慧路燈除了作為傳統燈桿的作用之外,還可以解決4G網絡中的覆蓋難題,是未來無線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完善網絡結構的最佳載體。

參考文獻:

[1] 韓蘇丹. 4G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 電信快報, 2014(2): 39-41.

[2] 戴渭. 4G移動網絡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 中國新通信, 2016,18(8): 117.

[3] 張永民. 智慧城市總體方案[J]. 中國信息界, 2011(3): 12-21.

[4] 彭木根,王文博. TD-SCDMA網絡規劃[J]. 電信技術, 2005(5): 6-10.

[5] 周波,張敏,陳永強. 4G深度覆蓋中街道站解決方案研究[J].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14(3): 1-3.

[6] 胡利萍,孫朝暉,張琨,等. 路燈桿通信基站建設方案及管理模式分析[J]. 移動通信, 2015,39(z1): 148-152.

[7] 上海如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路燈系統方案[EB/OL]. (2016-06-08). http:///link?url=ZtgbRKs_wE5IYwxnBudok9iUMPdPPUx-3ddjjhHwFWT-eSGkyqPeEL3dvd6m2KnjyR21y8ZGsp58tuSdrJW5WbAXhim5VDzFGgec34ZcD3K.

[8] 陳鑫元,李筠,楊海馬,等.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路燈系統設計[J]. 數據通信, 2016(1): 45-49.

[9] 黃祖成,袁峰,李引. 基于使用IPv6的低功耗無線個人局域網的無線傳感網在智慧路燈中的應用[J]. 計算機應用, 2014,34(10): 3029-3033.

[10] 劉歡歡,于磊. LTE網絡城中村覆蓋解決方案探討[J]. 信息通信, 2014(11): 231-232.

第3篇

>> 建設智慧園區助推傳統園區升級 淺談智慧園區建設模式 智慧新城(園區)建設關鍵舉措研究 智慧園區系統建設研究 智慧園區整體規劃咨詢探討 智慧園區為智慧城市建設鋪路 智慧飯店建設探討 以智慧園區建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園區管控平臺建設 智慧園區:建設應用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華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園區建設 關于智慧農業園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探討及建議 智慧園區設計概要 智慧園區孕產業 擁抱智慧園區 智慧礦山建設體系探討 智慧城市建設探討 運營商參與智慧園區規劃建設的策略淺析 宿馬園區昆徽智慧物流園開工建設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王家耀.智慧讓城市更美好[J].自然雜志,2012,34(3):139?142.

[3] IBM.以智慧城市支持中國城市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EB/OL].[2012?07?14].?re=spf.

[4] 余冬蘋,林濤,梁崢.園區信息化發展趨勢探討[J].廣東通信技術,2011(7):15?22.

[5] 張擎.智慧園區:源于數字化高于數字化[J].中國高新區,2011(9):128?129.

[6] 孫其博,劉杰,黎羴,等.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3(3):1?9.

[7] NIS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B/OL]. [2011?09?11]. .

[8] 魏進武,陳清金,房秉毅,等.云計算助推工業園智慧化建設[J].電信網技術,2011(5):27?31.

第4篇

關鍵詞:智慧園區;智慧城市;產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國家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1984年開始設立經濟開發區作為促進區域快速發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繼設立了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由此全國各地出現了大批由民營和政府合辦的產業園區。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各地積極建設智慧城市,吸取對方經驗,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產業轉型發展的平臺,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國智慧園區概念、發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對我國建設智慧城市有積極引導作用。

一、智慧園區的概念

“智慧園區”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園區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者,智慧園區的發展有其歷史過程,也有其發展方向,更具有現實意義。國內學者對智慧園區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觀點。百度百科上對智慧園區的定義為:一般由政府規劃建設,供水、供電、道路、倉儲及其他配套設施齊全、布局合理且能夠滿足從事某種特定行業生產和科學實驗需要的標準性建筑物或建筑群體,主要包括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科技園等。張擎[1]、張凱書[2]都認為,智慧園區是借助新一代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監測、分析、整合及智慧響應的方式,改變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交互方式,將園中分散的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有效連接起來。吳君[3]則認為,智慧園區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應用多種技術,服務于多個對象的多維立體的復雜系統,強調“公共管理、基礎配套、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安全保障、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六位一體的整體布局模式。太極總經理洪勁飛對智慧園區的理解是以園區為平臺,由政府或企業規劃建設的,通過對園區內人與物及其行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聯,提高園區的運行效率[4]。綜上所述,智慧園區是以智慧城市為背景發展起來的,其核心也應該體現“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手段,合理配置園區內的資源,時刻感知園區動態,提高園區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是建立在數字化園區基礎上的智能化園區。

二、智慧園區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和基礎

(一)傳統園區存在的問題

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但目前,我國產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我國產業園區建設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園區的建立是為了落實國家政府,增加政府業績,沒有將園區的建設落到實處,僅僅是照搬照抄國外園區建設的模式,沒有體現中國特色[5]。

2.信息化建設不完善。園區整體建設缺乏統一的、規范的、整體的網絡基礎設施,目前我國園區內的網絡設施存在多網并存,造成資源的浪費,也降低了園區的企業效率。雖然大多數園區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缺乏整體信息資源分類、采集、管理、共享機制,導致信息資源共享與開發資源利用困難[1]。

3.園區服務功能薄弱。傳統園區強調簡單的物業服務,注重公共領域的管理與服務,對企業、政府及入駐企業的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而且其服務形式、服務內容也單一落后。

(二)智慧園區助推傳統園區轉型升級

智慧園區建設更加強調“智慧”,是在數字化園區基礎上,全面實現網絡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人性化、經營管理協同化和產業結構集約化。

1.智慧園區是以泛在網為支撐平臺。園區內以基礎通信網絡的建設為主,實行三網融合,通過信息管道網絡、無限網絡覆蓋、光纖寬帶網絡接入網等基礎設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園區的智能化,使得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結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這種網絡設施一體化的建設,為企業、政府和公眾的聯合創造了便捷條件。

2.園區智慧化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企業效率。智慧園區通過建立完整統一的網絡系統,采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對園區進行智能管理,實現園區內信息互通互聯、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從而提高信息交換、信息、信息綜合利用、信息應用與服務等智能。園區智慧化建設將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復設置,節約成本。

3.智慧園區服務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園區是一個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產業園區,以實現人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的進步。智慧園區的服務方式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及社會的需求,能夠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增值服務,而且可以實現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

三、智慧園區建設的意義

智慧園區的建設是國家實施信息化戰略的具體表現,對促進信息化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智慧園區統一、協調的建設將利于傳統園區改造升級,轉變傳統園區管理和服務上的發展方式。

第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園區經濟牽引智慧場所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內動力,提升產業層次,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園區作為生產要素的集聚區,有效改變了傳統產業“單兵作戰”的發展方式。通過特色園區、專業園區建設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依托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市場需求逐步形成“特色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的經濟發展布局[6]。

第二,智慧園區的建設有助于智慧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推進城市向智能化、網絡化發展。產業園區通過產業發展核心要素集、整體產業鏈協同發展,實現產業規模效應。智慧城市建設可以以智慧園區建設作為牽引,拉動智慧城市建設,將智慧園區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體系中,真正實現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參考文獻:

[1] 張擎.智慧園區:源于數字化 高于數字化[J].中國高新區,2011,(9):128-129.

[2] 張凱書,張怡,嚴杰.智慧園區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吳君.關于智慧園區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5,(34):141-142.

[4] 洪勁飛.智慧園區建設解決方案――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5,(2):30-31.

第5篇

目前,國內一些科技園區、經濟園區先行先試,智慧園區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關村將示范區“一區多園”的空間信息與企業、產業、科技創新資源、科技金融資源、招商引資等信息進行整合,促使中關村向智慧園區全面轉型。今年,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暨星光影視園“新媒體信息管理與服務公共平臺項目”投入應用,運用RFID、云服務等構建了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體系,從“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三個角度對園區內的人、車、物等資源以及媒體資料等虛擬資產實現了全方位的監測與管理。

一、軟件谷打造智慧園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對軟件谷而言,智慧園區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園區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在國家級園區中,有63個提出了智慧園區的建設理念,占比達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級園區也積極開展智慧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中國智慧園區建設已經初步呈現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間南京城市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將南京打造成為“人文綠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軟件谷的建設初期,法國凱捷公司對園區的規劃建設進行了高端策劃和頂層設計,提出將軟件谷打造成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智慧園區“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軟件谷綜合競爭力。

2.智慧園區的建設與軟件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的核心在于運用現代ICT技術,構建無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網絡、智能感知環境和海量運算能力,提高區域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公眾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質量,推動高端產業發展。因此,智慧園區的打造必須建立在軟件產業的高端發展上,新一代通信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和傳感網等先進技術將會構建起園區發展的智慧環境和面向未來的全新園區形態。同時,智慧園區的建設目標也將會為軟件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必將對今后軟件谷的產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智慧園區建設是軟件谷“二次創業”的迫切要求

對于軟件園區而言,第一次創業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優美的生態、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體制機制等優勢條件,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進來,形成產業集聚態勢;第二次創業需要以打造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為目標,依托園區良好的發展環境、優質的政務服務和集約高效的資源配置才能實現,核心是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園區建設上走在前列,才能夠更好地整合園區發展要素和資源,創新管理手段與措施,減少運營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產業轉移契機,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并在與國內外諸多軟件產業園區的同質化競爭中搶占先機。

二、軟件谷智慧園區建設的規劃、目標和現狀

1.建設規劃

在《中國(南京)軟件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南京)軟件谷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按照國際化、生態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綠色、低碳、智能”軟件谷;以云計算技術和應用服務引領發展,加快云技術在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工業設計、移動支付、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建設智慧城市產業園、超級云計算服務產業園、物聯網產業園、移動互聯網產業園、三網融合產業園、下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園等多個產業基地。

2.建設目標

以建設“智能化、現代化、數字化、網絡化”的軟件園區為目標,優化頂層架構設計,集成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信息化建設模塊化解決方案,不斷提升園區信息化建設應用與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主導產業的鞏固與提升,實現“政務工作公開化、園區服務網絡化、數據資源共享化、輔助決策智能化、體系建設標準化”,高標準建成“綠色、低碳、智能”的現代化智慧園區。

3.已建成的技術支撐平臺

目前軟件谷已建成的技術支撐平臺主要有 IBM 潤和軟件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北大工學院南京研究院、中興通訊全球云計算中心、江蘇賽聯信息產業研究院、江蘇虛擬軟件園、江蘇省軟件產品檢測中心、紫金(雨花)科創特區云端虛擬孵化器公共技術平臺等,可為企業提供開放式的信息技術支持。

4.正在搭建的體系架構

軟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國際化、品牌化”的發展戰略,瞄準產業發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動互聯網、智能電網、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等專業園區,并積極搭建“一中心、三平臺”建設架構,即:南京超級云計算服務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設的“智慧園區”產業平臺、軟件技術開發服務平臺和園區信息化建設平臺等三大平臺。

(1)南京超級云計算服務中心。該中心作為軟件谷的基礎云平臺,今年年底將正式建成,未來將承擔為谷內各類軟件企業提供更加先進的海量數據存儲和數據分析功能,也是軟件谷建設智慧園區的核心技術依托。該中心主要建設云服務和云應用兩個平臺。云服務平臺一期建成后,計算能力將達200萬億次、存儲規模將達PB級,后續超算性能指標還將擴展到千萬億次以上計算能力和EB級別海量存儲規模。云應用平臺則提供創業孵化應用云、培訓應用云、研發測試應用云、政務應用云、治安應用云、環保應用云、交通應用云、教育應用云、醫療應用云等業務。

(2)“智慧園區”產業平臺。該平臺主要引進智慧產業領域內的高端企業,聚集智慧產業上下游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對智慧產業進行頂層方案規劃和分模塊設計,研究適應軟件谷產業特點的智慧園區架構和產業鏈等各個方面,開展智慧交通、智慧樓宇、智慧警務、智慧環境、智慧電子商務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設,打造完整的智慧產業鏈條。位于軟件谷A8地塊的楚翹城項目是軟件谷公司自主開發建設的第一個商業綜合體項目,通過與南京電信的合作,楚翹城從設計、建設到管理、運營、服務都貫穿了智能化、寬帶化、無線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企業管理運營的成本,達到商業信息化、辦公自動化、工作高效化。

(3)軟件技術開發服務平臺。該平臺立足于應用基礎研究,整合谷內現有的公共技術平臺資源,打造一體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和孕育孵化載體,從軟件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探索、軟件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及關鍵軟件產品和應用的產業化促進等三個層次開展軟件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從而為谷內企業在大數據、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創新嘗試提供自由寬松的環境和強大專業的后臺支持。

(4)園區信息化建設平臺。該平臺匯聚谷內所有行政資源,負責制定信息化工作規劃、分解年度目標、安排重點項目、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組織人才培訓、交流發展經驗、開展績效評估等工作。軟件谷建立協調會商機制,及時解決軟件谷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并將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職能部門。通過建立健全嚴格的任務跟蹤和工作考核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按時序進度高效推進。同時,設立信息化組織實施機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行政管理、企業服務、企業管理等不同領域的特點,全面負責“管委會—職能局或專業園區—企業”三級信息化建設與指導工作。

三、軟件谷智慧園區建設規劃

1.三大策略推動智慧園區發展

一是抓軟件產業和互聯網產業。重點扶持發展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核心軟件,通訊、移動互聯、游戲動漫等行業應用軟件,物聯網產業和云計算數據服務,網絡服務業和數字內容產業,著力優化軟件產業結構,提升軟件產業發展水平。二是抓智慧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紫金科創特區、創業創新城和中以智慧園等一批載體,大力推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智慧服務業示范推廣基地和智慧產業園建設。三是抓“走出去、引進來”。積極開展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主題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活動,以重大智慧應用體系建設為載體,著力加強與國內外知名IT企業的合作,努力做到“開發一個系統,引進一個團隊,推出一批產品,培育一個產業”。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著力引進有影響力的重點合作項目,積極做好企業落戶服務工作,儲備一批新的合作企業,逐步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智慧行業應用領域形成集聚優勢。

2.加快園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智慧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建立惠及企業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通過部署針對園區的網絡解決方案,建設簡潔、可靠、高性能的園區網絡,基本實現光纖網絡接入能力和無線寬帶信號全覆蓋。提升網絡承載能力與綜合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各類網絡之間互聯互通,提升寬帶互聯網省際、國際的出口能力,建設全市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強化網絡運行安全保障,加強網絡基礎設施日常運行監管與網絡監測預警,加強對重要設施的保護,建立應急通信保障機制。

3.積極推進三大功能應用

一是加快推進網上企業服務系統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基本信息庫,定向各類扶持企業的政策、信息、資源,實現從項目準入手續辦理、專項申報材料評審、統計數據分析、專業技術評估、人力資源管理、財稅管理、工程建設管理等全過程的信息化動態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塊建設,將谷內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樓宇資源和招商條件等信息全部入庫聯網,根據招商對象的實際需要,在第一時間為其尋找符合條件的落戶資源。三是加快企業與園區的社區媒體交流平臺建設,及時匯總谷內企業對園區發展和政策服務的具體訴求建議,及時有效準確互動,有針對性地提升環境建設和政務服務水平。

4.豐富業務支撐平臺

第6篇

通過機頂盒,消費者可以使用回看、互動等功能。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在互聯網聯通的狀態下,使用電視遙控器用語音來搜索節目、調節音量、查看天氣預報等。用戶需要什么功能,有哪些應用需求,電視廠商、有線電視臺幾乎都可以將其實現,這已經和幾年前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提出的智能電視概念非常接近了。

應用需求驅動了技術變革,消費級市場如此,企業級市場亦如此。面對復雜的園區網絡環境,各企業、各部門之間的需求都不盡相同,因此不同應用需求驅動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不斷改進解決方案,盡可能去滿足客戶的需求。2016年6月初,新華三集團在“2016 H3C Tech-Tour”技術巡展成都站上,正式了應用驅動園區網(ADCampus)解決方案。這是軟件定義網絡理念的園區網解決方案,是繼2015年底新華三旗下華三通信大互聯戰略后推出的核心解決方案之一。

軟件定義網絡

軟件定義,包羅萬象,這當然也包括網絡。園區網是基礎的網絡形態之一,如大學校園網、企業內部網等。經過多年發展,不僅園區網的規模與園區企業業務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移動終端、物聯網設備等新的接入設備也對園區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人適應網”的園區網應用方式,面對當前人員變化頻繁、應用大量增加、移動接入復雜等情況,網絡僵化、位置綁定、運維復雜等短板顯現無疑。

對此,華三通信國內市場部副總裁畢首文指出,從傳統的人驅動網絡,轉變為應用驅動網絡,最終實現智能驅動網絡,是網絡發展的必然軌跡。作為“大互聯Connect+”落地的關鍵,新華三在新網絡基礎上,推出了應用驅動網絡基礎架構,來滿足業務新常態帶來的新需求,應用驅動園區網(ADCampus)解決方案就是其中針對園區網場景的具體實現。

新形態下的園區網與傳統意義上的園區網有所不同,新華三對此的解讀是,新華三提出了一個SDN plus概念,即在SDN概念的基礎上,來開發具有更多附加值的產品。它跟SDN密切配合。華三通信戰略市場副總裁王瑋補充道:“早期SDN技術是通過OpenFlow流表下發來控制轉發,但在實際運行中并不順暢。而我們提出的SDN plus不僅可以使網絡順暢運行,而且還為用戶提供了通信、安全策略的保障。”

切片與柔性減少手工配置

在新華三新園區網構建設想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兩個關鍵詞就是切片和柔性。所謂網絡切片技術,事實上是一種隔離方式。這與以往的物理隔離類似,但現在是以軟件定義網絡的方式來實現的。

王瑋認為這種隔離非常有必要,是非常常見的應用:“其實切片的目的就是實現隔離,使不同的用戶組織區隔開。在多數企業網絡中,有多部門的不同應用需求。因此,也產生了多部門之間的隔離需求。舉例來看,工業生產網絡、辦公網絡和財務網絡的需求就不同,在同一園區中,甚至在同一企業中的應用需求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網絡隔離技術。”

新華三采用的VXLAN技術可以實現虛擬網絡下的大范圍隔離,這與傳統的使用VLAN隔離有所區別,VLAN隔離無法實施大范圍隔離。由于VXLAN是一種虛擬網絡隔離,因此也更容易部署。

畢首文認為SDN和VXLAN技術是緊密結合的,他表示:“如果SDN和VXLAN技術融合在一起的話,就有可能實現一鍵部署,區別應對網絡應用的不同需求。例如,在某一時間段專門隔出一個視頻會議應用,保證其擁有足夠的帶寬。在視頻會議結束時,即可通過更改該隔離策略即可將網絡狀態恢復為原狀。對管理員來說,這種配置在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中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這就是應用驅動園區網的可取之處。”

以往,這種配置可能需要專業的管理員來完成,但如今一般用戶就可以完成。相對于傳統構建模式,新華三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有著十分顯著的變化。ADCampus解決方案創新地引入了VXLAN+SDN的技術,通過構建基于VXLAN的新一代柔性園區基礎網絡,配合軟件定義的相關理念,顛覆傳統園區網“人適應網”的現狀,實現整個園區網范圍內“網隨人動”。

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不僅擁有高“柔性”,而且還擁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只要把業務屬性部署下去,它會自動對網絡進行優化,這可以提高園區網使用效率。該解決方案由核心、匯聚、接入三層網絡設備組成,外部搭配園區網驅動器(Campus Director)。在具備統一配置文件、無差別網絡接入、安全資源集中部署、基于應用網絡切片等特性的柔性網絡基礎上,園區網驅動器將網絡的自動化上線、接入管理、用戶組/策略管理、業務配置管理、網絡運維等功能集成在一起,通過直觀的圖形化界面提供給管理員,并支撐上層多種業務應用系統。

對于用戶來說,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可以讓管理員告別復雜的代碼工作,所有操作都通過園區網驅動器后臺轉化為網絡設備的具體命令下發給設備執行,大大降低了園區網運維難度。更重要的是,企業在不需要做任何網絡配置調整、增加運維復雜度的基礎上,讓用戶和終端可以在整個企業園區的任意角落移動,保持用戶和終端始終處于既定的隔離網絡、延續既定的網絡策略,從而大大降低了園區運維的復雜度,滿足移動化和物聯網浪潮下對于園區網絡新的訴求。

保護企業投資

適應不同行業需求

在很多方案的落地過程中,通常都伴隨著大量設備的更新換代或者增添,那么新華三的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是否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呢?這是否會對園區和企業造成一定的負擔?對此,王瑋表示園區設計初期就會詳盡考慮這些問題:“新網絡方案的改造并非顛覆性的變化,我們希望盡量保護用戶的投資。所以這種設計,包括SDN、交換、轉發等環節現在并不需要更換整網設備,僅需在重點節點更新一些設備,主要集中在匯聚層和網絡的邊緣,充分考慮了保護企業投資,避免浪費。”

為此,新華三專門研發了相應的園區網驅動器DR2000。作為一款開創性的產品,DR2000可支持169個廠商設備,支持第三方App的導入,Restful接口提供調度網絡的能力,可幫助IT部門同時管理15000臺網絡設備和10萬個用戶及終端。借助這一設備,企業可以輕松跨入新IT“快車道”,部署快、運維簡、創新易的應用驅動園區網也得以輕松實現。而DR2000僅僅是該解決方案中的一個設備,還有很多設備供用戶選擇。

還有一點我們也不能忽略,那就是該解決方案既然是應用驅動園區網解決方案,那么針對不同行業用戶,這種方案自然會面對不同需求,畢首文表示:“該方案在面對不同場景的時候是結合行業特質的,園區網的建設都會結合整個行業本身的一些特質在里邊,會有一些相關的業務性的定制化應用在里邊。”

智慧網絡助力智慧城市落地

第7篇

“智慧城市”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市”將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它以信息化為載體,通過建設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生活質量。2013年7月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智慧城市涵蓋了生活、居住、社區、健康、教育、安全、交通、環境等方方面面,通過信息化應用實現資源共享,形成新的城市管理生態系統。它將推進信息產業與智慧城市各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產生強大的創新驅動力,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此次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為中新兩國資訊通信產業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開放了更為直接的合作機遇。中新兩國不同領域的企業將有望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環境管理方面獲得更多合作良機。其他高新技術應用方面的合作,包括云計算、移動網絡、物聯網等智慧城市建設的驅動力也將獲得加速發展。這次合作將催生一系列創新領先的解決方案,并將有機會在中國的其他城市進行展示。

通過此次中新智慧城市“雙區互動”,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將在新加坡和蘇州工業園區內各選擇一片區域進行智慧城市試點。該合作將通過公開創新的采購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計劃”構建企業與政府合作的橋梁,為中新企業提供一個展現其智慧城市發展技術能力的平臺。雙方政府也將有機會在其他城市和區域部署相關創新方案前,在該區塊率先進行試點。

作為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選為智慧城市的試點城市蘇州工業園區,建區19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注重新加坡經驗借鑒,堅持頂層設計,夯實信息基礎、加強信息化應用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成績顯著。2013年初,蘇州工業園區高分入選首批全國智慧城市試點。此次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訂將進一步通過信息技術加深兩國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長期緊密合作關系。

對于此次的“雙區互動”,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執行副主席雷納德(Steve Leonard)先生表示,新加坡與中國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建設一個適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環境。他認為,信息技術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發展的支柱。“每天我們都接觸新的數據不斷被創造出來。所以,如何以創新方式抓取、轉移并詮釋這些數據以幫助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質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很高興能夠與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發掘新的機會,利用我們新加坡企業的優良經驗,進一步發展蘇州工業園區。通過新加坡與蘇州工業園區的‘雙區互動’,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期待著激勵更多的我國高科技人才在不同規模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他補充道。

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副局長尤善鋇對于中國近年來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表示了贊賞。他表示,中國計劃開發19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這將為中新企業合作帶來另一大機遇。新加坡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在智慧交通、教育、環境、電子政府及醫療等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能夠提供高素質的解決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巴彦县| 灵武市| 长兴县| 四平市| 信阳市| 金华市| 镇原县| 庆阳市| 马关县| 勐海县| 张家界市| 和林格尔县| 包头市| 抚州市| 赤水市| 邹平县| 万全县| 惠安县| 会东县| 泰兴市| 商南县| 莱西市| 景德镇市| 绥中县| 舒兰市| 牙克石市| 喀喇沁旗| 乳源| 河东区| 沭阳县| 昭觉县| 东阳市| 报价| 会宁县| 峨眉山市| 黑河市| 读书| 黄梅县| 曲靖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