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語對話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2-04-19 21:51:43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對話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語對話教學論文

第1篇

1.1成人學習特點

通過調查,成人學員學習英語的動機各異,有的學生是為了修滿學分獲取文憑以謀取職業,有的學生是為了在單位憑取職稱,也有想進一步學習出國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學員的學習動機都不是為了個人興趣而學習英語,這就使得他們缺乏學好英語的強烈動機。另外,成教學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年齡段、社會階層和家庭環境,學習時間不穩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相對薄弱,缺少整體的英語學習氣氛,久而久之,會導致學員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低效性

當前成教英語課堂的授課模式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學生只能被動的去聽取,很難做到雙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脫離實際,不僅給學員帶來認知能力上的困難,也使得他們在缺乏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加低落,進而出現上課打瞌睡、厭學、逃課等現象。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成教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成教學員多元化的學習要求,所以,成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對話式”教學模式在成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1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點

把對話和教育相結合的重要人物是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他認為:“對話作為一種教育原則,從簡單意義上講,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對話式教學是指體現對話精神,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在這種真正的對話教學情景中,師生雙方都以整體、獨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場,共同探究問題,在各自做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的默契。進一步講,對話式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2.1.1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一種溝通交流的互動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形式上重在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狀態,只有相互間有了溝通與合作,才能形成這種對話行為,才能更好的進一步開展教學,以生動、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傳遞教學內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學目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在對語言的創造性。教師從簡單的傳授知識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從師生間簡單的語言溝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師生間的對話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納對方的一種狀態。

2.1.3對話式教學重在形成一種雙贏的學習狀態

在英語教學中,對話式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師生交流溝通,互相發現對方或自己的思想、問題和錯誤,達到師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對話過程中,沒有完全的對與錯,也沒有誰說服誰,沒有強求,自由發表觀點,重在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雙贏效果。

2.2成教英語中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2.2.1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話熱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學員的社會性這一特點,如何讓他們在教室里盡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識呢,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緊緊結合社會實際,專研教材,為學員營造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教學內容和學員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積極的參與到對話中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選用源自生活的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對話情景,像面試、廣告、購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學生對話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師生間的對話方式可以采用模擬對話,課堂提問等方式,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對話方式。

2.2.2授課形式多變,啟發學員大膽對話

大部分的成教學員英語基礎薄弱,根本不肯開口說英語,如何讓他們敢于大聲用英語交流呢,這就需要教師們善于變換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聯系實際,捕捉話題,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事先給學員設計任務,分工明確,讓學員有充分的準備。也可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有兩人小組,多人小組,討論等,平等的互動可以使學員間更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來共同解決問題。

2.2.3變換角色,快速反饋

在整個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時刻在變化的。首先,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和調動整個教學過程,在適當時候給予幫助,使得對話活動順利進行。再者,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監督者,根據學員對話情況,對出現錯誤進行記錄。最后,教師是對話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可不時參與學員間的討論,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學員展示成果時,可以采用對話、討論、匯報和競賽等方式,教師應快速給予反饋,適當歸納總結,糾正典型錯誤,適當鼓勵,不要具體點名,以免打擊學生自信心。

3結語

第2篇

1在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教學的客觀前提在之前的兩個世紀里,由于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強大的優勢,英語在國際交往中已經獲得支配的地位。英語的使用已經逐漸遍及全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通用語,其地位也正在穩步地得到鞏固。英語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產生了這樣一個結果:在使用英語的不同國家和地區里出現了英語本土化現象。在原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各種新英語變體應運而生。這些新的變體在與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交流中在語音、語調、句子結構、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不斷吸納這些國家的語言元素,反映這些國家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深入的學習英語時,充分的了解其相應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概括

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實際情況是,很多學校平均每周分配給英語教學的時間只有四節課,三小時左右,并且絕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讀。按照教學進度,每兩周需要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包括5節閱讀、2節聽力課、1節口語課,教師們總感覺講解詞匯和課文的時間都不夠充裕,更不用說騰出時間進行文化教學。雖然很多學校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因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在實際交際中,特別是與外籍教師交往的過程中常常錯誤百出,令外籍教師尷尬的同時又感到費解,因為他們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也應具有較好的交際能力。有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與外籍醫生交流的過程中,也常常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影響到合作關系。正如Wolfson所說的“,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言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因此,文化錯誤(即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覺得不合適或者不能接受的語言或行為)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更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這違背了學習語言的初衷。3簡述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種種

在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3.1環境理解上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所以中英文化中對環境的理解迥然有異。比如:中國的秋天(autumn),萬物開始凋零,故常有“悲、涼、傷、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游人思故里的畫面躍然紙上;而英國的秋天毫無“愁”反倒有“寧靜,歡樂”之情調。

3.2政治理解上的差異。通過一個明顯的例

子,就能了解中英文化中對政治理解上的差異:“inpidualism”(個人主義)在英語文化,尤其在以實用主義哲學為“主要思想基礎”的美國文化里,人們對其懷著崇尚的情感,贊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被唾棄的觀念,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的狹隘觀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納的。3.3動物理解上的差異。對動物的理解上大概是中文化中差異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國比較崇拜的“dragon(”龍)在漢語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語里是指碩大、兇殘的怪獸,是制造水災,危害人類生存的惡獸。

4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認知原則研究

首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歷史背景、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如宗教信仰差異是影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因此應該有意識地介紹對西方影響較大的書籍,通過選用典故,講解詞語來源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最后,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比如:現在比較熱門的商業英語中的“in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5如何將文化教學靈活的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來

根據學生的認知度,我們可以把文化教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歸納為以下三種:

5.1運用情景法創造語言文化氛圍。由于真正的目的語環境很少,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虛擬的目的語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目的語文化。例如設計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境正確選擇得體的語言、表情和語調進行表演。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5.2語言承載法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語言中所承載的某一文化現象進行直接闡述說明,使學生習得英美文化。例如,講授Thanks giving一詞時,教師要注意其文化內涵,要有意識地介紹感恩節的來歷、慶祝方式、相應的風俗習慣,包括食物、禮物等。

5.3通過對比法讓學生了解英漢間的差異。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英漢文化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異,學生往往會犯錯誤。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英漢文化間的差異,并且結合語言教學特別是注重詞匯、習語、禁忌語、委婉語、比喻等文化內涵的對比教學。

6結論

現階段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相對較差是不爭的事實,這證明,學習者有語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他同樣也有語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該提高對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并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假如英語語用能力由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兩部分組成,那么語言教學也可以相應的從這兩個角度著手。通過對文化的學習可以達到培養社交語用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加引入文化因素,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牛張莉.從文化角度談英語比喻的翻譯[J].英語知識,2006.

第3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班化教學;影響

小班化教學就是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促進學生全面且個性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活動形式。小班化的教育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從真正的意義上實現了因材施教,差異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班化教育將過去的一個班五、六十位學生,轉變成為一個班三十幾位學生,一方面教學空間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間格局得到了改變,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安排課桌排列方式。另一方面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多嘈雜的不利因素被排除,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變得更加游刃有余。由于班級人數的減少,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發言的機會增加了,無形中提高了課堂的互動頻率,不僅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還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質量。

二、提高了師生的課堂滿意度

師生的課堂滿意度直接地表現出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學生人數少了,教師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時間,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學生,考慮學生的需要,從而采用多種對于學生來說易于接受的,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往往都比較愉快,輕松,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對于課堂的教學也會表現出正面積極的情感和課堂滿意度。

三、適應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由于遺傳性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生而有之。再加上后天培養,家庭條件,社會條件之間的不同,使得學生在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身體素質,心理、個性特點方面等都存在差異。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模式和目的單一,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小班化教育的實施,可以讓教師從繁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充分地利用一切機會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個性培養,因材施教,差異教學,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英語教學現狀;文化;培養策略

1.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及現狀

跨文化交際活動自古有之,比如我國唐朝的鑒真東渡、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長期以來,人們都僅僅視其為一種日常現象,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論研究與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是在美國興起的。20世紀中葉,隨著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美國人在本土或在國外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愈加頻繁。但是由于缺乏對文化差異的全面認識,交際失誤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使得美國國內及國外的發展嚴重受挫。美國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為了讓美國的多元化社會和諧地發展,必須有意識地對跨文化交際活動進行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這使得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迅速站到了世界舞臺的前列,參與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形勢,減少語用失誤,促進我國的發展,大批跨文化交際研究者開始涌現,胡文仲、賈玉新、高一虹等都對跨文化交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梢姡覈鴮缥幕浑H研究愈加重視。

2.英語教學的發展及現狀

我國已有700多年的外語教育的歷史。有證可查,1289年元朝設立的“回回國子學”是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學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館”,清朝有“俄羅斯文館”。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我國就重視外語的學習。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列于學校必修課程在全國盛行起來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國教育上,一直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那就是持續的“外語熱”。英語學習受到國家、國家教育工作者、學習者的高度重視。這體現了我國空前的開放意識以及想與世界接軌的迫切心態。過去,我國英語教學的重點是語音語法,哪個學生準確掌握單詞的發音、拼寫、語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語學習者。英語教師也以這個標準教授學生、評價學生。然而事實上這僅僅是英語學習非常淺薄的層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可能自如地運用英語,交流起來必定困難重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模式,在語音語法的基礎上植入文化教學,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減少文化隔閡,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際失誤。

3.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學習外語的目的主要是作為“橋梁”“紐帶”并從事“溝通”“傳達”等工作。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學習語言,初衷是為了和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說,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掌握并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書面的或者口頭的交流。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我們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語課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實際上,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币虼耍雽W好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外語的語法、詞匯、語音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正確使用語音進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視文化交際必將成為今后英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激發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當今時代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同樣的,這也要求英語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把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的場合使用合適的語言,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總的來說,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為達到這個目的,應該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教師一直都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掌握著學生的學習方向,所以必須提高對英語教師素質的要求。我們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各個國家生活在“地球村”中進行頻繁的交流,外語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養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外語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

另外,要改變學生不會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流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教學理論,更重要的是也應具備較強的外語實際運用意識和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要傳授英語語音知識,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背景知識,比如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初就能意識到學習英美文化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在未來的英語學習中,學生才能主動地學習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使語言和文化互為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2)學生應該主動學習西方文化。

中國有句古話:“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就說雖然老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終還要取決于個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為了減少交際失誤,學生們應該主動地了解西方文化。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在選擇練習聽力、口語的題材上有所側重。在練習聽力時,不妨側重一些具有英語國家背景的聽力材料。這樣不僅能夠漸漸提高我們的聽力能力,培養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們了解西方思維。當我們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期望判斷聽力內容,而是在聽英語材料時能快速轉換思維時,就標志著我們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另外,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口語無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國人交流時我們同樣要注意雙方文化差異,以免造成交際失誤。比如我們應該認識到,外國人打招呼只用簡單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們打招呼時切忌用漢式的“你去哪”“吃過了嗎”之類的。不論是聽力也好,口語也好,我們都應該注意觀察和學習雙方的文化差異,要用正確的語言,在適合的場合,說適合的話。

5.結語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勢在必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等重要。只學習語言不學習文化,必定使學生成為“啞巴英語”,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在學習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應更加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也應該主動地通過書籍、電影或者出國留學等方式學習英美文化,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受得住挑戰,把交際失誤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際學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陳俊森,樊葳葳,鐘華編著.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

第5篇

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我國小學譯林版英語教學中的現狀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通過對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得知在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學生的漢式英語的學習和應用習慣以及英語語言環境的未形成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較單一,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養成學生正確的英語習慣以及對教師的英語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形成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等具有針對性的對策?;诖?,我國英語教師在寫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解決,有利于提高我國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能力,對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以及英語思維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現狀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英語教學走進我國的小學校園。以譯林版英語為例,對譯林版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現狀進行詳細的介紹。譯林版英語的學習者范圍主要為:5-16歲的學生,主要特點即為語言簡潔方便,適合小學的學生進行英語的學習。一是小學的英語課程的課時安排為單個工作日內具有1-2節英語課程的安排。二是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寫話教學的現狀為教師通過對英語板書的書寫傳授學生英語的單詞以及語法等英語知識。利用英語教科書中的圖畫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分角色進行英語教科書中的內容對話,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英語對話的過程中完成英語寫話的學習。

二、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問題

1.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在學生方面,學生未形成正確的英語讀寫習慣。漢式英語習慣嚴重,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寫話教學的開展具有困難性。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為例,例句:“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Park Station.”,在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并非是單詞的累積和運用,而是對語法的掌握和有異于中國的正式語序,學生即會根據漢式的英語習慣說成:“You can at Park Station get on the metro.”由于學生的漢式英語語言習慣的嚴重性導致在英語課堂中的英語成績較低。漢式英語的習慣性嚴重對英語教學的開展帶來重大困難。

2.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是造成我國小學英語寫話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寫話教育的方式缺乏創新性。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五單元中,對“What are you doing?”例句的學習,英語教師對學生利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通過板書的英語句子的書寫,在黑板上單一的對例句進行書寫,學生對照黑板進行逐一單詞的閱讀,未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未對小學生形成學習英語的吸引力和學習英語的熱情。由于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熱情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導致英語教師的寫話英語教學過程的開展困難。

3.未形成英語的語言環境。英語的語言環境的未形成是導致我國小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未取得成效的外部原因。例如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的第八單元“Birthday”教學中,由于英語教師未根據英語語句的具體含義為學生創造具體的生日的單詞語言環境,學生僅是根據英語的讀法照讀,同時也未在課堂中實現實時讀寫的行為,并未理解具體的英語句子的含義導致寫話教學的開展困難。由于英語語言環境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小學英語教師未對學生形成英語寫話教學的全英式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英語習慣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英語語言環境的未形成使我國小學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寫話教學活動展開陷入困境。

三、小學英語寫話教學的對策

1.養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養成學生英語的語言習慣對解決我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寫話教學困難的首要舉措。

2.創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是解決我國小學英語寫話教學過程中問題產生的主要方法。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體現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寫話教育的方式進行創新性的運用。英語教師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

第6篇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文化差異影響

商務英語是一門特殊用途語體(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雖然本質上來講它是一門語言性學科,但它更是“社會技能學科”,側重于商務環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然而,在商務英語教學中仍然廣泛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語言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講解,基本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英語+商務知識”。這種模式下所進行的教學往往讓學生誤以為學好語言和商務知識就可以成功的進行商務交流了。然而,無論是何種層次的跨國商務活動,實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合作與交流。人們常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此要在商務交往和談判中運籌帷幄,掌握主動權,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須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度廣泛的詞語。它狹義指文學、音樂、美術等,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每種語言背后都與其風土人情、生活及思維方式等緊密相聯,并對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文化的語言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學習語言實際上與學習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最容易從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如日常生活的問候語、隱私習慣、肢體語言、宴請禮儀、對動物和顏色的態度等。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接待與宴請

作為商務活動的首要環節,商務接待是商務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此環節,如何互致問候、寒暄是接待人員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對雙方的成功合作有著很大影響。

在我國,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因此英語里有一成語: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攙扶老人在中國被視為傳統美德,然而英美國家的老人則會毫不領情甚至生氣厭惡。因為在崇尚“獨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會,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因此,即便我們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而宴會接待中,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yourself…).

2.商務談判

談判是貿易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乃至談判的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談判進行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這些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因此,如欲在商務談判中掌握主動把握契機就應對目的國的文化進行了解。

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務談判中。“根據美國《多國商業評論》所公布的一項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對中國商業主管的面試調查顯示,中國的談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集體傾向、團體利益、回避不確定性、重視和睦等等。而對于中國人來說,美國談判者則非常外向,表達思想的方式簡單明了,但有時過于咄咄逼人,喜歡在談判桌上爭論。再如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等都是各國文化的不同表現。談判代表應盡可能多的多了解對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產品的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

對于產品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國文化的淺層次表現。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達,更要考慮到對方文化的獨特性。比如,“雙羊”被譯為“goats,“金雞獎”被譯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譯為WhiteElephant等,其語意信息雖對,但從文化信息對等的角度來看這些卻是相當糟糕的翻譯。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忌諱豬的圖案等等,都應受到商務從業人員的重視以免出現“雙輸”局面。

4.時間、效率意識和糾紛處理

“西方人的時間觀是和金錢觀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把時間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隨意支配,所以他們常常在同一時間內與幾個人談話或辦理幾件不同的事情,在時間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當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具有一樣的時間觀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時間觀念與瑞士人就相去甚遠。阿拉伯國家和日本、韓國的時間觀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人,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就是這個理。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而西方社會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對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因此,在遇到緊急情況或有不同意見時,中國談判代表往往會就此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或者向上級領導請示,直到達成一致意見之后才作決定,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影響事件的及時處理。糾紛或危機發生時,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的輿論支持,很多應該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我們卻習慣于通過“組織、關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則不同,遇到糾紛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

三、商務英語教學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純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忽視了文化背景的介紹及講解。而實踐證明,成功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作為商務英語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兩種文化–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意識的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

2.創設情景,增加學生“實際應用”的機會

目前,大多數的商務英語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在學習過程中,應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訓機會。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學到英語知識運用到商務活動中的能力,加速學生將語言訓練和商務知識融為一體,從理論向實際技能轉化,從而加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增強。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及信息技術

當今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商務英語課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ヂ摼W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線新聞,在線視頻等網絡資源,從西方社會的日常行為中去學習、體會他們的文化與我們的不同。

四、小結

學習一門語言,其本質其實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作為當今世界跨國交流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語言,英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浩如煙海。作為一名商務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在學習純語言的同時去接受這種理念,拓展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真正成為實用型的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蔣麗萍:淺議不同國家商務人員的談判風格[J].遼寧財政高等??茖W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勝昆:淺談商務英語文化語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64~66

[4]李金峰:從文化視角看商務英語文化差異[J].時代人物,2007.12:82

[5]劉莉芳: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譚維:廣州暨南大學外語學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8]周健: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06年第27卷第三期,2006.83~84

第7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學前教育;改進建議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為內核,結合5000年文明中出現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流派思想體系所形成的融合共通的歷史沉淀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具有一脈相傳、歷史悠久、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特點,另外,在對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并將其與自身互補的厘定上體現了極大的包容性。中華傳統文化在人文思想上更加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1]。

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一方面,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凝練和升華。因此,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理論基礎。[2]另一方面,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價值在維護社會倫理道德、改良社會風氣、培養高潔品格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學前教育是指通過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配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啟蒙和開化的過程。學前教育對于幼兒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引導作用,也是整個教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聯系緊密:無論是古私塾對《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等名篇中尊師重道、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思想的傳播,還是現代幼兒園、學前班等對漢語基礎知識的灌輸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囊括了學前教育的始終,為學齡前兒童進一步學習更豐富的文化知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做出了充分的準備。[4]

1 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結合中存在的不足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重申了“文化自信”這一概念,并將文化自信作為基礎,推動改革的發展。在這一具體語境中,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深度結合,通過多維度、多模式、多層次的推廣,實現文化自信大背景下兩者交融一體,從而推陳出新,走出一條既具有獨創性,又具有普適性的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當前,在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相結合的路徑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由于政策性地域影響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巨大鴻溝使得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具體體現在:與西部落后地區相比,北上廣發達地區教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基礎設施完備,幼兒園、學前班等硬軟件設施齊全。

(二)具備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基礎的師資力量不足。由于培養體系的原因,目前各大高校在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上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培養周期短、培養內容一成不變、見效快。這種思想也導致了學前教育人才可能缺乏深厚的理論素養,在各幼兒園、學前班對學齡前兒童的授課中秉承一貫的理念,導致了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化”程度嚴重。

(三)家長的思想存在誤區以及辦學者的功利主義太強。一貫的理念認為:學前教育就是把學齡前兒童送進幼兒園、學前班,由老師全權負責,使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而國家對學前教育投入的缺失使得學前教育辦學者功利主義思想嚴重,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商業化。

(四)學前教育的辦學模式和評價標準存在缺陷。目前,在學前教育上沒有建立一個通用的辦學模式和完備的考核體系。學前教育的辦學模式應該時刻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時展的需要。而學前教育的考核體系不應該僅僅以學齡前兒童為考核對象,更應該將老師及家長納入考核體系進行綜合考量。

2 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結合的改進建議

鑒于以上原因,本文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緊密結合,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一)政府部門應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與財政投入,對各地區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予以資源傾斜,并在財政投入上重點關注,從而保證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讓各地區學齡前兒童都有師所教、有地可學。

(二)加強對學前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各大高校應當改進當前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機制,更注重對傳統的人文素養的培育,使得出產的學前教育人才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已入職的學齡前老師更應當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深度提煉,從而真正實現對學齡前兒童關于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開蒙。

(三)政府、辦學機構、家庭三方聯動,以政府部門引領正確的政策導向,辦學機構以此為依據進行深入展開,家庭積極配合作為補充,為學齡前兒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從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積極探索先進的學前教育辦學模式和建立一套完備的學前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在學前教育辦學模式上可以汲取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如:美國采用以聯邦政府決策為主、州政府權力共享,英國采用部門間相互合作等,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央決策為導向、省部級協調、各地區軟件資源共享、地市、縣級總結執行的學前教育融合模式。在對學前教育質量的監測上,借鑒發達國家關于學前教育考核體系中關于托幼機構、教師、兒童三個方面的評價指標,建立起對學前辦學機構服務質量、教師質量、兒童發展表現、家長配合度“四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

(五)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私塾教育的優點,結合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平臺,選取試點,開辦“新私塾”, 建立“云課堂”,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學前教育。私塾教育的缺點主要是對兒童創新能力的抹殺,但私塾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推行“有教無類”,在解決教育公平、緩解各方矛盾、推行分層次教學以及民眾自發參與上具有獨特的效果,新私塾應當是對舊式私塾教育優缺點的揚棄,因此,選取試點,開辦“新私塾”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需求;而當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在此背景上依托大數據平臺,建立“云課堂”,通過信息化技術提供“慕課”等輔助教學方案,為學前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將以上兩者結合,打造現代學前教育的“金搖籃”,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內涵,體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弘揚,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前教育完美結合的優秀范例,更是面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李宗桂.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學術研究.2013,(20).

[2]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山東社會科學.20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桓台县| 黄石市| 福安市| 墨玉县| 富民县| 田林县| 朝阳市| 资兴市| 台中市| 绍兴县| 得荣县| 容城县| 射阳县| 龙州县| 双柏县| 新竹县| 习水县| 巴楚县| 广汉市| 山阳县| 长阳| 乌鲁木齐县| 尖扎县| 赞皇县| 杭锦后旗| 西青区| 敖汉旗| 土默特右旗| 巴彦淖尔市| 称多县| 古丈县| 辉县市| 卫辉市| 互助| 南宁市| 西平县| 新邵县| 崇义县| 南通市|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