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國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1:34:37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有去處――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針對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的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創建的科技站。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出版物的概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從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科研創新思想得到及時交流。

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為學術范圍內的討論,有一定學術水平,且符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內發表。專業領域按自然科學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分為39類。

論文僅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觀點。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所的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為在本網站的作者提供該時間的證明,并允許作者同時向其它專業學術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員新穎的學術觀點、創新思想和技術成果能夠盡快對外,并保護原創作者的知識產權。

了解會議動態不難――中國學術會議在線

“中國學術會議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面向廣大科技人員的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信息服務平臺。

“中國學術會議在線”本著優化科研創新環境、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的宗旨,針對當前我國學術會議資源分散、信息封閉,交流面窄的現狀,通過實現學術會議資源的網絡共享,為高校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以利于開闊視野,拓寬學術交流渠道,促進跨學科融合,為國家培養創新型,高層次專業學術人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積極貢獻。

第2篇

1.1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與學生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并不是教師的個人“演說”。然而這種交流需要建立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教學氣氛的基礎上。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在課堂上,有效的提問能夠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這樣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同時還有利于讓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與內心的真實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

1.2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夠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是每一個教師都在關心、思考的。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基本上都能夠讓學生去主動的思考,從而讓他們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問題提出后,學生們或進行獨立思考,或進行相互討論,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活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都會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良好的教學提問藝術既是一種鎮靜劑,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展。

1.3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問題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問題是個體在滿足需要的認識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因為主客觀要素的缺損和障礙而使活動中斷時所派生的一種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一個巧妙的提問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讓他們的思潮翻滾,能夠獲得啟發,有所發現和領悟,從而能夠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有效的提問還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提取已有的相關信息,并且在對各種信息與觀念進行加工和轉換的基礎上,將這些信息進行合理的整合并作出合理的推論,對當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從而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其各種思維能力,這是教學提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

1.4課堂提問能夠提供反饋信息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提問,教師與學生能夠從中獲取對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從而能夠調整教與學活動。通過提問教師還能夠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對是否掌握了那些重點內容的進行檢查,對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與產生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能夠全面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對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缺陷與錯誤進行反省,然后再根據從問題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對后面的教學活動進行靈活的調整。同時,學生還能夠通過答問,從老師那里獲取足夠的評價自己學習狀況的反饋信息,從而能夠不斷的審視自己,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進行改進,讓自己后繼的學習活動能更加的富有成效。因此,教師應該要充分的認識到課堂題問的重要性,并積極的用好課堂提問,從而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努力提高問題本身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1課堂提問應該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評價、檢查,并且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設計出具有明確針對性的提問。例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2氧氣中的演示硫燃燒實驗時,一位教師在實驗過后提問:“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實驗中觀察到了什么實驗現象呢?”

學生1回答道:“硫能夠燃燒,并且在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的火焰。”

學生2回答道:“我和他(她)看到的一樣。”

……

教師在連續喊了多位同學后,這些學生的回答基本都一樣。這樣的提問因為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很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而如果教師能夠將問題設計為:“請同學們回想一下,硫粉在加熱時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硫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火焰分別是什么樣的顏色?燃燒后的生物物又具有什么特征?”這樣的提問,具有較為明確的針對性,學生能夠從教師的提問中很快的領會出教師的意圖,從而能夠回答出比較重要的實驗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而能夠避免不必要的來回折騰,而且還起不到相應的作用。為了能夠讓課堂提問更加具有針對性,教師需要做好一下幾點:(1)要能夠掌握學生的思維原點,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進行掌握,從而能夠選擇出較為合適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提問,以能夠通過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2)需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課堂提問最適合的時機就是學生的思維已經展開,并急于尋找到突破口的時候;(3)提問的語言應該盡量的簡練精準,好的問題應該用直接、簡練的語言呈現出來;(4)不能夠一味的為了追求提問的數量,而使得問題不具有針對性,提問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出思考的機會,通過思考來解決各種心中的疑難,不能夠單純的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形式。

2.2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問題的深度。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果問題設置過于膚淺,那么就很難使得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內容;而如果問題過難、過深,則又可能讓大部分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畏懼,難以深層次的進行理解掌握,從而失去學習信心。例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時,在演示了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占1/5的實驗后,直接對學生提問:“某同學實驗結果小于1/5,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問的有點突兀,同時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來說,由于化學知識的缺乏,這個問題就顯得難度過高了。學生們基本都不知道應該從哪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會胡思亂想,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從而起不到思考的目的。為了能夠控制好這些問題的難度,教師可以在提問之前就做一些處理,例如:先讓學生對這個實驗中的注意點進行分析,分析應該注意那些地方;如果做實驗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這些注意點,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等等。學生先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后,就能夠較為容易的對開始的那個問題進行正確的回答。

2.3課堂提問應該注意層次行

課堂提問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要盡可能的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課中,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顏色由紫變紅,溶液為什么會變色呢?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知識范圍。為此,教師可以將這個問題進行分解,可以這樣做:先將鹽酸、白醋、蒸餾水分別加入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發現加入鹽酸、白醋的溶液顏色由紫變紅,而加入蒸餾水的溶液顏色卻沒有改變。教師這是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哪一類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的就能夠得出結論“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然后教師可以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過紫色石蕊試液的紙片,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通過這兩個問題的逐層引導,能夠讓學生通過推理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這里就是將一個學生難以理解、解決的問題分為了若干個小問題,并通過實驗的方法,層層推進,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縱深方向發展。同時教師的提問還不能夠僅僅局限與少數的學生,一般的情況下課堂提問很難適合每一個學生,因此,要盡可能的將問題相關的分解成一串,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2.4課堂提問可以在一定的情景的支撐下進行

如果沒有一定的情景進行支撐,那么問題就有可能變得空洞乏味。在教學的過程中,好的情景不僅僅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夠提高問題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發學生的思維。但是化學課堂上又應該如何創設出提問的情景呢?總的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2.4.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是來源于生活之中,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化學也是如此。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化學,用化學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的現象。如果利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創設情景,那么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時候,先通過煮沸的水不能養魚與人不能夠在水下生存的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創設出問題情景,然后再讓學生思考氧氣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樣?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就能夠得出“氧氣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這個結論

2.4.2通過實驗來創設出問題情景

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學生能夠從實驗中獲取各種知識,并鍛煉自己的能力。通過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例如在講解《氧氣》時,有一個炭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在完成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后,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景:為什么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劇烈的多?讓學生根據現實生活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進行討論。在學生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下一個問題:在空氣中不易燃燒的物質能否在氧氣中燃燒呢?這可使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并鼓勵學生對此問題進行猜想,從而引出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第3篇

一、設置專題,力求深入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復述一遍,將有悖于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鑒于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置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歷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在于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采用現代比較規范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于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中國史學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本,初步了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歷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歷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中國美學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宏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獲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進程,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采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采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后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歷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余,更要樂于思考、敏于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后閱讀之后,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討論儒家及道家關于“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等。在激烈討論之后,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復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后科研及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并解讀其熱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并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于學生課后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借助課余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展等知識,對于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呼吁學生將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岳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5.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第4篇

[論文摘要]中國藝術學科的成長,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藝術理念支持。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當下是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關鍵時期二是要認真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累積三是要研究明確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建設的策略。

一、中國藝術文化成長的再次自覺

“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是基于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國美術界,當時開展了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性解析,從而為中國美術文化的新創造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如果說中國藝術文化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變遷成長,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國首次自覺地尋求變革而至。那么,從2oo9年開始應該有再一次促進新成長的自覺意識和實在行為。這是人類歷史和現實環境給予中國藝術文化的良機與使命。從中國當下在全球的態勢來看,是具有新的持續飛翔的語境和條件。…中國及中國藝術文化學人當下是需要時刻明白自己已經具有了獨立、健康、跨越發展的空間與條件,關鍵是需要在促進中國本土藝術文化成長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上,要不斷自覺、不斷提升、不斷拓進。

首先,中國藝術文化本來就有自我之根脈。中國藝術文化的根脈是當下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重要認識論基礎。這一點是不可忽視和缺失的。今天中國藝術文化新的自覺和新的發展之緣由與自信底氣,就來源干中國藝術自己本來的根脈。不論講中國藝術文化的偉大復興也好,還是說訴求創建中國藝術學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之根。

從原理上看,思想是有歷史屬性的。當下我們審視、形成和確立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當務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緣由的。中國藝術文化同中國其他文化一樣具有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傳統。不僅中國美術文化傳統、中國的音樂藝術文化傳統、舞蹈藝術文化傳統、戲曲藝術文化傳統等藝術形態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紀才興起的中國電影藝術、中國電視藝術,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傳統內涵。為什么有學者在反思回顧論及中國畫在2o世紀8o年代后出現的一些歷史事項后講:“有趣的是,‘末13論’提出之后,中國畫卻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期。‘筆墨等于零’說提出之后,當代中國畫家們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筆墨’,黃賓虹和他的筆墨論大行其道,使許多畫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國畫的本質精神和文化特性等問題,有利于中國畫的發展。這是要感謝‘末日論’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為中國畫有它自身深厚的傳統內容,所以國畫家們才不會盲從于一人之論而失去自我。總之,在者力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之時,要守候中國藝術文化的本來之根脈。

其次,“西來東失”的走出。如果從中國近現代的藝術觀念、藝術術語、藝術創造方法、藝術評價標準等視點看,中國藝術在非常長的時間里呈現出了“西來東失”局面。但是,當下是到了走出這種非常態局面的歷史時期了。因此,走出“西來東失”的時刻也是促進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重要語境因素。換句話說:走出“西來東失”的標志,就是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赫然建構與矗立。

所謂“西來東失”,是指中國本土文化隨著西方等外來文化侵蝕而衰微的社會現象。由于西學東來的聲勢強大,致使中國本土藝術文化遭到了時在的哲學人士、政治人物、藝術從業人員等多類人物的抨擊或改良,故而整個20世紀的中國藝術文化都處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體性定位之行為的局面。但是,在當下,隨著中國社會整體進步和認識水平與實力的增強,那種唯他者是從的社會語境已經過去了。中國到了要向他者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藝術思想、藝術文明的時期。因此,中國藝術文化成長的再次自覺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成為了當務之急。只有構建好了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有了厚實的中國藝術文化寶藏,才有向他者推薦自己的資格、自信和實貨。

再則,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30年之改革開放的積淀基礎。當下中國藝術文化成長再次自覺的不可忽視的認識論基礎之一的是l978年至2008年這3O年問中國社會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縱觀中國藝術文化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無論是藝術觀念、藝術價值取向、藝術體制、藝術學術、藝術學科、藝術形態、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市場、藝術教育、藝術組織、藝術審查、藝術傳播、藝術交流、藝術消費、藝術生態、藝術變遷,還是在藝術人才、藝術從業隊伍、藝術文化產業、藝術受眾、藝術語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遷提升、積淀起了豐厚的財富。沒有這些已有的藝術文化基礎,是很難去規劃和設定與促進中國藝術文化的再次自覺提升與騰飛的。所以,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里中國藝術的歷程與得失,應該有全面、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及其系統學說。

為什么需要中國藝術文化的再次自覺?為什么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當務之急?這都是因為中國藝術文化在當下新生長的迫切需要。中國藝術當下的中國處境是:中國整體的發展要求中國藝術文化應該有經典性的反映與成就。所以,中國藝術當下的變遷成長,應該有與昔日之不同的取向與面貌。只有這樣,一方面才能讓非傳統的中國藝術匹配不斷崛起和強大起來的中國整體社會。另一方面,才能讓非傳統中國藝術文化成為強大中國構成的重要內容元素。那么,當下與未來的中國藝術與昔之藝術如何的不同?如何的變遷成長?如何的成就滿足?這些都需要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做出回答。可見,中國藝術文化生長新起點的需求,是中國藝術文化再次自覺的促成因素之一。總之,中國藝術的未來是應該在中國自主的藝術價值立場、藝術價值訴求、藝術價值取向、藝術觀念支持下的卓越變迂成長成就。

二、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累積

中華民族的確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偉大的民族。不僅歷史久遠而豐厚,而且是綿延成長從未間斷過。歷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應該還有些自身發展的規律。中華民族在公元前2l世紀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二第一個國家夏。從此,中國進人了燦爛的文明時期。而當下的中國是在公元21世紀開初便創獲了新的偉大復興的生存語境。這個歷史的巧合或歷史的必然,內在邏輯地注定r中國是到了應該充分自覺認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創本土文化新輝煌的最佳時刻。在中國本土藝術文化的視野里,我們ti土看到,在悠k的中華藝術歷史長河中,在原始時期,我仃】先人的藝術思維認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長和發展。比如在“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神話中,是已經充分揭示出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想象思維、形象思維和藝術創造外化能力。隨著中華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積,即便是在先秦時期,我國在藝術認識論、藝術創造方法論、藝術作品集成、藝術理論定格、藝術歷史累積、藝術功能社會化、藝術核心價值確立等方面都有了卓爾不群的偉業建樹。從“畫論”視點看,在戰國時期就已露中國繪畫理論的端倪。著名美術學者俞劍華曾講:“中國畫論自戰國時代,((韓非子》鬼魅易、犬馬難之言,已開畫論之端。”l3從造物設計視點看,無論是實踐上的創造、作品集成,還是理論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銅器、甲骨文、銘文字造型、篆書形態,戰國時考工記著述等等都是中華藝術文明的經典、自豪與再創中國本土藝術文明的重要學理邏輯和基礎。事實上,中國本土藝術文明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文明的證明。僅從美術與設計藝術兩個視點來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紋盆、河姆渡文化中的雙鳳朝陽牙雕、商代殷墟玉鳳》、巖畫、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與獸面紋玉琮等實在創造物,就是中國整體文明不可缺失的鐵證。因此,在當下我們應該大力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創建與累積。

在20世紀中國藝術界至少有兩個自卑,一個是對中國民間藝術的自卑,另一個是對中華本土藝術的自卑。對中國民間藝術的自卑表現在:認為民間藝術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將民間藝術的價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間藝術卻是藝術之根。瞧不起民間藝術的不良心理反應和認識,揭示了一些人對中國草根藝術文明的可貴價值認識不足。就在當下,那種對中國草根藝術形式認識不到位的觀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評。“至少在央視春晚上,流行歌手歸為音樂舞蹈類,而二人轉,小品歸為語言類。二人轉其實就是一種說唱藝術,與美國的Rap、Hip—hop都屬于一種根源性、底層的音樂。但是,美國人可以把這一貧窮黑人社區的音樂文化發展成為全球文化潮流,中國人卻始終只把二人轉看成為一種舞臺表演或北方曲藝。”l4實踐證明,對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自卑將導致對中華文化整體認識的自卑心理與認識的產生。一些人對中國本土藝術的自卑反應在:認為中國的藝術不如西方的藝術科學和高級,故而,一味地要用外來藝術改造中國本土藝術。比如:被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8971971)在l957年稱之為“無祖宗的世界主義者”的江豐(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國畫改革會議上說:“中國畫,不能反映現實,不能作大畫,必然淘汰。將來定有世界性的繪畫出來。油畫能反映現實,能作大畫,是有世界性的。I】在此認識基礎上,他將時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中國畫系取消”。不過,“這種排斥其他畫種的說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國畫家的不滿。”l6I對中國自身藝術文化的自卑的結果,是導致中國本土藝術走向虛弱化。這種不良的民族藝術認識論和具體的誤導性藝術民族創造實踐方法論,無疑是不利于中國本土藝術文化的創造和成長。在當下的語境促進和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的重要認識與行為,就是要讓中國本土已有的經典藝術文化繼續發揮光芒與應有作用。

中國本土藝術文化是豐厚的。僅從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看,藝術認識論的“行己之道”、吐故納新、生生不息、寫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盡意等觀念、藝術價值論的“文以載道”、藝術辯證法的虛實論、“不似之似乃為似之”、藝術變遷論的“筆墨當隨時代”、藝術方法論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大人達士,不拘于一家”、“搜盡奇峰打草稿”、藝術評價論的“氣韻生動”和“意境”學說、“品級論”,以及繪畫藝術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無形”、音樂藝術的“大音希聲”、舞蹈藝術的“舞,動其容也”、園林藝術的“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等眾多藝術學理,都是應該不斷閃亮的重要的中國本土藝術思想。只有在不斷深入研究梳理和經典編碼中國已有本土藝術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礎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構建當下與未來的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拋棄中國已有的經典藝術思想。

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從先秦至今,應該說是在不斷創生增厚的。當下的歷史任務是更需要中國藝術學人認真對待和重視運用自己民族的藝術學術、藝術思想的時候了。著名美術理論家水天中對著名畫家吳冠中的藝術思想與創造行為的評價結論是值得重視的。他說“如果以教科書的標準去衡量吳冠中的文章,會找出許多論證欠充分、推理不嚴密的地方,許多批評吳冠中文章的人就是這樣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對突破美術習規的定勢,拓展美術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紀后期的中國美術理論領域中,吳冠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世紀之交的中國美術界,吳冠中的藝術作品與藝術觀點仍然是頻頻引發爭論的話題。因為他繼續向秩序挑戰,因而這正是一種價值,一種分量。因為它越過人們難以擺脫的二元對立定勢,讓我們看到中國繪畫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著多樣發展的可能性。”"其實,中國許多藝術學人在突破藝術習規、拓展藝術邊界、豐厚中國本土藝術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下與未來的中國人應該認識和明白這一點。及時認識到和肯定中國藝術人自有獨到的藝術智慧和藝術創造力與藝術成就,是促進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累積的當務之急。

三、明確探尋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的策略

探尋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及其體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隨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設計和制定確實可行的戰略。因此,能夠明確認識到研究制定建設中國本土藝術理論策略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是當務之急。

首先,確立大氣的思想認識之策。此之大氣,意即宏大開闊的思維、視野與氣勢。以大氣的思想認識論來指導構建中國本土藝術理論,是力求避免自卑、低俗、小氣、狹隘等思想意識、思維與行為。

第5篇

2、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的公示。進入公示名單的高校共49所,分為四個類型:新建本科院校21所,如湖北省新建三峽航空學院;學院更名為大學16所,如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獨立學院轉設更名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院校6所,如江漢大學文理學院獨立后轉設為武漢文理學院;同層次更名3所,如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更名為鄭州商學院。

3、隨著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逐漸被認可,已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正在成為全球外儲“新寵”。未來,國際市場上或將出現人民幣、美元及歐元“鼎足之勢”。

4、2017年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全年上海市生產總值完成30133.86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年持平。總量數字之外,上海經濟發生的深刻變化,展示出區域發展的新動向。

5、海南航空已于2017年12月試行推出“客艙運輸寵物”產品服務,目前仍處于試運行階段,收費標準為統一收取800元人民幣/航段/每只寵物。

6、由于中國消費者不買賬,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將蘋果公司iPhone X手機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出貨量預期下調23%。

7、2017年,中國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國。數據顯示,中國在2017年共進口了3789萬噸LNG,同比猛增了48.4%。

8、俄羅斯農業部的數據,本農業年度,從2017年7月1至2018年1月10日,俄羅斯已出口糧食2799萬噸,與上個農業年度同期的2075萬噸相比增長34.9%。

9、福布斯實時富豪榜的數據顯示,股神沃倫路巴菲特與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路蓋茨的身家差距在縮小,巴菲特身家有望超過蓋茨,升至全球第2。

第6篇

2、德勤(Deloitte)根據2016財年(截至2017年6月的財政年度)全球各大零售商公開的數據,2018年度全球零售商力量報告(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沃爾瑪在這份名單上已經保持了20年第1名。在2001年名列榜單前十名的零售商,現在只剩下四家(沃爾瑪、克羅格、家得寶、家樂福)。而亞馬遜則從2001年的第157名,飆升至第6名。

3、中國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比2016年下降了4%,達到4.59億臺。這一下跌是由于中國在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表現最差,出貨量驟降14%,不到1.13億部。在整體市場下滑的情況下,華為出貨量增長了9%,超過2400萬部智能手機,并保持在最高水平。

4、總統特朗普下個月公布2019年預算案時,預計他將會撥款7160億美元用于國防支出。這一較大增幅意味著人們的注意力從對赤字日益增長的擔憂轉移開去。

5、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俄羅斯去年12月實質零售銷售年率連升第九個月,且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1%(前值升2.7%),符合市場預期;按月更急彈19.7%(前值轉降1.4%)。期內,食品飲料煙草銷售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4%(前值升2.2%);非食品銷售按年升幅放緩至2.8%(前值升3.2%)。

6、近年來,廣東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啟動并扎實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

7、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

8  近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2月6日將進行交工驗收。港珠澳大橋是目前世界建筑史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被英國衛報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的建成,使得港珠澳三地的陸地通行,從4個小時縮短到了30分鐘之內,將極大地促進三地間的貿易、文化、旅游往來。

9、泰國旅游局攀牙府辦事處理事表示,將采取措施控制游客數量,從5,000減少到3,000,但今年估計來不及實施,因為已經提前向大量中國游客發售旅游產品。

第7篇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外國小說作品或是出自文學流派的宗師之手,或是選自世界級大師的精品力作,涉及范圍之廣,包容思想之豐,是以往教材編寫中所沒有的。面對不同地域色彩的文本,該如何真正走進它們,筆者認為首先應持有“尊重”原則。1“.尊重”是對不同文化的尊重。教師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從教材所選的文本來看,學生閱讀所需的文化背景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帶領學生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去指導學生學習外國文學。比如學習海因里希•伯爾的作品時,我們應充分了解他的經歷及其在德國文壇上的地位,他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他是二戰后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稱為“德國的良心”,他擅長寫戰爭題材以及戰后國人迷惘的心境。了解了,尊重了,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走進伯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在橋邊》。2“.尊重”是對閱讀個性的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思維都是不同的,面對有一定文化差異的小說文本,他們的疑惑與體驗自然也是五花八門。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以一種海納百川的心態來面對并進行理性分析,真正讓學生的本土意識與世界意識進行碰撞與交融。比如《丹柯》中,有學生認為族人的反應是極其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丹柯的行為倒是有些令人費解。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學生是站在實用主義的角度去看待的,然而高爾基是站在西式悲劇美學的角度來審視的,因此故事的浪漫主義特色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要表達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實度,而是要向世人傳遞一種不屈的精神。這也是作品的偉大之處。在不同意識的碰撞與交流中,文本與讀者之間展開對話,最終達到,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注重“對比”

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對比”法可以更快地促使學生尋找到閱讀的突破口,走進作品的內涵。那么教師應從哪些角度去實踐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的“對比”原則呢?我認為其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移情”來把握作品中的主題、情感和人物形象。比如在評價“娜塔莎”這一形象時,可以這樣設計:作為擁有相同年紀的你們,你們喜歡娜塔莎嗎?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在調動學生自身的實際,相仿的年紀,不同的文化心理,學生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對比的過程。不少學生都說不喜歡,原因是娜塔莎太過直接,不夠含蓄,這是東方文化心理的典型。教師在學生的反應中順勢點撥,這種直接實際是一種率性,一種這個年紀里應有的可人之處。經過這樣的對比交流,大大加深了學生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其二,還應充分重視鑒賞形式的不同。我們學生在閱讀小說作品方面是有一定基礎的,傳統的小說基本情節、小說三要素都是經典的鑒賞方法。然而面對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并非傳統的鑒賞方法所能詮釋的。我國的傳統小說是以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取勝,而外國小說有大段的場景與人物心理描寫。這在教學中就需要學生認識到這些不同點,有的放矢地去關照外國小說作品。

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凸現“吸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囊谦县| 寿宁县| 许昌市| 太湖县| 红原县| 扎赉特旗| 太原市| 乌鲁木齐县| 通化市| 洛阳市| 洛南县| 西青区| 吕梁市| 化德县| 铁力市| 凤城市| 扬中市| 海伦市| 普陀区| 榆树市| 甘肃省| 峨眉山市| 阆中市| 田阳县| 内乡县| 宿州市| 赣榆县| 泰来县| 邵阳县| 南昌县| 阜宁县| 庆城县| 保康县| 浦江县| 尖扎县| 松潘县| 屏南县| 阿图什市| 洛浦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