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1:02
序論:在您撰寫高效閱讀步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任務 交際 建構 高效
“課標”將語言能力基礎,或者說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定位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這說明語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手段來達到實現學生未來發展的目標,它包括在心理層面體現職業的傾向性,規劃人生發展的階段性和長期性,自主學習就當然成為學生運用語言手段實現發展目標的知識量變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選擇課程,取舍內容,彰顯個性,自主建構,自我反思,尋求自身基礎上的全面的和持續性的發展。
一、找出“交際”與“建構主義”的契合點為高效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新課程標準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即語言能力基礎)的培養定位為學生未來發展的機會和平臺。因此,以語言能力的培養為手段,以知識的建構為過程,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目標的“交際――建構――發展”的教學模式,才能實現在微觀與宏觀意義的交際中進行知識的有效建構。指導理論方法如下:
1.課堂中語言交際和知識建構要以任務為驅動力
2.交際互動型學習與建構學習要以原有的知識為參照系
3.知識需要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運用并被重新建構
4.語言交際與知識建構都要以合作學習為契機
5.交際能力培養與知識建構要著眼學生的未來
6.客觀的知識發現與主觀的知識建構才構成真正意義的學習
以交際建構主義的契合點為基礎的結合性教學,使學生能夠認識知識單元結構體系,自發建構知識實踐體系,進而提升高于知識層面的文化意識、社會意識和人本意識。從而將書本知識和課堂技能推向生活,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謀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此過程中個體發現了學習的意義,又同時創建了有關學習的意義。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論支持。
二、“任務型交際建構五步法”踐行高效英語閱讀課堂教學
“任務型交際建構五步法”融合了以習得為途徑的、通過自然情景中真實語言表達來反映客觀世界的交際思想,同時又強調主動性知識建構觀和學習觀,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起的知識才可能是真正理解的知識。這種建構需要運用交際手段搭起建構平臺,去發現客觀世界的意義并主觀建構客觀世界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五步法”打造出高效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來。
步驟一:情感與圖式法
[方法解析] 用情感醞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去吸引學生有意注意,制造氛圍與協調關系;用圖式法進行話題的引導和切入,通過設疑導向和預測情節發展來幫助學生搜索并提取相關圖式,了解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夠預測情節發展,并能運用背景知識解釋教學主題,從而與同學沉浸到“創造意義”的交流之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步驟實施]
Warming-up: 通過圖片來引出話題,達到激發興趣,增進對主題大意了解。
Leading-in: 通過問題驅動來引發思考并激發和提取相關圖式。
步驟二:呈現源性材料法(以課本為主)
[方法解析] 教師向學生提供包括課文、網絡、參考圖書等在內的建構性資源。呈現方式可以是視覺或聽覺呈現。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去認識材料與任務完成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其提出質疑,就個人在知識層面的問題向老師求助,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步驟實施]
視覺或聽覺呈現資源性材料;
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并向教師求助。
步驟三:表層建構型閱讀法
[方法解析] 師生互動設疑,教師通過表層信息認識記憶、W information提取、文本信息滲透式建構和綜合文本信息展示等技能訓練來推進表層建構型閱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我發現并自主建構表層閱讀信息與感知文本信息,在建構過程中形成閱讀技能和文本意識,并存儲基本信息。通過師生互動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步驟實施]
1.通過跳讀指導使學生掌握跳讀技巧,通過完成局部任務讓學生發現并掌握相關信息。
2.通過覽讀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并建構有利于閱讀的文本結構體系,了解和記憶 W information (where, when, who, which, whose, what),即表層信息的有序建構。
步驟四:深層建構型閱讀法
[方法解析] 通過“Why”和“How”的問題設計,驅動學生去挖掘文章的語篇意義和思想意義,探究文本事件內部的因果關系與發展過程;發現或綜合、分析、歸納段落大意;提煉并歸納中心思想。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步驟實施]
1.教師啟發學生用“why and how”對主題演繹過程進行因果設問
2.分析并歸納段落大意
呼應讀前對主題大意的預測判斷,進一步提煉并歸納中心思想
步驟五:輸出法
[方法解析]輸出法要求進行讀、說、寫不同技能之間的相互轉換,通過課堂成果的正向遷移來促進文本知識、課堂技能和能力與未來的實際生活的結合,進而實現英語課堂的高效性。
任務型交際建構主義教學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踐行了高效英語課堂教學理論,實現了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 魏永紅. 《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 中考 文言文 高效復習策略
文言文閱讀題是中考語文試卷中的抓分點,而文言文板塊的復習呈現出篇目多、知識點繁雜的特點,因而增強文言文復習課的高效性顯得尤其重要。傳統的文言文復習課往往以知識梳理的形式“重炒隔夜菜”,這樣的課堂難以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被動地接受、記憶,毫無主動性和創造性可言,復習效率低下。要增強中考文言復習的高效性,必須從課前、課中和課后入手。
一、高效復習的必要準備――課前“三個把握”有的放矢
在復習課之前,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的學情準確把握外,還需仔細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2015年福建省初中語文學業考試大綱》及歷年的中考試題,據此把握考點、命題形式,如此有的放矢才可以實現復習的高效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四學段(7-9年級)的目標和內容部分提出這樣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015年福建省初中語文學業考試大綱》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也做出了如下規定:“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準確判斷文言句讀,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能根據語境翻譯文言句子。”縱觀歷年的中考試卷,大體上這些要求都在試題中得以體現。這些都是中考命題的依據,這些命題的思想最終體現在試題中。對歷年中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題的研讀,可以使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些考點的一些具體命題形式,并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考命題趨勢。對以上內容的研讀,對學情、考點、命題意圖的準確把握是一項“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工作,是文言文高效復習的必要準備。
教師在準確把握了學情、考點、命題形式之后,應該在“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中落實。在課前預習中使用的學案題目應包括以下題型:(1)重點實詞的解釋;(2)重點句子的翻譯;(3)重點句的節奏劃分;(4)理解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5)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這些題型學案是復習內容的精華所在,好的學案體現的是教師對復習重點的準確把握。學案的編寫需借助備課組的團隊力量,備課組教師將在集體備課活動和學案的編寫中更加準確地把握中考的考點和命題方向。學生圍繞導學案預習、自主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標注出疑難問題。這是預習任務,也是課前準備。
二、高效復習的主要陣地――課中“四個步驟”盤活課堂
課中的“四個步驟”即:檢查反饋、小組互學、展示指導、矯正提升。
第一個步驟,是對導學案完成情況和檢查反饋。這可使教師準確地掌握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哪些是沒弄懂的。已經掌握的那些是課堂上無需再花時間的;那些是學生沒有弄懂的,是課堂的教學重難點。根據對教學實踐的觀察發現,文言文重點實詞的解釋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的題目,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疑難問題主要集中在重點句子的翻譯、重點句節奏劃分和文章中心中心思想的表達上。可以確定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第二個步驟,是針對預習時完成學案過程中所標注出的未能解決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互相答疑解惑。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在這個環節要著力于營造課堂民主平等氛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學生的良好情緒。課堂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特別是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在這一環節中除了要對學生學習狀態關注和學習氛圍營造之外,還應該全班巡視,從學生的討論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為下面的展示指導環節做準備。
第三個步驟,是小組互學的成果展示與教師對學法的指導。高效的復習課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是不排斥教師的精講。在這一環節中,師生可以直觀地發現文言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學法指導即精講。如筆者在執教《傷仲永》的復習課上發現學生對于文言句子節奏的劃分題上錯誤率較高,即進行以下學法指導。首先告訴學生要根據句子的結構劃分停頓,主謂之間要停頓,動賓之間要停頓,狀中之間要停頓,如果只停一處,那么主謂的停頓優先,如果要求停兩處,那么再考慮動賓和狀中的停頓;其次,以第一個句子為例,這個句子陳述的是“什么怎么樣”,因而是一個主謂句。其主語是“其文理”謂語是“皆有可觀者”,如果要求停一處,那么應該這樣劃分“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如果要求停兩處,那么再考慮動賓之間的停頓,應該這樣劃分“其紋理/皆有/可觀者”。
第四個步驟,是對原來學習中存在的錯誤的矯正并在此基礎上得以提升。在《傷仲永》的復習課中,筆者針對學生句子節奏劃分中存在的錯誤,在展示指導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訂正該題型下的其他錯題,如對“余聞之也久”這個句子的劃分,通過訂正,進一步鞏固已經習得的方法。
三、高效復習的有效保障――課后“一練一查”鞏固效果
復習課離不開練習題。通過精選恰當的題目做課后練習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如何選擇呢?應該注重練習的“質”,而非“量”。題海戰術是低效率的,只有精選習題在“質”上取勝才算高效。這樣才能“把學生從時間+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救出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睡眠、健康、靈性、興趣、發展還給學生。”(李炳亭)選擇與本地區中考考點一致的中考真題,不失為精選練習的一個好方法。這些題目有針對性、質量高、示范性好。可以說,一份高質量的練習是中考文言文高效復習課的有效保障。
此外,文言文的學習離不開積累,積累有賴于記憶。反復的記憶和鞏固是文言文復習的要訣。課后學習小組成員的互查,是對學習效果的跟蹤與鞏固,從而實現文言文高效復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潘勤.自創文言試題力爭文言高分――初中文言教學嘗試[J].教育界,2012(23)68.
關鍵詞:高效 導學案 閱讀課
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中學階段一項艱巨而又富有意義的任務。著名語言學者胡春洞在《英語閱讀論》一書中指出:“英語閱讀是中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手段”,“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者其他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他提出:“快速而高效的閱讀有益于英語學習者智能的全面發展。”在高考中,直接的英語閱讀能力考查賦分就達40分,英語閱讀的意義和作用可見一斑。我校近年來進行的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效課堂研究為我們的英語閱讀課教學的高效提供了一些思路。在研究討論以及不斷的實踐中,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閱讀課導學案的編寫
編寫學案要以學生為認知主體,使其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規律,要加強學科理論學習,使學案編寫和導學能力盡快提高,提高教學質效。學案導學要遵循以下要素: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突破疑難,精講點撥,科學訓練,遷移應用,鏈接生活,拓展提升。
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英語閱讀課實踐
1.高效導入讀前活動
導學案的編寫應以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如何導入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論教師設置何種類型的問題,都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通過問題、討論或多媒體等方法導入新課,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求知欲,并使其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正式閱讀作準備。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warming-up或introduction環節,既導入新課又導出生詞,可適當引入課本中有關的單詞,導言的難度要低于課文的難度,使學生在句子中感知生詞、在情境中感知句子,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2.高效實踐讀中活動
導入到閱讀課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速讀和細讀方法捕獲課文信息,以達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目的。
(1)速讀(Fast reading)。這一步驟主要是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原文、搜尋有關信息、了解課文大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常有兩種模式:
①尋讀――指導學生帶著某個問題進行搜尋式閱讀,培養學生捕捉關鍵句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為例,尋讀時設置了以下問題:Who is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What are his famous science fictions mentioned?
②略讀――指導學生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文章或段落主題句和概括文章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為例,略讀時設置了段落大意讓學生概括:Part 1 (Para.1)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_______. Part 2 (Para. 2-5) Brief introduction of______. Part 3 (Para. 6) Brief introduction of ______.
(2)細讀(careful reading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這一步驟既是教師課文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閱讀實踐的重點,又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環節。①針對課文主要情節,設計問答、排序或填表形式的表層問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②為獲取文章深層次信息,設計一些緊跟高考的閱讀理解題,培養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③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分析段落大意,深層次理解文章。
(3)研習性閱讀。要求對語言形式和內容進一步研習和理解,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及運用,達到深層理解語言現象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①猜測詞句在語境中的意義,并學習其用法;②分析結構復雜的句子以及賞析經典的句子;③對精彩的段落結構進行賞析。
(4)整篇復讀表達輸出(Reading reproduction)。要在足夠語言輸入的前提下進行語言輸出,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作者觀點進行評價,并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識的學習升華到語用的高度,做到知識與思想的進一步融合。①運用關鍵詞或一組圖片引導學生復述課文;②運用討論、辯論、采訪或報導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③改寫或縮寫課文,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3.高效實踐讀后活動
關鍵詞:高效課堂;課堂環節;教學案例
當今中國的許多中學,都在推行課改,實施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筆者認為,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給學生最多的訓練,使得學生收獲最多,感悟最深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教學追求的就是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為了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課堂環節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以一個英國老師的教學案例來探討如何設置高效英語課堂的一些環節。
2013年,我有幸赴英進修,在英國牛津的學習中心上課將近三個月。在培訓期間,我先后接觸了英國的五位老師。五位老師各有所長,且風格各不相同,她們的很多課,都給我很多收獲。其中,語法老師Kath以備課認真細致、講解精辟到位而尤為學生喜愛。她的一堂閱讀&語法課,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環節巧妙,思路縝密,步驟流暢,層層深入,得到當時學生的一致好評。
這節課的目標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掌握第三條件句的語法知識,是為中等英語水平的學生而設計的。課堂的第一個環節是巧妙引入,這是高效英語課堂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只有一開始調動和吸引了學生,學生才會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確保課堂效率。kath老師用titanic的幾張圖片引出本課話題,然后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開展了一個關于titanic的小組知識競賽。知識競賽的題目都很新穎有趣,大家都搶著回答。回答完每個問題,她又給每個小組分別記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并為接下來閱讀文章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一舉兩得。緊接著,老師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文章“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第一遍是快速閱讀,同時找出與所給的人名和數字相關的信息,做好筆記。在回答時她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并且不能再看文章。這個任務的設置,巧妙地訓練了學生在閱讀中獲取信息和轉換信息的能力。一般的老師可能只會讓學生在閱讀時找出原文中相關的信息作答,而這樣做,無法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Kath老師的做法,雖然只有一個細節的不同,但是她設置一個任務,同時達到了雙重的目的。然后,老師要求學生開始第二遍閱讀,把從文章里抽出來的六個句子放回原處。這兩遍閱讀訓練的是學生閱讀時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大意之后,老師要開始挖掘文章的細節信息了。這時候,有些老師可能會讓學生直接再閱讀文章,完成下一個任務。可是kath卻別具匠心地要求學生把文章先放在一邊,不看原文,只是憑借前面兩遍閱讀所留下的一些記憶,來判斷一些true or false 的細節信息。學生做完題后,再回頭讀文章,最后核對答案。這樣做,其實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且訓練了學生的記憶力,讓人耳目一新。從以上幾個閱讀任務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要構建高效英語課堂,就要讓一個課堂環節同時承載多個教學目的,給學生多方面的訓練。
閱讀步驟完成之后,老師開始講授語法。語法講解用的是text-based approach。她先用文章中的一個原句 “ If the ship hadn’t hit an iceberg, it wouldn’t have sunk”引出語言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這個句子的結構,并準確說出主句和從句中各包含幾個單詞。接著她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出第三條件句的句型: “If+ sb./ sth had done ...sb./ sth would have done ...”。當學生掌握了第三條件句的結構和用法之后,老師再要求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多找出幾個第三條件句的例子,力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后是學生用自己總結歸納出來的語法規律做題。Kath的語法教學,其實是分為“感知―探究―生成―訓練”的四個環節,學生先通過觀察例句,感悟語法現象,再通過小組協作,得出語法規律,最后做題。這樣習得的語法規則,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遺忘。與之相反,如果老師只是生硬地把第三條件句的語法結構拋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的語法課,是何等枯燥乏味,課堂效率又會是怎樣。
整堂課所有的任務,都是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完成的。基本上每個課堂環節,都是學生先相互協作討論,對照修正答案,然后老師再和全班學生一起核對答案,這是一種交互的學習過程,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縱觀這節課,好像步步都是意料之中,然而卻又步步都是在意料之外。很多做法可能很多老師都采用過,但是幾乎每個課堂環節,kath老師都有自己的獨特和巧妙之處,妙不可言。這堂課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它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就好像是發生在昨天一樣。也許這就是高效課堂的魅力吧。
課堂環節是一堂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環節如何設計,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課堂效率。要構建高效課堂,好的課堂環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一堂外籍老師的英語課上,我們領悟了一些設計高效課堂環節的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蘇曉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課程教育研究,2013(3).
【關鍵詞】 有效閱讀 教學 評價 全程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67X(2014)09-038-01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培養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閱讀是獲得信息輸入的主要途徑。評價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監控和調整閱讀策略,優化閱讀過程。因此,實現有效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
單純基于英語基礎知識輸入的閱讀意義不大。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Christine Nuttall,2002)書中提出有效閱讀需要讀者knowing what you want from reading(閱讀目的),choosing the right material(選擇正確的閱讀材料),using the text effectively(高效地使用文章)。有效閱讀是新舊信息相互作用、反應的過程。1980年代,美國的Thomas F. Staton博士提出有效閱讀的PQRST的讀書步驟。PQRST是Preview(預覽)、Questions(發問)、Read(閱讀)、State(重述)和Test(考測)。筆者在實際閱讀教學中,發現教師與學生在PQRST的步驟中處于不同階段。教師在這五個步驟中,分別處于激發動機、理解目標、指引注意階段、刺激回憶、指導學習階段、促進遷移階段和啟發輔導、提供反饋階段。PQRST閱讀步驟符合人腦信息加工的過程,因此,用這種方法作為指導進行的閱讀教學與評價活動設計可以更合理化、高效化地訓練學生的閱讀微技能。因此,閱讀教學與評價活動可按讀前、讀中及讀后三個階段設計。
一、讀前階段
預測能力是成功閱讀者的特征。開展富有創意的讀前活動是閱讀課的導入關鍵,借助圖片、幻燈等,創設情景,優化讀前評價活動,激活背景知識圖式。
1. 腦激勵、預測: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對馬上要讀的文章有整體的印象;拓寬和加深了對話題的了解,形成對閱讀材料的有效預測。
2. 問答:用提問引出學生對主題的知識,激活學生背景知識,可以引起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關注和興趣。
3. 討論:可以設置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開放性”問題,調查學生對該話題的態度,看法及了解程度,旨在激活學生永久記憶中相關的知識網絡,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愿望和心理準備,進一步拓展思維能力。
4. 預測題目的答案: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預測問題的答案還可以“指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話題內容和梗概,讓其構建初步的、模糊的全文語義圖象,幫助學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機制。完成單元教學后,進行自我評價,填寫“讀前習慣自我評價表”。
二、讀中階段
1. 設計獲取主要信息能力的評價活動。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維,確認語篇基本結構,培養略讀和掃讀技巧。文章的整體結構宜用圖表呈現,通過填圖表取得的象形信息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簡單、清晰、深刻的印象。每部分意思可找文中關鍵詞或用一個詞來概括,圍繞關鍵詞討論,文章的脈絡很快清晰起來。這樣,在達成對學生閱讀技能評價的同時,構建學生對全文的總體內容的把握,并根據內容將信息分類。
2.設計獲取細節信息能力的評價活動。在已了解全文梗概后,設計快捷問題、適度講解、討論等,使學生獲取較詳細的篇章信息,梳理細節,語境中理解新語言形式,把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采用拼圖式閱讀方法,可要求學生分組細讀各部分,把其中的重要信息依照提示摘錄下來,并口述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整體復述就是對信息的理解和重組,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和重現。
3. 設計應用閱讀策略能力的評價活動。閱讀的心理機制中實施控制作用的閱讀策略對技能的培養十分重要。日常閱讀教學要圍繞語篇的功能、目的的討論、主題的判斷、主題句的尋找、作者的態度和觀點的推斷、事實的歸納、語篇連接手段的分析、根據上下文推斷詞義、根據閱讀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和閱讀方法等設計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
三、讀后階段
此階段側重于對課文中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可設計評價信息遷移能力的活動。在語言形式層面,可針對文中的語言現象,設計有難度梯度的練習題。利用和圍繞閱讀文章所提供的語境或創設新的語境設計評價活動。如教外研版必修1An Experiment Report,學生學會實驗報告的寫法及有關的詞句后,播放一段化學實驗的錄像,讓學生寫出新實驗報告。作為信息,有效的輸入是為了有效的輸出,可設計圍繞課文內容的言語交際活動,如縮寫、改寫、續寫、采訪、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
對于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角度而言,要掌握每個學生在教學與評價活動中表現的水平,在大班教學中難度較高。從學生本身而言,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閱讀技能進展有個評價,以即時作調整。因此,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設計有關閱讀技能的評價工具是很必要的。多夫(1988)提出教師應“幫助學生閱讀”。探討有效閱讀的教學與評價活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途徑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操作,都需要不斷地反思、調整、改進,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閱讀,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引導和幫助。
[ 參 考 文 獻 ]
〔關鍵詞〕云計算;數字圖書館;資源調度;資源分配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9-0025-04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云計算技術已成為數字圖書館運營和讀者個性化閱讀服務的支撐技術。云計算技術是一種新的IT資源管理、分配、使用模式,是將數字圖書館的云計算資源(主要為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基礎設施資源、應用和服務等資源)虛擬化之后,劃分為虛擬資源池的方式統一為用戶動態分配,為讀者提供以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3種服務模式為核心的用戶服務。
云數字圖書館運營和讀者服務活動中,云計算資源在地理位置上呈現分布式結構,具有設備異構性程度高,用戶資源需求與管理動態性,以及資源管理與分配策略效率要求高的特點。如何加強云圖書館云計算架構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提高云資源管理、調度系統的融合度,實現資源管理、調度、部署和配置的智能化與自動化,確保云虛擬化資源管理與調度安全、高效、可靠和經濟,是提高云圖書館用戶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
1 圖書館云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的結構與系統功能設計需求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云計算資源具有分布地域廣、基礎設施結構多樣性、資源管理與分配動態、云資源多用戶共享和互操作性強的特點。云資源管理與調度的目的為屏蔽云物理基礎設施資源的異構性和動態性,通過為用戶提供統一的訪問接口來對云資源實施統一的管理、共享、分配和優化服務,確保為讀者提供安全、高效、經濟、低碳的QoS(服務質量)服務。
1.1 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的結構
云圖書館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結構主要由云物理基礎設施層、虛擬化管理層、云應用閱讀服務管理層和工作負荷環境4個層面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云圖書館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結構
云物理基礎設施主要由云閱讀應用服務器、供電系統、云存儲服務器、云計算服務器和相應的云數據中心網絡平臺系統組成,是云應用服務的物理基礎設施平臺。虛擬化管理層在云物理層基礎上,利用虛擬化技術將云物理資源和云計算資源劃分為資源池統一管理,為云應用閱讀服務的開展提供相應的虛擬化資源管理與調度支持。云應用閱讀服務為讀者提供所需的云服務和閱讀活動行為監測、管理,確保讀者云閱讀應用活動安全、高效、經濟、滿意。工作負荷層是云圖書館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的最高層,是云應用閱讀服務管理與資源調度的最終服務對象,為讀者云應用閱讀活動提供安全、高效的二次應用開發環境和安全的網絡環境,保證讀者利用形式多樣的閱讀終端開展滿意的云個性化閱讀活動。
云資源調度系統結構的科學性、復雜性、可控性和工作效率,決定了云圖書館系統運營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在圖書館云計算資源的管理與調度中,應采用集中式與計算經濟相結合的調度方法,所有的云計算資源由一個中央調度程序統一控制、調度。根據云數字圖書館工作效率最優化和讀者核心云閱讀服務滿意度相結合的原則,在安全、經濟的前提下,實現云資源管理與調度策略、步驟的高可靠與最優化[2]。
1.2 資源管理與調度的過程
數字圖書館云計算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對所接受的讀者云閱讀服務資源請求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后,根據讀者云閱讀活動資源需求量進行資源管理、分配、調度和優化。按照云資源用戶請求與管理過程劃分,可分為資源發現、資源分發、資源管理和資源調度4個步驟。
虛擬化資源發現是資源管理與調度的前提,通過對云虛擬化資源、已分配資源、用戶已釋放資源進行探測,準確掌握云虛擬化資源的數量、存在的位置、存在的狀態和可管理程度。資源分發是根據圖書館云業務運營和讀者閱讀活動的開展需求,對用戶和云閱讀應用進行云資源安全、高效、可靠、經濟的分配。資源管理是指將云計算資源通過虛擬化技術劃分為資源池統一管理,以便于有效的管理、分配、回收和再分配。資源調度是指依據云虛擬化資源池資源存儲特點、用戶云閱讀服務虛擬化資源需求、云系統運營效率狀況、云圖書館運營高效與經濟性需求,對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和調度。
云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和用戶需求是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功能設計的主導因素,資源管理的安全性、效率、可靠性、經濟性是平臺設計的指導依據。因此,只有加強云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的界面統一與功能融合,提高平臺的用戶友好性和可操作性,才能降低平臺設計、生產、運營費用,提高平臺的身份認證與管理、調度活動的安全水平,確保數字圖書館云計算資源管理與調度平臺安全、高效、開放、易用[3]。
2 數字圖書館云虛擬化資源管理機制
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通過虛擬化技術將云計算資源(主要由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應用資源組成)劃分為資源池方式統一管理、分配、調度、優化,較大幅度地提高了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系統資源統一劃分、綜合管理、彈性分配、全面優化的能力。但是,對云系統資源的虛擬化劃分、管理與靈活使用,并不是關系云圖書館高效運營的主要方面。而利用有效的資源管理與調試系統,通過采用高效的管理與調度策略來確保虛擬化資源管理與調度活動安全、高效、經濟、便捷,才是提高云圖書館運營效率,保證讀者云閱讀活動滿意度和降低云圖書館建設與運營、維護成本,確保低碳運營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4]。
[關鍵詞] 英語教學;教學模式;高效課堂;終身學習
高中教育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沖刺和最終階段,狠抓課堂教學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著力點,也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效課堂是建立在有效教學基礎之上的,是相對于“低效”而言的。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是排除教學過程中存在重復、低效的教學模式,力爭以最短的課堂時間獲得最高的課堂效果。簡言之:師生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課堂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理念。
一、高效課堂模式設計遵循的原則
1、高效課堂模式設計理念
高效課堂模式要具有系統性、開放性、多元性、有機化;要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與應試現實而設計,不針對具體教材的內容;要針對課堂教學實際與學校的具體情況,可自由組合、操作性強的模塊系統;要實現應用能力與應試成績兼顧,以應用解決應試。
2、高效課堂模式設計前提
高效課堂模式設計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水平與現狀、教師的水平與現狀、學校的教學傳統與特點、學校所用的教材與可運用的教學資源、學校文化與管理體制的特性、學校的環境條件與地位等條件。
3、高效課堂模式設計目的
高效課堂模式設計的目的是:① 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②實現素質教育中最主要的“學習能力”,即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③ 實現學生的解放、教師的解放、學校的解放。
二、高效課堂模式構建方法
1、轉變教師的主體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師只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個主導,而不是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學習新的知識,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應是一個引導者,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展開小組學習、群學、對學、獨學等;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的學習能力。讓課堂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動,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緊張活潑的學習氛圍。這樣,英語的口語交際能力便足以得到鍛煉和提高了。
2、更新教學觀念,組織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指幾位異質性的學生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進行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其基本要求是:① 小組中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要對組內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② 學生們有機會相互解釋所學東西,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作業。③ 小組成員必須為提高組內共同的學習效率而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實質上是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異質同組組合,加強相互溝通,共同學習,以彌補因材施教教學在學生“學”方面表現的不足。
3、調動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利用這一特點,我們利用各種手段,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一節充滿趣味的課。不要讓他們覺得上課是一種煎熬,變“怕上課”為“怕下課”。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盡量讓每個教學環節都充滿樂趣,多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地學習,而不是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學習了無興趣。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把游戲、網絡、競爭引入課堂。例如,在講授My Favorite Comedy (Senior High English, Module Six, Unit 17) 時,我們就可以在多媒體教室給學生播放英文原聲電影《憨豆先生》的片段。這種原聲影片語言密集程度高,交際環境真實自然、輕松幽默,語言從形式到內容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內涵,能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高效課堂模式構建實例
1、精讀閱讀課
閱讀課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關鍵環節,旨在培養閱讀策略、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高考當中,閱讀理解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可以說,閱讀理解的得分就決定了學生在高考中英語學科的最終得分。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應該始終貫穿于整個高中課堂教學中。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要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切不可以講代讀,堅決摒棄通過大量翻譯或朗讀實現理解的做法。要扎扎實實的搞好精讀教學,通過課文教學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究相關話題的英文材料的動機。閱讀課的具體步驟設計如下:
第一步:回答Pre-reading中提出的問題或根據情況自行設計相關問題。
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的題目、插圖等,推測該課文的大意。
第三步:適當講解一些影響閱讀理解的生詞。
第四步:針對文中的難句,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并加以必要的解釋。
2、泛讀閱讀課
隨著英語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聽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若想再進一步提高聽說能力,進一步增強語感,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課堂閱讀是為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閱讀范例,以引導與指點學生課后自己大量的閱讀。我們就現在所使用的北師大版的新教材中每個單元中Culture Corner部分中的文章作為泛讀課的具體步驟設計如下: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ell us ”的問題限時瀏覽全文,之后回答問題。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語文閱讀課時就經常聽老師強調主題或中心的重要性,英語文章也一樣,也需要抓主題,抓大意。往往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能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每一段的第一句(topic sentence)也經常展現出文章的主題。(下轉第156頁)(上接第85頁)因此訓練學生瀏覽文章撲捉中心的同時,特別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及每段的首句,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對于學生應對高考閱讀理解中新增的“七選五”題型非常有幫助。
第二步:讓學生第三次閱讀文章,學習文章語言方面的精華并盡量學習運用這些精華。不嚴格區分“精讀”和“泛讀”,也就是說,在泛讀課堂上,以“泛讀”為主,但是,不能只管“泛”而不兼顧“精”。遇到一些基礎性的語言難點,要認真分析,學生可以進行分組討論,打好語言基礎。對于一些高考大綱中的詞匯,讓學生自己通過查閱工具書解決記憶。對于一些精美的句子及段落,讓學生摘抄背誦,并鼓勵他們有意識地在寫作中使用所積累下的內容。這樣可以增加文章的亮點,最終提升學生在高考當中書面表達的檔次以及分數。
第三步:及時反饋,溫故知新。對于泛讀中的語言精華,要在以后的課堂上多次呈現,讓學生反復誦讀,不一定要求學生全部背過,但深信:學生會在反復誦讀中提高對語言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事實表明很多學生能將反復誦讀過的泛讀中的精美表達有效地使用在寫作當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完型填空的對答率和閱讀理解水平。
四、總結
總之,高效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學習的課堂。要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實現教師與學生兩個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把習慣扮演的傳授者、監控者、主宰者,轉換成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欣賞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當導演,學生唱主角。我們常說“教無定法”,但是它的前提是“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同。教學得當,學生則學得輕松有趣、學的靈活,掌握的就好。反之,教師教法不當,學生就學的吃力、枯燥,甚至厭學。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地發展,才會使他們具備“創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質。我們只要把握了高效課堂的本質,學生不僅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學玲,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新課程(教師版),2010(11):84-85.
[2]朱燕,如何構建“新課堂"模式下的英語高效課堂,考試周刊,2011(63):112-113
[3]唐海燕,高效: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打造英語高效課堂,教育教學論壇,2011(17):96-97
[4]付小霞,淺談如何打造英語高效課堂,神州,2012(6):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