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8:51
序論:在您撰寫流感的預防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號:1007-273X(2017)03-0032-01
鄉鎮農村地區的規模養殖場和小型散養戶都存在雞與鴨、鵝混養或雞與鴨、鵝同場分隔飼養的傳統養殖習慣。而鴨、鵝大多是在戶外放養,與候鳥類及其糞便接觸較多,因此對此類養殖場禽流感的防控尤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原因分析
(1)環境方面。許多養殖場(戶)相互間隔距離太短,不符合衛生防疫要求,人員流動頻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病死畜禽隨處丟棄,不經過無害化處理,禽舍衛生狀況差,糞便不能按時清理。
(2)病原體不斷增多和變異。很明顯的是新的禽病在不斷地產生,出現了新的病原體或者某些病原體發生了變異,如法氏囊病、傳染性支氣管炎、鴨肝病等就出現了不少變異毒株。這樣導致原來有效的疫苗現在變得無效或者效果不佳。
(3)細菌性病原體的耐藥株不斷產生。主要是濫用抗菌藥物,特別是飼料廠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作為飼料添加劑,加重了細菌抗藥性的產生。
(4)缺乏綜合性的防疫措施計劃。養殖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性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疫病綜合防治技術。
2 診斷
禽流感是一種表現呼叫系統到嚴重全身敗血癥等多種癥狀的傳染病,禽類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一般可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作出初步診斷,同時實驗室可以通過血清學診斷而確診。防治禽流感,目前主要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以提高健康家禽的抵抗力和減少患病家禽的死亡率為目標,減少禽流感病毒對養禽業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3 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禽流感病毒潛伏期一般為3~5 d,最長可達21 d。流行初期的急性病例,常無任何病狀而突然死亡。雞一般病初表現為精神沉郁、厭食、垂頭縮頸、隨后出現雞冠和肉髯發紺、頭部水腫、眼瞼腫脹、結膜炎、呼吸困難、常發出“咯咯”聲,鼻分泌物增加,病雞常有搖頭表現,嚴重者窒息死亡。有的病雞出現神經癥狀,如驚厥、作圓圈運動、癱瘓和眼盲。母雞表現就巢性增強、產蛋量下降、腹瀉等癥狀。
4 綜合性防控措施
首先,要給家禽提供全價配合飼料和充足干凈的飲水,使雞體質強壯而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具有堅強免疫力的雞群;同時做到圈舍要通風良好及做好家禽在不同時段的免疫接種工作。
4.1 疫病發生時的基本預防措施
(1)立即封鎖雞場,停止家禽購進、賣出和轉移家禽等導致禽病傳播流行的活動。
(2)隔離病雞,指定專人負責,使用專用的飼料及用具。
(3)組織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確診,查明病因及傳染源的傳播途徑。
(4)雞場內外要做到徹底全面的噴霧消毒。妥善處理好病死雞,特別是對病死雞的尸體、糞便、墊料等應運往專業技術部門指定的地點集中燒毀或消毒深埋處理。
(5)對假定健康雞群采取緊急預防接種。
4.2 疫病發生時的基本防控措施
(1)建立嚴格的檢疫制度,隨時了解當前禽病發生和流行的特點,把握禽病發生的趨勢。
(2)加大推廣新技術的力度,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以及專業技術水平。
(3)嚴禁從疫區或可疑地區購買雞苗、種蛋或雞類加工食品;推廣新飼養模式,減少傳染機會,實行全進全出的制度。
(4)禁止家禽與野生水禽類直接或間接接觸。
(5)飼養員接觸過水禽類后要及時更換衣服,進場工作前要經洗澡和消毒后方可進入家禽飼養場工作。
(6)加強雞舍內外的隔離和消毒工作。
(7)對來往飼養場的車輛、人員要執行嚴格的消毒程序。
(8)注意不要與水禽類動物混養,做到不讓野鳥類進入禽舍。
關鍵詞:農村禽流感防疫;問題;措施
1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指的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導致的一種比較常見的禽類傳染病。禽流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毀滅性",一旦爆發將會給養禽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阻礙養禽業的健康發展,甚至危及公共衛生安全[1]。所以,針對禽流感建立一個長效機制,重視且做好基礎免疫工作,積極防止禽流感的發生和蔓延,已經成為熱點研究之一。
2 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的問題
2.1防疫禽流感宣傳力度不夠 在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宣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相關主管部門未能做好防疫禽流感的宣傳工作,沒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現代宣傳媒介,甚至沒有印發宣傳資料,以致于養殖戶對此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不利于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2]。
2.2養殖方式和觀念落后 農村養禽業存在諸多問題,如養殖規模不大、管理不精細以及防疫條件不理想等。養殖者不重視甚至不支持免疫工作的開展,從而導致免疫密度無法獲得顯著提升。另外,受經濟因素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養殖者未能充分認識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隨意丟棄甚至食用病死家禽的問題比較突出,給農村禽流感整體防控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3基層防疫隊伍存在的問題 部分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無論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級防疫員,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再加上上級主管部門未能有效落實相關培訓工作,導致一些最前沿的禽流感防疫技術沒有得到理想的推廣以及應用。一些農村基層獸醫機構有待完善,主要問題有工資偏低、工作責任不具體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這給農村地區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2.4動物防疫的組織管理薄弱 動物防疫工作不僅是政府行為,同時也是社會行為,還是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其組織管理工作應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目前,動物防疫的組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述問題:①動物疫病防疫未能真正納入政府公共衛生管理工作,使得一些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認識上的偏頗,認為該項工作是畜牧獸醫部門的工作,因而在相關的組織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不重視甚至不參與的問題;②動物防疫法律體系有待健全,受此影響,一些防疫政策和技術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和推廣;③動物防疫監督執法工作有待落實,未能實現對阻撓免疫行為的有效打擊。
3 解決措施
3.1擴大宣傳,強化農民的疫病防控意識 在禽流感防疫工作正式開始之前,當地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重視和做好宣傳工作,一方面要責任到人,調動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現代宣傳媒介以加深養殖戶對禽流感防疫工作的認識。一線防疫工作人員應充分認識宣傳的重要性,并積極落實到行動中去,如貼防疫標語,將防疫宣傳資料準確發放到每一位養殖戶的手中,并予以必要講解,從而使養殖戶充分認識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動參與到該項工作中來[3]。
3.2推廣技術,注重疫情預防知識的普及 建議重視和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預防知識以及技術的普及工作。各個基層站應設立一個專門的禽業科技知識宣傳專欄,結合當地條件和需要推廣適宜的養殖技術,實時動態公布當前最新的禽類疫病預防知識,強化養殖戶預防為主的養殖理念,使他們懂科技且能夠做到合理運用,從根本上推動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可持續開展[4]。
3.3強化培訓,提高基層防疫隊伍專業水平 重視并做好基層防疫隊伍的技術培訓工作。通過培訓班以及講座等形式深化防疫人員的基礎知識以及法律知識,強化其基本操作技能。對業務不精的防疫人員應加強教育,同時嚴格落實優勝劣汰以及按勞取酬制度,充分激發防疫人員的工作熱情。建議適當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薪資及福利待遇,通過獎懲機制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針對年齡偏大的基層防疫員,建立健全退休制度,根據工作年限發放相應數額的退休工資獎勵[5]。如此一來,能夠顯著提升年輕一代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信心,又達成了新老防疫人員自然更替的目的,同時還推動了基層防疫隊伍的不斷完善,為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加大投入,建立動物防疫長效機制 不斷完善農村動物防疫網絡,如設立村級動物防疫室,要求其充分做好如下工作:①每年春秋兩次普免以及新補欄禽類的補免工作;②防疫檔案建立和完善;③動物標識的佩戴;④圈舍消毒;⑤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⑥疫情觀察等[6]。
3.5應重視和推動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健全 在建立與健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突出其可操作性以及強制性,尤其要細化和明確相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使其在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有法可依。與此同時,應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將防疫目標通過層層落實的辦法具體到個人,避免"重布置、輕檢查"的問題,逐漸建立一個科學的動物免疫監督機制,從而保障基礎免疫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采用多層次目標責任制;②采用獸醫責任制;③制定科學嚴謹的檢查標準等[7]。
4 總結
在當前形勢下,深入研究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是推動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將會對農村整體發展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所以,面對現階段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明確工作思路,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保障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推動農村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鳳橋.農村禽流感防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養殖與飼料,2010,10(12):81-82.
[2]陶雪江.淺談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技術[J].畜禽業,2010,10(15):4-5.
[3]金云武.農村禽流感免疫效果調查分析及對策[J].福建畜牧獸醫,2010,6(17):18-19.
[4]金云武.淺談農村禽流感免疫效果分析及對策[J].福建農業,2010,11(22):29.
[5]汪煒.流行病應急響應的國際合作--聯合國領導下的禽流感防疫機制透析[J].戰略決策研究,2014,4(32):87-95.
【關鍵詞】甲型流感;傳染病;預防控制
為了提高對甲型HI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應對能力,筆者就該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探討如下。
1 普及甲型HIN1流感知識,建立相關規章制度
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甲型HIN1流感的傳染特點、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及個人防護等有關知識。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時制定醫院分診預檢流程、收治流程、上報流程、醫院感染防控應急預案,下發到各級醫院門診、急診、呼吸科、感染科,醫務工作者要求認真學習和掌握該病的診治預防措施。
2 應急監測
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后,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單位,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于2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
3 公眾的個人防護措施
(1)避免接觸流感樣癥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后。(3)避免接觸生豬或前往有豬的場所。(4)避免前往人群擁擠場所。(5)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后將紙巾丟進垃圾桶。(6)如果發病,應留在家中,并減少與其他人接觸,避免感染他人。(7)盡量避免觸摸自己的眼、鼻或嘴,因為病毒可以通過這些途徑進行傳播。
4 病例管理
對于疑似病例,安排單問病室隔離觀察,不可多人同室,同時進行甲型HlN1流感病毒特異性檢查。感染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人在病發后7 d內被視為具有潛在傳染性。病發7 d以后仍繼續患病的患者直至癥狀消失之前,應視為具有潛在傳染性。兒童、尤其是幼兒,可能在較長時問里仍具有潛在傳染性[1]。對于確診病例,由定點醫院收治。
5 消毒
(1)出現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應及時對可能污染場所的環境和物品進行嚴格消毒處理。現場消毒的范圍和對象應包括被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和環境,以及病人尸體等。消毒方法應首選物理消毒法,采用化學消毒的方法時,要注意選擇合格的消毒劑。對污染的物品和場所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醫療機構的甲型H1N1流感專門病區、留觀病房、隔離病房、發熱門診、感染科門診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種場所應做好隨時消毒。診療場所可采取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也可采用循環風式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無人條件下還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的方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當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離開有關場所后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應確保終末消毒后的場所及其中的各種物品不再有病原體的存在。終末消毒特別要注意病家、發生疫情的公共場所和學校、乘載病人的交通運輸工具和病房的消毒。根據消毒對象及其污染情況,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2)在沒有病例發生的情況下,可進行預防性消毒。在甲型H1Nl流感流行期間,無病人的家庭,應注意家庭成員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應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換洗衣物,勤晾曬被褥。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無明確病例發生的公共場所和學校應以清潔為主。
6 院內感染控制
疑似和確診病例應送至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醫院應嚴格進行院內感染控制,合理布局,設置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清潔區,規范處理醫療廢物,同時應對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區域進行消毒處理。有條件的醫院應啟用負壓病房,將疑似和確診病例分病房管理。醫務人員應按三級防護標準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2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11-0085-01
標準預防的觀點認為,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其是否有明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性的皮膚與黏膜,均需進行隔離。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發以來,以較快的速度傳入我國,并在我國迅速蔓延,在我縣境內沒有確診病例之時,本院收治1例鄰縣送來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患者咽試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本院對所治患者在醫院的診療活動中均實施標準預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離衣、戴帽子、口罩,診療活動中標準防護后沒有發生院內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院是一所中醫專科二級甲等醫院,現有病床300余張,年門診20余萬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萬人次,年報告各種法定傳染病100余例,常見的是傷寒與副傷寒、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結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時,患者黎某,男,17歲,云南富源某鄉鎮人,身高1.56m,體重46kg,以頭痛和腿痛、發熱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轉入內科隔離治療,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時30分死亡,患者在院時間37h,其中在隔離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對甲型H1N1流感為醫院首次報告。也是2009年縣境內唯一1例確診患者。
1.2 方法對確診患者在醫院整個診療活動中所接觸的醫務人員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員均發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觸人員健康告知書”,由本人填寫基礎信息和健康觀察內容,包含體溫、咽痛、咳嗽、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瀉等以及檢查結果和其他癥狀體征,觀察期自接觸之日起滿7d后交由防保科統計。
2 結果
接觸人員28名,在實施整個醫療救護過程中均按照標準防護穿戴工作衣帽、醫用防護口罩,按照手衛生進行洗手。其中救護車駕乘人員4名、放射科檢驗人員2名、臨床科室醫生5名、護理人員10名、參加會診醫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經過7d觀察后統計,接觸人員中,年齡最大53歲,最小20歲,以青壯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無明顯差異。體重超過80kg以上有5人,占總人數17%,無孕婦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員。
在7d觀察期內,體溫有4人超過36.5℃,但在37.1℃以下波動,其他24人體溫在正常范圍;有3人有輕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無陽性體征,其它人員一切正常。
【關鍵詞】 人流室;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做人流手術時,受術者的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和抵抗力非常差,再加上宮頸口擴張,宮腔和外界相連,很容易受外界病菌侵入而引起感染。因此,其工作質量是影響患者的預后及醫療效果。為了有效控制人流室感染,我們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收到較好效果,總結如下。
1 建立、完善人流室醫院感染管理組織
根據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要求和醫院管理年的評審要求,我院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各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的三級醫院感染管理組織,以對醫院感染管理提供有效的控制和監督。
2 學習、培訓、考核每月有計劃
有針對性地組織科室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和相關知識培訓,加強無菌觀念及無菌操作,自覺執行消毒隔離工作及制度,提高控制醫院感染的意識。對科內的保潔人員進行相關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3 人流室控制醫院感染的對策
3.1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的職責、人流室消毒隔離制度、洗手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職業暴露防護制度及處理流程、一次性醫療器械、器具的管理制度等。根據醫院的醫院感染質量控制考核標準,科室的醫院感染質量控制要求責任到人,分工明確,細節具體落實到各班。
3.2 人流室的布局要合理化 人流室的布局應便于工作,安全且符合隔離與無菌操作為原則。人流室分普通人流室及隔離人流室,并有明顯的標志。天花板、墻壁、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人物流向合理。
3.3 消毒隔離的管理 (1)空氣:用循環風紫外線消毒機對人流室的空氣進行消毒,每周對消毒機和空調機的過濾網進行清洗。(2)物體表面:無明顯污染的物體表面用清水擦拭,有污染或血跡時立即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各室的拖把、抹布分開使用,抹布實行一桌一巾一消毒,使用后的拖把消毒后清洗定點放置,減少拖把抹布的污染。(3)無菌物品:無菌物品每周清理消毒,標識清楚,專柜存放,嚴防過期使用,為了減少接觸無菌包次數,要求供應室將消毒包標識粘貼在規定區域內,讓科室放在無菌柜里不用挪動包就可看到有效日期。(4)消毒藥件、一次性醫療器械、器具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不得重復使用[1]。(5)常用物品中:人流床每次使用后更換床上一切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單位。沖洗外陰用利爾康抗菌洗液(原液0.5 g/L)沖洗。
3.4 環境衛生的監測 兼職護士每月對科室的空氣、物體表面、無菌物品、醫護人員的手和使用中的消毒液進行采樣監測。
3.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凡進入人流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洗手、戴口罩、帽子、換人流室專用鞋,人流時應進行外科洗手,穿手術衣,戴手套,嚴格無菌操作,配合護士應監督無菌操作,發現污染及時更換。
3.6 傳染病患者的管理 凡患者有或可疑有傳染性疾病,均應安置在隔離人流室進行手術,并按隔離技術規程進行操作。所有用后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房間嚴格進行終末消毒。
3.7 醫療廢物的管理 醫療廢棄物等處理不當將引起二次感染和污染環境,對人類健康產生極大威脅[2]。人流室根據衛生部頒發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醫療廢物的收集、存放、處理進行嚴格的管理。
3.8 加強職業防護 由于人流室接觸的血液、體液等有感染的可能,有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為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意識,采取標準預防措施。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是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工作。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方法,使工作人員提高對醫院感染的認識,自身防護意識增強,是預防和控制人流室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三維適形放射;腦瘤;護理干預【
【中0圖分類號】R44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33-01
本次研究為深入探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腦瘤的護理干預效果,尋求最佳護理方法,選取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42例腦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21例采用三維適形放射聯合護理干預療法治療腦瘤,護理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2年7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瘤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21人。參與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存在精神障礙、視力驟降、幻嗅、清晨頭痛、噴射狀嘔吐、單眼突出、成人癲癇、單側耳聾、半身不遂、肢端肥大、感覺減退等腦瘤臨床表現[1],且經過病理檢驗,被兩名以上的專家診斷為腦瘤。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7-83歲,平均年齡(43.6±4.9)歲;腦腫瘤類型:惡性腦膜瘤、垂體腺瘤及顱內惡性淋巴瘤患者各4例,膠質瘤患者23例,腦轉移瘤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組
①腦腫瘤患者采取側臥,將熱塑頭面膜包裹固定頭部,利用CT定位腫瘤位置;②將所獲的圖像資料傳輸至三維治療計劃系統,由兩名及以上主任醫師會診,描繪出放射靶區;③診斷后采用直線加速器治療;④根據患者體征變化情況,選擇性地采用激素等各項綜合治療方法輔助治療。
1.2.2護理組
1.2.2.1.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治療前要多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利用成功的案例幫助其排解焦慮、不安、煩躁等不良情緒,使患者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以獲取最佳治療效果。
1.2.2.2癲癇護理干預
腦腫瘤患者多會出現癲癇等臨床表現癥狀,醫護人員應當對存在癲癇病史的患者多加留意,在患者癲癇發作時全程陪同,幫助其取平臥,按壓患者的人中穴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助其順暢呼吸,必要時采用氧氣機輔助吸氧。于患者口腔中塞入毛巾等柔軟物質,防止其咬舌。
1.2.2.3 飲食干預
患者在放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對其合理飲食進行指導,使其攝入高營養、高維生素、低鹽分的食物,多食蔬菜瓜果,飯后注意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以P
2 結果
3 討論
顱內腫瘤是神經系統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2],大致可以劃分為原發性顱腦腫瘤與繼發性顱腦腫瘤兩類,嚴重時可導致患者中樞神經損害[3],對患者的健康危害較大,且近年來發病率存在上升趨勢。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3DCRT) 具有恢復期短、治愈率高、并發癥發生率低[4]等優勢,能最大限度地將劑量集中在靶區[5],將區域內的所有腫瘤細胞消滅殆盡,盡可能降低對腫瘤細胞周邊正常細胞的影響,當前已經在國內外腫瘤臨床治療均獲得了廣泛應用。本次研究表明,使用三維適形放射療法治療腦瘤后實施精心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患者預后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永超.Omni-wedge在腦瘤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計劃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2011,35(1):12-14.
[2]林運政,祁丹紅,卜桂蘭等.腦瘤超分割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的療效分析[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5,19(6):414-416.
[3]盧潔,尹勇,李建彬等.基于錐形束CT和CT的腦瘤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的比較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9,18(1):68-69.
一、牛巴氏桿菌病臨床癥狀
1、牛眼結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運動失調;死后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長的一般在數小時至2d內死亡,主要表現為高熱,反芻停止,流涎,流淚,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難,臥地不起,最后死亡。牛巴氏桿菌病潛伏期限1~7d,多數2~5d,病牛早期體溫高達40~42℃,離群垂頭站立或臥地不起,被毛粗亂,鼻鏡干燥,食欲減退。根據臨床癥狀,可將牛出敗分為敗血型、水腫型和肺炎型3種。
(1)水腫型:除有體溫升高、不吃食、不反芻等癥狀外,最明顯的癥狀是頭頸、咽喉等部位發生炎性水腫,水腫還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圍組織,病牛常臥地不起,呼吸極度困難,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發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難,伴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黏液膿性鼻液流出,嚴重病牛呼吸困難,頭頸前伸,張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較長,常拖至1周以上。
(3)敗血型:病牛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萎頓、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來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療就死亡。
2、診斷
細菌學檢查,無菌采集病死牛的肝臟、脾臟、淋巴結等病料,分別接種馬丁血瓊脂平板,置于37℃培養箱中培養18~24h,長出圓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將分離菌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美蘭染色為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經生化試驗證明,分離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產酸不產氣;該菌不發酵乳糖、鼠李糖、麥芽糖、山梨醇。經生化試驗鑒定,分離菌為牛的多殺性巴氏桿菌。對分離菌用環丙沙星、新霉素、慶大霉素、頭孢唑啉、丁胺卡那、羅紅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環素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分離菌對羅紅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具有抗藥性,對其他7種藥物都較敏感。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可確診為牛巴氏桿菌病。
3、治療
(1)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鈉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續注射3d。重癥病用磺胺藥物的同時,肌肉注射青霉素鉀,用四環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注射療效也較好。
消毒及尸體的無害化處理
(2)病牛的墊草、糞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桿菌,要堆積發酵后才能使用。病牛廄舍及周圍環境要用生石灰或3%來蘇兒液消毒。病牛死尸必須深埋處理。
二、牛瘤胃酸中毒臨床癥狀
1、一般在食后4~8 h發病,過食顆粒狀的精料發病緩慢,癥狀較輕,食入粉碎狀的精料發病迅速,病勢急而病情重,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分為3種類型。
(1)病初精神稍差,食欲減少,反芻無力,噯氣停止,肚腹增大,少數病例瘤胃有輕度臌氣,多數病畜可見到排出惡臭褐色的稀軟糞便,四肢無力,不靈活。
(2)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的發展,病畜精神沉郁,不愿走動,喜臥地,步態不穩,后軀左右搖擺,目光呆滯。犢牛吃奶停止,食欲廢絕,飲欲增加,磨牙,眼結膜充血,心率加快,100~110次/min,呼吸淺快,70~95次/min,體溫升高至39.2~40.0 ℃,左腹部膨大,排出較多酸臭混有食入精料的稀便。
(3)患畜精神極度沉郁,對外界反應遲純,閉目不睜,臥地不起,呈昏睡狀,有的牛頭頸歪向一側貼地。按壓瘤胃內容物較軟,病牛少尿或無尿,鼻鏡發紅,眼球塌陷,血液粘稠,口干粘,呈暗紅色。
2、診斷
用試紙測定瘤胃液和小便的pH值。瘤胃液pH值4.6~5.2,尿液pH值5.0~5.6,血液pH值6.2~7.2,均呈酸性反應,瘤胃液酸臭,呈乳灰色或乳綠色,即可診斷為牛瘤胃酸中毒。
3、治療
(1)溫水灌腸:瘤胃酸中毒中后期的病牛,胃腸大都極度遲緩,部分病牛排尿停止,排糞不暢,溫水灌腸可將滯留于消化道后端的腐敗內容物清洗排除,留于腸道的水分可被機體吸收。尚能主動排便的病畜,溫水灌腸后,也可加速腸內有毒物質排除,促進胃腸機能的恢復。
(2)洗胃:犢牛瘤胃酸中毒宜用小號胃導管洗胃,對不能洗胃的應及時進行補液強心補堿,糾正酸中毒。5%糖鹽水500~1 000 mL、5%碳酸氫鈉250~500 mL、10%安鈉咖5~10 mL、Vc 10~20 mL一次靜脈注射。根據對病犢牛小便pH值的測定,進行補堿,直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