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自然環境現狀范文

時間:2023-09-04 16:24:36

序論:在您撰寫自然環境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保護區周邊居住大量居民,居民迫于生存壓力,有占地開墾濕地的情況發生,致使保護區濕地面積逐漸縮小,保護區核心區又無法定“紅線”,造成強行“圈地”等情況發生。周圍居民在環境保護和生存壓力上有明顯矛盾,環境教育方面僅有傳統的派發傳單和懸掛條幅,在針對居民社區的環境教育上并沒有明顯的成績。通過對撓力河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深入調查,其中有一定的環境教育項目的基礎,但并沒有開展成功的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大型環境教育項目,僅開展過一部分宣傳教育活動:1)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環境保護紀念日,開展過掛條幅海報等小型的宣傳教育活動;2)出版印刷過保護區鳥類、風光以及植物的畫冊;3)在旅游景區(雁窩島、千鳥湖等)印刷與生態旅游相適應的宣傳手冊;4)特別是在每年的愛鳥周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等。但并沒有成體系、成規模、有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環境教育活動。

2游客感知環境教育調查研究

2.1研究地點與方法

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成長條形分布,核心區并不集中,與其他保護區界限明顯、入口明確相比,想要進行問卷調查并不容易,于是選擇雁窩島景區和千鳥湖景區兩個點作為研究地點,首先這里到了夏季有固定的游客,有統一的游客出入口,游人集中便于取樣;其次這里都是濕地景觀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典型之地,而且在雁窩島景區還有省級的環境教育基地,利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2.2問卷設計

2013年4~5月,將設計問卷進行預調查,根據游客對調查問卷的反饋內容進行了整改,于7月旅游高峰期開始正式調查。問卷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2、游客游覽的目的及吸引游客的資源3、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4、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成果的滿意度。

2.3調查方法

在雁窩島與千鳥湖旅游區隨機發放問卷,各310份,雁窩島收回298份,游客中途離開未收回3份,有效問卷295份,千鳥湖收回問卷302份,有效問卷300份,合計發放問卷620份,收回有效問卷595份,有效率達95.97%。

2.4數據分析

采用EXCEL和軟件包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結果與討論

3.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

統計分析顯示出:抽樣參與調查的游客基本特征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齡集中于20歲到60之間中青年人群,20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老人僅占16.14%;教育程度較高,本科受教育人數所占比例在52.10%,與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共占總調查人數的65.04%;參與調查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游客占主要部分;游客中機關事業單位、學生、公司職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相對較多;省內外游客都有,省內仍占偏大比重。

3.2游客動機以及吸引游客的資源

前來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的游客普遍是以親近自然為目的的旅游,此類游客占到了35.29%,其次休閑度假、觀鳥、攝影及接待親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前來了解環境教育或是有關環境教育的人數只占4.41%,比重很小。一般的游客認為:此保護區所擁有的濕地文化、鳥類資源、以及生態價值是最值得前來的旅游資源,分別占比例的31.43%、23.70%和17.82%,另外雁窩島和千鳥湖景區分別位于黑龍江省農墾八五二農場和紅旗嶺農場的轄區,所以前來了解農墾文化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從游客游覽的目的中,不難看出,了解環境教育或參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游客只占很小比重,只占參與問卷調查人數的4.2%,說明游客此番前來的主要目的與環境教育無關,而環境教育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相關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保護環境的一種教育途徑,對人們自覺、主動進行環境保護有著前瞻性的作用,因此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環境教育十分必要。

3.3環境教育對游客的影響

通過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感知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在撓力河自然保護區中的游客,潛在意識里能感受到環境教育理念的人占到36%,主動感知占23%,被動感知占32%,而毫無感知的游客僅占9%。同時受教育程度也對游客感知環境教育的程度起到一定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主動感知環境教育的能力越強,反之毫無感知的比例越高。通過調查發現游客對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并不樂觀,來到保護區的游客只有23%的游客可以主動感知保護區帶給他們環境教育的感受,而絕大多數游客只是在潛意識或者被動的感受,而且受教育程度也影響著環境教育感知的程度。這些足以證明游客無法在保護區內感受到應有的環境教育,而僅僅是把保護區當做一種掛著生態旅游頭銜的一般風景區,而非自然保護區,可能甚至還會失望于保護區的風光沒有峨眉般的秀麗、泰山樣的壯美。而且對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能夠主動去感知環境教育,他們更能夠了解保護區開放生態旅游并不因為他們有著旖旎的自然風光,更主要的是他們有著天然的生態系統,是我們破壞過的土地上不再擁有的生態福地,這里可供我們研究、了解它,然后激發起我們保護家園的意識。因此開展讓游客可感知的環境教育是撓力河國家級保護區走生態旅游又有別于一般風景區的特殊之路。從游客選擇多項的保護區內開展環境教育的形式中,不難看出,游客普遍認為導游解說和親身參與到環境教育項目中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形式,另外觀看宣傳片、參觀宣教館和觀看宣傳冊也很有吸引力,環境宣傳圖版和其他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游客喜歡在保護區內開展的環境教育形式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參與環境教育項目占有很大的比重,這足以說明,參與到群眾喜聞樂見的環境教育項目是環境教育的一種新體驗,是把傳統的被動式教學,轉化成“我參與,我了解,我保護”的一種積極主動的教育模式,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參與熱情。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本就是一種自然保護的主動戰略,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自然保護區中的環境教育項目和游客相結合,有利于環境教育項目數據的采集、反饋,更能把環境教育的成果帶回到各個地區,相比只在周邊的村落、學校來做有更為廣闊的社會效益;如果環境教育項目成果明顯,所帶來的口碑和品牌會通過游客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擴散,吸引更多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人們來參與,增加保護區的收益和經濟效益,從而更有利于研究、保護工作的開展。

3.4游客對環境教育滿意度調查

游客來撓力河保護區旅游觀光,對當地保護區環境教育的開展情況的滿意度并不樂觀,其中持一般態度的游客占絕大多數,比例在37%,對環境教育開展情況不滿意的游客占32%,滿意與非常滿意的游客僅占28%。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學歷越低對環境教育的要求越低,很容易滿足,相反,學習越高的游客,越不容易滿足于當前環境教育的情況,期望值越高。

4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原因分析及發展建議

4.1原因分析

通過對以上的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不難看出,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成果較少,成效不佳,游客對環境的感知及滿意度不高。產生當前環境教育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保護區的管理體制、保護區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矛盾和資金緊張等幾方面原因。管理體制:《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未規定統一的執法主體,又無監督制約條款,保護區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多部門之間難以協作共處,導致保護區管理局綜合管理職能弱化。保護區涉及利益主體多元化(當地居民、當地政府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流域跨度廣,位處不同行政轄區,如此交叉的復雜背景下,無論在執法上,還是在業務上,都無法針對保護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監督”,于是形成了政出多門的局面。資金問題: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財政撥款是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主要經濟來源。資金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處于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政比較緊張,一些保護區甚至連基本工資都難以為繼,日常管護活動必須的運行經費沒有保障,尤其是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缺乏,嚴重影響了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按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要求,保護區的人員工資和運行費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負擔,中央政府只負擔國家級保護區的部分基建費用和部分專項資金,由于各級政府投入到撓力河保護區的資金有限,為了維持日常管護開支,保護區開展了自營創收項目:一是開展生態旅游,二是蘆葦收割以及實驗區內部分土地的承包收入。其中生態旅游項目由于開展不久還不具規模,加上保護區位置較偏遠,游客認知度不高,致使保護區開展的生態旅游收入甚微;此外蘆葦收割和土地承包所獲得的資金也很有限。保護區管理局資金缺口大,運行和管理經費不足,制約著保護區管理職能的發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發展建議

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區管理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組織管理系統,在無法改變大的管理體制的環境下,落實保護區內領導責任制和崗位負責制。形成保護區內部責、權、利分明,團結協作,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將保護區環境宣傳教育管理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來抓,對周邊居民特別是對依靠濕地資源生存的當地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禁漁、禁墾”等教育,倡導居民向第三產業轉型,為居民提高經濟收入提供幫助。重視提倡當地傳統文化習俗中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思想進行宣傳教育。制定長期的社區、游客宣教計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式宣教活動,有目標的進行宣傳,保障保護區核心區的生態完整性,克服地方利益主義對保護區資源的破壞與掠奪。申請省級、國家級或國際環境教育項目,撓力河自然保護游客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受教育程度對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區的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非常好,并且十分有特色,在雁窩島和千島湖風景區這兩個重要的旅游景區開展生態教育型生態旅游,開展嚴格意義上的、以科學考察、生態教育為主的生態旅游活動對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利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景區都是帶有農墾文化的生態濕地,這是多數保護區所不具備的,發揮優勢的爭取環境教育項目是關鍵,通過有針對性的,參與性高的環境教育項目,既可以申請到環境教育項目資金,又可以通過項目的社會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形成旅游收益,通過旅游的收益更好的對保護區的建設及保護進行完善,從而形成資金鏈,以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5結語

第2篇

關鍵詞:水資源 污染 環境 治理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工農業生產用水不斷增加,也引起了各種淡水資源爭奪的日益加劇。因此,為了解決現有的水資源匱乏和供需矛盾,我們必須要在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對淡水資源進行治理和開發,從而保護水資源、減少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對水資源所造成的污染。

一、水資源概述

水是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之一,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要想生存和生產都離不開水。可以這么說,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來自于水,以后假若沒有水的存在,那么生命也必然隨之消失。在古老的時代由于人口的較少,對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較少,造成的水資源污染也可以忽略不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自從工業革命之后的這段時間里,人們生活和生產用水的不斷增多,不僅造成了水資源利用的上升,也造成各種水資源浪費的嚴重。所以,在當今水資源日益匱乏且污染嚴重的新時期,水資源危機已成為制約世界上各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成為國家政策、經濟、技術上所面臨的主要話題和復雜難題。在傳統的統計工作中,人們普遍的人為水資源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但是經過多年的社會生產實踐表明,這種概念與看法是一種極端錯誤和品面的認識,也是自然接種最能夠為人們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一項。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要在工作中加大淡水資源研究力度,大力宣傳節約用水意識,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水資源浪費現象。

二、我國水資源現狀

眾所周知,水資源在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的同時也造成了水資源污染的日益嚴重。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和水資源匱乏,使得人均用水量日益緊缺,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又一項難題。

1、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水是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基礎所在,也是一切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命脈,更是人類生命影響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水資源的應用已成為社會生產的關鍵,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環節。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事情,有些地區已經成為了嚴重缺水現狀,同時這些地區的經濟與其他地方相比較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為了解決城市現有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多年以來,各個城市市委以及政府都將城市供水作為首要任務來抓,這種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環節了城市建設中水的影響與制約因素,也促使了城市經濟的順利持續發展。但是就目前世界整體性水資源分析,其中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缺陷,嚴重的制約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目前地球上水的總貯量約有13.9億km3,其中約97%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為人類利用,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我國,水資源就更為匱乏,我們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我們僅僅擁有世界百分之六的淡水資源水。人均水資源量與生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當前匱乏的水資源現狀下,水資源再度污染的現狀也極為嚴重。

在極度匱乏的水資源現狀下,我們人類還不知道珍惜,在對大自然肆意地索取著寶貴水資源的同時,又在盲目的破壞和污染著水資源,這是我們人類的悲哀,也更是我們作為一線的水質監測工作者應該振臂呼吁,啟蒙和喚醒人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多年來,來自于我們水質監測一線的水質污染數據顯示:人口數量的幾何增長、現代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城市垃圾、農村農藥噴灑等等,造成本來已是極少的淡水資源加劇短缺,無法為人所用。據統計,全國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國78條主要河流有54條遭污染。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標,比較嚴重的有:黃河、淮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3、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而造成我國水資源嚴重缺乏。在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主要從以下幾點詳細介紹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第一,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人們的生活用水不斷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業、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也在不斷增加。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嚴重不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需求;第二,水資源遭到嚴重污染,水質不斷下降。由于農業用藥和工業生產而造成的水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從而造成水資源的相對緊缺。由于工業生產的用水量劇增而大量開采地下水,從而導致地下水形成漏斗區,給海水倒灌提供了便利;第三,過度開采水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生產生活用水量,人們不斷開采水資源,從而破壞大量的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

三、解決水資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1.全社會都要樹立一種節水減排和防污治污的環保意識

居民應該從自身做起,既要有節水意識,也要把防污當作每日必省的生活常態。只有當全社會都樹立起了一種節約用水,降低排放的環保意識的時候,我們才會有可能重新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碧水藍天。對于一些有污水排放的重點企業,也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效益的追求上,應該具有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也要在治理排放上增加投入。作為國家管理的層面上,要在總體的高度搞好環保教育,力所能及地保證環保投入,在實際的行動中把治污當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2.針對農村水治理環節的薄弱,要切實加強農村水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就更要樹立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要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藥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藥。

3.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收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第3篇

關鍵詞:濕地保護 濕地資源 濕地管理 生態環境

遼寧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省東港市境內,東起中朝海域分界限,南鄰黃海,西與大連莊河接壤。整個濕地沿東港市境內的海岸線,從東向西呈帶狀分布,其地理坐標;東經120 °30'50”至124°4’56”,北緯39°47’27”至39°49’41”面積10.81萬公頃,地處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為華北和東北植物區系的交匯處。區內陸地,灘涂、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交匯過度,形成了包括蘆葦濕地、沼澤、湖澤、潮沼、潮沼及河口灣等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自然環境特殊,敏感,脆弱,濕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演變漫長而復雜。1987年經原東溝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5年晉升為省級,1997年被批準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

一、鴨綠江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主要類型及其動植物資源

1.鴨綠江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主要類型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主要為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其主要生態環境為蘆葦沼澤,堿灘鹽沼,(灘涂)和近海海域等類型。

1.1蘆葦沼澤是主要的生態環境類型(約0.61萬hm2),蘆葦群落中混有香蒲,菖蒲等濕生植物下部有堿蓬和海灘苔草。

蘆葦沼澤的土壤為沼澤土,地表積水除大氣降水外,還來自地表徑流和潮水的補給,按積水性質可分為淡水型,鹽水型和混合型。

1.2堿蓬鹽沼

分布于近河口和沿海岸的潮溝兩側,常形成連續數公里的堿蓬鹽沼的大群落。夏秋季節,宛如一望無限的紫紅色地毯,蔚為壯觀。

1.3潮灘鹽沼(灘涂)

潮灘鹽沼(灘涂)是周期性受潮水侵淹地帶,總面積約2.42萬hm2,土壤鹽分高,又有潮水侵淹,高等植物很難適應,只有固著附生在海潮上的硅澡群落。

1.4淺海海域水域面積約4.67萬hm2,水文條件優越,水產資源豐富。由于受境內十幾條河流源源不斷的輸入,近海海域營養鹽成分高,浮游生物廣泛。

2.鴨綠江口濱海濕地主要動植物資源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珍稀物種和生態環境,鴨綠江口濕地不但是水鳥遷途的重要停歇地,同時具有蓄水調洪,調解氣候和降解污染等多種功能。本區的物種資源比較豐富,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共計337種,高等植物有64棵,289種,其中野人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生動物中,有魚類88種,兩西類3種,鳥類44科240種底棲動物74種浮游動物54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白琵鷺等30種,中日侯鳥保護協會規定保護的227種候鳥種,保護區已發現有121種,占總數的55.3%,為東北亞重要的鳥類棲息的遷途停歇地。本區還擁有非常豐富的經濟動植物資源,年產蘆葦5萬噸,文哈,蟶等水產品9萬多噸。保護區的建立,為全球提供了一個永久性的海濱濕地生態環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

二、鴨綠江口濱海濕地現存在生態環境問題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由于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良好,水土資源,水產資源和蘆葦資源豐富,不斷受到人類的開發和利用,使該地區環境多樣性持續下降。

1.濕地面積急劇縮小

80年代以后,鴨綠江口地區開發速度加快,天然濕地被大面積開發為水田,蝦田,公路和工業用地以蘆葦和灘涂為例,80年代蘆葦面積為0.82萬hm2,1989年為0.64hm2,隨著東港市新經濟開發區建設,到2004年蘆葦面積僅為0.61萬hm2,減少了25.6%。灘涂面積1968年為3.28hm2,目前為2.42萬hm2,減少了26.2%,并有繼續減少的趨勢。

2.濕地生物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

濕地資源退化,由多種多樣的生境類型組成的自然濕地被改造為單一的稻田.蝦田后,導致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數量和種類明顯減少,同10年前相比,常見的種類如雁鴨類,丹頂鶴,大天鵝,鴛鴦等已很少見到。濕地內河流淡水資源逐年減少,海水倒灌現象時有發生。核心區蘆葦資源已出現明顯退化現象。

3.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地處鴨綠江入海口的下游,丹東市,東港市和岫巖縣的部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經鴨綠江和東港市境內的10余條河流,進入淺海水域中,嚴重地影響了濕地的水環境質量。

對淺海水域水質的評價結果表明,石油類已超過國家一級海水標準。據報道,1991年在該地區已出現過小范圍赤潮,1994年由于海水污染嚴重而造成了對蝦養殖,貝類養殖的嚴重減產。

4.近岸水域灘涂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

以對蝦養殖為例,由于缺少規劃,致使蝦池開局不合理,密度過大,使蝦池更新海水造成困難,導致了蝦池的富營養化和蝦池用水的惡性循環,使蝦病大面積爆發,影響了對蝦的產量。另一方面,由于蝦池密度過大,超過了近岸海域的水產能力,破壞了生態平衡,使蝦產量和質量下降。近岸海域經濟魚類和蟹類的捕撈強度過大,部分成魚、幼魚、成蟹、幼蟹,能蒱則蒱,能采則采,致使一些主要經濟魚類和蟹類大大減少甚至絕跡。這種掠奪式經營方式造成了水產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利用、保護原則與對策

1.濕地利用和保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整體性原則

濕地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系統和生態經濟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為了保證濕地開發和利用獲得最大,最優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堅持總體規劃和統一管理。濕地的每一項利用或保護工程都要充分考慮對整體系統可能構成的影響。

1.2復合性原則

濕地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級別結構的立體生態系統。根據復合型原則進行濕地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盡量多的生物種群按自己的生態位,代謝類型和種性去充分占領各種空間,以獲得對濕地個類生態資源最有效的利用,環境功能有效發揮。

1.3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是濕地最大的特點之一,表現在地貌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方面。根據系統論的原理,系統的組成機構越復雜,反饋回路也就越復雜,其冗余就越大,系統的穩定性就越大,即所謂的多樣性導致穩定性規律。因此,對濕地的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也應該堅持多樣性原則,維護其多樣性特點。

1.4協調性原則

濕地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信息網絡,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對別的子系統以至整個系統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某一具體項目的決策時,必須從協調性原則出發,充分考慮各因素間關系的協調性,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4篇

關鍵詞:鎳鉬礦;礦產資源;污染情況;預測

鎳、鉬是重要的戰略金屬,由于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成為先進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基體、主要成分或添加物,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等領域。鎳鉬礦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多金屬復雜礦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貴州遵義、湖南張家界、湖北的都昌、云南和浙江富陽等我國華南地區沉積型鎳、鉬、釩多金屬礦床及貴金屬礦化的主要成礦地帶。其中貴州遵義和湖南西北部的鎳鉬礦資源以其資源儲量大、鎳鉬及貴金屬品位高等特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湖南張家界的碳質頁巖高含量鎳和鉬是罕見的本土高檔的鉬的世界,雖然張家界地區的鎳鉬礦石中鎳鉬含量遠高于工業開采品位,但礦物中有機質含量高、嵌布粒度太細,脈石礦物以碳酸鹽、鉬酸鹽為主,加之成分復雜,雜質元素多,該礦是公認的難分離的礦。傳統的鎳鉬礦生產工藝設備技術比較落后,鎳鉬分離提取率不高,一直徘徊于60%~70%。

湖南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張家界地區批復了6家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的鎳鉬選礦項目,但由于環保設施設備配套或工藝技術等問題,到2012年投產的鎳鉬礦采選企業,沒有一家能夠達到環保“三同時”驗收的要求,對周邊環境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現基本處于停產整改中。統計數據顯示,各企業部分廢水僅經簡單處理后排放,達不到排放標準的要求,因此,重金屬污染物的治理已刻不容緩。在本文中,將從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慈利縣鉬鎳礦行業進行分析,不僅掌握礦區周圍環境狀況,同時找出制約鎳鉬發展的問題,提出鎳鉬礦產資源在慈利縣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 礦區的環境問題

慈利縣的鎳鉬礦產業正面臨著一個較為嚴峻的環境情況,據鎳鉬采礦業和加工業兩種生產模式,分析其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1.1 慈利縣鎳鉬礦山采礦污染

鎳鉬礦產行業的一個重要環境污染環節來自于采礦過程,一直以來多采用洞采技術污染具體體現為:(1)酸性廢水污染地表水,以及洞采破壞地下水系,由于礦山開采礦井和尾礦棄渣場均處于高山山腰,農居以及田土基本處于低山凹地,其地表水受污染嚴重影響了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2)礦山廢渣的堆置和采礦過程中地表剝離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破壞;③礦山廢渣還會因尾礦自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環境。以上各種原因,對礦區各村的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用水以及植被造成嚴重影響,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質量、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2 鎳鉬礦加工污染

鎳鉬礦在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氣、廢渣、廢水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2.1 廢氣

鎳鉬礦采選加工企業排放的廢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生產中排放的SO2、煙塵,以及有組織和無組織排放的氨氣。排放含SO2及氨的尾氣,使空氣中SO2及氨濃度升高,使作物生長受到影響,降低產量并降低產品質量,同時對周圍環境中的動物(包括人類)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脅。相關資料顯示,SO2的濃度達到0.5~10mg/L、氨氣濃度達到5mg/L時,蔬菜就會呈現受害癥狀。鎳鉬礦采選加工企業排放的廢氣可能出現鉛影響主要是慢性的積累影響,鉛在人體或動植物體內富集后,對其正常生長發育都將產生明顯影響。

1.2.2 廢水

礦體和礦渣中的有害重金屬,在洗礦等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直接排入周邊水體,造成污染,另外,通過淋溶進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源的污染。從企業廢水排放情況和鎳鉬礦開采加工區水環境質量上看,現企業所排放的廢水已經使周邊地表水及地下水鎘和鎳的超標。

1.2.3 廢渣

鎳鉬礦開采加工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有浸出渣、磷砷渣、脫硫渣、煤渣、粉塵以及水處理渣等。若不經妥善處置,會對周邊環境、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等造成污染。據隱患排查中監測,貯渣場附近土壤以及當地地表水因渣場滲濾未得到安全處理存在重金屬超標情況,威脅當地環境安全。

2 慈利縣鎳鉬礦區地表水環境容量

為全面了解慈利縣重金屬整治工作進展,促進鎳鉬礦產資源有序開發和利用,自2015年6月起,第三方監測機構將每月對縣重點區域水環境質量進行跟蹤監測。結果表明:舅入澧水河口等斷面的水質符合《地表水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標準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及特定項目標準限值,水質狀況總體優良,有一定的納污環境容量。結合水文資料及當地實際情況,地表水體重金屬環境容量采用零維模型計算公式(1):

M=31.536(CS-C0)?(Q+Qp) (1)

其中:M-水域納污能力,噸/年;CS-水質目標濃度值,毫克/升;C0-水域背景濃度值,毫克/升;Q-初始斷面入流流量,立方米/秒;Qp-廢污水排放流量,立方米/秒,本文涉及水域徑流量充沛,設為0。

結果表明:慈利縣鎳鉬礦企業納污水體主要污染物的環境容量為“一號片區”鎳0.946噸/年,鉛18.922噸/年,鉻21.76噸/年,砷22.801噸/年,鎘1.892噸/年;“二號片區”鎳7.096噸/年,鉛18.922噸/年,鉻21.76噸/年,砷23.415噸/年,鎘1.892噸/年。

3 慈利縣鎳鉬礦產資源發展規模的預測

鎳鉬礦開采是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結合污普查數據結果,慈利縣鎳鉬礦開采加工區重金屬廢水中排放量較大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的產污系數為是:鎳0.163克/噸、鉛0.0053克/噸、六價鉻0.003克/噸、砷0.046克/噸、鎘0.0035克/噸。據公式(2),由納污水體現狀環境容量計算得出鎳鉬礦生產規模。

其中:MP-鎳鉬產業生產規模,萬噸/年;Mi-重金屬i的環境容量,噸/年;Ki-鎳鉬產業生產過程中重金屬i的產污系數,克/噸。

經計算得出,依據水環境容量現狀的慈利縣鎳鉬礦生產規模為10.218萬噸/年,否則則會引起水環境問題。

結束語

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結論基于慈利縣的鎳鉬礦開采和加工業的現狀調查和數學模型用來預測產業發展的規模。

(1)鉬鎳的污染情況主要是由于礦山開采的污染和加工企業污染,廢

第5篇

我們的公共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時常會發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這既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也損壞了上海大都市的形象。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維護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我們生活的作用,樹立愛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讓他們從自身做起,更要讓他們去影響身邊的人,為提高上海的文明程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課是一堂實踐探究課,以大量的學生實踐探究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進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現狀的調查、資料的整理、為保護上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出謀劃策、在班級中交流展示小組的成果及活動的體會,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以及調查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人翁的意識,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這一實踐與探究內容主要采用了教師引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性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外實踐和課內整合相結合,完成了教材的活動目標和要求,深化了活動的主題。

第6篇

關鍵詞:室內設計;生態設計;生態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067-01

一、室內設計的現狀

1、現代室內裝飾中大量使用的材料,如涂料、油漆等都含有人工合成的化學材料,這里面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在使用中還會長時間散發出來,刺激性氣味污染室內空氣而且影響人的健康,而且我們的施工現狀是煙塵飛舞,秩序非常混亂。

2、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普遍存在著追求奢華的傾向,甚過分的追求浪費了大量珍貴裝修材料,過度消耗了資源和能源,對環境造成了的嚴重破壞,譬如,每年室內裝修消耗的成材木材占我國木材總消耗量的一半左右,這些都是我們將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3、在室內設計中只是單純的使用裝飾材料,從而忽視室內設計的技術內涵,如室內設計中自然光的運用,設計與自然通風的結合,綠色景觀在室內設計中的創造,生態建筑材料在室內設計中使用等等。

4、由于室內裝飾處在不斷地更新過程中,被拆除的建筑裝飾材料無法進行再生循環利用而被丟棄成為建筑垃圾,從而污染了環境。

二、“生態”的室內設計

以前,在人們的印象中,設計是建立在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和享受的基礎上的,人們只會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索取,建成的環境也大都缺乏人性,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但在問題逐漸暴露以及人類自我反省的延伸下,人們已經認識到設計已不單單是解決人自身問題,還必須顧及到自然環境,使人類的設計不僅能促進自身的發展,而且也能推動自然環境的改善和提高。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更是讓我國全面進入生態設計的時代,各個奧運場館的設計以及其他設施無不體現生態設計的思想。

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生態設計就應該處理好人、環境和自然的關系。設計要在創造舒適的人工環境的同時,又要保護好自然環境。生態設計應當表現可持續發展,它是遵循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效地把節能設計和在生產使用及處置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從自然資源的利用到生活垃圾的回收處理等,都應是生態設計的表達范圍。

三、將生態觀引入室內設計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居住的需求已經從生理層面提升到精神界面,人們更加強調無污染的“綠色設計”,開始關注節省能源的“生態設計”,把生態思想引人室內設計,擴展室內設計內涵,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室內環境直接影響到人的工作和生活,首先把生活其中的人放在首位,設計出更符合人性化的生活環境是設計師在新時代的重要目標。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里,尤其是在工作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的今天,人們更希望能夠在公共空間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關懷,在設計中突出以人為本永遠是室內設計的核心原則和發展方向。

在室內設計的同時也要重點考慮建筑的外部環境所起的效用,把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因素發揮到極致,外部的環境因素和其他建筑組成的環境,將會為室內設計提供多種多樣的可能性。室內外空間巧妙地融合為一體,人們既可身居室內又能賞室外之景,而且使室外自然之景成為室內活生生的圖畫。作為整個生態設計的組成部分,外部環境因素的利用將在未來的室內設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生態設計中,要協調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部分,自然的要素與人有一種內在的和諧關系。生態設計就是強調建筑內部的自然觀,強調親近自然,發揮自然因素的作用。理查德?羅杰斯說過:“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樂器如何捕捉音樂一樣,光需要可以使其展示的建筑。”通過引入自然光,不僅滿足室內的照明,還可以創造空間氛圍,這樣既可以減少人工照明,又能夠增強室內空間的自然感,加深人與自然的聯系。

我們不僅要考慮材料自身的環保性,確保材料不存在危害自然環境的成分,還要考慮材料的再生性,減少超標建材,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減少光污染和聲音污染等等這些都屬于生態設計的范疇。

四、結語

社會發展到今天,經濟和社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也是如此,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室內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盡可能地節省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引人室內設計,向建筑師和室內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考點,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領域。

第7篇

關鍵詞:小學科學;戶外教學;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3-0087-02

科學戶外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程序地指導學生在戶外(包括校園、社區、社會、野外等),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或社會環境資源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的科學活動必須跨出科學教室,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乃至所在城鎮的資源可以而且應該用作學生學習科學的活的實驗室。與發生在教室內的科學課堂教學相比,科學戶外教學對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更有不可低估的價值。從知識領域看,科學戶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印證科學課堂中的學習所得,拓寬科學知識和學習領域,增強對自然界的了解。從過程領域看,科學戶外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戶外探究技能和探究能力,進一步領悟科學探究方法。從情意領域看,科學戶外教學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家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興趣,在體驗自然之美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如敬畏自然、保護環境),促進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的養成,并增進師生和同伴之間的關系。綜觀小學科學教材,有許多適合開展戶外教學活動的單元和內容,比如三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動物》單元,三年級下冊的《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四年級上冊的《天氣》單元,四年級下冊的《新的生命》單元、《巖石和礦物》單元,五年級上冊的《生物與環境》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五年級下冊的《地球的運動》單元,六年級上冊的《形狀與結構》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單元,六年級下冊的《宇宙》單元、《環境和我們》單元,占小學科學教材32個學習單元中的40%以上。這些不同的科學教學內容,有的適合在田野、山林等自然環境中進行實地觀察、考察、探究,比如巖石和土壤的觀察、星空的觀察、水體和植被的考察等;有的適合在動物園、垃圾處理廠等社會公共場所中進行參觀、走訪、調查,比如參觀博物館和氣象站、調查訪問水處理的方法和生活垃圾的處理。科學戶外教學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其形式大致區分為以下五種。

一、欣賞自然之美

橙黃橘綠、層林盡染,絢麗的色彩展現著季節變化;蛙鳴悠揚、蟬歌嘹亮,幻化的聲音譜寫著生命的延續,自然界的事物或許都在以一種特定形式展現其獨特的美。孩子們可能領略過藍天的深邃、白云的飄逸、高山的峻拔、大海的澎湃,卻未必能關注發生在咫尺之間的自然變化,比如靜寂夜空中慢慢西墜的那彎明月、懸鈴木樹葉在秋風中逐漸凋零、紫茉莉花開時散發的淡淡幽香、梔子花上瓢蟲與蚜蟲之間的戰爭、墻角邊那支行進中的螞蟻大軍。或許,身陷各種課外培訓班的大多數孩子們的好奇心正隨著這些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自然現象而慢慢消逝。當季節變遷、生物變化、特殊天象來臨時,組織孩子進行近距離的野外游步、徒步旅行,甚至是登山、露營。在活動中,教師用“慢節奏”“慢鏡頭”來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動植物的生命活動、留意大自然中的種種變化。欣賞自然之美的科學戶外教學,旨在讓孩子通過體驗自然界的瑰麗和偉大來培養他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科學態度和情感,并喚回孩子們日漸逝去的好奇心。

二、參觀基礎設施

對孩子而言,參觀農場是一次令人驚奇的科學戶外活動。如果教師并不認識農場主人,也不必擔心,可以在報紙或互聯網上找一找他們的聯系方式。參觀活動可以考慮奶牛場,也可以是蔬菜種植基地、家禽飼養場、養豬場和林場。參觀農場能讓孩子了解小牛、小母牛和母牛之間的差異,觀察母牛產奶,看農場的設備,提一些諸如有關拖拉機怎樣工作的問題。如果孩子們參觀的是一個蔬菜種植基地,那么可以鼓勵孩子觀察農作物,并提出一些有關農作物如何生長的問題。除此之外,資源回收站、垃圾填埋場、自來水廠或污水處理廠等存在于周邊的那些工農業基礎設施也可以成為孩子們科學戶外學習的場所。通過參觀基礎設施,參與其中的某些實際操作過程,孩子們可以了解現實的社會運作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三、訪問社科機構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發現我們周圍有許多社會機構和科學機構都為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作了充分準備,比如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氣象館、天文臺、科技館等。在動物園里,教師利用猜謎游戲幫助孩子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為什么海豹會有鰭狀肢”“為什么蛇的體色要變成與周圍環境相同的顏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了解這些問題的復雜答案。如今的博物館無論在場景布置還是參與式項目設計上都很受孩子的喜歡,在博物館里,孩子們可以拉動一下杠桿、按動一下開關、輕撫一下動物、做一下實驗。許多博物館會提供科學放映廳,它能讓參觀者在巨大的屏幕前欣賞生活在濕地中的鳥獸如何獵食、如何偽裝的主題電影。這些社科機構中的絕大多數,都會有系統主題式的展示,可能是圖片、模型、實物或者可動手操作的設施,使得科學課堂學習變得具體化,以加深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因此,邀請社科機構的專業人員參與戶外科學教學活動,也是一種十分必要的做法,因為他們可以讓孩子們順利地看懂那些深奧的專業術語、了解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愉快地完成某項操作活動。另外,帶領孩子們拜訪藥劑師、化學家、工程師或實驗技術人員,可以讓孩子了解許多科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拜訪之前,要先引導孩子了解這些工作,這樣他們就能在拜訪期間提出一些好的問題。

四、調查環境現狀

眾所周知,人們的生活乃至生存都離不開周圍的環境,諸如學校門前緩緩流淌的小河、附近森林公園里生長的各種各樣的生物、小區旁邊人頭攢動的菜市場。對于小學生而言,從事一些簡單的環境現狀調查,用感官甚至借助器材來細心觀察和探索周圍環境中存在的諸多信息,發現其中的某些現象或問題,不僅能幫助孩子將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時有助于培養孩子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科學態度。環境現狀的調查主要以實地考察為主,可分為自然環境現狀的調查和人文環境現狀的調查兩種。植被分布調查是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環境調查活動。一般情況下,教師從指導孩子們開展相對簡單的校園喬木植被分布調查開始,逐漸擴展到對小區喬木植被的分布調查,以及喬灌木植被的分布調查,最后有可能發展到以學生社團活動為形式的森林公園植被分布的長周期調查。另外,附近河流的水質狀況調查、土壤狀況調查、巖石狀況考察等也時常被教師作為自然環境調查的重要內容。在學習了《保護聽力》一課之后,有些教師會引導孩子們從事生活區周圍的噪聲污染調查;看到報紙上有關塑料袋使用狀況的報道后,有些教師引導孩子們開展了“不同購物場所塑料袋使用現狀調查”活動……諸如此類的調查活動,可以納入到人文環境現狀調查的范疇。活動結束后,除了展示孩子們的調查成果,交流探索的感受和感想,還可以繼續開展一些相關的環保體驗活動,比如環保宣傳活動、環保志愿者行動、科學志愿者行動等等。

五、探尋歷史變遷

孩子們時常會從家長的口中了解到周圍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變化對他們的影響。比如,聽爺爺訴說他在運河里游泳摸魚的快樂時光、聽爸爸講述運河曾經水質渾濁臭不可聞的糟糕場面。以歷史的眼光看待社區人們的遷移、環境的改變、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或者大自然本身的時空變化,對于孩子來說,這些任務確實是比較困難的,然而這種科學歷史觀的從小培養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些活動往往會告訴孩子,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所作所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長期之后才會產生效果的。孩子們在從事探尋歷史變遷的戶外科學學習時,大多運用分工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比如一部分孩子去調查自然環境或人文環境的現狀、一部分孩子去訪問相關人士以了解這些環境在過去幾年或幾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狀況、可能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利用互聯網來收集這些環境在現在或過去的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偉強.戶外教育課程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0,(12):16-18.

[3]謝鴻儒.戶外教學初探[EB/OL].,2009-05-22.

[4]李昆山.戶外環境教學理念之突破與實踐[EB/OL].,2009-06-08.

[5]劉世和.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EB/OL].http://tmue.edu.tw/~envir2/students/9103-1.pdf.2006-0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遂溪县| 托克托县| 青海省| 砚山县| 大冶市| 同心县| 新乡县| 海口市| 南江县| 南康市| 正镶白旗| 洛阳市| 隆德县| 河池市| 区。| 房山区| 且末县| 内丘县| 西乌珠穆沁旗| 洪洞县| 鹤岗市| 乌海市| 鄂托克旗| 泊头市| 高唐县| 卢氏县| 白河县| 安丘市| 长汀县| 阳新县| 景泰县| 祁东县| 霍邱县| 双辽市| 高唐县| 综艺| 清徐县| 龙口市| 古浪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