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網絡規劃流程范文

時間:2023-09-10 14:40:41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規劃流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網絡規劃流程

第1篇

關鍵詞:ODN 規劃 目標 原則

中圖分類號:TN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11-0000-00

ODN網絡規劃是FTTH建設非常關鍵的一步,ODN光纜網絡是面向所有客戶群和業務網絡的基礎網絡,直接或間接使用光纜承載業務的客戶群都可以認為是ODN光纜的用戶。對于不同的用戶,因為采用的組網技術和對網絡安全性要求不同,對光纜結構的要求和纖芯數量的需求也有較大差異。

1 ODN光纜網規劃的目標

ODN光纜網的布局和結構,應在滿足全業務需求的前提下,保證整體網絡建設成本最優。在以FTTH接入模式為網絡發展目標的趨勢下,ODN光纜網承載的主體將從政企客戶轉向家庭客戶,OLT節點的布局會極大的影響網絡建設成本。

FTTH網絡整體建設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局房建設成本和光纜建設成本。簡單來說,OLT節點越多,局房的建設投資越高;但同時光纜長度越短,光纜投資越少。也就是說,對于由局房建設成本和光纜建設成本兩個隨機變量組成的函數來說,存在這么一個極值點,使得函數的值最小。從實際上來看,對于條件一定的規劃區來講,理論上會存在一個最優的OLT布局方案,可使整體的建設成本最低[1]。

同樣的,因為存在物理上的匯聚功能和光節點投資,在一定的用戶分布情況下,配線光節點的設置也存在一個最優方案,使得配線光纜、引入光纜和配線設施的總投資最低。

2 ODN光纜網規劃總體流程和原則

ODN光纜網實際上由光節點和光纜構成,光節點的設置直接與用戶分布相關,光纜路由和結構則與光節點的位置直接關聯。因此,在進行接入光纜規劃時,應首先確定光節點的位置和分布,再根據光節點的規劃確定光纜路由的纖芯配置。

2.1 OLT節點規劃

OLT節點的設置應根據覆蓋區域內的用戶密度,按照建設成本最低的覆蓋半徑來規劃服務區內的OLT節點數量以及單個OLT覆蓋的范圍。OLT位置的選擇要滿足如下原則:目前大部分設備廠家的OLT的交換能力已經達到了A類匯聚交換機的能力,因此應該將OLT定位在IP城域網的匯聚層,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則來設置OLT。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集中設置OLT。在市區,每個OLT的最終覆蓋半徑應按2-4公里考慮,終局容量按2-5萬考慮,在網格化規劃和街坊配線的原則下,一個OLT覆蓋的街坊數一般為4-16個。對于用戶密度較低的鄉鎮區域,每個OLT的終局用戶數應不低于5000用戶。OLT節點機房在光纜網上的層次應在IP城域網的骨干光纜節點之下而在ODN網絡的主干光節點之上(至少不能低于主干光節點)。

2.2配線光節點規劃

配線光節點的表現形式為光纜交接箱或ODF架,對于在室外設置配線光節點,可以選擇光纜交接箱的形式,對于配線光節點的用戶密度中心附近有現成機房的情況,可以選擇安裝ODF架的方式。配線光纜在網絡拓撲上適宜采用樹形結構,在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與主干光節點組環。

2.3主干光節點設置和組網要求

主干光節點在網絡中的作用是對下層網絡提供接入,對上層網絡而言是提供光纜的匯聚。一般情況下一個主干光節點收斂6-10個配線光節點,主干光節點適合選擇光交界間或大容量光交接箱的形式。對于已有主干光纜環覆蓋的地方,新增的主干光纜適宜采用樹形結構,環上光纖逐步遞減[2]。如圖1所示。

2.4 ODN的分光方式

FTTH的ODN網絡的分光方式可以分為一級分光和二級分光,其中一級分光又可以分為一級集中分光和一級分散分光。一級集中分光,一般將分光器集中安裝在園區交接箱(免跳接光纜交接箱)中,在樓宇的樓道內采用光纜分纖箱來實現光纜到每個用戶的分纖。二級分光具有分光靈活,擴容方便,對環境變化適應性強等優點,適合在用戶不確定的區域和外部環境經常發生變化的區域采用,如城中村,鄉鎮,別墅區,擬拆遷區域等。

分光方式的選擇及分光器的設置對ODN的建設成本及維護難度均有較大影響,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分光方式的總體原則,在設計施工中根據總體原則靈活選擇。一般來講,新建小區適合采用一級分光,因為在新建小區用戶需求比較確定,網絡施工完成后一般輕易不會發生改變。對于城中村和城市老小區,由于用戶需求不確定,網絡線路在以后很可能會發生遷改,為了提高網絡的靈活性,以適應這種用戶需求和網絡結構的不確定性,對于這種場景適宜采用二級分光的方式。

FTTH場景下ODN網絡的規劃是在ODN網絡規劃數學模型的指導下,結合現網情況和現場情況,因地制宜,不斷尋求最佳規劃結果的過程。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頻率規劃;天線增強;干擾抑制;容量規劃;參數規劃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3-0212-02

1網絡規劃的流程

1.1 覆蓋規劃

1) TD-LTE覆蓋能力與設備性能系統帶寬,小區的用戶數,天線模式,調度算法,邊緣用戶所分配到的RB數,小區間干擾協調算法,多天線技術選取有很大的關系;

2) 室外覆蓋的策略,可以采用雙流波束賦形技術,它是TD-LTE的多天線增強型技術,是TD-LTE建網的主流技術,結合了智能天線波束賦形技術與MIMO空間復用技術,大大的提升了吞吐量,提升了覆蓋半徑,有效的降低了小區間的干擾;

3) 室內分布系統的策略,一是針對現有的室內分布系統采用單纜分布實現MIMO方案。可以將TD-LTE的一個通道與原系統末端合路,并單獨增加一個LTE通道,原來的天線更換為現在的雙極化吸頂天線,就可以實現單用戶的MIMO,工程施工量相對較小。因此,雙極化吸頂天線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系統的性能,需嚴格控制天線質量和各種參數值。

二是采用上下行分纜實現MIMO方案。將TD-LTE MIMO兩個通道信號分別與分纜方式的室分系統的Tx與Rx進行末端合路,構成單用戶MIMO模式。該方案無需對原室內分布系統進行任何改動,成本相對較低;

4) 覆蓋規劃的方法,一是鏈路預算,主要考慮系統資源配置,包括載波帶寬時隙配比,天線類型,邊緣MCS,信道接收機解調門限和干擾余量等,通過對系統中前反向信號傳播途徑中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考察,對系統的覆蓋能力進行估計,獲得保持一定通信質量下鏈路所允許的最大傳播損耗。二是RS信號進行覆蓋性能預測;三是上下行控制信道的覆蓋性能進行預測;四是根據使用的區域邊緣業務速率,評定有效的覆蓋范圍。

室外覆蓋的估算過程,上行下分別進行計算,先計算發端EIRP,接著計算收端天線入口所需要的最低接收電平,兩者相減(考慮相應的余量)得到路徑損耗,再根據傳播模型計算成本出相應的上、下行小區半徑;比較上下行半徑,取較小值作為實際小區的半徑(鏈路預算完成)根據小區半徑計算站點覆蓋面積。所需站點數=規劃目標區域面積/單基站覆蓋面積。下圖說明了三種形式的站的覆蓋面積。

室內覆蓋鏈路預算分成無線傳播部分和有線分布系統兩部分。室內覆蓋邊緣場強的確定需要同時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邊緣場強應滿足連續覆蓋業務的最小接收信號強度(需要考慮所承載業務的接收靈敏度、不同場景的慢衰落余量、干擾余量、人體損耗等因素),另一方面應大于室外信號在室內的覆蓋強度,即:設計余量,其典型經驗值為5~8dB(不同的場景要求會有差異,比如辦公樓、酒店余量可以適當取大一些,相反停車場可以適當小一些)。

目前室內傳播模型應用較廣的有:Keenan-Motley模型和ITU-RP.1238室內傳播模型,我們使用ITU-R P.1238室內傳播模型,公式為:

其中,f頻率MHZ,d移動臺與發射機間的距離,穿透損耗系數,慢衰落余量。

室內覆蓋系統有線部分的分布損耗是指從信號源到天線輸入端的損耗,包括饋纜傳輸損耗、功分器耦合器的分配損耗和介質損耗(插入損耗)三部分;

5) 覆蓋規劃的要點是傳播模型校正。不同頻段傳播校正結果差異主要體現在傳播模型的K1參數上,其中GSM900比TD1880頻段路損均值低12dB左右,比TD-LTE2.6路損均值低16.77dB左右。另外,高頻段的信號波動性大于低頻信號。針對不同城市,典型的地物地貌,必須進行專項的傳播模型校正,確保覆蓋規劃的精準性。

1.2 容量規劃

1)系統容量規劃的方法,系統仿真和實測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得到小區吞吐量和小區邊緣吞吐量;

2) TD-LTE容量規劃,是在一定網絡負載條件下,對網絡承載能力的規劃,重點在于網絡仿真。 網絡仿真整體的流程和TD-SCDMA規劃仿真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仿真的實現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其中核心區別是各種業務速率、調制方式并不固定,都需要基于用戶分布和用戶信道實際狀況進行調度,以獲得網絡容量的實際情況。所以TD-LTE容量規劃必須通過仿真獲得。

1.3參數規劃

1) 頻率規劃核心思想是頻率復用。頻率復用距離以內的小區使用不同頻點,避免同頻干擾;頻率復用距離以外的小區可使用相同頻點,提高頻譜效率。

同頻組網的特點是頻率利用率高,小區間的干擾強,邊緣性能差,干擾抑制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我們要做好干擾抑制,具體的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方法:干擾隨機化通過比如加擾、交織,跳頻、擴頻、動態調度等方式,使系統在時間和頻率兩個維度的干擾平均化;干擾消除利用干擾的有色特性,對干擾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即:通過UE的多個天線對空間有色干擾進行抑制,波束成形是一種,在空間維度,通過估計干擾的空間譜特性,進行多天線抗干擾合并;在頻率維度,通過估計干擾的頻譜特性,優化均衡參數,進行單天線抑制如:IRC;干擾協調對小區邊緣可用的時頻資源作一定的限制,正交化或半正交化,是一種主動的控制干擾技術,理想的協調,分配正交的資源,但這種資源通常有限;非理想的協調,控制干擾的功率,降低干擾,如:SFR。

異頻組網的特點是頻率利用率低,但是干擾比較弱,邊緣性能很好,干擾抑制也比較容易,因此也是備受青睞的。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需要合理的進行頻率規劃,確保網絡的干擾最小,同樣由于頻帶資源受限,也要做好干擾控制與頻帶使用的平衡問題。

下圖是兩種組網的簡單拓撲結構圖,相同的顏色表示相同頻率,反之不同;

2) 碼資源規劃主要是對物理小區ID進行規劃。PCI(Physical Cell ID),即物理小區ID,是TD-LTE系統中小區的標識。PCI和RS的位置有一定的映射關系:

相同PCI的小區,其RS位置一定相同,在同頻情況下會產生干擾, PCI不同,也不一定能完全保證RS位置不同,在同頻的情況下,如果單天線端口兩個小區PCI 模6相等或兩天線端口兩個小區PCI 模3相等,這兩個小區之間的RS位置也是相同的,同樣會產生嚴重的干擾,導致SNR急劇下降;

3) 鄰區規劃,保證在小區服務邊界的終端能及時切換到信號最佳的鄰小區,以保證通信質量和整個網絡性能;

4)TD-LTE參數規劃原則

TD-LTE網絡中, PCI規劃要結合頻率、RS位置、小區關系統一考慮,才能取得合理的結果,物理小區標識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不沖突原則:保證同頻鄰小區之間的PCI不同;

不混淆原則:保證某個小區的同頻鄰小區PCI值不相等,并盡量選擇干擾最優的PCI值,即PCI值模3和模6不相等;最優化原則:保證同PCI的小區具有足夠的復用距離,并在同頻鄰小區之間選擇干擾最優的PCI值;為避免出現未來網絡擴容引起PCI沖突問題,應適當預留物理小區標識資源。當然針對不同生產廠家的設備,也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確定的。

2 TD-LTE規劃的關鍵問題

TD-LTE網絡規劃指標體系是決定網絡建設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結合LTE技術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指標。TD-LTE規劃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覆蓋和容量兩大類指標,覆蓋指標除關注場強指標RSRP外還應重點關注信干噪比RS-SINR指標,容量指標應重點關注邊緣用戶速率以及小區平均吞吐量指標。中國移動TDD頻率規劃方案仍存在變數,不同頻率配置的組網方案直接關系到網絡的實際性能。TD-LTE天饋系統的建設存在挑戰,對網絡布局、業務性能等都存在較大影響。從TD-SCDMA的升級演進可實現快速部署LTE網絡,是需要重點驗證的一個技術方案。

3 結論與展望

隨著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以及LTE技術的逐漸成熟,國內外運營商紛紛開始考慮向4G網絡演進,一方面是借助LTE帶寬優勢緩解網絡壓力;另一方面是實現技術和市場領先。TD-LTE是中國移動的未來,要堅持TDD/FDD融合的發展方向,將主要承載高速數據業務,并具備承載話音業務功能。隨著OFDM技術,MIMO技術,干擾抑制技術和調度技術的完善,LTE真正走向大眾已是近在咫尺了。

參考文獻

[1]吳偉陵.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11.

[2]孫雨彤.WCDMA無線網絡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2.

[3]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移動TD-LTE組網技術交流,2011-2-27.

第3篇

本文分析了某IP城域網的流量特點,指出根據流量特點在網絡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IP城域網 流量 網絡規劃

隨著寬帶用戶的穩步發展,以及各種高帶寬應用的不斷普及,網絡流量對網絡帶寬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因此,了解用戶、流量、網絡中繼帶寬之間的一些關系,對網絡規劃和優化工作是很有幫助的。本文就此問題談一下長沙電信城域網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1 IP城域網網絡結構

1.1 核心層

長沙城域網出口為兩個CRS集群,BAS和SR設備通過2條10G鏈路分別上行至兩集群,如圖1。

1.2 接入層

目前長沙IP城域網接入設備直掛BAS無級聯:寬帶業務和IPTV業務通過1條或多條中繼上行至BAS;語音業務通過1條中繼上行至SR;靜態IP專線通過1條或多條中繼上行SR。

根據圖1網絡結構,網絡規劃和優化時對網絡流量和帶寬主要考慮:

(1)城域網出口帶寬與用戶流量

(2)業務控制層(BAS\SR)至城域網出口(CR)中繼帶寬流量

(3)接入設備上行至業務控制層(BAS\SR)中繼帶寬流量。

2 城域網用戶分類

如表1所示。

3 用戶流量特點

下面我們分析某典型BAS的流量特點:

2.1 每日流量高峰在22:00左右

如圖2所示。

2.2 每周流量高峰在星期六、日

如圖3所示。

2.3 忙時流量、用戶數,平均用戶流量特點:(22:00左右采集)

BAS上行端口用戶與流量分析:

設備上行端口總流量:

GigabitEthernet4/0/0 current state : UP

Last 300 seconds input rate: 6586890632 bits/sec, 959749 packets/sec

Last 300 seconds output rate: 3751226328 bits/sec, 824886 packets/sec

GigabitEthernet7/0/0 current state : UP

Last 300 seconds input rate: 7155660008 bits/sec, 1009794 packets/sec

Last 300 seconds output rate: 3424102328 bits/sec, 777951 packets/sec

總下行流量為:13742 M

總上行流量為:7151 M

設備用戶數:

dis access-user

Domain-name Online-user

cs-pppoe : 30262

vod : 3520

mvod : 2151

即撥號用戶30262,IPTV用戶數5671,總計35933

平均每用戶流量:

下行:0.382M

上行:0.199M

第4篇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客流特征;客流強度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speed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some cities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network operation stage in China,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Nanjing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 flow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ail transit,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rther grasp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assenger flow and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nsity of passenger flow of urban rail transit passenger traffic under network conditions.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 flow; intensity of passenger flow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截止2016年末,中國大陸地區共有28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共計112條線路,運營線路總長度達3 778.8公里(如圖1所示)。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速度的加快,我國部分城市已進入網絡化運營階段,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因此,總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進程中的客流特征,對于今后進一步把握客流發展趨勢、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網絡化條件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在時間、空間及客運強度三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征。

1 網絡化條件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時間特征分析

1.1 日客流變化分析

日客流量變化規律是指一個晝夜循環內的運營時間內,不同時間段內網絡客流量變化情況。對國內北京、西安等大量數據對比分析可知,路網客流量呈現明顯雙峰突變情況,客流在峰值處集中突發增長,峰值時段客流量明顯高于其它時段客流量,表現出明顯的早、晚高峰突變,其中一般線路早高峰時段為7:00~9:00,晚高峰時段為17:00~19:00。對東京、首爾城市軌道交通典型線路各年度日均客流變化情況分析,可以發現,位于建成區范圍的軌道交通線路將遵循“客流追隨型”成長的一般規律;而位于新開發區域的軌道交通線路將遵循“客流引導型”成長的一般規律[1-2]。

1.2 周客流變化分析

周客流量變化規律是指一周內各工作日客流量變化情況。

在工作日,絕大部分居民需要上下班、上下學,居民在這兩個時間段集中出行,使客流急劇增加,線路及網絡客流量發生突變形成峰值。在非工作日,城市軌道交通吸引的上下班、上下學客流明顯少,不會出現由于上下班、上下學引起的兩次客流集中現象。由圖2可以看出,大部分線網均呈現工作日客流量明顯高于非工作日客流特征,但機場線因其特殊性,工作日與非工作日客流變化較小,呈平穩波動。

1.3 月客流變化分析

城市軌道交通月客流量變化分析主要是指對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內各線網各月客流量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只是初步形成,網絡吸引的客流量呈現快速增加的態勢。而像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已成規模,本文以北京市部分線網月客流為例進行分析。

由圖3、圖4可以看出,年初各條線網客流量均會呈現出明顯下降的特點,而后月客流量處于平緩波動,在7月又有明顯上漲趨勢。從2013~2015年各線網同月份數據對比來看,客流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2 網絡化條件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空g特征分析

在空間分布上,主要分析路網中各線路客流特征、高峰斷面客流特征及進出站客流特征。

2.1 線網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在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中,由于各線路的網絡結構位置、輻射范圍、沿線交通走廊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線路的客流量不同,甚至差異很大,網絡客流分布呈現不均衡狀態,以北京市為例進行分析。截至2016年12月31日,北京地鐵共有19條運營線路(包括18條地鐵線路和1條機場軌道),組成覆蓋北京市11個市轄區,擁有345座運營車站(換乘車站重復計算,不重復計算換乘車站則為288座車站)、總長574千米運營線路的軌道交通系統[3](如表1、圖5所示)。

從圖6中2014年北京市軌道交通部分線網全日客流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1)穿越城市中心區域的線路客流量明顯高于郊區線路客流量,如1、5、6號線;(2)在路網中,與中心區線網相連接的線路客流量明顯高于未連接線網的線路客流量,如未連接中心區線網的八通線、房山線等;(3)特殊用途線路(如機場線)客流量較小[1];(4)路網中的環形線路全日客流量高于大部分放射線,如線網中的2、10號環形線路。主要由于環線連接路網中的各個放射線,且環線通過城市主要活動區域,通達性較好,為乘客換乘提供便利,因此環線承擔客流量較高。

2.2 斷面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斷面客流量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沿同一方向通過軌道交通線路某斷面的乘客數量,即通過該斷面所在區間的客流量,分為上行斷面客流量和下行斷面客流量。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進程中,隨著新線的開通,可能導致路網中原有線路斷面客流分布形態、最大斷面客流量的變化。而實際影響高峰小時最大斷面客流量對應的是其高峰小時系數。

通過剖析東京、大阪、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高峰小時最大客流斷面高峰系數:(1)東京、大阪城市軌道交通近階段系數值基本在20%~35%,部分線路曾經超過40%;上海系數值基本在20%~24%,相對較小,仍應處于增長狀態中;(2)連接多個商業中心的線路系數值較小,其非高峰時期的商務客流量較大;(3)斷面前有連接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的系數值較小,斷面前的換乘站從一定程度上可能改變斷面客流;(4)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密度較小處斷面系數值較大,在線網基本構成后有所緩解;(5)位于進入市中心第一個換乘點的斷面系數值較大,高峰時在此斷面聚集了大量的客流;(6)線路延伸、環線貫通,高峰時段列車及全日列車運行調整,可能改變系數值[4]。

由此可見,網絡化進程中,斷面客流會隨著線網規模的擴大而增加,而后趨于穩定,且路網中換乘車站的增加會改變線網斷面客流分布形態。

2.3 進出站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線網中各車站進出站客流量與車站性質、車站所處區位及時間等因素有關。在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進程中,線網中各站日均進站量尤其是早晚高峰進站量通常會有所增加,但高峰小時進站量占全日進站量的比例會發生變化,且早晚高峰變化規律并不相同[5]。

車站性質的不同會導致進出站客流分布的不同,如可以將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中車站劃分為六種類型,主要包括居住區車站、辦公區車站、居住辦公組團車站、商業區車站、站場區車站、樞紐區車站[1]。由于車站用地類型不同,進站客流的規模和時間分布,特別是工作日與周末的客流特征存在較大差異,商業及文體景區類、對外樞紐類、高校類等車站周末進站量高于工作日,且決定車站規模的進站客流最大時段并非全部發生于工作日[1,6]。

以北京為例,4號線進、出站客流量較大的站點有中關村、動物園、西直門及北京南站,與站點周邊地區承載的用地功能有關系。例如,中關村及動物園的商業客流量較大,西直門及北京南站的樞紐功能使其往返于城區與郊區的客流量或長途客流量較大[7]。

同一線路上車站所處區位的不同,各車站進出站客流峰值時間點會有較大差異。北京地鐵1號線為例,車站的早高峰時間隨區位有所不同,如四環以內高峰時間為8:00~9:00,四環至五環高峰時間為7:00~8:30,五環外為7:00~8:00;四環以內在高峰前的1h產生客流激增的現象,并隨著高峰小時結束而迅速下降到某一恒定的客流量范圍直至晚高峰開始。四環以外,客流變化相對平緩;晚高峰中,高峰客流峰值明顯小于早高峰,高峰時間延長。而5號線客流總體狀態呈雙峰型,具有明顯的潮汐現象[8]。

從車站性質、區位等進行分析,不同性質、不同區位的車站進出站客流早晚高峰規律不同,商業性、樞紐性車站非工作日客流量較大,而辦公區車站工作日客流較大;總體來說,通勤客流對高峰時段的影響最大。

3 網絡化條件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強度特征分析

客流是指單位時間內,軌道交通線路上一定方向(上行或下行)的乘客流動人數。它指明了乘客的數量和所對應乘客移動的方向[9]。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強度是指軌道交通網絡或線路每公里每H平均承擔的客運量,是反映軌道交通線網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10]。

K=P/L

第5篇

Process Project Management for The Course of Data Network Planning

ZHAO Wei

(Shen Zh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45, China)

Abstract: Project-based teaching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The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further promotes the project teaching by performing process-managed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operation mode of the enterprise. The article fully defines the role func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ject running, and tries to correspond with the role function of the enterprise project. The three-layer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key process points is proposed to ensure that each project in the course is controlled and exported according to the fixed process criterion. The program is tested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s high, the implement ability is strong,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mprove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cess project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key process points; definition of work role

1 引言

?槭視ι鉦誆?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圳技師學院在總結“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課程改革”基礎上,對所有專業進一步深化“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是“項目課程”的深化與發展、傳承與提高。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要體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育人合一、能力培養和就業創業對接合一”。

本文以職業教育院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網絡規劃與設計》課程為教學改革目標,合理選取以深圳技師學院校園網絡的規劃與設計為依托項目,定義教學項目的項目流程,實施項目的流程化管理,引入企業管理對項目的三級評審制度,結合企業的職業角色定義學生的角色的職能,引導學生輸出有質量的網規課程報告。

2 流程化管理項目

流程化管理是指以流程為主線的管理方法。強調以流程為目標,以流程為導向來設計項目化課程。在公司化運作過程中,完成項目一定是以規范的項目運作流程來實現的。所有的項目分解工作都在流程描述的范疇之內。以此為借鑒,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在項目式教學模式下,《網絡規劃與設計》課程中選取的項目,以流程化管理的方式,提煉出流程的每個階段對應網絡規劃與設計需要完成的分解任務。

考慮到網絡系統的生命周期,一個網絡系統從構思開始,到最后被淘汰的過程,這個周期至少應該包括網絡系統的構思和計劃、分析和設計、運行和維護的過程。網絡設計的五階段周期是較為常見的劃分方式:需求規范、通信規范、邏輯網絡設計、物理網絡設計、實施階段。考慮到網絡規劃與設計課程選取的項目多是中等規模的網絡,考慮到現實情況下應用范圍較廣的中小企業網絡建設,因此這里設計的項目流程是以五階段的工作內容為模型,詳見圖1。

在“項目立項”啟動項目后,五個主要業務流程環節中,每個業務環節都必須依據上一階段的成果作為本階段的工作,并形成本階段的工作成果,作為下一個環節的工作依據。這就形成了項目的流程化管理。在這五階段流程中,各個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在這里做個描述:

(1) 需求/通信規范分析:是計算機網絡設計過程中最關鍵的起步,確定項目需求,包括商業、用戶、應用、計算機平臺、網絡等需求分析,完成通信規范的分析;

(2) 網絡結構設計:通過分析網絡的各類資源,選取網絡系統的層次結構,完成網絡拓撲圖的概要設計;

(3) 邏輯網絡設計:完成網絡技術的評價及選擇,確定網絡資源――IP地址與路由的分配,確定網絡的安全管理方案,完成網絡拓撲圖的詳細設計;

(4) 設備選型:根據詳細的網絡拓撲圖,完成網絡設備的合理選型,輸出網絡設備清單;

(5) 網絡實施工程設計:完成網絡的施工工程設計,包括工程的物理結構設計,完成相關技術參數的配置方案設計。

上述五階段的流程滿足大部分網絡規劃與設計的項目工作范疇,當然有些項目會有側重點不同的規范要求,可根據項目本身對流程進行細化和擴展。本流程是基于中型企業為和校園網局域網的規劃與設計而定義的。每個項目結束的標志是設計文檔的歸檔化。

3 合理的工作角色設計

項目流程要被順利的執行,需要合理設計項目組內的學生工作分工。流程與參與項目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規范《網絡規劃與設計》中的項目角色與職能非常重要。

在網絡規劃與設計項目中,力求按照企業工程師的職責定義學生的工作角色,這里概要地定義了角色在項目組中的職責:

(1) “項目組長”角色:能夠按照項目流程管理好項目的運作,制定工作計劃,督促各模塊的工作輸出,整合工作文檔,并通過關鍵點的審核保證項目的輸出質量;

(2) “產品技術”人員的技能:能夠掌握主流網絡技術,理解計算機網絡的通信原理;理解網絡設備的工作原理;

(3) “產品市場”人員的技能:能夠掌握主流網絡設備的產品系列,能夠比較主流設備廠商的產品優缺點;

(4) “產品售后”人員的技能:能夠掌握主流設備廠商之間的互聯互通的約束條件,熟悉至少一家主流廠商的產品配置方案;

(5) “行政”人員的技能:熟練掌握文檔的編輯技巧和文檔的整合技巧,熟練使用繪圖軟件制作網絡拓撲圖,以及工程施工圖。

為保證項目小組的成功組建,在課程初始階段,教師要參與其中,了解學生的特點,合理分配學生資源,使項目角色的職能可以在小組內部得以順利運轉,充分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

以流程4《設備的選型》階段為例,該流程的各個角色的工作職責如圖2《設備選型》階段的各角色工作范疇。

(1) 項目組長負責設備選型的工作分工,輸出工作計劃安排;

(2) 產品經理負責設備的技術方案的制定;

(3) 市場經理負責同類型設備的產品報價的對比;

(4) 售后服務經理負責設備提供的服務等級的選擇;

(5) 行政人員負責項目匯報文檔的整理,報價表的整理及產品清單的輸出。

項目組最終在設備選型階段輸出設備選型的方案報告。

4 關鍵流程點的項目評審機制

為保證學生項目組能夠輸出一份有競爭力的網絡規劃與設計方案,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按照流程端到端的管理,課程設計了三層評審架構。在項目的關鍵流程點執行三層評審,明確了小組內的評審,班級的綜合評審,和教師的決策評審環節。如圖3網絡規劃與設計的關鍵流程點的三層評審機制所示。

針對每個項目,項目組在關鍵流程點需要輸出《需求分析報告》,《網絡拓撲圖報告》,《邏輯網絡的規劃報告》,《設備選型報告》,《網絡施工方案設計報告》。

關鍵流程點的評審機制是保證每個網絡規劃與設計項目成功的有效手段,是有效進行項目風險管理的方法。三層評審機制各層的工作評審范疇側重點不一樣:

(1) 學生小組內的評審:組長對報告的完整性進行審核,項目負責人檢查各個模塊的工作完整性,做到模塊分工合理,報告要點不遺漏。

(2) 班級的評審:做到班級內部小組的互評,互評的雙方要做到:評審方提出問題列表,被評方給出問題的解答,問題的澄清過程需要作為報告文檔的一部分。課程實施過程中,在課程時間安排充裕的前提下,盡量全部小組能夠互評。

(3) 教師的決策點:審核班級所有小組的報告,列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同時,教師應獨立的輸出項目的各階段報告,作為學生參考的模板。

為提高評審質量,課程整理了流程各階段評審表模板,進一步細化了流程各階段的評審要點,使評審過程更為簡單和實用。

以《設備選型》階段為例,小組內各角色的工作評審要點如表1 :

5 結論

《網絡規劃與設計》是計算機網絡專業的核心課程,綜合性高、實踐性強,根據職業教學特點,項目的實施過程復雜;因為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不易控制教學質量;另外項目的角色設計職能界定不清,多數同學的角色工作內容一致,職業技能鍛煉的面窄,參與度不高。

第6篇

【關鍵詞】 網絡規劃 數據融合

1 背景介紹

隨著通訊業務的不斷發展,網絡制式的不斷增加,移動網絡用戶數和業務量在持續增加,需要對移動網絡進行持續的擴容和網絡調整。為了實現網絡覆蓋、業務承載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優化,需要每年對移動網絡進行新站點規劃建設、基站割接替換等。新站點的規劃、建設以及基站割接等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進行全面的站點規劃評估、入網評估、以及基站替換驗證評估,從路測數據、CQT數據、投訴數據、話務量、數據流量、現網站點資源等多個維度對新建站點、替換站點進行全面整體評估,并能對規劃、建設和替換結果進行一定時期的持續跟蹤分析,從而發現站點建設和替換過程中潛在的問題,并能從側面反映出工程建設質量。然而缺乏有效的自動評估手段和規劃流程管控機制,規劃的合理性和落地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為后期網絡問題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無線網絡規劃支撐需要分析路測數據、CQT數據、投訴數據、話務量、數據流量、現網站點資源等多維度數據對新建站點規劃過程提供全面完整、持續的輔助支撐與管控。其包括幾個主要過程:

(1)規劃前規劃方案評估

(2)規劃建設過程流程化管控

(3)單站點建設前后評估

在規劃建設前期,依據多維度的管控數據對規劃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預期的建設后效果進行評估分析,給出規劃站點位置選擇依據;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將現有的網絡規劃管控流程落地固化,實現規劃建設過程的統一化、流程化管理;在規劃建設完成之后,將站點建設與規劃信息相比較,評估站點建設結果是否滿足預期規劃的內容,評估站點運行狀況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評估站點自身的運行狀況及穩定性,確認站點建設的完成度以及側面反映工程建設質量狀況。

通過對無線網絡規劃關鍵流程管控、規劃資料統一管理,綜合路測數據、CQT數據、投訴數據、話務量、數據流量、現網站點資源等多維度數據實現規劃前的選址支撐分析以及規劃建設后的評估比較,對無線網絡規劃過程做到全方位、深層次的輔助支撐,實現對規劃質量的多維管控。

2 系統簡介

無線網絡規劃支撐系統主要為無線網絡規劃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手段和方法,通過分析測試數據、投訴數據、話務量、數據流量以及現網站點資源等信息,實現對無線網絡規劃立項過程做到全方位、深層次的輔助支撐,實現對規劃質量的多維管控,促進無線網絡規劃過程管理精細化,提高無線網絡規劃效率和質量。

系統采用目前最具擴展性的3層系統架構,由下至上分為數據層、業務層和表現層。

(1)數據層:提供平臺數據支持,包括數據采集、適配以及存儲等功能。

(2)應用層:具體業務功能的承載,主要包括查詢、統計、分析和管理等功能。

(3)表現層:用戶界面,包括B/S客戶端及部分C/S功能,通過具體的表現形式來呈現具體業務,主要包括表單、報表、統計圖、腦圖、GIS圖等。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系統由PC客戶端及服務端組成,采用B/S、C/S結合方式實現。系統服務端由WEB服務器、數據庫及應用服務器和互聯網專用測試服務器構成。PC終端通過瀏覽器實現系統配置、系統管理及統計分析等操作。系統組網圖如圖2所示。

3 功能介紹

本系統主要以無線網絡規劃支撐軟件為主,系統主要功能如下:

(1)多維數據整合。綜合分析現網資源、性能統計、路測掃頻、MR結構、用戶投訴等多維度的運營數據,為網絡規劃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2)基礎數據管理。網絡優化、規劃分析所需的各種基礎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結構化的梳理,以關系數據庫管理的模式替代原來Excel的管理模式,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

(3)網絡資源預警。以BSC/RNC為單位,可針對一段時間的性能統計數據,系統給出包括GSM和TD網絡資源預警。

(4)網絡結構評估。針對GSM、TD兩種網絡類型、宏站和室分兩類建設對象,分別給出與規劃有關的結構評估報告。

(5)規劃流程管理。通過對GSM/TD/LTE無線網絡規劃過程中的主要管控流程進行梳理和落地,將其在系統中進行固化,并能根據實際的管控過程的需要對現有的流程進行迅速的調整和修改。

(6)規劃評估模型。通過對網絡規劃評價要素的梳理,最終建立基于覆蓋、容量、投訴、物業和場景的五維評價體系,根據給定的評價體系對網絡規劃模型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模型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后確定,模型中的各種權重系數可靈活設置,在同一期工程中采取同一套權重系數。

(7)規劃評估管理。通過不同維度的規劃評估分析,采取不同的規劃評估手段對規劃質量進行全面的提升。

客戶端功能布局界面如圖3。

4 應用舉例

4.1 規劃評估管理

包括方案概要、方案前評估、方案后評估和對比評估。

方案概要包括:站點明細、需求來源、場景分布、站址偏移等四張報表;

前評估包括:網絡資源、業務承載、業務分布、路測覆蓋、MR覆蓋指數、基站布局高差指數、容量指數等報表;

第7篇

【關鍵詞】規劃仿真 覆蓋預測 傳播模型 測量報告 話務分布

1 引言

無線網絡規劃是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移動網絡的建設成本和未來服務質量。無線網絡規劃用于指導移動網絡的建設,以實現綜合建網成本最小、盈利業務覆蓋最佳、有限資源容量最大、核心業務質量最優、網絡未來可升級能力最強等目標。

規劃仿真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工作,它利用仿真工具模擬無線網絡,通過對規劃方案的循環驗證和反復優化,得到良好的基站布局和優化的工程參數,以取得網絡設計預期的性能目標。本文針對兩類不同原理的GSM規劃方法展開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并從理論和實際的角度歸納出各自的特點與適用情形。

2 傳統的無線規劃方法

2.1 原理和流程

傳統規劃方法基于無線傳播模型的覆蓋預測原理,即計算三維數字地圖上各像素點的來自所有基站信號的路徑損耗,從而對覆蓋范圍、干擾矩陣、最好服務小區等結果進行仿真,最終由迭代算法給出頻率規劃方案。覆蓋預測的準確性關系到仿真環境與實際網絡的切合程度,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同時,無線覆蓋的規劃精度將決定網內平均的干擾水平,是網絡建設的基礎。

以GSM系統為例,給出使用傳統規劃軟件進行小區規劃的一般流程。整個規劃流程中,影響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傳播模型選用的正確與否以及基礎數據與數字地圖的匹配程度。目前,工程上比較常用的幾種規劃軟件如Asset、Tornado、Atell等,盡管有不同的操作系統或數據庫要求,也在仿真算法或操作使用上略有差別,但規劃的原理和流程都基本相同。

2.2 傳播模型校正

無線傳播模型是針對無線信道的傳播特性和電波傳播方式建立的模型,用于對傳播路徑損耗做出預測。傳播預測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系統的覆蓋和其它性能分析結果的可信程度,它是無線規劃工作的關鍵和難點。

傳播模型校正是根據實際無線環境的地形地貌、環境特征與系統參數,校正現有經驗模型公式,使其計算出的小區內收發兩點間的傳播損耗接近實測值。傳播模型校正分設計測試、數據處理、模型校正三個步驟,其中修正原模型參數的迭代過程,可以采用仿真工具的自動模型校正模塊實現,也可以手工完成。

以Aircom公司Asset軟件的模型校正為例,對標準宏蜂窩模型進行校正時先調整與視距傳播有關的參數,再調整非視距傳播的參數。參數校正的順序如圖3:

這里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規劃軟件有不同的模型參數定義、參數校正順序和收斂算法,但不同軟件的模型校正收斂準則基本相同,即統計均值與均方差(公式(1)),當均值趨于0、均方差小于8即認為模型收斂。通常來說,使用某一種規劃軟件校正出來的模型對該軟件而言是收斂最佳的方案,校正以后的規劃仿真也是最逼近實際網絡的。

2.3 模型校正實例

某中型城市的模型校正項目,采用Rohde&Schwartz發射接收設備T995XAssei規劃軟件,生成了密集市區DCS 1 800的傳播模型。經過校正,迭代收斂于均值0、均方差7.0。是將實際路測的采樣點和校正后的預測值進行的比較統計,可以看到,在數據量采集充分的情況下,校正后的模型預測電平與實際路測電平的吻合度很高,只有極個別點的差異在20dB以上(紅色)。

3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

3.1 原理和流程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突破了傳統的純仿真環境,利用實際的上下行測量報告對網絡干擾進行分析和仿真。相對基于覆蓋預測原理的傳統規劃,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優越性,一方面,它基于實際統計數據而非覆蓋預測數據,能較真實地反映現網的用戶話務分布;另一方面,規劃平臺以現網配置和性能數據作為輸入,得到使統計數據最優化的無線網絡方案。由于移動網絡發展對質量和容量的高要求,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廠家傾向用這種方法進行全網或區域的頻率規劃或日常優化,例如增刪鄰區、干擾分析、故障排查等。

目前。Nokia、Ericsson、Schema、Moto r0Ia等公司都開發了基于測量報告的規劃平臺,盡管它們在安裝模式、測量數據收集的方法與格式、多廠商支持率和自動優化算法方面有較大差異,但是頻率規劃的流程基本相同(如圖5),大致分為測量、質量評估和頻點優化三個子模塊。其中,測量模塊需要針對網絡的不同廠家設備進行,質量評估模塊評估預測和真實的網管統計值之間的匹配程度,而頻點優化模塊則根據網絡模型和定義好的頻率規劃原則生成最佳頻點分配方案。規劃流程中干擾矩陣的驗證是判斷測量準確度的重要步驟,諸如測量數據收集的時間、測量小區的遍歷性、每個小區的統計數據量、有無盲點或過覆蓋等因素都將影響話務分布

3.2 測量報告的收集

新方法的主要輸入是上下行鏈路中手機的測量報告,收集的方法與復雜度通常和不同廠家的設備有關。測量報告每480ms通過Abis接口上傳一次,除上報服務小區的RxLevel(接收信號電平)之外,手機上報最多6個BSIC可解碼的BCCH測量頻點的RxLevel、6個BSIC可解碼的最強的BCCH及允許使用的NCC。報告映射在空口的信令邏輯信道SACCH(慢速隨路控制信道)上,手機在上行發射時隙和下行接收時隙之間完成測量。

利用測量報告建立網絡模型,需測量網絡中每對小區間的干擾電平,通過比較服務小區與每個測量報告中的小區的RxLevel,估計干擾電平大小。為提供全面充分的干擾模式圖,手機應能報告所有可能的干擾源,而標準GSM過程僅測量定義為鄰區的BCCH頻點,所以需要通過新的頻點掃描方法識別所有可能的干擾源。2G系統測量收集的過程是先在BSC上開啟測量功能。然后為當前服務小區定義所有相鄰小區的全部BCCH頻點,由BSC通過BTS告知手機,在長度為32的BCCH分配列表中作頻點輪循測量。

3.3 基于測量的規劃項目實例

某特大城市的密集市區,曾用Ultima Fort 6“軟件進行過GSM900網絡的翻頻。圖6是軟件對翻頻前后的干擾情況的仿真比較,可見翻頻后的干擾話務比例降至翻頻前的11%。翻頻割接后,實際的話務統計指標確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4 兩類規劃方法的比較

基于兩種無線規劃方法的不同原理,再結合項目中的多次運用經驗,筆者在此做了較全面的歸納和比較,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網絡適用條件的合理性建議,具體如表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资源县| 大邑县| 南投市| 句容市| 西青区| 山东省| 磐石市| 渭源县| 延长县| 大竹县| 黔南| 阳原县| 松阳县| 衡阳市| 天全县| 丹寨县| 南昌市| 汉川市| 柳江县| 青铜峡市| 武功县| 八宿县| 大英县| 仁怀市| 叙永县| 武定县| 辽中县| 城固县| 丰都县| 舞阳县| 独山县| 安平县| 镇原县| 黄浦区| 西和县| 大港区| 阿拉尔市| 廉江市|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