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56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文化的結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室內設計;中西方風格;文化結合;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物質富裕的同時,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上,確切的說是藝術品味的追求,這些可以從居住的家庭室內裝修及裝修設計等方面體現出來,也就是室內設計的風格。室內設計中,融入西方元素,實現中西合璧,也是較常見的設計方式。
一、室內設計的概念
建筑學中對“室內設計”的定義是,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功能、技術、藝術的綜合設計。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生產或生活)、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技術手段和造型藝術、人體工程學等知識,創造舒適、優美的室內環境,以滿足使用和審美需求。室內設計的主要內容為室內設計和空間組合,室內表面藝術處理,以及室內家具、燈具、陳設的造型和布置等。
這是建筑學中的定義,其實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定義。因為,室內設計從設計的角度分析,設計要與時俱進,也就是俗話說的“跟潮流”。設計是一個動態概念,是在不斷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更新。室內設計內在行為和概念,其實是一種藝術,一種室現實內涵與歷史生成的藝術體現。特別是在文化信息交流迅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結合,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設計藝術演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現狀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室內設計起步較晚。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行業設計技術,在人類的很早時期就已初見端倪,但由于諸多的原因,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完整性的理論體系。隨著環境保護日趨提上日程,室內設計的核心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低碳、環保”等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體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密切關系。
室內設計一開始并未單列出來,它是屬于建筑領域的范疇。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成了一種潮流,生活環境受室內設計理念、設計水平的影響,有了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室內設計這一行業,也逐漸脫離了建筑的范疇,演變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派。室內設計制度,也在逐漸的規范、健全、完善,從設計制度、設計操作,逐漸與國際縮小差距,并實現真正意上的接軌。
三、室內設計中中西方文化結合現狀
縱觀我國的建筑歷史,其文化根源深遠,但是室內設計概念的真正形成,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國的室內設計發展歷程極為坎坷,最初,國人追求的是西方文化室內設計理念,后來,演變成民族特色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結合,再到現在的“低碳,環保”。室內設計呈現出了多樣化特點,有多元性,有復合性,有民族性,也有藝術性等多種呈現形成特點。
早在明、清時期,很多建筑的主旋律都是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合。在那一時期,歐洲的傳教士、對中國的派出留學生,甚至后來的侵略者進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近代的華人出國留學人數增多,學習西方,結合中方文化等,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厚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建筑設計的理念,建筑設計的風格,還有建筑的室內設計上。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的甚至產生了崇拜,國內的設計者們對歐式風格,也表現的越來越陶醉。這種深遠的影響在今天也可以找到蹤跡,如北方城市的一些歐式建筑,還有一些室內的歐式設計等都說明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室內設計影響是深遠的。
(二)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
中國明、清時期的華麗繁褥,意大利的洛可可獨特的不對稱美,這是不謀而合的,原因是中西方在這點上有相同的審美情趣,但是這種風格的相似,是源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歷史背景。這在中西方文化的結合特點上更能體現出來。
1.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中國的室內設計,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基本是參照著西方的設計風格完成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們的生活品質追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個性與潮流的追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國的室內設計的風格,不能僅僅停留在參照或者照搬西方設計風格,而是在其中符合時宜的加入了多民族化元素,其結果就順利成章的形成了多元化室內設計風格,這種多元化為一體的設計風格,在未來的發展上會滲入更多的民族特色,有中方的,有西方的,這種多元化的設計風格正好滿足了人們個性與潮流的追求愿望。
2.中西文化結合的差異性。從西方建筑設計的發展歷史來看,中世紀的建筑風格影響是深遠的,因為至今西方的建筑設計中透露著中世紀的古典元素。這種影響同樣在中國近現代的室內設計中存在。其實,最初在中國的設計中出現的中世紀元素都是最原始的形式。最后隨著演變和發展才有了今天中西結合,但是又有差異性,這主要體現在設計的材料和工藝,還有設計的形式和空間緯度方面。例如,門窗的設計樣式、地面的圖案裝飾、建筑結構的還有家具制作、擺放等多方面的差異與共存。門窗有原來傳統的四方形逐漸發展到帶有尖角、棱角搭配的中式特別風格。地面的圖案裝飾設計是由西方的大理石與具有中方傳統吉祥紋圖案結合。空間情感上的表達,也逐漸趨于穩定與平衡。空間布局上多見對稱形式,家具的制作、擺放,也多為對稱。另外,界面的裝飾上也體現著西方中世紀的元素。中國的傳統室內設計是對室內各個界面的修飾,是平面化的,空間意識弱或者無空間意識。例如,彩色玻璃的鑲嵌畫、馬塞克壁畫和鑲嵌畫等這些都走進了中國的近代室內設計中。
四、中西文化結合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西方文化的本土轉化
室內設計中,中西文化結合的過程也是東西方文化碰撞和糅合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注重設計的原創性、多樣性、文化性,還有重要的實用性。要綜合運用建筑學、設計學、美學等各文化元素的特點,將西方文化的經驗和結晶轉化為本土的藝術風格。室內設計從建筑學中獨立出來,發展成了一門獨立學科。它承擔著多方的責任。因為室內設計理念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本土的,都是為了延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享受模式,是從專業的機能設計、技術設計向藝術方向轉化。這一過程中,融合著設計的至高理念,也結合著中西的文化,注重著陸于實用性,生根于本土。
(二)中方文化的合理糅合
未來室內設計理念和風格的發展中,中西文文化結合的生長點會更高。隨著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密切復雜,中西文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也促使西方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按捺不住的熱情,出現了鮮為少有的中國熱。對中國的好奇,對中國的歷史的探索熱情,促使了西方對中國這個異國情調關注,馬可波羅的“中國遍地是黃金”,都是對古典中國的興趣體現。中國的特色服飾、特色設計等多種的特色風格吸引了西方人的眼球,實現了他們一睹為快的強烈愿望,中西文化的結合和交流將成為主流,這種具有歷時性的文化基礎,奠定了西方建筑文化、文明的藝術新時代,巧妙的借助東方的先進文明,結合自身的交流融合,最終超越了自我。這種西方崇尚中國風的理念和狂熱,也必然會刺激中國的室內設計者們的靈感,促使風格迥異的設計理念向著綠色設計、中國實用式設計的方向轉變,這就對中西文化結合的結合點、生長點提出了更高的要去。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轉型期,國際之間競爭與合作交流也日趨突出,中國的室內設計理念逐漸得到世界認可和發展。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是經過多種文化思潮的融合、消解,并將最終體現在室內設計風格之中。這也是社會文化大繁榮背景下,人們的文化素養、生活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方海著.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張國剛、吳莉葦著.中西文化關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林永匡著.民國居住文化通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張永和.非常建筑[[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賴德霖著.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192-02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結果如下圖[1]: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可見洋節已經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3]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4]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
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祝“五一”勞動節時,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5]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因此我們迫切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時下的“國學熱”積極配合,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上升。商家和媒體也更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的文化走出去,諸如在法國、俄羅斯等國開展的“中國年”等活動就是弘揚我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很好途徑。
在二十一世紀中西文化博弈的今天,我們應以十二五文化綱要為本,抓住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的契機,提升自己的文化,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漢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在吸取前人及外人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造屬于我們民族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使自己的區域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共享資源,為創建多元性世界文化,促進人類的全面繁榮,推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寇福明.從洋節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108-110.
\[2\]李軍,朱筱新.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1.
論文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可見洋節已經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祝“五一”勞動節時,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論文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可見洋節已經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祝“五一”勞動節時,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關鍵詞:群眾文化 社會功能 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史;作為一種文化結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作為一種生活內容涉及到人類的所有生活方式。本文試圖從文化現象層面對群眾文化進行社會功能分析,從文化建設角度探討其文化價值。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是一個廣義、不確定的概念,又是內涵非常豐富的社會范疇。
(一)文化現象方面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能夠適應群眾文化。除了自身職業意外,人們會主動去參與一些活動,娛樂自己的同時,也達到了開發自己的目的。社會由人、自然環境、文化組成,群眾文化是最多人類參與的文化類別,所以也是最重要的。群眾文化涉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內容。對于時代、民族、地域來說,群眾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建設方面
群眾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類別,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是我國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事業、文化活動、文化管理方法與內容和最重要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文化建設領域中,它與精英文化同步,與文化建設產業和民族的民間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一)社會功能
文化是國家為了滿足人類生活各種需求的風俗和工具。如果我們認為某種文化要素是正確的,那么它一定是活動的,并且能夠發揮有效作用的。文化要素的動態性質要求人類一定要對文化的功能進行探究。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包括群眾文化活動,活動是指藝術活動和游戲,人們需要通過活動的方式來減少生活上的壓力,從而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其他生活工作中。然而群眾文化的功能遠不僅如此,下面具體分析群眾文化的功能。
1.娛樂與交流功能。隨著經濟穩定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水平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社會競爭也日益增強,人們的生活開始變得忙碌,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缺少了很多的業余時間。很多人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去學習專業技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日漸減少,群眾的娛樂生活變得乏味無趣,幸福感也在忙碌中逐漸減少。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幸福感,我們需要充實我們的文化生活,就要多與人溝通交流,多參與娛樂活動。
群眾文化對于藝術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屬于集體活動。如今社會,同樣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們可以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獲得更多的快樂。無論處于什么年代,人們都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
2.儀式與團結功能。中國是禮儀大國,從一個人出生、婚禮、壽宴到去世都有相關的儀式。人類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禮儀的類型,各個地區的禮儀規矩也存在差異,但都會根據當地的習俗舉行相關的儀式。群眾文化活動將會在儀式中有所體現,人類通過參加儀式使得人生經歷變得豐富,儀式的參與者都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的團隊,通過這樣的儀式,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3.符號與象征功能。群眾文化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和當地風俗。當今社會,人類非常重視文化給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群眾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標志,能直接體現一個城市的生活氛圍。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擁有一個良好的形象呢?城市只有從群眾文化入手才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為了城市能夠更好的發展,需要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在保留優秀群眾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二)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具備重要的文化價值。
1.群眾文化和主導文化。主導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態,作為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主導文化需要能夠支配文化、領導文化并且發揮主導文化的領導作用。我們應該以鞏固和維護社會共同思想為基礎,用文化的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2.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文化建設是由文化產業建設和文化事業建設組成的。文化產業是以營利為主的,文化事業大部分是由國家提供以公益目的為主。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有文化市場的存在,而文化市場則依靠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消費能力和對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水平也在提高。對于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勢必有所改善,消費能力也一定會有所提高,因此文化產業的市場會不斷擴大,當沒辦法產生最好決策問題時,就會采取民主決策。
3.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作為文化的根源,群眾文化是以精英文化為基礎的。在文化建設工作中要對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進行區分,群眾文化、精英文化建設都具有普遍性和提高性。精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擁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并且具備很強的層次感。群眾文化、精英文化具有不同的針對對象、主體和內容。群眾文化針對普通的廣大群眾,而精英文化只針對極少數的知識分子。精英文化的發展前提條件是群眾文化,所以精英文化是在吸取群眾文化的精華內容展開指導工作的。處理好群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兩者的關系,充分展現群眾文化所具有的優勢。
【關鍵詞】 中西方節日;文化;習俗;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和習俗
1、文化
長期以來,文化被視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被籠統地當作“生活方式”、“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積淀物”、“眾多規范”、“象征性的習慣行為”、“觀念之流”、乃至“藝術、政治、經濟、教育、修養、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等(賈,1997:16)。文化學家Kluckholm對文化的概念歸納出一百多種,還把文化界定為“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方式系統”。
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就使文化的定義眾說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異這個角度來說,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觀點比較適合此領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Goodenough,1957;賈,1997)。
賈(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態或自然環境下,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習俗
習俗是習慣和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習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沈,2002)。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確地說明這一點。問候語中的“你吃飯了嗎?”和“上哪兒去?”這兩個表達方式在中國人看來,這根本沒有什么,只是在中國這個文化環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其中也包含有對對方的關切。但在英美人看來,這是一個大忌,這侵犯了他們的人權。他們比較習慣于問天氣等環境的東西。
3、文化與習俗的關系
習俗是一個十分普通,人們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但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它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屬于民俗學的范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并且文化習俗的類別也很多,如節日習俗、生活習俗、婚喪習俗、競技習俗、宗教習俗等。本文將以中西方的節日習俗來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節日文化習俗
1、節日文化習俗
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是我們觀察研究人類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湯,2001)。
2、節日文化習俗的特點
節日文化習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歷史延續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現在節日文化還出現了商業性、國際化的特點。其主題不同、特色各異,大都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國春節的節日文化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種表達喜慶、祝愿和快樂的古老節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共同傾心營造的一種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種方式,一種文化,一種習俗,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流露。中國人的節日氣氛,最濃重的就是體現在過春節上。
1、春節的傳說
春節剛開始是人們來慶祝莊稼成熟的節日。在農業社會,莊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個“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生產周期。人們為自己的勞動收獲慶祝一番,歡樂一場,休息一陣,以利再戰。年過完就“一元復始”開始新的一輪耕作。
關于春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說的: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動物,每年冬天它都會下山去破壞農莊、搶奪食物,有時還會危及到村民的生命。鄉親們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來嚇唬它。“年”真地被嚇走了。以后村民們每年都要紀念這個日子,從而就有了現在的年。當然現在的年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它已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節日,是人們家人團聚,共度美好時刻的節日。
2、中國人的“福”字
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貼著“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對聯。有時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倒著貼的大紅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國人過年,也有一點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歡迎的是門神和財神。門神請來貼在大門之外,為的是替自己把守門戶,使得“大鬼小鬼進不來!”請財神的目的更明確:“招財進寶”!但是近年來中國人過年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農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鋪這種情況還是有的。
3、節日的色彩
紅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統的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期間,隨處可見到紅福字,紅燈籠,紅花,紅旗等。人們也非常喜歡這種喜慶的色彩,一般都會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關鍵詞:歸化;異化;直譯;意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2-0195-02
一、歸化和異化的源頭――直譯和意譯
直譯,對應的英文詞是Literal Translation. 意譯對應的英文詞是Free Translation.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學者對希臘作品采取逐字逐句的翻譯方法,力求照搬原文風格。這種理論應該稱得上是最早的直譯了。而意譯的提出是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翻譯理論家西塞羅就提出,翻譯家必須照顧譯語讀者的語言習慣,用符合譯文讀者的語言來打動讀者或聽眾。翻譯要傳達的是原文的意義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語言形式。由于各種語言的修辭手段“彼此有相通之處”,翻譯中做到風格對等是完全可能的(譚載喜,1991:24)。緊隨其后的賀拉斯在翻譯理論上也深受西塞羅的影響,堅持翻譯應該“意義對意義”(sense for sense)再后來被譽為西方四大權威神學家之一的哲羅姆也提出了極有見地的翻譯理論和切實可行的翻譯原則。他強調各種語言的形式差異,主張在翻譯中應避免逐字對譯,翻譯應忠實原作的內容。雖然當時對直譯和意譯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當時的理論無疑構成了直譯和意譯最初的含義。
許多學者認為直譯與意譯是歸化和異化的源頭,并且常常把它們放在一塊來討論。著名學者王東風就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一文中就對它們作過深入的探討。他認為:直譯與意譯之爭延伸出了歸化與異化之爭,但他沒有將它們簡單地歸于一類,而是指出:雖然歸化和異化可看成直譯和意譯概念的延伸,但跟直譯與意譯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直譯和意譯只是單純的語言層面的討論,而歸化和異化則由語言層面上升為文化、詩學和政治層面。換句話說,直譯和意譯之爭的重心是意義和形式問題,而歸化和異化之爭的重心則是處在意義和形式所隱含的文化身份、文學性乃至話語權利問題(王東風,2002)。
由此可見,直譯和意譯只是翻譯的兩種主要方法,所解決的是語言層面的技術處理問題。而歸化和異化則解決的是文化,詩學和政治等更深一層的問題,它們既是直譯和意譯的傳承,更是它們的拓展。
二、歸化和異化的理論界定
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是對兩種翻譯策略的稱謂。在翻譯研究領域首先將這兩個詞語作為術語使用的是美國翻譯學家韋努蒂。韋努蒂(2001)對歸化翻譯的定義是:“遵守目標語言當前的主流價值,有意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canon)出版潮流和政治要求。”韋努蒂(2001)對異化的定義概括起來就是:“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然而,歸化和異化概念的雛形最初是由德國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1813年的《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在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說的兩種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稱。直到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其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 “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or alienation),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or adaptation)概括而言,異化法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而歸化法則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從這個界定來看,異化相當于直譯的延伸,歸化相當于意譯的延伸,但異化、歸化在內涵上更加豐富,在意義上更加深遠。
三、歸化和異化的發展史
(一)前一百年以歸化為主
我國翻譯外國文學的初始階段始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那個時候,一些西洋文學被零零散散地介紹了進來。后,中國愈加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文人志士意識到救國必先強民的道理,開始大量譯介西洋小說作為教育民眾的工具。在林紓,五光健,蘇曼殊等人的帶動下,二十世紀頭十年頭十年成為翻譯出版西洋文學的階段,所譯作品雖有一些古典名著,但更多的是偵探,言情小說。在此期間的文學翻譯,主要以歸化為主。一九一九年,隨著“五四”的興起,文學翻譯進入了第二個時期。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已經深刻的察覺到了中國文學的落后地位,為引進新的文化因素,他們甚至放棄了遵守目的與文化的語言規范,力求譯出“原汁原味”的作品。此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魯迅,郭沫若,茅盾等。這次運動后,翻譯界出現了“歐化”主張,借鑒吸收西洋的語言長處,來提高漢語的表現力。魯迅在提倡歐化譯法中發揮了旗手作用。但是無可否認,魯迅的“寧信而不順”的翻譯主張也產生了不少副作用,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譯風。因此,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起,中國譯壇在翻譯策略上出現了一個“逆反應” ,歸化法再次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譯家是張若谷,朱生豪和傅東華。
我國的文學翻譯的第三次掀起于后。在最初的十余年間,我國的翻譯工作者本著為“為革命,為創作服務”的宗旨,在翻譯策略上主要體現了以異化為主的策略。最著名的代表人是董秋斯,卞之琳二人。然而,雖然異化策略在此時有所盛行,但總體上還是弱于歸化。對我國文學翻譯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有傅雷和錢鐘書的兩個重要論點。即傅雷的 “神似”和錢鐘書的“化境”。正是在傅雷,錢鐘書的這些翻譯觀的指引下,我國建國后的文學翻譯家大多追求“神似”,向往“化境”,力求使自己的譯文讀起來不像譯作,更像寫作。縱觀整個翻譯史,除了五四后的十多年以外,我國頭一百年的文學翻譯基本上都是以歸化為主。
(二)二十世紀末對歸化,異化的重新認識
二十世紀末期隨著的結束和改革開放的到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他們要求更加貼近生活的作品,因而對于西方文學有著近乎著魔的瘋狂,有一次輸入西方文化的被掀起了。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翻譯界受西方翻譯理論的啟發,對異化、歸化進行了重新思考,異化譯法開始受到重視。在改革開放期間,不僅翻譯理論界對異化譯法有了新的認識,文學翻譯工作者中也承認異化與歸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對抗性概念、而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這可參考孫致禮教授“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中國翻譯》,2002)和蔡平的“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中國翻譯》,2002)兩文。甚至現在有學者還認為“譯文中異化和歸化的表達方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某一時期被認為是異化的表達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有可能成為譯語的一部分,看不出異質的因素了。”(蔡平,2002)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了解的加深,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日趨明顯,文化“異”的成分似乎也在逐漸淡化。從哲學的角度看來,歸化與異化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依據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它們二者不僅是對立的,更是統一的。由此看來,二十一世紀的文學翻譯仍將是歸化和異化的繼續發展
(三)二十一世紀的文學翻譯以異化為主
也有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學翻譯是異化為主。因為過去曾經出現過不少偏向目的語,照顧讀者的優秀譯本,而偏向原文、遷就原作者的譯文往往很難獲得讀者的贊同。當然,這只是個別學者的觀點和看法。我國的著名翻譯家孫致禮先生在《翻譯的異化與歸化》一文的最后說道:“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歸化翻譯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局面將會有所改變,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隨著各國人民之間的不斷經溝通,向作者接近的異化譯法將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與歸化譯法取得平衡,甚至可能占據上風。”(1999:36)。他相信二十一世紀的文學翻譯將真正成熟起來,而這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注重異化;而異化的核心,就是盡量傳譯原文的異質因素,保留“原汁原味”。
四、結語
歸化或異化策略其實都是一種翻譯手段,翻譯策略,而并非翻譯標準。翻譯標準只能有一個,而翻譯策略和手段可多種多樣。另外,他們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不管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采用“歸化”,還是采用“異化”,應根據在翻譯中涉及的多種因素,如具體的語境、翻譯的目的、譯入語的包容度、文學作品、作家、譯入語讀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維習慣以及不同文化趨同程度的具體情況進行取舍。但采用這兩種翻譯策略時一定要把握好“度”,萬不可“顧此失彼”,亦或“過猶不及”。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
[2]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