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0:50
序論:在您撰寫課外閱讀的感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比較豐富的知識積累;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較之過去的語文大綱的有關要求,新課標更加關注人文精神。
葉圣陶先生對閱讀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如果只注意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從這個角度來說,課外略讀和課內精讀應該一樣重要。學生課外閱讀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對開闊學生視野、發展智力、提高語文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語文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閱讀;一是表達。可以說,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學習語文,如果僅僅局限于學好語文書上的有限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能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的。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我發現在高中生中存在嚴重的課外閱讀不平衡現象。大部分人的課外閱讀很局限,只看一些市面上暢銷的作文書,這導致他們提筆寫作文就出現大量的題材雷同。只有小部分學生讀書涉獵稍寬,男生偏重歷史類的,女生則偏重一些青春文學。在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布置了一道作業,每人寫一段話:某篇文章,告訴我們……或者某本書,讓我懂得了……第二天作業收上來我無比失望地發現,大家所讀的文學作品,大多局限于《魯濱孫漂流記》等幾篇有限的小學、初中里強制要求閱讀的作品上,只有少數幾個同學寫到了《白鹿原》等一些經典重量級讓我眼睛一亮的作品。
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明確規定了課外閱讀量,推薦了閱讀篇目,并在教材中安排了部分名著導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是怎樣處理這部分內容,學生又是如何對待課外閱讀的,效果如何,教師是否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安排了專門時間進行檢查和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老師思考和研究。
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作法與英語閱讀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是把用以閱讀的語篇材料分解成若干個零散的片段,并將這些片段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閱讀片段并加以推理分析,然后與他人進行溝通詢問,形成小組進行討論,從而對信息進行符合邏輯的整合,把文章復原完整,最后進一步加深對于語篇的理解,提高閱讀的能力。該教學策略將閱讀任務進行分工,并在小組內合作,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轉變,從顯性的領導者變為隱性的指導者。同時整個學習任務的完成必須依靠各位成員的通力合作,每位成員努力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小組的學習任務才能全部完成。小組內的每個學生就像拼圖的各個小塊,互相依賴著,缺一不可。
二、小學英語課外閱讀課《A little snail》,采用Jigsaw Reading的初次嘗試
下面結合自己執教的市級課外閱讀課A little snail,闡述拼圖閱讀策略在小學英語課中的應用步驟。Jigsaw reading教學流程中的展現:
流程一:The 1st jigsaw reading
Each student gets the own part of material,read bythemselves and try to finish the task.
Tasks:
(1)under lin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do the related task
(3)write d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nimal.
評析:第一次jigsaw reading是在原始組內抽取自己的學習材料,并進行自我學習。這里是完全的solo work,必須由單個學生獨立完成。因此所設定的學習任務也比較簡單,只需要將自己手中學習材料上不認識的單詞、詞組劃下來,以便在二次拼圖閱讀時學習;并找出相應動物snail,monkey,parrot和giraffe明顯的特征。同時,此次jigsaw reading花費的時間不能太長,控制在3-5分鐘最為適宜。從學生當時的表現上看,這個環節完成得還是比較好。
流程:The 2nd jigsaw readi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same material regroup into ex-pert group.
Give the instruction and discuss the part,reach an a-greement of the task.
Tasks:In the expert group,students read the same ma-terial,discuss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reach an agree-ment and finish the each task.
評析:在the 1st jigsaw reading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拼圖閱讀學習。在本環節中拿到相同學習材料的同學重組圍坐在一個小組內,即材料A的成為新大組,材料B的另成新大組等。一組四人學習同一材料,討論新單詞、詞組的意思并達成一致,將相關的學習任務進行小組內的學習與交流。本環節需要學生們用心去討論理解,時間需相對長,大概在10分鐘之內。當時也是給足了學生討論和思考的時間,學生單詞詞組的意思基本上能討論出來,練習題也能做好,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受英語基礎、詞匯量的限制,組內用中文協商比較多。
流程三:The 3rd jigsaw reading
Give instructions,then each student reports the part inthe original group.The four students get the idea Of thestory.
Tasks:Each student report the part of his own,fourstudents report in turn,then get the logic of story.By theway,every student should take notes 0f each part.
評析:The 3rd jigsaw reading在前兩次拼圖閱讀后,擁有相同學習材料的學生充分討論并習得相關知識后,回到原始組內,這時ABCD材料齊聚在一組。逐一將討論過后的、自己的學習材料在原始組內進行學習,對整個故事感知,在組內討論出故事的邏輯,給學習材料進行排序(正確的順序為BDCA)。四個成員分別學習其他三種不同的學習材料,需要的時間較長,大概15分鐘。
三、實施Jigsaw Reading閱讀策略后的反思
1.創新了課堂教學的座位方式。本課中采用教學方式jigsawreading,三次重組學生的位置。學生的位置由最開始的秧田式轉變到教師在班級中走動教學直至四人一小組進行學習學生座位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學習結果。
2.變革了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本課中教師通過組織三次jigsaw reading,學生在三次小組學習中,自主學習材料,組內討論習得新知。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訓練習得知識,更能從教學方式中習得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放主動權給學生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方法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許多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通過更多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強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方式,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其探索知識的欲望和積極性。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分析
1.課外閱讀不被重視
在新時代背景影響下,成績成了衡量一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標準,因此許多家長只關心學生的成績單,只重視學生在學校是否有認真學習,而不重視對學生其他方面培養,包括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另外,教師也應學校和家長的要求,從而只重視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完成,忽略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教學。因此,在課外閱讀不被重視的情況下,形成了學生只會對著課本念書而使其思維遭到禁錮的情況。
2.課外閱讀缺乏指導監督
受時展的影響,現今的課外讀物種類日漸增多,而小學生的分辨能力較低,不能區分課外讀物的健康與否,部分教師只是給學生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任務,并沒有對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進行檢查和篩選,致使學生閱讀了一些不健康的課外讀物,從而影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與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
3.語文學習焦點模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領域的博大精深,使其思想和人格都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但在當前的考試制度下,語文學習的焦點漸漸被模糊,而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從而實現升學目的。因此,在只注重讓學生將知識快速填入腦中的情形下,學生的知識只是停留在對字、義、音的理解上,而沒有真正深刻理解,逐漸使語文知識教育失去了意義。
二、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方法
1.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閱讀時間和空間
學生的課外閱讀任務,只有在時間與空間都足夠的情形下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家長和教師不應只重視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應全方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和創造更多的課外閱讀時間和空間。
例如,在語文自習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的書籍封面和內容簡介,以提起學生們閱讀的興趣,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書籍分發給學生,供學生們閱讀。在充足的閱讀時間和足夠的閱讀空間下,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閱讀效率和分析能力均較低,對書中的部分內容不理解而忽略讀,達不到提升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目的。因此要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變得有意義,教師就應該教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應教會學生做閱讀筆記,注意好詞好句的摘錄和積累。可通過平常教學中對課文閱讀的講解,指導學生對課文中名詞名句的摘錄,從而引導學生將這種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中,告訴學生不僅要摘錄書中的名詞名句、好詞好句,還要將書中難以理解的陌生詞句一并摘錄下來,然后將學生們的閱讀筆記進行評比獎勵,對學生摘錄的陌生詞句進行講解。最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摘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與學生進行閱讀交流
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后,教師可通過與學生進行閱讀交流的方式檢測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和閱讀感悟能力,從而指出學生課外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加以改正,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和閱讀感悟能力。
例如,教師可在“讀后感”這一寫作課上適當地與學生進行閱讀感悟交流,可通過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閱讀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書籍,為什么印象深刻等,然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回想閱讀過的書籍內容和閱讀感悟,可以加深學生對書籍知識的印象和升華學生的閱讀感悟。最后通過“讀后感”的寫作要求加強學生對書籍閱讀的情感剖析能力,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途徑
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作文創作中,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直接反應出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對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作文教學足虻鬧厥櫻并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語文知識范圍,將課外閱讀引入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作文創作能力,進而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終目。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各方面認知還不成熟,缺少自我約束能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給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教師要從學習興趣入手,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外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學生語文作文詞匯,提高學生語文創作熱情,進而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課外閱讀對學生作為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透過課外閱讀,使得學生對身邊事物或者是生活點滴形成一定的感悟,并將其積累到作文學習素材中,拓展知識面積,提高學生思維空間的敏捷性,進而逐漸增強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實現學生綜合作文能力的提升。同時,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課外閱讀由于自身內容的豐富性,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教材素材,進而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
(三)積累學生寫作素材
在作文學習和創作過程中,為了提高作文能力,學生要大量積累語言材料和作文相關素材,這種素材一方面要從生活經驗中獲取,而另一方面則是由學生閱讀中輸出,二者起到相互補充、相互輔助的作用,進而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基于此,課外閱讀對于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引導的學生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筆記,將好詞好句記錄下來,應用到作文創作中,提高學生作文創作能力,進而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營造學習環境,培養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發揮出課外閱讀的教學價值,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出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中,拓展自身知識范圍,在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提高學生語文作文綜合素養,實現能力與素養并重。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的課余生活》作文教學中,在課前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幾本相關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自行選擇后進行閱讀,在課前引入環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文章進行簡單總結,強化學生記憶,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 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知識探究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交流各自的課余生活內容,并做好相關記錄工作。學生將生活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生活事件出發,引出感悟,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在此過程中,課外閱讀和生活事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生活事件為作文創作提供主題,而課外閱讀主要起到包裝作用,優化學生遣詞措句,強化事件感悟,進而提高學生語文作文能力。
(二)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師要改變原有單一化教學方式,利用課外閱讀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強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語文作文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綜合質量水平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十年后回故鄉》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故事會活動,讓學生說一說課外閱讀中關于故鄉的小故事,并說出這篇課外閱讀對自己的影響和感悟,在學生經過發言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引出本節課的作文教學內容。同時,提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對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著什么?今天,我們來寫二十年后的故鄉。二十年后,我們和周圍的一切會怎么樣,家鄉會發生變化?我又是什么樣子?如果我們再聚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作文思路,拓展學生寫作側重方向,以點及面的構建作文結構,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同時,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三)更新教學理念,重視課外閱讀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發揮出課外閱讀教學的作用,教師要給予課外閱讀足夠的重視,更新教學理念,將課外閱讀貫穿于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落實課外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綜合寫作能力。首先,教師要在班級中設置閱讀角,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課外閱讀刊物放在班級閱讀角中,實現閱讀資源的共享,進而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必要的交流平臺。其次,教師要加大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監督力度,結合學生現有作文能力和興趣愛好,鼓勵和引導學生制定完善的課外閱讀計劃,并定期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一說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和感悟,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與德育素質。最后,學校要加大對校圖書館的建設投入,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結合教材和學生興趣引進課外閱讀,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發揮其教育功能,進而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
結束語
本文通過研究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提出“營造學習環境,培養閱讀興趣”、“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學理念,重視課外閱讀”等有效措施,完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體系,進而實現學生作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依托課內;促進課外;閱讀策略
語文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機遇,給人們提供著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在頒布新課程標準時,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形成。如,在教育目標中尤其強調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問題。捫心自問,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去達成課外閱讀目標了嗎?還沒有!作為肩負學生精神成長之引領責任的老師,應當思考學生課外閱讀的問題。筆者所思考和實踐的依托課內閱讀促進課外閱讀已經獲得比較實實在在的效果,現著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讓學生感受到閱讀趣味無窮
小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感悟中,會經常露出燦爛的笑容。這是因為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邁入閱讀感悟的坦途,獲取了較為豐富的精神營養。雖然學生沒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識,但學生也開始意識到書中蘊含著不盡的寶藏。但這還只是從教材文本所產生的感悟。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摒棄那些比較機械的訓練,讓學生去涉獵更為豐富而又廣泛的閱讀內容,那么學生會更加燦爛起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的課堂閱讀感悟成為學生課外閱讀感悟的憑借和依托,促進學生去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去感受課外閱讀的余味無窮。
如和大家一起學習《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的情節是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就是那樣的明白如話。學生在讀懂了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話前后互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學生讀懂賣矛和盾中帶給人們的笑話后,自然地感到:寓言就是用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個極為深刻的道理。如學習了《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后,學生就感到人們說話要前后一致,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談,自相矛盾。學生更會意識到:如何去獲取這些人生道理呢?簡單而又唯一的路徑就是去閱讀。
二、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必需方法
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小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智慧,有閱讀感悟相關作品的潛質,但有時也不可能憑借自己的智慧去感悟出文本之相關意義來。只有在平時比較實在的閱讀感悟實踐中,才可以漸漸形成相關的能力。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去做閱讀感悟的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悟出具體的方法。
如教學時,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去讀,就是一條比較理想的閱讀感悟的途徑。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時,我們不僅僅以這樣為滿足:學生知道在大年夜,一小姑娘又冷又餓,在街頭賣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現了暖和的火爐、美麗的圣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街頭。學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更讓我們看到當時社會的黑暗,也感受到作者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在學生獲取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感悟中總結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經驗來,那學生將會做出這樣的抉擇,積極進行課外閱讀,而且更加深刻地明白:要么不讀,讀了就要老老實實地讀,甚至就是咀嚼意義上的讀。
三、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必須廣泛
從一定意義上說,小學生對所接觸到的教材文本還是比較青睞的。但并不一定讓學生進行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就可以形成學生閱讀感悟的技能,就可以形成學生比較完美的精神力量。正如魯迅先生在上個世紀早就諄諄教誨進步青年那樣,要像蜜蜂那樣去采花,去采許許多多的花,去辛辛勤勤地采花,進而釀出許許多多又香又甜的蜜來。讓小學生像蜜蜂采花釀蜜似的去進行課外閱讀,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可強迫,而應當是理想意義上的誘導。如果強迫,限定學生去讀怎樣的書,要求學生在多長時間內讀多少篇幅的書,學生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有時還完全可能不去讀書,反而去糟蹋那些本很完美的書。所以,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應當讓學生感到整個文學巨庫里有著極為豐富的典藏。我們所閱讀到的教材文本僅是滄海一粟。更應當讓學生感到一個大家之一生所創作的作品很多很多。如,安徒生一生就創作童話160多篇,而安徒生所創作的作品又是那樣的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生動。那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所不同的作品還有哪些?又從怎樣的角度去表達出自己的愛憎分明?這時,我們的小學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對閱讀安徒生童話之如饑似渴的良好局面。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對教材文本產生基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產生迫切地想要讀書的意愿,想扎扎實實地把書讀進去。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才會對課外閱讀產生比較自覺的行動,進而去吮吸到更為具有滋補作用的乳汁,獲取到充滿無窮正能量的精神營養。
參考文獻:
下面我們以“走進《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為例,談談新課程背景下“基于單元主題閱讀下導學案的設計與運用”的實踐探索。
一、發現問題――我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單元主題閱讀下的導學案的設計與運用”存在以下問題:
1.導學案的設計復雜,不夠巧妙,沒有凸顯主題。
2.導學案的運用沒有形成體系,實效性不強。
二、計劃――我們解決問題的設想
1.針對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導學案,為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2.在生本的教學理念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提高單元主題閱讀的實效性。
三、行動――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一次行動實施與反思
(一)第一次行動實施
為了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在《感受人物形象單元主題閱讀》這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就“閱讀指引、閱讀收獲、學習方法、溫馨提示、總結反思”等內容,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設計了《感受人物形象單元主題閱讀》導學案,并充分利用導學案讓學生進行了前置性學習,通過教師的“導”引導學生先行學習,教師再根據學生學習的結果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感受人物形象單元主題閱讀》這一課的導學案,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共同研討編寫了導學案后,我在執教前三天把導學案印發到學生手上,讓學生根據這份導學案進行預習。然后根據這份導學案,我進行了第一次教學研討。整節課下來,課題組的老師們最大的感覺是學生完全被整份設計束縛著,學生根本脫離了閱讀的書籍,只是根據導學案的內容在班上展示、匯報,沒能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通過觀察學生上課的表現、征詢聽課老師的意見、訪談學生的學習收獲,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對該節課導學案的設計與運用的情況作了以下四點小結。
1.導學案的設計基本合理,但在預習環節學生沒能很好地讀進去,讀出來,沒能很好地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2.課堂上可多給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學習的機會,努力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
3.課堂上可結合書籍的描寫,充分讓學生在小組內、小組間互相交流、評價,進行人物形象感悟,以學生的自評、學生間的他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多種方式,享受閱讀的樂趣,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4.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指導學生通過利用思維工具圖,分享、品味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第一次實施后的設想和改進方法
1.巧妙運用導學案,創設情境整合資源,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我們可巧妙運用導學案,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教學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閱讀電子書籍、利用網絡、班級Q群、網頁等展示自己的作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師生互動空間,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2.巧妙運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在主題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我們可巧妙運用導學案,充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活動中,有效進行主題課外閱讀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3.巧妙運用導學案,活用評價,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我們可巧妙運用導學案,充分讓學生結合書籍的描寫,在小組內、小組間互相交流、評價,進行人物形象感悟,享受閱讀的樂趣,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4.巧用導學案,善用思維導圖,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我們可巧妙運用導學案,充分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學習。通過讀書指導法、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等,指導學生通過利用電腦繪畫軟件或畫紙制作、交流、展示思維工具圖,分享、品味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閱讀名著的興趣。
第二次行動實施與反思
(一)第二次行動實施
針對第一次設計和實施教學出現的問題,我們課題組老師反復思量,決定在運用導學案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著重凸顯: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巧妙運用導學案,充分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主題課外閱讀教學實效。教學過程如下:
環節一:激趣導入,明確學習目標。
1.直接引入:這節課我們進行課外閱讀感悟,主題是:感悟人物形象。
2.激發興趣:近段時間,我們閱讀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看誰能最快辨出這是誰?
A.多媒體課件出示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的圖像,讓學生猜這是誰?
B.多媒體課件出示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事例的句段,讓學生猜這是誰?
3.點明本節內容及任務:這節課,請大家選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用思維工具圖,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現出來,感悟人物形象。
環節二:巧用工具,呈現人物形象。
1.學生結合導學案,自主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組內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開交流。
2.學生結合自己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情況,以電腦繪畫軟件為平臺,繪制思維工具圖,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來。
環節三:班內交流,共享閱讀收獲。
1.結合電子書籍的描寫,小組內互相交流,對作品予以評價,并補充完善工具圖。
2.小組間互相交流,對作品予以評價,并補充完善工具圖。
3.班內交流展示優秀作品,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的閱讀成果(小組內派代表,邊利用電腦平臺展示,便介紹自己的思維工具圖。)。
4.師生就學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發言的情況予以評價。
環節四:回顧過程,促生習得方法。
1.暢談收獲:通過這次課外閱讀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2.師生共同小結。
環節五:布置作業,旨在拓展延伸。
1.繼續借助網絡電子書籍,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補充完善思維工具圖,把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訴家人或朋友。
2.結合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情況,撰寫讀后感。
3.借助網絡,展示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導學案、思維工具圖、讀后感等作品,上存到學校資源網、班級Q群或個人自制網頁,相互欣賞、評價。)。
(二)第二次行動反思
從導學案的編寫到檢查學生的預習到導學案的課堂實施,我們課題組的老師都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記錄學生的預習情況,并讓學生填寫學習收獲:本節課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沒解決?還想學到什么?從學生在預習、課堂、學習收獲情況的反饋來看,我們認為《感受人物形象單元主題閱》導學案的設計及運用有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巧用導學案,活用信息技術,促主題課外閱讀有實效。
在《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我們巧用導學案,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閱讀電子書籍《三國演義》、利用電腦繪畫軟件讓學生自主制作思維工具圖、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導學案,利用計算機展示思維工具圖,利用網絡、班級Q群、網頁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而且為促進課堂教學生活化搭建了優質平臺。
縱觀整節課,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網絡電子書、實物投影儀、電腦繪畫軟件、網絡、網頁等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師生互動空間,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能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為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2.巧用導學案,活用評價,讓主題課外閱讀現實效。
在《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者巧用導學案,極力鼓勵學生活用評價,提高主題課外閱讀的實效。
如在“班內交流,共享閱讀收獲”這一環節,教者讓學生結合電子書籍的描寫,小組內、小組間互相交流、評價,補充完善工具圖,對作品予以評價;進而小組內派代表,邊利用電腦平臺展示,邊介紹自己的思維工具圖,然后師生就學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發言的情況予以評價。學生在班內交流展示、評價優秀作品,共同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成果,感悟人物形象,讓學生盡情徜徉在書的海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通過這樣,給予學生展示課內外閱讀的舞臺,培養學生會閱讀、能閱讀的能力,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有效提高課外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3.巧用導學案,善用思維導圖,促主題課外閱讀展實效。
在“走進《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課中,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者巧用導學案引導學生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運用導學案,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學習。通過讀書指導法、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等,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思維工具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可視化思維工具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的運用策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通過利用電腦繪畫軟件或畫紙制作、交流、展示思維工具圖,分享、品味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豐富學生積累,指導學生感悟、欣賞《三國演義》人物形象主題作品的鮮活韻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閱讀名著的興趣。
回顧活動全過程,此教學活動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學生視野。同時,在學生充分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記錄、展示閱讀收獲的過程中,很好地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能力,大大提高了主題課外閱讀實效。
4.巧用導學案,妙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主題課外閱讀顯實效。
在《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師巧用導學案極力鼓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探討學習。
如在“巧用工具,呈現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教者讓學生結合課前完成的導學案,自主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組內就印象深刻的人物進行交流,并結合自己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情況,利用思維工具圖,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來。在“班內交流,共享閱讀收獲”這一環節,教者讓學生結合電子書籍的描寫,小組內互相交流,補充完善工具圖,對作品予以評價,貼星或貼紅花獎勵;小組間互相交流,補充完善工具圖,對作品予以評價,貼星或貼紅花獎勵;班內交流展示優秀作品,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的閱讀成果。
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活動中,有效地進行主題課外閱讀活動,自身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主題課外閱讀實效。
四、結論――我的目的基本達到
此次研討活動,我們課題組的老師有機針對教學內容巧妙設計導學案,不斷完善導學案的設計;并不斷地在生本的教學理念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進課堂教學完善導學案的實施,充分以教師的“導”引導學生先行嘗試、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實施學案,讓學生在“走進《三國演義》感悟人物形象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沉浸在“我會閱讀”“我會思考”“我會搜集資料”“我會合作”“我會展示”“我會合作”“我會思考”等環節中,感悟、欣賞《三國演義》人物形象主題作品的鮮活韻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閱讀名著的興趣,很好地提高了主題課外閱讀實效。
通過本次研討活動,課題組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對教學環節的處理和教師教學技能的感悟更深了,對如何實踐新課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學智慧有了更深認識,很好地提升了課題組老師的科研水平及教學能力。
我們確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們不斷在行動研究中加強學習,總結經驗,行動研究就一定能為我們的教學“添枝增葉”,不斷改進教學,提高主題課外閱讀實效。
參考文獻:
[1]李小君.“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實踐與反思[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2):22-24.
[2]李炳亭,張海晨.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J].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10).
關鍵詞:感悟 初中語文 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對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教師光重視課堂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得法在課內,得益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大量適合他們自身的課外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感悟,在感悟中獲得思想的進一步深刻和提升。
一.讓閱讀走進學生的內心,增強他們的感悟力
曾經有記者采L一位非常有名的學者,問他如果今天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會做什么,學者的回答是閱讀。記者繼續問如果他被關進監獄他會做什么,學者的回答是閱讀。記者追問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呢,學者的回答還是閱讀。可見閱讀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必須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應該不滿足于搞好課堂教學,還要積極發掘學生的課外潛力,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讓每一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閱讀方式,讓他們的心靈不斷獲得感悟和成長。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感悟中體會閱讀的快樂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要想學生的課外閱讀取得高效率,尊重每個學生的內心閱讀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在選擇閱讀書籍的類型方面,教師首先應該做到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給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每個年齡段都應該有適合他們的課外書籍,如何選擇適合初中年齡段學生的課外書籍也是需要動些心思的,這一切的前提是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閱讀取向,有的學生喜歡文學類,有的學生喜歡科普類,有的學生喜歡藝術類,這些我們教師必須無條件滿足他們,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深刻感悟的,才是快樂的。
三.感悟文學名著的思想精華,提升學生的內涵和知識儲備
文學名著是人類社會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他們自身感興趣的名著作品,可以讓他們養成“讀好書,好讀書”的好習慣,讓閱讀感悟伴隨他們的終生。名著閱讀雖然可以拓展學生們的文學視野,但是大部分名著作品往往比較枯燥的,甚至是晦澀難懂的,如何找到突破口是異常重要的事情。鑒于很多名著作品已經拍成了電視劇,教師可以先讓那些對名著作品感到畏難情緒的學生先從看電視劇開始。比如,教師可以先引導一些學生觀看電視劇版四大名著,學生一旦對這些電視劇產生著迷,再引導他們進行書籍版的閱讀就會容易得多,教師可以給他們預留一些閱讀作業,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書籍版《西游記》和電視劇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們在書籍中去尋找答案,可以讓他們更有目的地去閱讀,對于閱讀比較深入以及回答問題比較有深度有見解的學生,教師可以獎勵他們一些課外書籍作為獎賞,一來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二來他們可以繼續閱讀教師提供給他們的優秀作品,讓他們在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開心,越走越順利。
四.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閱讀感悟的科學和深度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和我們成年人一樣,每一位初中生同樣會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面臨嚴重挑戰。在治療他們心理困惑的良藥當中,有效的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一種良方。首先閱讀課外讀物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的瑣事,受到書籍中廣闊世界的感染,讓他們走出自己的“小我”,逐漸成就自己的“大我”,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其次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了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在課外閱讀中,學生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優秀主人公,主人公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憂國憂民的人性光輝會給初中生的心靈造成沖擊和震撼,激勵他們勇于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推薦一些有關心理科普的課外讀物,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讓他們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可以找到針對性的方法,或者尋求專業的幫助,讓他們不至于走投無路,去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這些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無法獲得的知識,或許這就是課外閱讀的好處之一吧。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從容應對今后的復雜人生。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開卷未必有益。面對浩如煙海的課外讀物,教師必須對學生有針對性地推薦,為學生做課外閱讀的領航員,這其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充電,不斷接受最新的教育資訊,讓自己始終保持信息的前瞻性和頭腦的清晰度。
參考文獻
[1]黃厚江.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下)[J].中學語文教學.3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