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多樣的生命范文

時間:2023-10-13 09:42:16

序論:在您撰寫多樣的生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教學改革;導學案;學生差異;學科差異

一、由于學生的差異,是否都適合采用一種模式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同樣的教學內容,在兩個班級卻出現了不同的狀況。在一個班課堂是這樣的:一節課學生基本上處于靜靜聽講的狀態,同學不喜歡當眾質疑,但一旦形成思考,就很全面很深入,并有自己的創新。而在另外一個班:他們激情四溢,課堂上總處于一種激烈的爭辯中,常常思維開闊、精彩不斷。

這是兩個全然不同的群體。這中間的差別在哪里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學生特點的差異。那么,對于那些穩重慢熱型的學生,他們不喜主動去感悟怎么辦?

就如近日所上的《變色龍》。對赫留金、獨眼龍及圍觀的群眾的認識,翻出我的備課筆記,只有一個問題,“你對他們懷著怎樣的感情和態度?”下面是學生的眾說紛紜。而在這個“穩重慢熱”的班級中,我再次嘗試拋出這樣的問題,不出我所料,我的學生都在等待同伴的回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拋出了幾個問題:“赫留金為何被狗咬?”“為何舉起他的手指頭如勝利的旗幟?”伴隨著這些問題,學生的思路逐步開闊,民眾無聊、麻木的精神狀態也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兩者比較,顯然前者更凸顯學生的個性解讀,從課堂的氛圍、解讀的深度、師生對話的展開情況看,效果都是讓人滿意的。但是,如果堅持用前一種設計讓我那些“穩重慢熱”的學生自主解讀感悟,我想等待的時間是很長的,還是教師站出來多設引導,多講講話。

二、由于學科的差異,是否都適合采用一種模式

數學、語文學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解決問題,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是遇到問題就在組內討論,而且通過長時間的課堂教學也發現,即使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組內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學習優異的學生,那些學困生在組內基本就沒有表現的機會,更談不上深度探討。由此看來,小組合作雖然有助于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但也使那些學困生更加惰于思考,不利于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2篇

關鍵詞:初中生;記敘;說明;培養

1 拓寬訓練時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的習作是對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產物,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并體現著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它沒有時間限制,決不會只等到上作文課時才產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平時有感觸時及時地記錄下來,作文課上對素材進行加工和提煉。在訓練空間上,教師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拓寬習作訓練渠道。

1.1 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提供時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說明文寫作是個難點,而用此法明顯事半功倍。在教《核舟記》時,我講課前讓學生根據內容繪制核舟草圖,課堂評出佳作,并讓學生用語言加以說明。這實際是對學生將畫面與習作相結合的再創造訓練,繼而再找一藝術作品,讓學生仔細觀察后描繪下來,這樣學生感到說明文并不難寫。八年級教材安排了不少說明文,不妨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下,如學了《蘇州園林》,組織學生游竹湖園(本地一個公園),并事先為學生投影全園圖景,最后讓他們把這一現代園林用文字展現出來。此外,表演也是此階段學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不少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的課文,非常適合學生表演,學生表演過程也是對教材語言進行再加工的過程。

1.2 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

結合課文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主要形式有:(1)情節擴展式。如《華南虎》中有這樣一個情景:籠中被鋸去趾爪的華南虎在水泥墻上劃出血跡斑斑的溝壑。教學時啟發學生推想華南虎此舉的內心活動,并把它擴展成一段內容具體的文字。(2)文尾續寫式。如根據《皇帝的新裝》一課結尾,讓學生續寫游行大典結束后的故事。(3)多向改寫式。根據課文內容,可改變人稱、順序、體裁等。(4)相關遷移式。即抓住課文原型特征,調動學生已有的儲備表象,把思維的觸角由甲遷移到帶相關或相似性的乙上來,如學了《敬畏生命》后寫《認識生命》。

2 強化創新思維訓練

創新思維具有3個特性:就廣度而言,具有發散性;就靈活性而言,具有變通性;就其個性而言,具有獨特性,因此,作文教學中應據這3個特性來安排系統的習作訓練。

沖破思維定勢,訓練學生思維的發散性:(1)發散性思維是指以某一事物為觸發點,多角度、多方向引出問題,展開思路、提煉創意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大致可分為:①同一題材多角度選材;②同一中心多種選材;③同一材料多種立意;④同一材料多種體裁。(2)啟發聯想。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3)充分展示個性。訓練思維的獨特性。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要善于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批判性”思考,讓學生獲得與眾不同的思維。

從選材來看,反向思維就是一個新路子,例如:寫《我的母校》,中心是要求對學校人、事、景物的具體描寫來反映學校的美。大多數只寫校園景色美、好人好事、教師工作認真等,但如果寫簡陋的教學設施,使之與教師的工作熱情相當高形成對比,中心則更為突出。

從立意來看,通過審美立意的選擇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如寫《生日》,學生往往寫自己過生日時,長輩、同學給自己祝賀生日,感到很快樂。顯然缺乏立意“美”,教師引導學生立意從“我——家庭——社會”,從而凸顯我的愉悅、家庭的其樂融融、社會的和諧,這樣,則主題要深刻的多,意境則高美的多。

3 構建新的訓練體系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做”的作文教學模式,嚴重妨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的發展,因此,必須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體系,其結構為:營造氣氛,誘發創新熱情——放膽表達,拓展創新思維的空間——交流合作,激活創新思維的火花——評優激勵,激發新的創新動機。

3.1 營造氣氛,誘發創新熱情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有良好的氛圍環境。為此,教師應采取生活再現、表演展示,實物演示、音樂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營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誘發學生創新的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進入“我要寫”的精神狀態。

3.2 放膽表達,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所謂放膽表達,就是教師提供一種或幾種習作的范圍,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命題,自己選材、立意,不限體裁、字數,讓學生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這時學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就會被最大限度的激發發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鼓勵學生放膽表達,并不是說可以不要老師進行習作方法的指導,而是強調在學生剛進入習作狀態時,教師不宜用太多的框框來束縛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完成初稿以后,指導時要做到有的放矢。

3.3 交流合作,激活創新的火花

交流合作就是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通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從而激活創新的火花。合作的方式通常有小組合作和全班合作兩種形式,其成員的構成,可以按學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組,也可以采取自愿組合的形式,在初稿完成的基礎上進行互評互改。

3.4 評優激勵,激發新的創新機制

第3篇

由于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大和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對“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有關方面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中,曾有13.3%的人認真考慮或計劃過自殺,4.9%的人嘗試過自殺,“特別想自殺”的占17.4%,青少年自殺日益呈現低齡化;在大學生、研究生中,輕視生命的行為也時有發生。而漠視生命的另一個惡果是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

從偏僻的山村來到喧鬧的城市,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向孩子灌輸只要分數考得高其他都無所謂,并拼命使加壓力,產生偏激情緒,從而使孩子人格畸形發展,甚至走上極端。教育活動本應是幫助每個人更杰出,讓孩子學會自尊、自信、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現在非但沒有實現這個目標,反倒讓孩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幸福感,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教育理念的偏差導致教育行為的斷裂,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們需要的我們沒有給予,而給予的是他們背不動的東西,結果把孩子壓垮了,過早地把他們壓向死亡。

一、提升耐挫能力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是最強的支持力量。首先,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挫折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避開挫折,永遠一帆風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是人生的常態。只要能坦然面對,勇敢正視挫折,就能把挫折作為進步的臺階、成功的起點。其次,要教育孩子懂得,挫折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有兩重性。它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獲益。“自古雄才多磨難”,讓孩子懂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是一種人生財富。如果將挫折當做墊腳磚,會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于獨立意識強的孩子,父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遇事冷靜,使之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危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避免固執、偏見和蠻干;勇敢地面對現實,進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鍛煉,增強抗挫折承受力;學會掌握自我心理調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以及危害自身的行為。另外,還要教育孩子善于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放眼未來,努力擺脫痛苦,吸取教訓,迎接新的生活。

二、敬畏生命之花

對生命的珍愛應從小培養,并在每一個生命歷程之時潛移默化地強化。首先,用自身成長感悟生命歷程。家長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相關的生命歷程教育片、閱讀相關的資料,或由媽媽給孩子談生育的體驗展示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事故材料,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把孩子從胎兒到出生以及成長的過程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下來(可以是錄像、拍照、寫成長日志等)。這樣會使孩子真正了解生命的珍貴,樹立起強烈的生命保護意識。

其次,以事實體驗生命珍貴。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父母不妨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懂得生命的可貴。比如,讓孩子養一種小動物,每天照顧它,給它喂食喂水,看著它一天天健康成長;在小動物生病的時候,怎樣幫助它、精心呵護它,使它渡過難關。

第三,引導孩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家長要教育孩子愛家人。電視廣告“給媽媽洗腳”為何如此震撼,身教勝于言傳。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感化引領孩子懂得關愛,學會體貼。同時可在孩子過生日時進行感恩教育,一位前人說過:死,是生者的痛苦。告訴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很不容易的,是媽媽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來的,從誕生之日起,他的生命就不完全只屬于他自己,他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予他的最珍貴的禮物,寄托著爸爸媽媽最深的愛和希望。所以不能夠糟蹋它,也不能浪費它,更沒有任何權利結束它。要讓孩子懂得,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堅強地保護自己的生命,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家長和所有的親人。生命不能棄之如草芥!盧梭曾說過:“一個人拋棄了自己,便貶低了自己的存在;拋棄了生命,便完全消滅了自己的存在。”要讓孩子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就應該引導他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再說,你還沒有體驗美好的豐富多彩的人生,沒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沒有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怎么能選擇輕易離去呢?并要反復強調,選擇輕生是懦夫,是愚蠢的行為。

三、正確詮釋生死

增加學生正確認知死亡的教育。不知死,焉知生?死亡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畢淑敏的《預約死亡》之所以引起轟動,就是喚醒了人們對死亡的關注和反思。要給孩子補上“如何面對死亡”這一課,讓他們接受一堂沉重而有意義的死亡教育課,讓孩子對生命進行全面思索。

家長要科學認真地和孩子一起談論和解答生死問題,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這是家長的義務,更是家長的責任。以下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對死亡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即使偶爾說到死亡也閃爍其詞;用童話和寓言來說明死亡,給孩子傳達一些關于死亡的不正確的信息,使他們覺得死是一件很輕松的事,特別是一些死而復生的童話故事容易讓人對死亡產生好奇感,在精神抑郁的時候,就有可能去做死亡游戲;對死亡給予錯誤解釋,如奶奶去世了,卻告訴孩子,奶奶“睡著了”,或者親友突遭變故死亡,卻說他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里很美……這些“美麗的謊言”是對“死”的最大誤導。

四、強化自護教育

1、加強交通安全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工具劇增,交通事故成為小學生被傷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孩子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家長不僅要教會孩子懂得交通法規并自覺遵守,還要教會他們在騎車、步行時如何避讓他人,如何防備他人碰撞自己。例如,騎車時速度不可過快,不可多人并騎,發現剎車失靈時要及時修理,始終保持車況良好,以減少交通事故。

2、開展險情求生教育。小學生幼稚、純真又缺乏避險經驗,碰到險情往往束手無策,求生能力較差。這方面的教訓很多,也很深刻。因此,必須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相應的訓練。例如,讓孩子學會游泳,掌握火災、洪災、煤氣泄露、食物中毒、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以防不測事件對孩子生命的傷害。

第4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明形態;整合性;建設性

Abstract:The integrative na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complexity,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ynchronism and diachronism. The constructive nature refers to the rule of logic and circulation, human introspection, “sentiment and reason” in humanistic ecology, and affective synthesis of “human factor”. The perse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manifested in symbiosis, integration, reciprocity, multiplicity, complexity, poetic nature and “grand beauty” in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pattern; integrative nature; constructive nature

一、生態文明的整合性

從深生態意義上看,生態文明不僅是治理與環保問題,更是一種觀念、機制、形態及人類文明運行的終極性問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自然與人這兩個維度的錯綜交織、多樣融合及系統構成。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的文明形態,要通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未來,必然以活化人的維度為主導。活化人的維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這表明人是人的活動的目的又是手段。作為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的自由及和諧地生存與發展;作為手段,人的一切活動方式,人為自身創設的一切生存條件都能夠體現出工具性,具有技術性的操縱取向。而人之所以能夠活化自身存在的維度,不惟人自身,而必須是深生態性的,作為系統化的文明構成形態,生態文明成為潤化多樣機能的交叉互補的整合機體。

首先,復雜性整合。生態文明依據生態系統演替的節律而表現過程性與整合性、線性與非線性、有序與無序的復雜性,并且也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整合性。生態系統的演替本身既是一個進化的又是非線性的過程,在向人類生存活動的“化成”中,必然促使人類自身的進化與演替,同時就表現出“自然的人化”這個人類文明生成過程的線性與非線性、有序與無序的復雜特性。在這樣的歷史與邏輯序列中,生態文明必然整合與融括自然進化、人類文明的生成和發展的一切結果,體現人與自然生態同體進化的生態節律。其次,生態轉換性整合。生態文明在人與自然生態互為工具和目的的關系中體現,是帶有轉換性特征的文明形態。對人類的生存活動來說,自然是人生成和發展的手段,也是目的。就其手段性而言,人不僅需要自然的生態價值支持,還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發展自身,獲得自身生態優化生存的條件;就其目的性而言,自然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一方面,人類發展的未來形態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構成;另一方面,人類自然之身的活動狀態,必然依據和諧、生態化的自然形態,并且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最終結果,必然集中體現在人自然之身的優質化存在。對自然生態的和諧性結構來說,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是工具又是目的,一方面,人類發展的程度可以映現自然的狀貌;另一方面,人類發展的終極形態,也可以潤化出自然生態的和諧形態。

再次,歷時性整合。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由不同文明形態的歷史性、韻律性及有序化的轉換而表現了整合性。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多種形態,以及當下我們進行的后工業文明等,那么,生態文明作為新型的、面向未來的文明,辯證地汲取、有機地整合了一切文明的積極與合理因素,滌除其非合理因素及危及人的生態化生存的因素,并且通過最佳體現人與自然生態和諧一致的關系,而使人能夠始終居于永續發展節律中。

最后,共時性整合。從現實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結晶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態,這些文明結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碩果。物質文明筑就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成為發展的物質前提和保證;精神文明作為人的本質的體現,致力于構造人的精神—心靈結構,引領人們積極主動地追尋生存活動的自由,提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魅力;政治文明通過建立社會運行中的約束機制與體制,而使人們能夠合理而有效地從事各種活動。生態文明作為多種文明形態的整合性文明,依據生態整體性的運行節律和方法,使多種文明形態形成辯證的統一體,并從中合理而有效地發揮各種文明形態的職能。

二、生態文明的建設性

生態文明是建設性的(廣義):其一,它表現為生成性、合成化的人類文明形態。作為生成性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立在歷史的演替和延續的脈系中,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同文明形式的最高層次、最終極形態的展現;作為合成性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既整合了文明形成中適宜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諸多文明樣式,同時也成就了自身的多樣形態。其二,它表現為建設性(狹義)、和諧性的人類文明形態。所謂建設性(狹義),是針對人類對自然家園的變異及破壞性而言的;所謂和諧性,是指生態文明要通過重建自然生態的和諧環境,引領人們能夠在和諧關系的演進中去享受和諧生存。

生態文明與人類其他文明形態的不同點在于,它建基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條件下,并不斷建設性地完備這種和諧機制。顯然,生態文明的建設性并不排除人類活動的工具性和技術性,更不排除科學活動及人的主體意識,同時還充分肯定了“人文性”,肯定了人類的自主生存意識,并立足于運用人類歷史演替中形成的一切積極成果發展自身,進而使人類自身能夠永久性地構建和諧自由的社會存在關系。但生態文明的建設性還要求,由人類的智慧與能量而成就工具性與技術能力,在不斷地創造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更要致力于創造生態恢復及補償性的文明成果,必然需要設定對于自然環境及人的生存的生態安全,要不斷生成深綠色之思,將工具與技術不斷地轉換為建構生態及綠色生境的技術。為此,我們可以從多重角度審視生態文明的這種建設性。

首先,從邏輯及演繹節律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關系是生態文明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終點,而最終成就與完善的是人的生態和諧性的生存。但在起點與終點的邏輯轉換節律中,終點形態的關系,必然是對起點形態關系的超越,是在更高層次,在更加深刻的意義上,在更自由、更和諧的情境中展示人類的文明,必然是體現人類在更高層次上的生態和諧性的生存。從這種意義上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關系的本質及價值就表征著一種和諧與循環性的路向,或者說,這種關系的韻律特征是創生和諧與循環性價值形態的展示,同時也使生態文明呈現著這種和諧與循環性的價值形態,并且在肯定與超越性節律運行中體現辯證否定的過程。

其次,從人的自省性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力量是能夠積極主動地認識、體驗人與自然生態和諧關系的人,是能夠把人的生存與發展機制放在這種關系去構建的人。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總是向未來邁進的,以“生態人”為主體構成的建設性的文明形態,需要人們有基本的反思力和自省力。人類要構建生態整體性文明機制,以完備自身的生態性生存能力,并有效地促合那種“深綠色”生命體驗形式,就必須要求人的反思與自省。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的自省力要求人們應該完備自身的生態創生性能力,強化生態協調能力,進而激活人們的生態性生存能力。所謂自省力,無非就是要科學、合理且生態化地思考及把握人們這一系列能力的機能性和節度性。這種自省力不可能撇開自然生態力的作用。因為人類生存于自然生態系統中,受到“蓋婭”母體的呵護,對生存資源的獲取不可能超脫自然力的供給,人的一切生命活動機能無不來自于自然生態力,這基本是一種順向的力的遞進。但當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力圖尋求最大化的利益,滿足自己最大化的財富需求時,在向自然生態進行最大化的索取時,就必然造成自然生態力的反向作用。這實際表現了自然生態力及環境支撐力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追索及擴張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像福斯特所言,“在有限的環境中實現無限擴張本身就是一個矛盾”[1]。這就警示人類必須反思自然力的負重程度及承載能力,必須思考人類如何才能在永久的程度上保持自然力永遠處于躍動的狀態,能夠持續地、穩定地為人類提供生命力的資助,為人類永續發展不斷注入生命的活力,進而優化人類的生存結構,構建人類的未來。

再次,從人文生態的“情理”構合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生態文明以演奏“生生”的韻律而突出“合”與“和”的機“理”,由生態系統的“合理”本性及合“理”的作用,組構成網絡化、系統化并且是情意化的文明結構。生態學家王如松說:“復合生態系統不僅遵從自然界的‘道理’,也遵從人類活動的‘事理’和人類行為的‘情理’。”[2]97在這三重“理”的構合中,人的行為的“情理”不僅是溶解劑、劑,更應該是不同“理”的形態轉換的中心。因為在人類文明的構成中,除了意識與觀念、制度與律令等因素的導向性及規范性以外,主要是由人的行為來體現,即人的行為方式,往往可以體現出人的文明程度。顯然,我們對“情理”的認同,一方面要符合人類生存活動的“情理”,另一方面要符合自然生態的“情理”。之所以稱自然生態的“情理”,是因為人類認識和體驗的自然生態必然是經由人對多種“理”的構合而展開的,這多種“理”的滲透便潤化著由“情理”到“事理”再到自然之“道理”的轉換韻律,其建立的運行模式的最終趨向,應該是在更高的意義上使人類行為的“情理”符合自然生態運行之“理”。 

最后,從“人力”的情意合成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因素在人,在人類自身而不是自然。復合性生態系統的運行機理在于人來掌控,是由人依據生態的律令及規則來調控,是要通過生態人格的塑造而不斷地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與自身多重關系的自由融合,需要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精神生態的平衡機制,需要文化生態自組織系統所構建的人文基礎。王如松說:“復合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差別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這個超級生物可以通過技術、組織和文化在大的時空范圍內操縱系統行為,使其為少數人的短期利益服務。因此,怎樣調節人口、人力、人文、人氣的關系,誘導人的溫飽、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協調個體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眼前和長遠、物質和精神間的生態關系,是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2]97“三理”的情意合成必然彰顯人的主體化力量,其行為及其“情理”必須順化這種系統化、邏輯化之“理”的序列。在調節人口、人力、人文、人氣的關系中,更重要的,還應該有“人情”,或者說,“人情”更是活化人口、人力、人文、人氣關系的血脈,因為沒有“情”、沒有愛意的人的行為是干癟的,無生命的。馬克思認為,人能夠以激情、熱情“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3],其實,這種情意追尋同樣構成人的本質力量,我們可以將這“五種”生存狀態的合成視為廣義的“人力”,而其連接的線就是“人情”。事實上,“人情”也促成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有機融合,并且富有深情地演奏這種“化”性轉換的交響曲。從這個意義上看,“人情”可以被賦予雙重內涵:一是在人類的生命序列和社會生活序列中表現人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道德之情、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之情等;二是在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序列中表現“情”,主要是人類活動及人的行為方式對于自然的情,既有對自然生物又有對無機狀態及無生命的自然物的情。

三、生態文明的多樣形態

生態文明是有情意的文明形態,情意必然蘊含詩意性、融合性,必須是合理、科學、協調、統籌、全面及可持續地融通,并能夠調控人的需要,消解人的欲望性的利益追求及非可持續性的財富觀念。因為利益與財富的最大化作為功利性的追尋,往往是弱化“情意”的,是非生態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必然背離詩意及融合性。生態文明的“情”應該通“理”,在 “情”與“理”的構合中把愛施放于全人類,施放于與人類生存活動朝夕相伴的大自然,施放于生命共同體,施放于大地之母;不僅施放于當代人,更應該施放于我們的子孫后代,并以人類的“大愛”展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大美”之境。

第一,共生性、融合性文明。生態文明不同于人類歷時性發展中凝結的其他文明成就,因為迄今為止,人類所成就的一切文明成果作為歷史性存在,盡管有其歷史合理性,但同樣也存在歷史局限性及獨有性,或者說,各自關注了自身文明存在的建設性領域。生態文明必然是全面、合理、可持續性的,是希求與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的人類文明形態,并且是整合及有機地融合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成就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二,互惠性文明。生態文明的審視角度更應該立足于生存論的向度,需要通過人在自然天地中的整體性生存而呈現生存質量向度。人的生存質量并不只是以物質生存質量體現,也不是脫離自然和現實生存而以虛幻的精神性生存質量來體現,而必然是整合性、融合性、共生性的,是以全面、科學、合理的生態性生存質量來體現。人的生存質量還需要以人的物質肌體的存在質量作為顯示器,通過肌體的活力及能量輸出,信息傳遞的速率、活性程度和質量來顯示生存狀況。人要求“生”固“命”向自然獲取的首先是物質能量與信息,以完善肌體的存在,而當前人們面臨的環境危機狀況所危及的首先是人的物質肌體及其延續。這同時顯示,人的生存理應同自然、環境構筑互惠互利的能量與信息的轉換機制,同時還不可忽視代際互惠,即“為了能讓未來世代有平等的機會從土壤、凈水、森林、海洋和氣候取得財富與福利,我們現在就不能任意破壞這些自然資源,以免后代子孫再也無法有效進行利用”[4]。只有在這種多重互惠狀態下,才能保證共生性與融合性的生存機能,才能使人類文明的根基牢固。

第三,復合性文明。共生、融合及互惠互利性的文明構成的人類學基礎應該是復合性的,即體現人類復合性生存的文明系統。復合性生存的基礎是復合生態系統,它使自然與人(社會、經濟、精神/文化)以復合性存在結構呈現著生態性構成。其中起碼存在兩套系統,一是人類“自體”性的生態存在系統,一是人類與自然“共體”存在的生態系統。由此也使復合體成為兩套,即一是人類“自體”性的復合體,一是人類與自然“共體”性的復合體。兩套系統和兩套復合體是錯綜交織的,但必須相互支撐,呈現支持結構,這種支持性凸顯和諧程度,各自機能得到優化、能量得到最優發揮實際就是文明的呈現。

第四,復雜性文明。復合生態系統是復雜性結構,生態文明同樣是復雜系統結構。復雜系統構成了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的基本樣態,必然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世界中,文明也同樣處于這種復雜且非線性的構成中。復雜性現象主要是通過有序與無序的交織,多樣性的存在狀態,以非線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體現自然生態、生命共同體和人類文明,體現人類存在的“自體”與“共體”不斷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征。這使得生態文明在“多”與“一”的統一,“異”與“同”的統一,無序與有序的統一中,形成復雜的、自組織性的并且是處于永久性演替節律上的系統結構。同時生態文明較之人類構建的物質文明在偏于物質基礎性的建設方面,精神文明偏于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方面,政治文明偏于對社會規范體制與系統的建設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整合性及復雜性。

第五,詩意性的文明。生態文明演繹人類的詩意生存,將人類的生存律動調適在詩性的節律中,使人的生存質量呈現為詩意的質量,也祈望將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化生為一種“詩性綜合體”。同時,生態文明還力主拯救沉浸在那種被生存欲望及無限擴大的財富欲念所“遮蔽”的人的精神,促使人們不僅能夠構筑“自體”性的詩性生存節律,更要和諧地潤化“共體”性的詩性韻律,并使那種所謂神性的“詩性烏托邦”轉換為現實、具體的生存場域,將生命的本真“敞開”,從而讓人們真正且深度地體味到“詩意地棲居”的韻律。

第六,生態文明是“大美”的文明。生態文明作為塑美的文明形態,是不斷地構筑系統整體性及和諧美的文明形態。顯然,生態文明不僅要構建人類“自體”性的美,更要注塑人類與自然“共體”性的美,即“大美”。因為生態文明是在“大道”及“大化流行”之境中生成,所以它呈現的美的形態就必然是在宇宙自然之“大”以及在生生化育中顯現著美的狀態。同時,生態文明的整合性、融合性、共生性、復合性及其復雜性都必然是通向“和”的,是“大美”之“和合”及“生化”的神韻之境的顯現。

四、結語

生態文明全面、整體、可持續性地,并且是綠色地集合與融聚人類那種無限的創生性機能,希求與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互惠互利,呈現了“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5]。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2]王如松,周鴻.人與生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第5篇

我認為群文閱讀的關鍵是多樣性,“讀”的形式多樣性,指導方法多樣性,“文”也要多樣性,無論是文學類作品,還是科普著作、實用文體、甚至枯燥的說明書、圖表等,都應該有所涉獵。所以教師在選文時,除了從題材、體裁、表達形式、作品風格、作者、語言風格等對文本進行整合,更應該考慮“群文”的深度,應該讓群文閱讀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高尚情感。

一、內容層次多樣性,深化主題理解,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群文閱讀,并不是將幾篇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讀就達到了群文閱讀的目的。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課標》)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主題的理解單一淺顯,沒有多側面、多角度地深化主題,所以選文缺乏層次感、結構化。有的教師即使選擇了優秀的文章,由于對文本的解讀淺顯,沒有很好地發揮文本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

例如關于“環保”的主題,很多教師所選的文章僅涉及三個層面:環境破壞嚴重、環保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怎么做。至于如何科學環保、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尊重自然規律等這些更深層面的文章教師沒有選文。在閱讀中,由于內容淺顯,涉及角度太少,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深,甚至有的學生產生老生常談的厭煩感,閱讀興趣和閱讀質量不高。還有的教師由于選文的片面性,使學生產生了“人類不能利用任何自然資源”的錯誤觀念,沒有科學地理解“和諧”“可持續發展”等環保理念。再比如“動物的愛”的主題,很多教師以“父母的愛”組文,幾篇類似的文章只是展現了不同形式的父母之愛,學生的閱讀體驗沒有提升。其實《狼王夢》中的母狼為了不讓孩子受獵人的折磨一口咬斷孩子喉管的行為是一種愛――自由勝于生命,《斑羚飛渡》中羚羊群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更是一種大愛――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這些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比較、概括,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層層加深,做到了閱讀中既培養語文能力,又發展思維能力。

二、視角多樣性,選文立足于時代高度,提高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主題要有時代性。在組織文章時,我們要引領學生關注當下熱點問題,深入閱讀。“異國風情”的主題,可以從德國人嚴謹的工作態度、德國二戰中的侵略歷史、二戰后勇于認錯等整合文章,學生對德國的認識會更全面。如果再選擇一些日本拒不承認戰爭罪行的文章對比閱讀,學生對德國這個矛盾的民族認識會更深刻。這些閱讀內容,與“”事件相結合,引導學生將閱讀與現實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思考。

閱讀方法的指導上也要具有時代感。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我們偏重于修辭方法、品味語言、理解詞語、概括文意等語文基礎知識,當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信息內容良莠不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些信息,學會多種材料“對比閱讀”“多角度閱讀”。例如“人與動物”的主題,我帶領學生閱讀關于“狐貍”的各種文章,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對狐貍截然不同的態度。然后拓展遷移,對比《狼圖騰》和蒲松齡的《狼》,對比《水滸傳》和《蕩寇志》,從而讓學生明白“多角度對比閱讀”才能全面正確的認識事物,讓學生正確應對當下的信息大爆炸。

這樣在閱讀發現中,強化分析、比較、判斷的能力,強化求異出新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三、題材多樣性,注重跨學科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

課標中指出:閱讀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選文時往往文學類作品占據主要陣地,而對科普類,甚至純粹的說明性文字、圖表等很少涉獵,學生也缺少科學類作品的閱讀指導。因此,我們要通過選文,培養學生跨學科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比如“環境保護”的主題,我們可以選擇不同學科的閱讀內容,比較不同學科的描述方式,獲得不同學科的閱讀方法。

科學類:PM2.5形成的科學小品(說明方法和簡練準確的語言);數學類:某地一天的空氣狀況曲線圖(學會看圖表);歷史類:史志中對本地空氣質量的記載(簡練嚴謹的語言);醫學上:空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醫學語言的表述);心理學上:環境變化對人心情的影響(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新聞報道:各種災難天氣的報道(語言的概括性、鼓動性)……

這樣在閱讀中,學生接觸到了形形的閱讀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注重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保證了學生的閱讀量,更學會了跨學科閱讀,學會了不同學科的閱讀技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6篇

關鍵詞:繪本教學;學生本位;語文本色;生命滋養

一、繪本教學遵從了認知的特點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與認知心理,兒童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是圖形認知的敏感期。小學低年段更適宜開展繪本閱讀教學,繪本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趣,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圖文并茂的展現形式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啟發學生的心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助于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繼而培養學生的多元發展和創新能力。

繪本閱讀教學,文字和畫面都傳遞信息,讓學生愉悅地、輕松地投入到學習中,分享伙伴的感悟、欣賞繪本的精彩、感悟繪本的真諦。從繪本的選材、教學的預設,到教學的過程,都考慮到要契合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認知特點,以學生為本,以激發興趣為重,盡可能少地限定、框定、束約;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合作、互動、交流。

二、繪本教學促進了教學的生成

繪本是圖文完美的結合,用精美的圖畫和優美的文字,敘述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繪本教學中,無論頁碼和文字的多少,都不能粗枝大葉,都要精心地預設。在預設中鋪墊生成,在巧妙設問中促進生成,在合作互動中幫助生成,在機智評價中引導生成。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以問題的提出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教學組織形式,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藝術。巧妙設疑能激發、引發學生的興趣;把握難易促進,激活學生的思維;設問中巧妙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創造力。

教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閱讀主體,在閱讀之中與學生互動,在互動之中給學生引導。低年級的小學生,大腦處于發育階段,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敏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繪本的學習中,使互動與合作有機地結合,促進教學的生成和目標的達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同步提升、發展。運用有效的教學形式,促進教學的生成,使師生共同享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共同提升彼此的生命價值。

三、繪本教學提升了學生的素養

繪本教學的開展,要把好繪本的選擇關。學生閱讀的繪本,應該選擇那些文質兼美、圖文并茂的富有積極情感和價值的,要選擇富有正能量,具有正導向有積極意義的繪本,這樣的繪本不僅具備語言的價值,更是美術的審美。繪本的圖畫部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享受文學,也感染到美學,對學生起到美的熏陶。教學的預設,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對畫面的認知,更關注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呼應,激發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教學設問與評價,不僅能讓學生憑借其對繪本的獨特理解,對事物的認識以及生活體驗和想象,做出種種猜想和推測,還可以讓學生在同一繪本中,根據自身的體驗解讀出不同的內涵和感悟,使他們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力。

四、繪本教學拓展了資源的開發

一本繪本,包含著文字、圖畫、圖文結合而給學生帶來的故事,無論哪一個方面呈現出來的故事,都可以給學生留下想象和拓展的空間。結合文字,讓學生改編續寫創造故事,結合圖畫可以讓學生自創圖畫代替原圖,為自己創編的故事配畫,可以自編繪本,圖文結合地來表達感受,表達對生活的感悟。

繪本教學的開展,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優秀繪本推薦,讓學生推薦喜歡的作品,根據學生的推薦,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確立主題,制訂學習計劃,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課程資源開發以后,深受學生的喜歡,學生的興趣、情感也會得到激發和提升。

像學完《快活的獅子》這本書,就引導學生再去了解路易絲?法蒂奧和羅杰?迪瓦森,以獅子為主角進行了續寫、再創造,學生最后編出了很多本有趣的繪本,

繪本,憑借絢麗的色彩、優美的畫面、神奇的想象、簡潔的文字,給老師一個全新的視野,給學生巨大的精神享受。

繪本閱讀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促進教學的生成,提升學生的素養,有利資源的開發,彰顯語文的本色,讓老師受益匪淺,讓學生樂趣無窮。繪本教學把快樂帶給學生的同時,也把無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財富帶給了他們,讓學生接受文學世界最美好的精神洗禮,得到成長中最需要的滋養,讓學生的生命更加燦爛精彩!

參考文獻:

[1]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2]梅子涵.閱讀兒童文學[M].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12.

第7篇

晉群:就從昨天晚上我看的一場話劇開始吧。孟京輝的《戀愛中的犀牛》是近年國內頂尖水準的話劇,相比電影票來說,可以說票價不菲。但讓我震驚的是,昨晚的演出全場爆滿,而且年輕人特別多,20歲出頭、30來歲的人占絕大多數。在昆明這樣一個邊疆城市,印象中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文化資源也相對稀缺,這樣高水準的演出在過去是很難在昆明看到的。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演出結束后,演員們由衷地感慨,想不到在這樣的地方會有這么高水準的觀眾。在兩小時的演出過程中,沒有聽到過一聲手機響,沒有人喧嘩。所以,我覺得在昆明是有這樣一種文化土壤的,體現出對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我在昆明出生,在北京讀書、工作,再到國外讀書,溜達了一圈,最終選擇了回來。為什么要回來?就機會來說,昆明不能跟北京相比,競爭實力就更不用說;吸引我的正是云南所擁有的一種特殊土壤、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我們想要的,不是大都市那種活色鮮香、熱鬧紛呈的生活,而是小城市這種相對安靜、安逸、能享受到這種也許不宏大、卻是每個人真實可感的文化生活。在我的身邊,有不少像我這樣的朋友或學生,他們離開、回來,在這里做小劇場的演出,幾十個人的場地,有人演,有人看;做服裝設計,呼朋喚友來走貓步、做服飾展演;還有的做攝影工作室、拍獨立紀錄片,比如說兩年一次的“云之南”紀錄片展演,不敢說在國際上,但至少在國內已經很有影響了。

記者:這樣一種生活,其含義遠遠超出了事業,當然也不同于世俗的小日子。換句話說,就是把事業和過日子很好地融在了一起,是一種物質和精神完美統一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只有在云南,在昆明這樣的地方才能實現。

晉群:是的。我們這些在別人眼中看來可能很不“安分”、但最后又選擇了回家的人,坦率說,也有波折,也有糾結,也有困擾,但是,之前走過的那些路肯定不是白走的,都是在為今天、為未來的選擇打基礎。當然,選擇也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這是你必須付出的代價,但主動選擇總是一件好事,也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可能比其他人更主動地去“折騰”,我們更有了一種主動選擇生活的資本和勇氣,有了更堅定自己目標的底氣和坦然。

記者:也說明主動選擇的可能性有主客觀的條件,從主觀層面上看個人是否有堅定的目標,是否愿意努力,是否具備這個實力;從客觀層面上說,社會的開放程度所提供的機遇和舞臺空間是否足夠多,足夠大?這種選擇在我們這輩人是難以想象的。作為后的第一代大學生,我們曾經被稱為“天之驕子”,一出校門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機會和資源。一旦擁有也就很難舍棄,也因此成了束縛我們的枷鎖。當你生活在一種相對滿意的狀態下,你就會滋生出一種惰性,從不想變到不敢變,包裹在我們身上的那層殼越來越厚,最終把自己都擠壓沒了。自我消失了,也就無所謂選擇,只能接受被選擇的命運。我們眼睜睜看著自己周圍的世界一天天變化,當“跳槽”、“自主創業”,尤其是像你們這樣出去了又回來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對于多種生活方式、多元價值觀的接納和包容已經漸漸變成一種常態。

晉群:我發現一個很好玩的現象,這一兩年幾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像《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青年》等,都把年輕人逃離固有生活軌道、追尋青春理想的精神家園放在了云南,似乎這些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青年們,都覺得只有云南才會告訴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盡管電視劇有其商業的噱頭和目的,但也因此說明作為傳播受體的觀眾有這樣的一種需求和傾向,也說明云南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一個心靈可以寄托的地方,它不像那樣遠不可及、高不可攀、甚至帶著點神圣的意味,它似乎更世俗、更容易到達,也因此,可以說多了一些人間的煙火味,所以才讓這么多人對云南心之神往。這是云南這些年的開放、自我形象的宣傳和塑造帶來的結果。

記者:這種變化也許不是近十年才發生的,或者說十年前的準備和儲備才有了今天的厚積薄發。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文化的沉淀一樣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只是看看別人怎么生活就來模仿,那一定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能長久的。

晉群:是的,今天大眾傳播的發達,讓我們去了解別人的生活變得非常容易,電影電視,還有廣告,都在告訴我們什么是現代化的生活,什么是時尚的生活。但是,我反而會覺得人際傳播的作用在這種全球化的浪潮中其實更為突出,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很多時候遠遠比媒體的傳播影響要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跟我每年都到國外旅行有很大的關系,當我真的來到一個遙遠的國度時,我會發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人過的是越來越相像的生活,特別是在人的性格、行為上,個體差異比文化差異更為顯著。就像我身邊的外地朋友來過云南都會喜歡上這里,這除了這里的山山水水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會帶他們去過我的生活,他們是在我的生活中喜歡上云南的。

記者:而且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會很羨慕。曾經有人說:當北京人在討論“什么是生活”的時候,昆明人已經在生活了。現在被很多人推崇或效仿的徒步旅行,早在20年前昆明就出現了自發的人群,而且還有了登山協會一類民間機構。越來越多的人把這種親近大自然的行走當作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昆明的年輕人在周末假期租輛房車出去玩幾天,已經風行了近十年。

晉群:現代都市里的人,孤獨是一種常態。哪怕你成天忙碌,不斷地跟人打交道,可你的內心其實是孤獨的。所以現在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很多年輕人都時興通過網絡結對組團去旅行或徒步,但是在云南、在昆明,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可能就在你的身邊,就像我們去看話劇,坐下后發現前后左右都有熟人,你一下子就覺得“同類”就在身邊,自己一點也不孤獨。

記者:你所描繪的這種昆明現實的文化生態以及昆明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吃驚,因為以往人們對于云南的刻板印象就是少數民族、就是艾滋病,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多元文化并存、多種生活方式并存的人文生態。

晉群:因為自己也參加過不少的艾滋病國際項目,我們有朋友就曾說過,全世界做艾滋病(防治)最好的地方就是云南以南的地方;這話可能政府的人不愛聽,但是,這實際上也是在說,在這塊土地上會誕生很多世界領先的理念和技術,會讓我們用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更多的東西。

記者:當我們有了更大的視野,我們也就擁有更加開闊的胸懷。我們看到多民族共存的一種獨具的包容性,能夠包羅萬象,外來的先進文化理念、生活方式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從這一視角出發,我們看到了云南的一種國際化視野。

晉群:從歷史上來說,云南從來都不是末端,反而是一個面向世界的開放前沿,我們知道的怒江大山里的教堂和傳教士,蒙自開遠曾經如香港般的燈紅酒綠、連通大海的米軌火車,西南聯大時期的大師云集、思想薈萃……這些不同時期外來文化的涌入使許多先進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雖然在后期的發展中云南因為種種原因落了后,但這些由于社會變遷一度以為消失了的東西遇到合適的機遇,就會以新的姿態綻放出來。現在云南省提出的“橋頭堡建設”戰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就會更接人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云阳县| 拜城县| 集贤县| 静乐县| 徐闻县| 明水县| 商水县| 安仁县| 龙井市| 富锦市| 阳泉市| 屯门区| 石渠县| 阳朔县| 靖边县| 麻江县| 吴忠市| 丰台区| 滦南县| 宣化县| 云和县| 安庆市| 贞丰县| 宜章县| 满洲里市| 凉城县| 察哈| 曲水县| 铅山县| 赤壁市| 阿瓦提县| 北海市| 赣榆县| 彩票| 晴隆县| 上杭县| 金阳县| 房山区| 广州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