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談談對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4-01-27 16:31:14

序論:在您撰寫談談對高考改革的看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談談對高考改革的看法

第1篇

關鍵詞:新課改 新史觀 主干知識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和學生都在思考,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高考試題因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邁進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不斷走向“大眾化”“平民化”的今天,上大學不再是那么困難的情況下,高考內容方面是否會逐漸發生變化,高考試題是否也應該突出有利于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知識、能力和理念?針對新課改歷史高考復習該如何把握,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重視新史觀。吸納新理念

綜觀新課改省份的高考歷史試題,不難發現新史觀是高考歷史試題之魂。歷史復習應適當重視新史觀,吸納新理念。

近年來,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明顯地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復習中應注意對新史觀的了解。這幾種新史觀大體概述如下:

1.現代化史觀認為,人類社會近現代的歷史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即現代化的歷史。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主要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2.整體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進入整體發展階段。19世紀中后期,世界初步成為一個整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代世界整體化全球化趨勢加強,人類的交往加強了世界的橫向聯系,促進了整體化的發展。

3.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創造、積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過程。人類文明史可分解為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會文明史。

4.社會史觀認為,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

5.生態史觀認為,歷史發展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歷史觀問題首先是認識歷史的視角問題,新史觀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歷史觀問題也是歷史闡釋體系問題,新史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歷史闡釋體系。我們應運用新史觀去引領歷史知識的復習,讓歷史學習具有時代活力,適應新課改下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二、重視主干知識復習的質量

新課程改革下,歷史主干知識以三個必修模塊形式呈現,而高考三個必修模塊占90分,課改下高中歷史講授的和歷史高考考查的就只能是歷史主干知識,尤其是主干歷史基礎知識。主干歷史基礎知識是關于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識,是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知識。歷史復習要狠抓主干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也就是要抓好三個必修模塊的主干知識的復習。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復習:

1.要素復習法:根據時間、地點、人物(個體或群體)、過程(或內容)、評價(意義、影響等)五個要素掌握歷史主干基礎知識。

2.系統復習法:按縱向和橫向系統把相關歷史主干基礎知識串聯起來,進行系統的專題復習,系統復習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視角變換復習法:此種方法實質上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史觀引領下復習主干歷史基礎知識所反映的重大歷史問題。

三、重視非選擇題的能力培養

綜觀新課改省區的高考歷史試題,可以得出材料是歷史試題之基,歷史綜合題以新材料為主,注重熱點問題,信息形式呈現多樣化。為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閱讀和解析上多下功夫。為此培養和提高閱讀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歷史備考的關鍵。閱讀和解析高考歷史試題中的材料,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認真審題,扣準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等),不要草率作答。

2.要依據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離材料胡謅亂侃。有些非選擇題的答案已經“明明白白”地寫在材料中,材料與高考參考答案的區別,不外乎一個詳一點,一個略一點。只要認真讀懂、準確理解材料,將相關文字摘抄出來“對號入座”,便可比較圓滿地完成答題任務。

3.要注意動態回答,不要用靜止的觀點答題。學會多用“越來越……”“劇增”“驟減”“大幅上升”“迅速減少”等詞語。

4.要注意行文的規范。高考閱卷評分是采點與采意相結合的。答題時不要想到哪里寫到哪里,讓閱卷老師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要點。力求做到三化――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做到書寫工整、字跡清楚,不潦草。

(1)要點化:根據題意,寫清要點,如要答原因,寫出“原因”:

(2)序號化:在每一個要點前面標出序號,有幾個要點就標幾個序號,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3)段落化:一個問題層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個段落。

四、歷史選修內容的復習策略

選修內容納入高考命題范圍且占總分的10%,廣大考生格外關注,對于這部分內容既不能放棄也不能關注過多,掌握復習的度確實很重要。選修要抓重點,抓主干,以整理線索復習為主,同時要把選修和必修聯系起來復習。個人覺得人物評價命題簡單。

五、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第2篇

⑴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⑶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基于《考綱》對“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于是乎文學作品閱讀中便出現了一道壓軸題,名曰“探究題”。從近兩年來各省市高考所出的“探究題”來看,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有所突破,有的原地踏步,新瓶裝舊酒。“探究題”作為新題型,它在內容上應有哪些基本要求,應如何出題才能真正考查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它的答案應如何編制,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的。筆者對一些省市所出的高考“探究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究,得出以下看法,現不揣淺陋,和盤托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探究題的內容及難易程度應如何把握?

探究題的內容應是文本中有疑難、有深度甚至是有爭議的問題。它可以是思想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藝術表現手法方面的。它可以就部分內容及其手法出題,也可以就全篇主要內容(如主旨等)及藝術技巧(如全篇結構技巧、主要表現手法)出題。但由于探究題是一道壓軸題,一般賦6-8分,因此所出題目內容應在高中畢業生應有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向“大一些”、“深一些”、“難一些”的方向定位,以體現試卷的區分度和選拔功能,否則就與壓軸題不相稱。

如2009年山東高考語文卷第22題: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而余光中認為“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就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請聯系中文的純潔度問題,談談你的看法。(6分)2009年寧夏高考語文卷第11-(4)題:孕婦并不認識石碑上的字,也不會寫字,卻十分努力地描畫著它們,后來還感嘆:“字是一種多么好的東西啊!”小說這樣來寫孕婦,有人認為讓人感動,也有人認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這兩個題目從思想內容或藝術表現規律方面著手考查,是就有難度、有深度或有爭議的問題出題。山東卷要學生依據對文中語言的理解,談對中文純潔度的看法,這是一個有高度和深度,具有時代性和迫切性,有供學生思考空間的好題目。而寧夏卷的這個探究題既可考查學生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又可考查學生對藝術表現真實性規律的理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題。

相比之下,2009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的探究題就遜色得多。以2009年江蘇卷探究題《上善若水》中的第14題是這樣的: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從此題的設計意圖來看,是要考查學生對作者創作思路和創作意圖的把握。但是這個題目好似一個信息篩選題,并不能考查學生多少探究能力。學生只要梳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再抓住文章開頭的提示:“去都江堰,一進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橫幅撲面而來。這是指水嗎?是褒揚都江堰嗎?還是借水喻人,弘揚一種文化精神?”就不難得出答案。因此這個探究題只要在文中仔細找找有用信息就可以了,并沒有什么可深入探究的,也不能考查出學生多高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

二.探究題創新性應體現在哪里?

探究題的創新性體現在設計的問題應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上。如果探究題的內容僅限于對文本語言、思想情感及藝術技巧等的理解賞析,那就是老套的題目。好的探究題應從文本內容出發,給學生以高于文本的,可能而又足夠的空間,來體現其較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及閱讀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水平和能力的深入考查,以利于篩選高素質的人才。例如2009年遼寧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遺璞》中的第11題的第(4)小題:小說最后描寫了蠻兒一幫年輕人炸掉了遺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結局上的這種處理是否合理?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2009年安徽卷現代文閱讀《董師傅游湖》中的第14題的第(2)小題:小說中將“校園漸向公園靠攏”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這兩個題目都是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好題目。

三.探究題的答案應是怎樣的?

探究題的答案應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層次的。對有爭議的問題來說,其答案當然毫無疑問應是多元的,多向的,多層次的;而對于沒有爭議的題目,也應該鼓勵有見地的多元、多向、多層次的答案,這樣才能體現“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及“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如2009年安徽卷探究題第14題的第(2)小題(小說中將“校園漸向公園靠攏”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么啟示)的答案就比較單向、死板,僅著眼于文本內容,沒有體現個性與創意。該小題是一個開放性的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該題要求結合“校園漸向公園靠攏”這一背景來談啟示,這是解題的一個關鍵點(也是一個亮點),“校園漸向公園靠攏”是說校園在擴大,學校的規模在擴大,現實生活在不斷發展變化。學生回答問題應基于這一背景。而該小題的參考答案卻是:

示例一:“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師傅那樣,腳踏實地,厚道本分,心態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領,有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從小翠身上,我們意識到,面對新環境,要學會適應,學會生存。”

示例三:“校園漸向公園靠攏,說明生活環境在不斷地變化。這啟示我們:無論生活環境怎樣改變,不變的應該是人的自然本真;我們應在喧鬧的環境中,尋找一塊心靈的綠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園中,董師傅熱心幫助小翠的情景啟示我們:和諧的氛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營造,去呵護。”

第3篇

1.從歷史事物中提煉經驗教訓“啟示”類問答題以“歷史之鏡”對照現實,不但是總結歷史,更是為現實尋求對策,防患于未然,體現了歷史的借鑒功能。

【例1】(2008年高考海南卷28題)(為了壓縮文章的篇幅,對試題做了一定的刪節,并在試題和答案中同時加數字序號,以示關聯。以下相同)與歐盟相比,東盟的特點(5分) 概括東盟和歐盟共同的成功經驗(5分)

【答案】

特點:①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②合作領域是先政治后經濟;③成員國的社會制度不同;④不排外,加強與區域外的合作。

啟示:從共同關心的問題著手;采取切實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進區域化;區域內、外合作相結合(5分)

【解析】本題實際上要求將具體問題或現象加以總結歸納,從而得出一般性的經驗教訓。論證“實現經濟區域化的一般經驗”。另外,歷史特點是指該歷史事物的特殊之處,從“特征”著手,見批注。“啟示”是通過啟發提示領悟的道理,從“道理”著手;所以,特點與啟示思維方向不同。

2.從歷史事物中抽象出規律性的結論“歷史學的任務是通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啟示類問答題要深入認識歷史事物,并從中抽象出本質性的結論。面對同一歷史事物,不同的人會從中受到不同的啟迪。

【例2】(2007年高考江蘇卷30題)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德國、俄國(1917年前)都經歷了崛起的過程。分析英國、德國、俄國崛起過程中的共同之處,就中國的富強之路談談你的看法。(4分)

【答案】英德俄崛起的共同特點:走資本主義道路,對外殖民擴張。通過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看法:中國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之路。

【解析】對中國繁榮之路的看法,在歷史的聯系中獲得啟示;有利于認識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汲取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3.從歷史事物中反映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用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啟示類問答題要求從歷史史實中提煉出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例3】(2008年高考天津文綜37題)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萊比錫大學建于1409年,初期開設的課程有神學、文科(語言)、法學、醫科。至19世紀開設了數學、天文學、哲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幾十個科目,并設立了研究院,鼓勵科學研究。教育的高度發展,德國創造了19世紀末的奇跡。歸納15至19世紀德國大學課程改革的特點。談談教育變革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2分)

【答案】

特點:①自然科學學科增多,鼓勵科學研究;②德國科技高度發展,成為歐洲強國。

認識:要加快社會的發展,必須優先發展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推動教育的變革;教育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

【解析】《新民主主義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歷史事物啟示的多元性。歷史“啟示”類試題,命題者有時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采意給分,以區分考生創新能力的不同。

【例4】(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39題)在探討“中國計劃經濟的形成和變革”問題時,某同學發現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了計劃經濟思潮,并摘錄了以下材料。…… 通過上述探究學習,你獲得什么歷史啟示?(3分)

第4篇

正由于以上那些不正確的看法和做法,使得我們有些老師及學生在考試中出了一些不該出現的事情。在考試中作弊的現象屢見不鮮,使得考試完全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和作用。

因此,我要大呼一聲:考試必須改革了!

那么,考試又該怎樣進行改革呢?筆者認為:對于這個問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目前來說。哪些考試還必須舉行

1,為檢查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舉行的期中與期末考試還必須進行。因為這兩次考試,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試卷進行卷面分析,從中找出學生在學習上的一些薄弱環節,從而改進教育教學上的一些方式與方法,最后達到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之目的。

2,從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來看,中考還必須進行。因為我們還沒有普及高中教育,還有部分初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為選拔優秀生,必須進行中考。待普及高中后可取消。

3,至于高考就不用說了。高考不但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進行。因為目前能夠進入大學讀書的人數畢竟還是少數。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必須進行高考。

二、哪些考試現在可以不考

1,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小考,完全可以取消。這是因為現在我們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每一個小學生都可以而且是都必須升入初中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考試又有什么作用呢?也許有人要說:不考,又怎樣編班呢?這就涉及考試改革的另一面。我認為:這一問題非常好解決,這就是:待學生進入初中后,由初中教師或者上級教育部門出題,再進行考試。

2,平時的單元測試可以取消。就拿我校上學期初一英語這一科來說:有單元測試卷14套(14個模塊,每一模塊各一套)。再加上期中測試A、B卷共兩套,還有期末測試A、B卷,總計共有測試卷18套。就算一節考一套,共需18節課,按周課時5節計算,需要3,5周。學生除了這些考試時間還有多少時間去學習?老師一節課批改一套試卷共需18節課。除了這些時間,老師還有多少時間用來備課呢?讀者可能要問:不進行單元測試又怎樣考查學生對本單元的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呢?我想:這可通過其它形式如課堂提問等去進行。

三、考試中的細節改革

下面,我想談談我對考試中的細節改革的一些看法。

1,試題要改革

就英語試題來說,筆者認為:目前的英語試題,客觀題太多,主觀題偏少。比如說:選擇填空(把正確答案的編號填入題前括號內)。又比如說:閱讀理解題的判斷正(T)、誤(F)。這樣的考題不易于考出學生的真實成績。筆者建議:把這類題目統統改為根據短文內容回答問題。

2,考場安排及監考

考場安排時,不應該跨年級搭配,也不要跨班就座,就在原班原教室考試。

對于監考,很多學校的做法是:監考教師不監本人所任教的年級和班級。這就出現了反正不是自己所代的年級與班級,與自己無關而不認真監考的現象。這難道還不需要進行改革嗎?筆者認為:監考就要監本人所上的年級和班級。

3,批改試卷

第5篇

一、命題意圖 :閱讀表達旨在對考生的閱讀理機表達能力相結合能力進行測試,以檢測器效度。其所設問題多角度,且呈開放式,更要曉得測試了考生實際理解、運用能力,有助于克服單項選擇的弊端,由于它是讓考生在持定語言環境下按要求表達,從而又檢測了考生的書面表達,又規定了數字限制,所以又檢測了考生的歸納和 能力。從更高層面說,也是對外語學習的輸入和輸出能力的培養檢測。

二、命題方式:該題型與傳統的閱讀理解的體裁和 短語沒有太大區別。通常字數不少于200詞,難度系數略低于閱讀理解題,但文章的層次性跟強,結構清晰。問題 點多樣,所給問題通常按文章結構層次和發展方向命題,命題方式通常為七種類型:1、主旨大意2、主觀回答3同意句替換4、猜測詞意5、及其他類型。改革如下:

命題改革 問題要求 問題模式

主旨大意 概括大意或作者意圖或給文章標題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e passage?

猜測詞義 對文章中劃線

進行詞義猜測 The underlined word can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

英文譯意 根據所給的英文句子尋找短文中意義相同的句子 Pleas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one

封閉性問題 結合文篇

回答問題 Regular Wh_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開放性問題 結合個人觀點

加以表達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其他類型 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給出其他題目

三 解答方法: 每年的高考試題將會從以上七種類型中選五類問題順序通常按文章行文順序而設,字數要求一般在50詞以下(代替和翻譯除外)以控制考生作答時間,每個問題都有一個具體數字要求,怎樣回答這些題?現結合2013年江西高考卷及四川高考談談本對該題作答的幾點看法:

1. 主旨概括:要善于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況和歸納,分清主旨和細節,概括出來的中心要覆蓋全文,防止以偏概全,文章標題格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簡潔的短語。也可以是問形形式,如:江西高考2013卷76題: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no more than 4 words)從第一段中的:“Fishing lovers believe……others say that……”第二段中的 “Supporters of fishing say that it is a nice hobby”及六段中的 “Those against fishing also say that it is a blood sport”這些可知,本文主要講的是人們對釣魚的的看法,所以標題應取為:Different views on fishing.

2 同義替換:該題型就是用同類的詞語替代或句型變換,解釋句或段的意義,做該題時要注意正確答案的固定特征,正確答案可能和原文用詞不同,句式不同,但表示同一意思,要從整體把握,對句子正確理解,并從文中找出文中意義相同的句子,抄在相應位置,一般來說,該題型簡單,爭取不丟分,如: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noyance results from our 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由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可迅速鎖定答案范圍在“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 ation

in dealing with it”中,因此答案判定是If this is the case, it is only because 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ation in dealing with it.

3 詞義猜測: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特別是一些連接詞,如

第6篇

變化一:考查內容變化

1.考試內容以五本必修教材為基礎的同時,還加上了選修教材五個模塊的幾個內容:詩歌與散文、語言文字運用、小說與戲劇。

2.10篇詩詞新“入圍”。在考查的知識點上,名句背誦部分減少了必修中的一部分篇目,如《陳情表》,增加了《師說》《望海潮》《醉花陰》《琵琶行》《秋興八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周》《小雅?采薇》《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定風波》。試卷中就有首次入選的課文《春江花月夜》《望海潮》,共4分。

變化二:試卷結構變化

1.“試卷結構”的變化:2012年“試卷共22題,選擇題10題,占30分;非選擇題12題,占120分”;2013年“試卷共22題,選擇題9題,占27分;非選擇題13題,占123分。

2.2012年“語言文字運用,8題左右,約28分”;2013年“語言文字運用,7題左右,約24分”。2012年“古代詩文閱讀,6題左右,約31分”;2013年“古代詩文閱讀,6題左右,約32分”。2012年“現代文閱讀,8題左右,約34分”;2013年“現代文閱讀,8題左右,約34分”。

變化三:能力層級目標增加

從考試能力來看,原來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五個能力層級,現在為六個能力層級,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第7、17、18題都是新增的探究性試題。探究評價題及個性閱讀題首次出現。主要是大閱讀的文學類或實用類最后一題。探究題便有第7、17、18題等。第7題“請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對保護與傳承傳統節日的看法。”這是一道探究性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聯系文本和現實來談:一是要闡明為什么要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二是要提出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具體對策與措施。

變化四:字音字形變化

字音字形選擇題減少。字音字形題部分,原來為兩道選擇題共6分,今年整合為一個題,分值為3分。試題中第一題便如此。

變化五:主客觀題變化

1.原來的客觀題(選擇)有10個,現在為9個。在主觀題部分,詩歌增加約1分,大閱讀題增加1分,且大閱讀題由原來的4個小題變為5個小題,小閱讀(論述類)變化最大,由原來的3個選擇題變為2個選擇題加一個簡答題。

2.主觀試題沒標準答案。某些主觀性試題甚至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這也體現了語文試卷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比如,21題. 不管紅綠燈,湊齊一群人,蜂擁過馬路,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式過馬路”。針對這一現象,請擬出兩條勸阻行人闖紅燈的宣傳語。要求:簡明生動,幽默警醒;每條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此題引入了“中國式過馬路”社會熱點話題,要求考生結合該話題,擬寫“宣傳語”,借以勸勉公眾珍愛生命、提高文明素養。

又如第7題,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傳統節日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文化遺產”?請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對保護與傳承傳統節日的看法。此題第二問就是聯系現實生活(舉例)。沒有標準答案。

“17題,作者對貝爾蒂和霍夫曼持何態度?你怎樣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風度和尊嚴?”第二問也是考查作者的態度和觀點。

再如18題“貝爾蒂對俘虜霍夫曼的態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該不該舍命去救膽小怕死的邁爾?請談談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中第二問也是沒有標準答案。

變化六:語文更“生活化”,難度趨穩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行新課改后高考的第一年,重慶卷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而最大的特點就是“語文生活化”,題目也更加靈活。如19題中的漫畫,考查理解漫畫的內容和寓意的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比如,還可從“弄巧成影”“山寨”等角度去思考和答題。體現生活化,難度值不大。再如21題,不管紅綠燈,湊齊一群人,蜂擁過馬路,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式過馬路”。針對這一現象,請擬出兩條勸阻行人闖紅燈的宣傳語。要求:簡明生動,幽默警醒;每條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內容生活化、社會化,問題設置宣傳語,還是考查語言的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變化,筆者以為2014年高考語文復習對策如下:

1.基礎知識與主觀題兩手抓。重視基礎知識,理清主干知識。高考考的是主干知識,要多做典型試題,不必過分糾結于細枝末節。對基礎知識要反復鞏固,保持良好的“題感”。要化整為零,與遺忘作斗爭,保證記憶的質量。

2.注重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要多讀多想多積累,增加自己的語文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訓練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這是增分要訣。

第7篇

探究題屬于新生事物,還在摸索、嘗試階段。從2007年至2012年新課標卷的探究題答案基本都是封閉式的,答案從文中進行篩選、整合,再概括即可。隨著探究題型的設題逐漸走向成熟、完善,勢必會更加靈活多變。加之,選考題被人稱為“偽選考題”,95%的學生都放棄文學類文本閱讀,而青睞實用類文本閱讀。為改變這種失衡狀態,加大探究題的難度也是形勢所逼。面對2013年高考,怎樣完善答案,靈活應對,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開宗明義,亮明觀點

任何探究題都要求有個性的看法,即個人的觀點。面對“話題選擇類”探究題,不能以話題代替觀點。問你是否贊同××的看法,首先回答出是否贊同,緊接著談一條理由,即個人的觀點。觀點要求客觀、辯證,不可主觀臆斷,也不可脫離文本。多數情況,需鉆進文本,深入分析,得出結論,得出的觀點要與文本中人物事跡相吻合。如,2010年高考題,請就你對“同行”“尊嚴”“友誼”三個方面的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二、切中要害,深入分析

明確觀點后,需分析論證。學生的答案多是對文本原生態的摘抄,或是尋章摘句,稍加整合,即引用事實、事例。單純的引例與觀點之間缺少分析,所以顯得很輕飄,論證力度不夠。緊扣文本的分析和寫議論文一樣,需有理有據,擺事實與分析要相結合,讓論證更有力。分析論證可以設置三個分論點,分論點可以揭示概念的本質,可以指出某種做法的意義,還可指出實現目標的途徑。分析應用議論性的句子,也可采用假證論證分析。

三、靜觀其變,內引外聯

有些探究題明確指出調用積累或聯系現實,這種情況下必須做到“內引外聯”。前兩條緊扣文本分析,第三條聯系現實,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注重情感和態度的分析。聯系個人作為中學生,在特有的人生階段,對某一問題應持的態度。

四、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有觀點,有分析,還需有總結。用因此、所以、綜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總結性的語言,收束全篇,給人整體感。

五、內容詳實,分條作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炎陵县| 肥西县| 门源| 吴桥县| 汾西县| 屏东市| 阿鲁科尔沁旗| 清镇市| 托克逊县| 阳江市| 明水县| 鹤山市| 奎屯市| 双江| 高青县| 宁波市| 青浦区| 大渡口区| 宁陕县| 承德市| 鹤岗市| 庆安县| 乌拉特中旗| 冀州市| 吉木乃县| 平遥县| 颍上县| 龙泉市| 泗阳县| 天台县| 太谷县| 清苑县| 泊头市| 汉阴县| 年辖:市辖区| 新闻| 博客| 铜梁县| 莫力|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