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4 11:15:20
序論:在您撰寫教學設計的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Web CL);教學設計;教學模式
1.導言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最好的學習是自主的個別化的探索性學習,最好的教學方式是對話交流模式。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Web CL)既包含個體的自主學習,且包含一定的對話交流成份(如實時或非實時交互)的協同。因此,筆者認為Web CL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與最好的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
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是指借助Inter-
net、Intranet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多個學習者組成協作小組,共同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借助一定的網絡交互平臺,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互幫互助,發揮集體協同效應,共同完成任務。簡言之,是指利用網絡技術來支持的合作學習。
通過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活動,使學習者達到對學習任務的深刻理解與深化拓展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習者高層次信息能力的發展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能夠達到兩全齊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睞。
2.Web CL的教學設計
2.1 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
任務的選擇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關鍵。設計網絡環境下的學習主題或任務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⑴任務明確,活動易完成,結果易生成;⑵為完成任務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動作智能不應超出學習者的能力之外;⑶任務的完成要依賴于網絡資源和網絡通訊;⑷任務的完成要依賴于協同方式;⑸任務應能引發學習者高級思維活動;⑹探索結果不是唯一的,應不受“標準”或“正確”答案的束縛。
2.2 分析學習者的特征
在網絡環境中,分析學習者的特征對組織合作學習小組有很重要的意義。分析學習者的特征時,一般要考慮的因素是: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學習動機等因素。
⑴學習動機:動機是指激發、引起個體各種行為的動力。在網絡環境中,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調動,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對于學習材料的主動認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
⑵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自主學習時,在沒有其他人的直接幫助下,自己對學習資源的操作與控制水平。高質量的網絡學習中,正確評估學生學習能力尤為關鍵。
⑶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對不同刺激作出反應這兩方面產生影響的所有心理特征。”學生學習風格不同,對學習材料的處理、學習方法的運用等均存在不同。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了解學習者特征:①查詢、瀏覽、下載網上資料的能力;②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熟練使用常用工具軟件的能力;③資料收集、保存能力,資料的重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④網上學習適應能力,使用網絡解決問題的意識;⑤對學習伙伴和教師的期望值和依賴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
2.3 建立學習小組
在基于網絡的學習中,建立協作小組尤為重要。協作小組的劃分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⑴依據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認知水平進行分組。此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劃分組別,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又有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之分。所謂同質分組是指把學習風格、認知水平相近或相當的學習者編制為一組。所謂異質分組是指把學習風格、認知水平相差比較大的學習者編制為一組。我們通常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建組比較合適。也就是說各組之間成員水平優、中、差相當的分組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組內成員優勢互補的優勢,又能保證組間整體水平大致相當,便于采用競爭的策略。
⑵依據學習者的興趣、愛好及融洽程度分組。遵循自愿的原則學生自動結合。協作小組組內成員數目一般控制在3-5之間為宜。建組后,就得做好合作學習前的準備。教師及小組成員相互介紹,使學生了解的相互聯系方式(如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應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合作學習的優缺點、以及評價方式;教師提出一些學習建議,鼓勵學生,減輕學生的焦慮。
2.4 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實施
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活動最好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學習為支架,競爭學習為輔助,構成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活動模式可以采用有“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競爭”、“協同”和“伙伴”等五種。組內開展協作性競爭與組間競爭相結合。通過組內成員伙伴式的密切溝通與積極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呈交的作品既要體現集體智慧的結晶又要能體現每位成員的不同貢獻。同組內小組成績與個人成績密切相關,激勵了組內成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組間由于引入競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神貫注,并根據情況及時調整小組學習策略,刺激和擴大了組內的協作效應,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樣,合作學習、競爭學習和個別學習相統一,既避免了個人名次的過分競爭,又適當引入組間競爭防止個人對集體的過度依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和良好內在品質的形成。
2.5 合作學習情境的設計
合作學習情境就是創設與當前學習任務/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為協作小組共同學習服務,而非獨立的、隔離的個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創設應當包括情境中協作小組要完成的特定任務、特定任務中的角色、為完成協作任務所需要的各種基本工具、材料、活動空間的描述等。并且這些設計結果都是與協作相關的數據信息被存入協作資源庫內。如我們可以設計“學習社區”,在該社區中,學生之間可以就某主題進行討論,對于討論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向專家進行咨詢以獲得幫助;提供協作工具,如QQ、E-MAIL、MSN、電子討論室等;設計討論議題等。
2.6 合作學習資源的設計
網絡環境下學習的基本特點是一種基于在線資源的學習。Internet上的信息資源浩如煙海,學生搜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與合作學習任務相關的信息資源較困難,所以,設計合作學習資源非常必要。資源設計的原則是以供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探究行為,是為了支持學生學,而非支持教師的教。設計學習資源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事,生存的本領,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所要求的信息素養。
設計策略是:圍繞所確定的學習主題和任務,應以超媒體的形式提供各種開放的相關資源(盡量簡單信息傳遞的模式),以此鼓勵學習者對信息的搜索、選擇、評價和綜合。學習資源可以包括課程電子材料、相關知識庫、原始數據庫(內容或其超鏈接)等,還可以將他人學習的與本任務有關的作品、個人主頁、學習心得等鏈接到如WebQuest之類的合作學習環境上。
2.7 合作學習的評價
合作學習的個人評價是兩維度的——協作過程的評價和協作結果的評價。協作過程主要是看小組的內聚力,協作結果主要是看是否達到了既定的學習目標。個人評價內容具體體現在:①學習者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如何;②發言、幫助他人、時間和精力投入情況、情緒表現;③小組成員之間的協同關系;④正依賴的程度、對小組的歸屬感;⑤合作學習的進程狀況;⑥討論內容是否對任務解決有幫助、是否有階段性成果、個人職責的完成情況、是否有小組自加工;⑦對個人貢獻的評價;⑧學習成果的呈現與有效性、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等等。
對于合作學習的評價(下轉第10頁)(上接第5頁)學術界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基本認識,就是要重視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的評價。具體有:①評價應具體到協作小組的每一個成員;②評價不僅看最終的小組的成果,也要據小組成員對整個任務的不同貢獻做出分層考核、評價,正確評價小組成員個人的貢獻;③注重階段性評價、多次評價(非精細);④要正確對待非預期學習結果。
3.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支持下的教與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李克東)。
基于網絡的協作式教學模式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創造合作學習的環境,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進行交互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
基于網絡的協作式教學模式的結構是怎樣的呢?筆者參照祝智庭有關合作學習的一般步驟:協作準備、協作發起、群體設計、協作進行、資料整理、協同成果集成、協同結束,結合教學實際,構建了如圖1所示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4.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教學案例
表1提供給讀者的僅是《研究洛侖茲力——極光的研究》的教學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黃榮懷.一種基于WEB的協作學習系統模型[J].中國遠程教育,2010(2):36.
[2]周海霞.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及其模式設計原則[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1(2):16.
【關鍵詞】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7―0053―03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提出“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新”[1],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必將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如,它能供學生網上自學,可輔助實驗課堂導學等。但總結先前制作的一些視頻案例,要么是對整個實驗課堂的寫實性的籠統記錄,缺少選擇性;要么是注重表演式的小品,教學性不強,多數都是制作時對教學設計環節把握的不夠。如何從教學設計角度規范與優化一般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的制作,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1 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概念的界定
信息化教學案例,一種通過高效利用各種媒體技術,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信息化方式的呈現,含有豐富信息資源的教學案例。而應用最廣泛的是通過視、聽覺共同刺激,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的視頻案例。它可以提供較書面敘述型案例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資料來源,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可信度。通過整合圖文聲像等素材的視頻案例,可把大量的、多樣性的數據采用非線性方式編輯組合,拓展了傳統文本案例在教育中的功能[2]。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作為信息化教學案例的一種,其源于教學實驗實踐但又不是簡單的實驗活動實錄。一個好的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除了把試圖要反映的事件發生的背景交代清楚,還要使得教學案例的描述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真實、直觀地再現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問題性的實驗教學過程,為學習者接受先進理念、掌握實踐技能提供真實學習情境[3]。今天教育最為深刻的危機之一,就是培養和塑造“知識人”成為根深蒂固的理念。基本技能的培養是必要的,但為思維而教則應得到更多的關注[4]。一般教學專題片側重讓學生掌握已有的程序性知識,而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是課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內容,更強調讓學生探究思考豐富的策略性知識。
2 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制作中的教學設計
任何一種教學都必須進行教學設計,雖然有時教學設計不需要寫成文字,但在實際操作中都在無形使用。筆者已有不少信息化教學案例的制作經歷,通常給視頻制作過程帶來最大影響的不是現場拍攝,不是后期編輯,而是對于整個教學案例的系統設計。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把教學設計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學的制作過程中必須遵循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實驗教學設計與視頻制作設計的簡單相加,而是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完成的系統設計。目前影響范圍最廣的系統化設計模式有循序操作、層層落實的迪克¬-凱里模式和統攬全局、著眼整體的肯普模式兩種。對于具體的設計模式要從實際問題出發來確立[5]。結合視頻案例要按照錄制的順序播放的總體的特點,本研究主要參考迪克-凱里模式。為闡述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的教學設計過程,我們以《有機化學》的典型實驗教學視頻“乙酰水楊酸的制備”為例(210.45.16.10/vod/4452599.wmv)。
二 實驗視頻案例的前端分析
1 視頻呈現內容分析
無論哪一門學科,都存在一些典型的事例。究竟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適合研制成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是進行案例研制的首要任務。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包括教師的講解的陳述性知識;實驗教學基本操作的程序性知識;表現探究活動的過程的策略性知識。有時視頻效果的美感、教學過程人物對待實驗的態度等情感方面的內容,都能通過視頻表現,也須引起重視。作為視頻案例還要注意做到客觀真實,當然根據高斯曼和史地佛二人的觀點,案例可不必將真實的事件做完全的描述[6]。換言之,為了教學目的或是當事人的隱私,除主要的操作過程、數據必須真實外,可進行必要的修改和潤飾。另外案例要具有復雜、沖突的元素,產生有待解決的議題,驅動學習者的討論。至于視頻案例具有針對性、適度性以及啟發性等也都是需要注意的原則。“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的主要內容:實驗裝置的搭置,乙酰水楊酸的合成,生成物的提純,產品的檢驗,以及整個操作過程的演示與改進合成方案的探究等。
2 學習者的分析
教學對象是進行實驗視頻案例教學的主體,視頻教學案例能否被學習者接受與理解,是研制實驗教學案例必須考慮的問題。對于即將參與拍攝“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的學生來說,他們是已學完本章節理論課的藥學專業學生,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但為了順利完成該實驗的攝制,需要這些學生對實驗過程中大部分儀器的使用達到熟練程度。而制作完成的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將適用于高校所有要求學習實驗化學的學生,但不強調普通學生也要達到參與實驗拍攝過程學生的熟練水平。
3 其他相關準備
首先是相關人員的準備,如教師的教學準備、學生實驗前的交代、視頻制作人員對案例的熟悉等等。教師不光做好平時實驗課的教學備課,更要考慮到教學錄像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免現場攝像時出現怯場或者不連貫等問題。拍攝導演或攝像編輯要對實驗課程有整體的把握,各方面人員要提前做好交流溝通。再者是物質方面的準備,如實驗場所的選定、實驗設備儀器的準備、教室拍攝環境的布置等等。“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安排在學校實驗教學大樓的有機化學實驗室,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主講。
三 實驗視頻案例目標的闡明
根據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的特點,“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視頻案例其教學性目標可表示為:通過學習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初步了解有機合成中乙酰化反應原理及方法;進一步熟悉減壓過濾、重結晶操作技術。通過該案例學習,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其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情境;可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運用典型事例的分析來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并在以后遇到了相同或者類似情況的時候加以采納。實驗案例需完成的任務要求只圍繞一個重點問題展開,但是難點可能會很多,有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解決,有些需要學生自己領悟和掌握。該案例的技術性目標要求:制作完成的視頻案例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能實現基本的教學功能;它可以在學校基礎化學實驗室的多媒體系統中播放使用,還可以放在學校的網路學習平臺上,供學生自學。通過本視頻案例的學習,即使學生不聽教師的實驗講解,也能通過案例對所學內容達到基本掌握,甚至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反復觀看范例,輔導其完成實驗。因此,視頻中有關實驗的操作性內容必須豐富,對實驗常見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有充分的說明和演示。
四 實驗視頻案例的過程設計
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可短于一個標準教學課時長,一般在15分鐘左右。根據前面已經確定好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現在以系統教學設計的原理來不斷完善教學的實施。“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大體分為內容導言、演示操作、學生實驗(可結合探究性學習同步展開)、實驗總結。詳細設計如下:
1教學安排:教師介紹實驗目標、實驗內容、實驗器材以及實驗的主要原理。本實驗的原理是將水楊酸與乙酐作用,通過乙酰化反應,使水楊酸分子中酚羥基上的氫原子被乙酰基取代生成乙酰水楊酸。加入少量濃硫酸作催化劑,其作用是破壞水楊酸分子中羧基與酚羥基間形成的氫鍵,從而使酰化反應容易完成。
技術方案:拍攝內容包括實驗室的環境、寫好的板書內容、教師的實驗內容講授(圖1的①)等,實際拍攝的影像時間比后期編輯所得的影像時間要稍長(后面操作類似)。預完成的視頻的時長3分鐘左右。
2教學安排:介紹實驗要用到的主要儀器和試劑,儀器有大試管、水浴鍋、溫度計、燒杯、布氏漏斗、吸濾瓶、水泵、量筒、安全瓶、表面皿等;試劑有水楊酸、乙酐、濃硫酸、95%乙醇、0.06mol/L三氯化鐵。
技術方案:拍攝時,要將實驗中的重要儀器(圖1的②)和試劑特寫列出。預完成的視頻的時長不超過1分鐘。
3 教學安排:此階段是實驗的重點部分(圖2),包括介紹實驗裝置的搭置和實驗的進行過程。實驗具體過程首先是對乙酰水楊酸的合成,包括對混合溶液水浴加熱,攪拌器攪拌,冷卻結晶,幾次抽濾,直到烘干得到白色的乙酰水楊酸粗品;然后對粗產品進行重結晶,包括溶解、冷卻結晶,抽濾及烘干獲得純乙酰水楊酸;最后對合成產品進行定性檢驗,主要是利用FeCl3對少許的乙酰水楊酸溶液反應的顏色變化來判斷產品的質量。
技術方案:整個實驗要保證記錄一個完整實驗需要經過的各步操作。主線是教師的實驗操作(圖1的③),重點對學生實驗操作進行記錄(圖1的④),平均每個步驟有兩三個不同學生操作的畫面,拍攝過程中要充分捕捉拍攝主體,尤其注意重要環節的特寫,有的部分還要實驗后適當的補拍。實驗的制取環節,要以最佳的角度對操作過程全程記錄,寧可多拍也不能缺少重要場景的畫面(圖1的⑤)。實驗等待時段,如水浴加熱預計要20分鐘,期間可穿插介紹實驗環節中要注意的事項。實驗的注意事項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記錄,如抽濾時候應該先開真空泵,再倒濾液,可適當捕獲個別學生在此環節中出現的錯誤操作;濾紙的剪裁、放置到布氏漏斗過程的特寫,能感性直白地解釋這是需要注意的環節,等等。實驗提純階段,除了重點記錄實驗的過程外,也穿插講解實驗的注意事項。實驗檢驗部分對試管溶液的拍攝最好用特寫表現,因為該過程是通過比較顏色的變化來判定實驗產品質量的(圖1的⑥)。整個實驗過程最后編輯好后的視頻時長預計在8分鐘左右。
4 教學安排:在大多數學生實驗操作完成后,適時要求停止實驗。教師針對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點評,如重結晶的原理是什么;前后兩次用三氯化鐵溶液檢查,其結果說明了什么?然后,提出一些值得探究思考的問題,如催化劑能否用碳酸鈉代替了濃硫酸或磷酸,甚至是路易斯酸改進產品的合成方法[7],等等。
技術方案:掃描學生實驗的各個過程,列舉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常見問題,重放實驗過程的重難點操作。影像畫面采用對不同學生操作中出現的典型問題與正確解決的視頻為主。有些如涉及到原理的知識,可結合圖示、動畫的演示給予解答。預計完成視頻時長3分鐘左右。
5 教學安排:小結實驗,拆卸裝置,整理實驗臺,實驗結束。
技術方案:完成拍攝,整理素材,以備后期編輯。
五 實驗視頻案例的評價與反思
作為視頻教學案例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它缺乏實時性,因此要求成品能經得起反復的觀看和研究。在正式生成作品前要有相當嚴格的評價階段,堅決杜絕技術性的偏差和缺點。如老師演示實驗的過程要嚴格按照規定操作,不能出現一些平時的不良習慣,更不可是錯誤操作。拍攝人員的技術也相當重要,減少和杜絕各種拍攝缺憾。編輯過程中,由學科專家與編輯人員統一合作,仔細審片,保證質量。對于因非技術原因導致的不足,能補拍的盡可能彌補,及時汲取經驗教訓。生成影片后,可將視頻文件以完整的形式,如利用索尼DSR-1800AP編輯機、DPS Velocity全實時非線性編輯系統,輸出到磁帶上或者以質量最佳的視頻格式輸出(如mpeg格式)刻錄保存,以便于今后再次修改利用。
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只有經過認真細致地教學設計,才能為后面的分鏡頭腳本的編寫,直到成品的完成提供可能。有時候這種教學設計拍攝的成本會相應較高,但為實現教育改革和質量工程的建設卻意義重大。對于本次制作的“乙酰水楊酸的制備”實驗視頻案例,雖然完成了預期的計劃,但仍有需要改進之處。如,有些實驗教師的教學有些拘謹,且對教學錄像認識有限,導致實驗過程中對一些需要連貫操作的環節出現間斷,今后可以對那些沒有拍攝經歷的教師開展微格培訓;實驗室的通風櫥過于緊湊,使得攝像機在拍攝過程中經常被一些障礙物遮擋,畫面顯得有些凌亂;最后對于聲音的錄制欠仔細,有時因與拍攝主體距離太遠聲音捕捉不夠,或周圍的雜音過大導致部分片段聲音嘈雜不清等。總之,典型實驗教學視頻案例的制作,是綜合教學內容的實驗設計和外在載體的視頻制作設計,形成二者有機結合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 周濟.實施“質量工程”貫徹“2號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DB/OL].
[2] 牟書,曾美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視頻案例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8,(7):67-69.
[3] 高素敏.試論教學案例電視教材的設計與制作[J].中國電化教育,2006,(5):83-85.
[4] 郅庭瑾.為思維而教[J].教育研究,2007,(10):44-48.
[5] (美)R.M.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譯.教學設計原理(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
以一棵大樹作為背景,以家庭、輩分為枝葉,將13個生字詞遞進分布,生動形象,讓孩子在濃濃的親情中學會這些字詞,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以下為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我的家屬教學設計案例范本材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參閱。
我的家屬教學設計案例一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運用已學過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
3、了解有關親屬的稱呼,會分類。
教學重點:
各種方法識記生字。
教學難點:
不同方法識記生字。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激趣導入。
聽歌曲《親屬歌》,板書課題《我家的親屬》,出示“親”“立”字下面一個“小”是親。
1、小朋友們,在這首歌中,都提到了哪些親屬?
2、請你來介紹自己的親屬,好嗎?
3、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出示詞語卡片。
4、師領讀詞語。
二、認識親屬名稱,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看書中的兩幅圖,借助拼音,認識親屬的名稱。
2、指名讀左右兩幅圖中的詞語。
3、再讀詞語,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4、請你根據自己家的情況,同桌間互相說一說:“我家的親屬有……”
5、開火車認讀詞語卡片。
6、認讀生字。
注意分類識記“女”字旁的字。
關注“叔、伯、婆”的讀音。
7、找學生把黑板上的詞語按照奶奶、姥姥家分燈排列好。
8、練習。
三、課后作業
認讀生字。
第二課時
一、識記生字
1、隨樂曲唱《親屬歌》。
2、認讀詞語,識記生字。
親屬、伯父、伯母、兄弟、外公、叔叔。
出示“親、伯、兄、外、叔”,請同學認讀,講講識記方法。
二、指導書寫
三、練習
1、讀一讀。
指名讀,說說你的發現。
你還能說出哪些帶“女”字旁的字?試著寫一寫。
2、涂色,會寫的寫下來。
仔細觀察圖畫,試著讀一讀氣球上的詞語。
照樣子涂一涂,該怎樣涂?
四、課后作業
在虛宮格中書寫生字。
我的家屬教學設計案例二
一、設計說明:
《我家的親屬》是長春版小語一年級下冊第六版塊第一課。本課以一棵大樹作為背景,以家庭、輩分為枝葉,將13個生字詞遞進分布,生動形象,讓孩子在濃濃的親情中學會這些字詞,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
2、通過學習了解親屬,知道他們的稱呼及相互關系。
3、在學習中,感悟親情,珍視親情。
三、教學重難點:在情境中識字。
四、教學準備:課件,《家族歌》,《讓愛住我家》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平時誰最關心你?是怎樣關心你的?這些人都是你的什么人?(親人)
師:是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家,每個人都沐浴著家人的關懷茁壯成長。我們的家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師貼已畫好的大樹)一家人互相關愛,互相體貼,這顆親情樹才能碩果累累。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我們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2、板書課題《我家的親屬》
學習“親”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記住它?(立下面一個小)屬:是什么結構,什么偏旁?
(二)、學習詞語,認識親屬。
1、師:誰能說說你家里都有哪些親屬?(生答,師相應貼出蘋果詞語)
2、如果學生說得不全,可讓學生讀讀書中的親屬,師把相應的詞語帖在親情樹上。
3、你認識親屬家族的成員嗎?趕快來讀一讀。(讓學生借助拼音來讀生字詞)
4、誰記住這些親屬寶寶了,讀給你同桌聽。
5、誰愿意當小老師領著同學認識家族中的成員?(把拼音去掉讓學生認讀)
(大家讀得真好,下面老師要增加難度,把這些家族成員換一換地方,看你們還認識不認識?
6、課件出示打亂次序的生造詞,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7、單拿出生字寶寶讓學生讀。特別把女字旁的字歸為一類,幫助學生識記并理解字義。(課件出示)
課間休息:同學們學得真棒!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歌。播放《家族歌》
聽完出示:
爸爸的爸爸叫( ) 媽媽的爸爸叫( )
爸爸的媽媽叫( ) 媽媽的媽媽叫( )
爸爸的哥哥叫( ) 媽媽的兄弟叫( )
爸爸的弟弟叫( ) 媽媽的姐妹叫( )
爸爸的姐妹叫( )
三、結合實際,知親情。
1、同學們再看親情樹上的家族成員,你有什么發現?(左邊的是爸爸的家的親人,右邊的是媽媽家的親人)
2、你還有什么發現?(大樹根是祖輩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樹枝是父輩的叔叔、姑姑和舅舅、姨母,樹冠是同輩的兄弟姐妹)讓學生按著這個順序讀讀詞語。
3、大家看這顆親情樹在我們的努力下變得碩果累累,老師真為你們高興。我們每個人都在愛的大家庭成長,也得到了很多很多親人的愛,那誰能說說打算怎樣回報他們的愛呢?(學生自由回答)
4、聽了你們的話,老師感受到了你們與家人那濃濃的愛。老師也為你們高興,你們是個懂事的孩子。所以老師還要送你們一首歌。(播放《讓愛住我家》)
5、在歌聲中,你懂得了什么?
(四)、小結:就讓我們再一次滿含深情地品讀這棵親情樹上的親人吧。
我的家屬教學設計案例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了解有關親屬的稱呼,會分類。
3、珍視親情。
教學重點:各種方法識記生字。
教學難點:不同方法識記生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播放歌曲,激趣導入。
1、師:這節課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聽么?下面我們來一起聽一聽這首歌曲。(聽歌曲《家族歌》)
師:這首歌的名字叫《家族歌》,又叫《親屬歌》。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家的親屬》。師板書課題《我家的親屬》。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出示生字卡“親”。
師:這個字念什么呢?qīn 同學們再讀一遍,看這個字是什么結構的字呢?對了,上下結構,上面是一個“立”字下面一個“小”,這個字是親。那位同學來用“親”字組一個詞呢?“親屬”。 親人:就是跟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系的人。“屬”是半包圍結構的字,在本課指親屬、家屬
3、師:同學們,在剛才聽到的這首歌中,都提到了哪些親屬?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阿姨嬸嬸等。
4、師:那位同學愿意來介紹自己的親屬,愿意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出示詞語卡片。
5、師領讀詞語。
二、認識親屬名稱,學習生字。
1、師:請同學們看黑板上的兩幅圖,借助拼音,認識親屬的名稱。(教師出示主題圖。一棵大樹,上面有很多蘋果,一個蘋果代表一種稱呼。)
2、師:指名讀左右兩幅圖中的詞語。對于不正確的字音加以糾正。
3、師:再讀詞語,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他們互相之間都是親屬。
4、師:請你根據自己家的情況,同桌間互相說一說:“我家的親屬有……”
5、開火車認讀詞語卡片。關注“叔、伯、婆”的讀音。
師:下面請三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組讀的又快又準。讀的好的小組有粘貼獎勵。
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姑姑姑父,叔叔嬸嬸。
姥爺姥姥,爸爸媽媽,姨母姨夫,舅舅舅母。
姐姐,我,妹妹,兄弟。
師:同學們讀的真棒!
6、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拼讀,組詞。
師:同學們,你記住這些字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它的呢?誰能告訴老師?學生回答。
師:你們看 “嬸,姑,娘,姨,姥”這些字,有什么特點?那位同學回答一下老師的問題?
7、師出示小黑板的虛宮格,教寫生字,“親,兄,叔,姑”,注意生字的結構。“姑”要寫得左窄右寬,“叔”基本上左右相等,“親”上大下小,“兄”上窄下寬
8、找學生把黑板上的詞語按照奶奶、姥姥家分別排列好。
9、練習。出示小黑板。
媽媽的媽媽是( )爸爸的媽媽是( )
媽媽的姐姐是( )爸爸的弟弟是( )
爸爸的哥哥是( )爸爸的姐姐是( )
三、課后作業
關鍵詞:生物化學;氨的代謝;教學設計案例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33-02 (組織教學)進行積極有效的組織教學,學生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師生問候。
(ppt展示章節框架)首先展示本章本節知識結構框架,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
(導入)上次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第九章蛋白質分解代謝第一節蛋白質的營養作用和第二節氨基酸的一般代謝。接下來,針對上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我們做一下復習反饋,測試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復習提問)精心設計五個問題,按照學生手冊隨機抽查,回答完畢做評價反饋,給同學肯定與鼓勵,培養學習興趣及自信心。讓同學們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展開課堂授課的全過程。
問題1:蛋白質最重要的功能?
問題2:氮平衡種類?慢性消耗性疾病處于何種氮平衡?
問題3:成人每日蛋白質最低需要量?我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蛋白質需要量?
問題4:何謂營養必需氨基酸?種類?
問題5:氨基酸脫氨基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ppt展示血氨的來源與去路總模式圖)
(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了在體內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產生的氨以及由腸道吸收的氨進入血液形成血氨。氨是機體正常代謝的產物,也是一種劇毒物質。動物實驗已經證明:氨是強烈的神經毒物,腦組織對氨尤為敏感。但是,同學們想一想,機體在正常的情況下,并沒有發生氨的堆積中毒現象,這說明體內一定有一套解除氨毒的代謝機構,從而將血氨的來源與去路維持在動態平衡之中,血氨的濃度才得以維持相對恒定。
(提出問題) question?
(問題導入)
問題1:氨有哪些重要來源?如何轉運?又有哪些代謝去路呢?
問題2: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呢?
問題3:在肝臟通過怎樣復雜的代謝過程將有毒的氨合成無毒的尿素呢?
問題4:患者進食高蛋白質食物與肝昏迷發生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導入)所有這些疑問,同學們都可以通過本次課的學習一一解開謎團,找到答案。讓我們來共同學習第三節氨的代謝。
(板書)第三節 氨的代謝
(由此展開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及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體內氨的來源、轉運及去路
掌握: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及限速酶
熟悉:尿素合成的主要步驟
了解:高氨血癥及氨中毒學說
能力目標:能夠從生物化學角度探討肝昏迷的發病機制及治療原則
逐步培養涉外護生模擬病房情境進行英語交流的能力
能夠將生化知識與技能正確靈活地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實際
(板書)一、氨的來源
三個主要來源
(板書)1.氨基酸脫氨基作用:是體內氨的主要來源。
(板書)2.腸道吸收:有兩個來源,即腸內氨基酸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產生的氨和腸道尿素經腸道細菌尿素酶水解產生的氨。腸道產氨的量較多,NH3比NH4+易于穿過細胞膜而被吸收;在堿性環境中,NH4偏向于轉變成NH3。因此,腸道pH偏堿時,氨的吸收加強。臨床上對高血氨病人采用弱酸性透析液作結腸透析,而禁止用堿性肥皂水灌腸,就是為了減少氨的吸收。
(板書)3.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分泌:主要來自谷氨酰胺
(板書)二、氨的轉運
氨是有毒物質。氨在血液中主要是以丙氨酸及谷氨酰胺兩種形式運輸。
(結合課件如圖所示)(一) 丙氨酸-葡萄糖循環(板書)
(結合課件如圖所示)(二) 谷氨酰胺的運氨作用(板書)
(板書)三、氨的去路
(板書)1.合成尿素
(板書)2.重新合成氨基酸
(板書)3.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合成尿素(重點講述)
一、主要器官:肝臟
課前給同學們布置教學任務,收集相關的實驗數據及臨床資料,來證明尿素生成的主要器官。
(1)實驗證明:
只切除犬的肝----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顯降低
只切除犬的腎而保留肝----血中尿素濃度顯著升高
同時切除犬的肝和腎----血氨濃度顯著升高
(2)臨床觀察:
急性肝壞死患者----血液及尿中幾乎不含尿素;氨基酸含量升高
(小結)以上這些實驗及臨床觀察充分證明,肝臟是合成尿素的最主要器官。此外,腎臟及腦組織也能合成尿素,但合成量甚微。
(導入)肝臟是如何合成尿素的呢?由此引出尿素合成的鳥氨酸循環學說。
二、鳥氨酸循環學說
(背景資料)克雷布斯
1.早在1932年,德國學者Hans Krebs和Kurt Henseleit根據一系列實驗,首次提出了鳥氨酸循環(Ornithine cycle)學說,又稱尿素循環(Urea cycle)或Krebs-Henseleit循環。克雷布斯(1900-1981),出生于德國,畢業于弗賴堡醫學院。1925年獲醫學博士,出于對化學的強烈興趣,投身于基礎科學研究。
2.1931年在弗賴堡醫學院任助教時與助手一起發現了鳥氨酸能高速合成尿素的異常效應,不久發現了鳥氨酸循環(尿素循環)。在生物化學研究史上,這是第一個以循環模式出現的代謝過程,也是生物體內化學變化高速的奧秘之一,極大震動了生化界。
3.Krebs一生中提出了兩個循環學說。1936年Krebs開始研究鴿子的飛翔肌對二羧酸和三羧酸的氧化代謝關系。1953年他在英國設菲爾德因發現三羧酸循環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生物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1967年退休,但研究工作、學術活動和寫作直到他81歲逝世時才停止。在克雷布斯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年以后,他獲得了牛津大學的教授職位,并在這里工作到強制退休才離開。雖然退休,但是克雷布斯拒絕停止工作,在其生命剩下的短短時間里,他仍在一個私人實驗室繼續著他的科學研究。
(導入)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也證實了鳥氨酸循環學說的正確性。那么,在肝臟中,機體是怎樣通過鳥氨酸循環將有毒的氨合成無毒的尿素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本次課的重點內容: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的全過程。
三、合成過程
四大步驟(ppt展示四大步驟概況然后分述)
分述:(強調關鍵點)(反應式邊敘述邊強化) (教學重點)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
原料:NH3和CO2
反應部位:肝細胞線粒體
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
別構激活劑:N-乙酰谷氨酸(AGA)
特點:不可逆
(2)瓜氨酸的合成
反應部位:肝細胞線粒體
酶:鳥氨酸氨基甲酰基轉移酶
鳥氨酸來源:由線粒體膜上的載體自胞液運來
瓜氨酸去向:通過線粒體內膜運至胞液中。
(3)精氨酸的合成
瓜氨酸在線粒體合成后,即被轉運到線粒體外,在胞液中由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與天冬氨酸反應,ATP供能,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在經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催化,分解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反應部位:肝細胞胞液
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
在胞液中,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鳥氨酸,鳥氨酸再進入線粒體,重復上述反應,構成鳥氨酸循環。
反應部位:胞液
酶:精氨酸酶
水解產物:尿素和鳥氨酸
產物去向:鳥氨酸再進入線粒體,重復上述反應,構成鳥氨酸循環。尿素是中性、無毒、水溶性很強的物質,經血液運送至腎,隨尿排出。
(展示尿素生成的總反應式)
2NH3+CO2+3ATP+3H2OCO(NH2)2+2ADP+AMP+2Pi+PPi
(導入)接下來,我們結合尿素合成的中間步驟及其在細胞中的定位將鳥氨酸循環的詳細步驟完整的展現一遍。
(ppt分步驟展現鳥氨酸循環全過程)
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全員參與,積極思考,全程反饋,達到教與學,師與生的完美融合。
四、高氨血癥及氨中毒機制 (教學難點)
高氨血癥:
1.正常生理情況下,血氨的來源與去路保持動態平衡,血氨濃度處于較低水平。
2.肝是合成尿素解氨毒的重要器官,鳥氨酸循環是維持血氨低濃度的關鍵。
3.當肝功能嚴重受損時,尿素合成受阻,血氨濃度升高,導致高血氨。
氨中毒機理:
1.高血氨時,大量的氨進入腦組織,與α-酮戊二酸結合生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
2.氨使大腦中α-酮戊二酸過渡消耗,導致三羧酸循環減慢,ATP生成減少。大腦能量不足,大腦功能障礙,嚴重時發生昏迷。即肝昏迷(肝性腦病)。
(病例分析)結合具體病例理解消化知識
某患,男性,45歲,反復發作性昏迷半年。每次發病前均有進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視。此次入院肝功能檢查結果如下:
血清清蛋白:38.2g/LA/G :1.4:1
球蛋白: 27.4g/LALT :135U/L
總膽紅素: 15.2umol/L AST :45U/L
血氨 :150umol/L
問題討論:1.從生化角度探討該病的發病機制?
2.該病的治療原則?
(分組討論)訓練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結論(師生共同總結)
發病機制:支持氨中毒學說;患者進食高蛋白食物是導致肝性腦病的直接原因。
防治原則:
1.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注意檢查血氨。
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降血氨是關鍵。
3.口服酸性利尿劑、酸性鹽水灌腸、靜脈滴注或口服谷氨酸鹽及精氨酸等。
4.服用保肝藥物。
(模擬演練角色扮演)情境教學培養英護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1.角色:患者、醫生及護士
2.模擬國外病房:醫生查房時的情景對話
3.分組演練
(課堂反饋)精選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執考點
1.氨的來源?氨的轉運?氨的去路?
2.氨最主要的去路?
3.鳥氨酸循環生成尿素的代謝器官?四大步驟?具體反應部位?
4.尿素分子中二個氮原子的來源?
5.尿素生成過程中的限速酶?
(小組對弈快速搶答)
1.臨床上對高血氨患者采用什么性質的透析液?
2.臨床上對因肝硬化而產生腹水的患者其利尿藥應如何選擇?
3.氨在血液中主要以哪兩種形式運輸?
4.氨最主要的來源?
5.通過一次鳥氨酸循環消耗幾摩爾ATP?消耗幾個高能磷酸鍵?
(英護特訓)精選關鍵詞,掌握專業英語,提升詞匯量。
Key Words:
來源:source 去路:outlet
轉運:transport;transfer
氨:ammonia 尿素:urea
谷氨酰胺:glutamine 鳥氨酸循環:ornithine cycle
Describe the sources and the outlets of blood ammonia?
(通過生化互動平臺強化課后練習)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精選短文,快速閱讀,培養英護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
The Outlet of Ammonia
Normally,highly toxic ammonia are transported to liver by glutamine mainly. Non-toxic urea is synthetized in liver by the ornithine cycle and excreted by kidney. To synthetize 1 mol urea requires 3 mol ATP,1 mol co2 and 2 mol NH3 .Urea is the major end product of ammonia in the body.
(預習內容)帶著問題進行課后預習,下達任務,將知識緊密聯系,前后貫穿,
融會貫通,探究生化機制。
1.Amino Acids Special Metabolism?
2.為什么臨床上用維生素B6治療妊娠嘔吐與小兒驚厥?
3.為什么5-羥色胺與睡眠、疼痛及體溫調節密切相關?
4.為什么酪氨酸酶遺傳性缺陷,皮膚及毛發會變白?
5.The Relation between Amino Acide and Carbohydrate,Lipid Metabolism?
(輕松一刻)小故事大道理:一個秘訣
(升華)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
答疑解析
參考文獻
[1] 戴士弘.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2] 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硫酸;有效性教學;創設情境;促使構建;指導應用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以“學習中心論”為基礎和核心,我們認為有效教學的基本觀念還包括如下幾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惟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如何體現“以學習為中心”這一核心?本案例選擇“硫酸”中的幾個教學片段作為嘗試,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選擇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轉“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以達到在學生大腦中形成知識的“客觀意義”向“心理意義”轉化的目的。
二、教學設計實施及分析
背景性要素可作為環境氛圍和前提條件影響學習實踐,它的意義在于為教師的“有效教學”提供思考和實踐的范圍。學生自身學習時間中的六個有效學習的基本要素――動機要素、選擇要素、建構要素、應用要素、計劃要素、評價要素,統稱過程性要素。
1.背景性學習要素的實施
[設計操作]創設情境:關鍵詞:礬油;貓;儲罐;黑發糕
猜一猜:這些詞語和硫酸有何關系?
[預想效果]創設客觀情境,為學生提供宜于學習的良好氛圍。背景性了解和掌握為課堂上動態地把握和準確地分析學生個性心理的變化提供基礎。
[理論依據]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及理想追求,并加以積極的正面引導和指導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
2.過程性學習要素的實施
(1)動力系統的啟動
①激發動機:
[設計操作]教師演示“黑面包”實驗:請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思考所體現的化學原理。[預想效果]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并保持積極的學習意愿。善于發掘和展示教材內容本身蘊含的新穎奇異和豐富多彩。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從追逐新奇發展到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理論依據]著力培養認知內驅力,正面引導自我提高內驅力,合理利用附屬內驅力。激發和調動學習動機應貫穿教學過程之始終。
(2)操作系統的執行
①引導選擇:
[設計操作]思考問題:a.古稱硫酸為“礬油”,為何以“油”命名?
通過觀察法、實驗法及課本閱讀法全面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質。
b.從“礬油”到“硫酸”的命名實現了“質”的轉變。硫酸是一種酸,回憶初中稀硫酸具有哪些酸的通性
c.濃硫酸具有哪些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木屑硫酸銅晶體,在同種試劑中分別滴加濃硫酸和稀硫酸,觀察實驗現象。
[預想效果]引導學習的選擇性注意,使學生明確學習指向。追尋化學發展史過程,沿著古人的足跡學習了解物質的性質。聯系對比,以故引新,從教學目標和主旨出發,提出懸念性問題,導入新課濃硫酸的脫水性和吸水性,通過學生實驗總結,比較吸水性和脫水性概念的差異。
[理論依據]注意就是學習的心理指向,明確心理指向是對學生進行選擇性感知接受及選擇性思維加工的前提。學生學習的選擇性注意不是完全“自由”的,而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通過實踐活動,教師制定的目標,被學生認同并“內化”為自身的目標,從而真正有效地導引行動。
②促使建構:
[設計操作](貓的故事)1811年的某一天,桌子上放有兩瓶溶液,一瓶是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瓶是硫酸。突然,一只貓跳上實驗桌,把這兩瓶溶液打翻了。兩種溶液被混在一起,頓時一縷紫色的煙霧冉冉升起,并且有一股使人窒息的氣味彌漫整個房間。當這種紫色蒸汽凝結后,庫特瓦發現它是暗黑色的晶體,并有金屬光澤。
分析過程:海藻灰+濃硫酸紫煙+令人窒息的氣體,回憶鹵素元素的發現史,I―+H2SO4(濃)I2+?
鞏固應用氧化還原反應基本原理,思考問題:
a.I―被濃硫酸中何種元素氧化?
b.如何選擇合適化學反應分別研究硫酸中氫元素、硫元素氧化作用的體現。
c.選擇何種金屬作為與濃硫酸的反應物可研究硫元素的氧化性而排除氫元素的氧化性?
[預想效果]促進新舊知識相聯系,使學生建構新知識意義。以歷史偶發事件創設條件,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感性認識,形成感性經驗。以氧化還原基本理論的舊知識為基礎建構接納新知識,這是學習建構的最根本的規律。
[理論依據]建構機制是認知系統中最核心的機制,是直接形成對新知識信息的理解,實現認知結構變化的程序和步驟。背景性認知結構中相關的舊知識經驗,這是決定建構能否發生,能否成功實現的基礎。
③指導應用:
[設計操作]a.提問:濃硫酸具有三大特性,究竟用何材料制成儲罐?(引出鈍化概念)
b.舉例說明脫水性和吸水性的不同
c.分析“黑面包”實驗如何體現濃硫酸的特性?
[預想效果]引發和指導應用練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遷移。
a.舉出來的生活經濟的實例達到全面知識的目的
b.所舉有關概念,規則適用或不適用的例子
c.直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練習
[理論依據]建構―應用―重建構―再應用這是一個知識應用,鞏固和遷移的過程。嘗試適應用已經正確建構了新知識納入“長時記憶”形成鞏固記憶,采用變式練習,發展為遷移性應用
3.控制系統的調控
診斷性評價:
①三大硫酸(鹽酸、硫酸、硝酸)有何異同點?
②只用氯化鋇溶液鑒別碳酸鈉(a)和稀硫酸(b)兩瓶無色溶液,操作步驟依次是
形成性評價:
①選擇從鹽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濃硫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討論。
②寫出實驗室中5種由硫酸作為反應物制備的氣體。
③濃硫酸滴在濕潤的藍色蕊試紙后,觀察到什么現象。
三、教學設計的評價與反思
著眼于整體教學系統,使各教學要素優化組合,以求得最佳的整體效益的原則,即最優化原則是本案例設計的核心及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教師、學生主體的作用,重在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等等,即主體化原則的體現。
教學設計的核心工作是處理教材,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避免“教學即教書”的觀點,照搬教材和“教參”;避免“教學即講學”的觀念,按自身的理解對教材進行詮釋;主張“教學生學”,教材是為促進學生形成有意義學習創設“客觀條件”,即把具有“客觀意義”的教材內容處理為對學生具有潛在“心理意義”的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
參考文獻:
關鍵詞:案例教學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1教材及學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節,這節的主要內容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重點掌握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主要機制—負反饋調節,難點區分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1.2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八年級北師大版生物8單元《生物與環境》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4節《生態系統穩定性》內容學習后的鞏固和提升,目的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初中相關知識的學習已使之具有較充足的學習基礎,教學過程中再單靠教師講授法教學就比較枯燥,學生容易分心使教學效果不佳。本節內容與自然科學聯系緊密,加之理解能力較初中強,擬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2設計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關鍵,選擇案例首先需要與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關,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與學生能產生共鳴,三是能突出重難點內容。在案例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呈現案例要適時,抓住要點提出問題,使學生踴躍參與討論,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結果,最后班級互動,交流意見,總結補充,反思欠缺[4][5]。
3教學過程
基于案例教學的設計理念聯系生活實際對必修三中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進行了案例教學設計.
4結語
4.1案例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本節內容在總體設計上以海洋生態系統作為引導,首先以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為案例引起學生共鳴,提出了要學生討論的第一個問題“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此展開再通過多個案例層層深入將本節的知識點一一呈現并闡述,同時回顧拓展了反饋調節的概念模型,將其從人體生命活動延伸到生態系統。以上以生活實際案例為基礎的教學設計,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疏通難點,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4.2案例教學中引導構建知識體系
通過以上教學過程發現,案例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以真實的案例為載體,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學習,主動思考并大膽發表個人的觀點,在輕松活躍的氛圍里完成學習的目標,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7]。
作者簡介:毛毅靜,女,講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郵編:200062.
《我的牙刷》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9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該課的內容設置和安排無疑體現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主旨,非常貼近日常生活,兼具實用性。
從李江華老師的教學案例來看,李老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節奏的掌控中規中矩,所寫作的文本體例規范、整齊,體現出的教學細節周到、完備,可謂時下獲獎案例的典范。對教師而言,能呈現一份思路清晰、目標定位明確、教學程序完整的教案,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從專業的設計角度來看這堂課,筆者以為,花哨的教學設計超越了設計的本質,成為教學的阻力,妨礙了設計思維的層層推進。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提到一個重要觀點:設計要進行創新,不一定是向下一個順序發展,而是在已有的東西中找到我們從前看不見的地方,也就是那些點數——找出隱藏在生活細節中的資源及訊息,然后做出修改、改良。這在很大程度上告訴我們,1、2、3、4直線推進的教學流程,并不能涵蓋全部的教學,或許1.1、1.2式的點的擴散,才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
那么設計教育該如何開展呢?以下筆者將從設計的角度來探討教學設計,從另一個維度談一談當下設計教育中的一些誤區。
一、從功能主義設計角度看設計教學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設計·應用”領域學習的要求,主要是以功能主義設計理念為基礎的。功能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西方工業革命時期,建立在大機器生產的基礎上,是西方人文社會學各個領域的重要思潮,也是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主義設計學派的重要理念。早在19世紀中后期,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路易斯-沙利文( Louis H Sullivan)就提出“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觀點,認為設計首要考慮的是功能,強調“哪里的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這也幾乎成為美國設計哲學的唯一陳述,并為日后德國包豪斯所信奉,更是現代主義設計最經典的理論范式。
雖然世界藝術設計史上流派眾多、風格各異,但是現代主義設計依然存在,并對我們今天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主張設計要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設計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征,以功能主義為重要理念,表現在注重產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上,即任何設計都要首先保障產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體現,其次才是產品的審美感覺。
功能主義設計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在設計上注重合理、均衡、精煉、無裝飾、注重品質和技術,造型直截了當地反映產品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特征。奉行“清除生活中的無序和混亂”的原則,先有實用再求美觀,以設計一個使人類幸福的理想的人造環境。
而當下基礎教育中關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的教學,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從美觀到實用,更多地是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和裝飾技巧。這不能責怪教師在教學中的環節錯置,而應歸咎于教材中的理論滯后。
美術學科引入設計概念主要源于西方20世紀之初的包豪斯學院的設計理念。包豪斯學院鼓勵藝術的、憑直覺的設計。早期的設計與繪畫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很多繪畫從業者也擔當著設計師的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美術學院設計專業要求學生專注于更為理性的、系統的方法。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逐漸將設計規整為一門學科。通過多年的學科建設,設計學已然區別于美術學成為一門專業性的學科。無論是從設計師的認知,還是從他們的設計方法及實踐來看,目前的設計同我們傳統的美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通常說來,設計是一種熟練行為的表現形式。任何一種技能的發展都依賴于嚴格的訓練和技術發展水平。只有技術熟練的設計師在執行計劃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并能根據環境變化作出調整。學生的設計學習過程與真實的設計實踐之間有差異,學生只有在嚴格執行技術和程序的情況下才能保證不出現偏差。因此,對學生而言,學習設計應依據整體設計流程的策略,基于簡單有效的技術或方法。
因此,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在日前的美術課程中安排“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就應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中,增加關于設計學習的專業化的設計流程的比重,以提高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專業技能。在教師培訓中增加現代設計的通識培訓,補充該領域知識的欠缺。
二、設計教學中一些重要的設計原則
設計成為美術學習的重要部分已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新課標”的解析,可以看出我國對基礎教育階段設計(“設計·應用”領域)內容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表1)
四個學段的不同學習要求可以歸納為:第一學段,簡單組合裝飾;第二學段,簡單設計手段;第三學段,基本設計方法;第四學段,初步設計意識。
學生要通過1-9年級的學習,基本了解設計技能,形成設計的思維。以本教學案例為例,所涉及的學段恰好處于學習設計方法的層次,對應“新課標”該領域的學習目標要求,可以進一步細分。(表2)
設計目標,前面兩點(目標分析、方案分析)主要針對設計認知的要素,后兩點是有關設計能力的培養。其實,李老師的設計包括了這幾個步驟,體現在表3中。
總體來看,本課教學在設計的重要目標環節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導入和游戲的教學環節中關于設計目標的內容顯然有所重疊。欣賞部分的草圖表現,強調了設計習慣卻忽視了聚焦方案分析,學生沒有機會自主進行草圖繪制和修改;討論環節雖然有痕跡表明在聚焦設計方案的分析和研究,但顯然討論的重心沒有將設計向深度推進,反而仍舊游離在牙刷這一設計物的形式設計上。因此,學生最后呈現的作品沒有聚焦在設計法則,例如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方面。囿于教師的示范稿,學生作品呈現出設計能力扁平化、趨同性。因為之前這些環節的懈怠,導致鑒賞環節教師在點評作品時,自然也說不出更多有意思的話。
為什么一節看似結構完整的課,最后卻在深度上留下缺憾?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因沒有遵從設計法則,而造成控制教學效能的無力感。在此教學案例中,疏漏了一個重要環節:設計草圖。
教師在上設計類課程時,應自我定義為設計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概念的描述上,而應突破渺如云端的想象描繪,并將想象中的空間落實到現實中來。這就提出一個重要的環節——設計草圖。
設計中的草圖究竟是為了什么?
以工業設計為例,經過“概念的推出—概念的轉譯一概念的精確化一概念的微觀塑造”這一系列環節,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設計目標。簡析如下:
最初是概念的推出。剛萌芽的概念草圖上,我們能看到設計師如何演繹充滿想象力的畫面,是形象的部分,也是充滿愉悅的、天馬行空的發散性思維環節。
第二步是概念的轉譯。隨著設計的深入,第二組草圖將從形式的想象跳躍到具體構造及材料。這部分其實是有各種約束條件的,要點在于將項目作階段性推進,同時將概念清晰地持續下去,且干凈地落到實處。此環節學生需要學習的是耐力和控制能力。
第三是概念的精確化。這是設計者將想象中的概念與真實感知之間建立一種關聯的環節。這種關聯不一定要建立在大尺度的構件之上,往往是落在實處的細節處理。隨著思考的逐漸深入和推進,細節才不會出現失控和與原先構想的偏差。這個環節強調的是設計的專業技能。
最后是概念的微觀塑造。這個收尾的環節要求的是規范的操作和專業的指導;通過不停地在不同的尺度和比例中游離和跳躍,精確地瞄準到最需要推敲的焦點上。最后以精準的草圖,將設計引向了更為微觀的物質世界。只有這樣,一個最初聽上去有詩意,卻明顯難以落實的概念才會牢牢地固定在真實世界之中。至此,設計的環節才真正落實。
上述四個設計的步驟(環節),其實折射出了設計的本質——草圖是設計的重中之重。設計其實就是預設,是一個精心的謀劃。因此,教師必須把控好教學節奏,通過不斷推進概念來聚焦設計方案,達到分析的目標,這樣才能把熟知的、習以為常的事物,以一種“初視之眼”去重新感受。教學也只有通過自由的最初的概念形成(以一種率直的心態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質),才能更接近真正的設計流程。
三、設計教育的真正價值是培養設計師式的認知
如前文所述,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創意的形成,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要讓設計教育成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充分彰顯設計教育的價值合理性。
首先,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掌握解決特設問題的技能,而這類技能與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的情況和決策應匹配且相似。教師們都已熟知,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認知技巧和能力。而哪些才是學生通過設計能夠掌握的技能、技巧呢?
我們設計—件物品,從“無”開始固然是…種創造,然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耳目一新也更是一種創造,且更具挑戰性。在“日用品”(牙刷)這個題目的設定中,不必去追求那些奇異的事物,如設想一些不符合生活需要的添加物。而應從人們所“共有”的物品中來提取可供設計的價值,用最自然、最合適的方法來重新審視“設計”的概念。“無印良品”提出的“Re-design”(意即“重新設計”)概念,值得我們借鑒。所謂“重新設計”,即重新面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從這些為我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尋求體現現代設計真諦的課題。其中包含了把社會中人們共有的、熟知的事物進行再認識的涵義,這也是教育中最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它體現了設計教育的核心價值。在“設計-應用”教學中,教師必須時時把握這個分寸,嚴格提升教育的標準,從學科本體出發,關注設計教學中最本真的內容。
其次,在教學中要著力關注團隊、小組的合作。每個團隊成員的使命及思考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勵。在小組討論中,每個組員應從自己擅長的角度對合作的設計作品做出貢獻,討論是為了思維的不斷發散和深化。“非形式邏輯”的代表人物麥克匹克(Mcpeck)認為,這種批判性思維( Critical曲nking)的培養是設計教育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