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16:50:26
序論:在您撰寫電影音樂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電影音樂與普通音樂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電影音樂要與電影畫面相互配合,二者要處于一個節拍,電影音樂主要是為電影服務的,要烘托主人物的形象及電影故事中的情緒氣氛,還要符合時代特征。電影畫面同音樂一同展現給觀眾的同時音樂便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其既有音樂的聽覺效果,同時又具備了增強電影藝術性的功能,所以說,電影音樂是相對獨立于音樂和電影之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又兼具了音樂與電影的特性,處理好電影音樂這個新型的藝術表現形式,才能提供給觀眾更具美感以及觀賞價值的作品。
二、民族音樂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一)電影與民族音樂的融合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56個民族,所以說我國的民族音樂不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國民族音樂經過歷史的洗禮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華,更有與外國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使其不斷與外國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進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說現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音樂,取材于人民群眾,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風情,它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物,有戲曲、民歌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視聽,既保證了畫面的美感,但也表現出了強烈的聽覺強度,從而使電影的音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體效果。電影音樂源于傳統的民間音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傳統音樂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具有民族風情的音樂為電影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電影中每一個經典素材的塑造,都取決于音樂效果,電影和音樂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二)民族元素在電影音樂中的體現
電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在這里我們只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
1、戲曲
戲曲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傳統藝術中獨具代表性。北京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對我國歌劇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更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新型電影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更易于吸引觀眾的眼球。像是影片《霸王別姬》,其中的戲曲音樂的運用就恰到好處,京劇旋律的運轉昭示了劇中人物的命運軌跡,與其緊密相連,將劇中人物一生的轉變更戲劇化,對比影片的整體氛圍,這部電影是在電影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很好用。
2、民族歌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民歌作為一種最易于表達情感的形式,自熱而然的就踏上了歷史舞臺,民歌流露出的是濃濃的地方色彩,而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簡要的分為兩部分即南北兩大塊,北方的人兼具熱情、豪放,所以民族音樂也以陽剛之氣為主,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婉約細膩,所以南方音樂以陰柔為主,在電影的拍攝制作中,選取一定的民間音樂,可以更好的表現當地的風土人情,使影片更具真實性及感染性。《嘎達梅林》中同樣也采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真實的再現了蒙古人豪放灑脫的不羈的生活方式,其運用的長短調,使整個電影有張有弛,收放自如。
3、民族樂器
大家都知道樂器在音樂中的作用,樂器是音樂的靈魂,沒有樂器不成音樂,而民族樂器的大量使用使得電影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影片《臥虎藏龍》中將西方音樂與傳統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既能領略到西方樂器的磅礴氣勢,又能感受到民族特色的清新之氣,兼具東西方特色的影片贏得了高票房。還另一個有代表性的是電影《十面埋伏》,他們用琵琶做主要工具,琵琶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國樂器,其音色和音質是不可否認的。琵琶曲的出現迎來了影片的開幕,伴隨著琵琶曲的節奏影片的劇情一步步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本片中琵琶曲的運用很好的表達了影片的寓意。
三、結束語
《兔俠傳奇》邀請了香港金牌制作人金培達為該片配樂,大陸的聽眾最熟悉他的作品可能是成龍和劉媛媛演唱的《國家》,但其實他對電影音樂的貢獻更是驚人: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電影音樂的獎項拿到手軟。金培達在看了兩分鐘《兔俠傳奇》的片花后,就欣然答應為該片配樂,這也是他作曲生涯中第一次為動畫大片配樂,因為兔爺是一個北方、有京味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整部影片的配樂中一定要融進京味兒的精神。但這又是一部面向國際的動畫片,不能簡單地呈現民族音樂。所以“國際流行趨勢中融入民族風”成了《兔俠傳奇》音樂最重要的創作特征,金培達的作品一向給人大氣、張揚的感覺,這次除了保留了這樣的風格外,他融入了民族音樂的細膩,讓影片音樂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把畫面欲表達但在劇本上沒有寫出來的“弦外之音”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賦予電影音樂更重要的作用。
電影音樂具有的良好的藝術表現特殊性,它與其它音樂藝術有著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有其個性。所謂共性是指,它們都是人類的審美對象,都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和形象體現,都能表現創作者對生活的美丑屬性的審美意識(感情、趣味、理想、觀點等),都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審美表現手段、技巧,構筑能夠激起欣賞者美感的形象形式,能給欣賞者審美的感染和陶冶,有能滿足欣賞者審美要求的審美價值;個性顯現是指它的特殊本質,即憑借的特別物質媒介以及表現手段,訴諸欣賞者特殊的審美感受及效應。《兔俠傳奇》音樂的成功不僅僅是國際流行趨勢與中國民族風格的融合,否則聽眾很難激起或開心搞笑、或悲憤深厚的情感。正是由于在音樂的運用上該片在遵守音樂的一般審美大眾共性的前提下,也竭力用其個性激發受眾情感。音樂存留了民族風格的配器手段并使之突破,這正是音樂核心美學價值及技術表現手段的深刻顯現。從創作方法和技術層面中進行細致研究,以總結創作特色,揭示其創作奧秘。金培達在《兔俠傳奇》音樂創作中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來處理音樂素材,卻演繹頗多的精彩音樂,從中體現了強大的創造力。
具體表現在:第一,變化配器手法使主題音樂再現。如:影片開場之時,主題音樂渲染了宏大的時空感;當兔俠以不同心情、不同情景出現時,主題音樂旋律以不同的配器手法再現,襯托了不同的情緒氛圍。很顯然,多次主題音樂的出現所采用的配器手法和樂器盡管不一致,但營造了多種不同風格的強烈的人性情懷與人文意境。第二,音樂語言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影視藝術是一門以視聽為基礎的綜合藝術,兩者必須高度統合,音樂與視覺務必同時服務劇情。畫面造型以直觀的形式塑造人物性格,同樣,音樂的閃現也是人物形象性格的指代與隱喻。如:牡丹的主題形象音樂:使用弦樂和吹管類樂器演奏優美、流暢的旋律性樂段配合牡丹溫柔又堅強的個性。兔俠的主題形象音樂:彈撥樂與木管的結合,配合其滑稽而憨厚的人物形象。熊天霸的主題形象音樂:銅管與眾多弦樂、打擊樂的組合,表現陰險狠毒的人物形象。兩個強盜的主題形象音樂:弦樂撥奏與大管的結合,表現愚蠢、幽默的氣氛。第三,樂器特殊奏法和音效相結合,不但渲染氣氛,同時也是提升影片意境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影片中,定音鼓滾奏、弦樂的顫音奏法明顯營造著緊張氣氛,同時疊加了音效在內的聲音,使《兔俠傳奇》在聲音上從傳統音樂,到現代管弦,再到特殊音效融為一體,使影片意境上突出積淀的優雅絕倫的文人精神品格,與民族俠義精神及文人崇高信仰以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發揮的淋漓盡致,成為華夏民族對天地,對人生,對社會的一項價值觀察與評判,更是其心境與靈魂的藝術折射。《兔俠傳奇》運用了大量的民族吹管類樂器,使用了隱喻和象征的喻情手法,折射著人格的美好或道德的寄托,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審美追求。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正義、豪情、仁義禮智信的深遠境界,彈撥樂與木管的結合所強調的更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兔俠傳奇》音樂處理方式,都是華夏民族為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而苦心創造的藝術積累和藝術創造。
二、《兔俠傳奇Ⅰ》音樂的審美意境
意境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具有特色的審美概念,《兔俠傳奇》音樂創作的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對音樂的一種富有創新性的繼承與延續。大量音效虛實結合的手法,使得人景相融。同時,通過環境營造,也蘊含了人物性格特征,象征人物的命運,構造了悠遠而深長的意境。
1.審美的傾向
當代影視中存在一種追求形式美感而與時代文化疏離的審美傾向。《兔俠傳奇》在影片的聽覺美感及視覺層面的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觀眾在享受這聽覺盛宴之后,還有回味的意蘊。影片中有音樂、造型、畫面、色彩等多方位的美感,但這種美感不僅僅流于形式,且能將觀眾帶入到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形式兼具內涵。《兔俠傳奇》不僅對故事、對人生、對人性的表現及揭示,其意境的營造也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及審美共鳴,其審美意境的營造也超越了觀感的層面,這是音樂與畫面協同作用的結果。《兔俠傳奇》中表現出了對意境的追求,雖對意境的表現層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便是影視作品中承載了人性復雜性的表現,和在某種程度上人性及社會現實存在的矛盾之處。
2.意境的產生
《兔俠傳奇》審美意境的創造來源于一些審美特質的趨同,雖意境具有民族性的審美范疇。該片的審美理想就是尊崇的形與態的合一,視與聽的交融。《兔俠傳奇》音樂的審美意境,就是以優美的藝術形態完美、和諧的顯現。事實上,《兔俠傳奇》音樂具有柔悠遠的審美意境,同時兼具陽剛之美的審美意境。所以,片中音樂從古典藝術形態的意境中發掘藝術之美,以實現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從而將其帶入一種可以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審美情緒之中,進而創造多層次審美格調。在該片視聽藝術創作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審美特質都在影視藝術中得以表現。《兔俠傳奇》音樂將視野延展到廣闊的社會現實中,超脫了天地中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狹小局限,展示著一種和諧、寧靜而優美的審美意境。影片表現了人性溫暖而優美的一面,以溫情故事的演繹營造一種和諧優美的藝術意境,使得藝術的審美表現空間無限放大。《兔俠傳奇》隨著音樂推進劇情的發展,審美深度也向著縱遠行進,并極力推進現代人性批判的深度使得審美情趣得以自然產生。音樂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及發行遵從消費市場的需要,其審美產生趨向于溫和與和諧,通過營造形式美感,使得藝術審美向著賞心悅目的方向發展,也實現了真正審美情趣的理想追求。
三、結語
音樂在詮釋情感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或舒緩或充滿激情的音樂響起,總會讓人產生情感的帶入。電影音樂因其題材的特殊性,往往要與電影畫面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只有在全片結束后,電影音樂才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在播放字幕的階段以完整的形式呈現。因此,如何與畫面相配合,就成了電影音樂工作者的重要課題。大體上來說,音樂與畫面的配合可分為兩種方式,即: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首先,電影音樂常常與畫面同步,構成兩者天衣無縫的配合,從而使觀眾在試聽上形成美的享受。如影片《為奴十二年》中,黑人音樂作為黑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會出現在影片中。當埃德溫•艾普斯種植園中的老黑奴埃布拉姆在摘棉花時倒下后,所羅門和其他兩個黑奴將老人家安葬。埃布拉姆是其他黑奴口中的叔叔,他非常照顧那些黑奴小孩兒,如今他們都已成年,成為種植園中的主力。此時畫面變化為特寫鏡頭,一個老年黑人婦女的碩大臉龐占據了幾乎整個畫面,在沒有任何背景音樂的情況下,她開始了歌唱,而她歌唱的形式正是黑人的靈歌。她邊唱邊拍手打著節拍,當她唱到“roll,Jordan,roll”時,其他黑人開始跟著合唱。圍繞在老婦人周圍的黑人,每個都在拍手,并且搖頭晃腦地跟著唱,只有所羅門緊閉著嘴唇。畫面中所羅門面容悲戚,但他還是沒有開口,而背景中則是其他黑人的合唱。在這哀傷的氛圍中,所羅門的情緒無處發泄,他終于跟唱了起來。起初他只是微微張開嘴唱,漸漸地,他高聲合唱,而此時音樂中的男聲部也加入了所羅門的音色。隨著所羅門聲音的漸強,他的頭也開始隨著節奏擺動起來,直至那歌聲滑向遙遠的天空。此外,電影音樂還可以從反面對畫面形成襯托,從而形成音畫相反相成的配合方式。此種情況下,音樂所提供的情緒與畫面剛好相反。在音樂畫面的強烈反差下,觀眾體驗到帶有矛盾沖突的情緒氛圍,從矛盾中對劇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如《辛德勒的名單》。
二、電影配樂接受美學的立體化
電影配樂帶給觀眾的審美享受往往不是單一的和同一層面上的,而是立體的和豐富的。不但存在著視覺審美、情感抒發,以及精神體悟等多層次的體驗,不同的配樂形式,也能夠帶給讀者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些審美感受也并非單獨產生作用的,而體現為一種綜合的審美效應。一方面,就主題音樂來說,它帶給觀眾的審美體驗是立體性的,是超越了“純音樂”的審美體驗的。如《加勒比海盜》中,漢斯•季默的配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的主題音樂,每次都在主角出場或是影片到來時恰當地響起,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圍。縱觀《加勒比海盜》系列影片,杰克船長無疑是其中鐵打的主角,也是對觀眾產生深深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杰克的出場一定要輔以主題音樂,這樣才有男一號的范兒。在《黑珍珠號的詛咒》中,杰克在桅桿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伴隨著主題音樂。只不過,這段音樂被精心地改編了,可以說是主題音樂的變奏版,其中加入了一些充滿諧趣的滑音,并加入了碼頭上搬運工人的嘈雜聲,以及綿羊的咩咩聲,使杰克的出場音樂充滿了歡樂。此后,凡是電影中出現浩大的場面,如壯觀的海戰等場景,主題音樂必定會適時響起。宏大的交響樂與壯觀的場景搭配得天衣無縫,使觀眾沉浸在充滿美感的視聽享受中。另一方面,除了主題音樂外,場景音樂也是電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場景音樂的作用不僅能夠提供敘事背景、烘托場景氛圍,也對影片的主題具有揭示性作用。黑格爾在《美學》中曾反復強調“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悵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趣都屬于音樂所表現的特殊領域”。如《馴龍高手》中,場景音樂的表現就極其出色。不僅有力地烘托出場景氛圍,也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審美激情。當希卡普用鰻魚嚇退能噴出毒霧的丑陋雙頭龍時,他的小把戲使所有小伙伴目瞪口呆。此時,希卡普瀟灑地揮揮手,說自己還有事要做,就閃人了。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背景中的鼓聲響起。這激動人心的前奏,帶給觀眾歡快的情感氛圍。繼而弦樂不斷上升,使快樂的情緒進一步蔓延開來。希卡普帶著他做好的鞍子追著夜煞,而夜煞則開玩笑似的在前邊跑。終于將鞍子固定好后,希卡普駕馭者夜煞開始了飛翔。隨著希卡普一次次的失敗和一次次的嘗試,音樂中充滿了諧趣的調調。而希卡普也在此期間,發現了眾多龍特有的弱點。他就利用這些弱點來對付訓練場中的龍,弄得小伙伴都崇拜不已。當希卡普終于實驗成功,他和夜煞一起翱翔天際,美妙的天際之境就在希卡普的身邊。但夜煞沖得太高,導致希卡普從其背上松脫,好不容易希卡普重新回到了龍背,此時面對的是十分緊急的場面。嶙峋的怪石群峰突起,希卡普也丟掉了他的駕馭指南,憑借感覺來操控夜煞的尾部,不斷躲過驚現的場景,人與龍在這一刻融為一體,交響樂在此處也達到了。
三、結語
1.電影音樂的特點
電影是音樂與畫面的統一,是視覺和聽覺的統一,而電影音樂則是為電影的藝術表現服務的,是依附于電影本身的,而不同于單純的音樂形式。在電影中,聲音無法與畫面剝離,音樂因其融入畫面而成為一個重要的構成元素,自身的特性也已“不再是原來含義上的那種一般的‘音樂’,確切地說,已不復是其本來的自身了。”[7]由此可見,電影音樂在很大程度上與一般音樂的主要區別在于電影音樂更是一個探求和創新或者再創作的過程,并且視聽統一,與電影的主題有密切聯系。簡言之,筆者認為電影音樂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具有限定性特征。電影劇本是基礎,電影音樂則反映電影的內容,以符合電影拍攝為需要,并且遵循電影的時間和空間關系,電影音樂的內容、語言類型、長度、結構和表達方式等都是由電影的需求來決定。電影的畫面是一種具有自身獨特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需要與電影中的劇情、人物形象、情節氛圍、時代特點以及電影節奏感相匹配以達到影音統一,并能帶給觀眾視聽的美感。一首單純的音樂作品是音樂制作人個人感情的表現,電影音樂不是一種個人情感的流露,離開電影本身,電影音樂的特點就無從談起,電影音樂也就毫無意義。電影音樂的創作需要根據電影情節的發展以及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不能像純音樂那樣來隨意抒發個人的情感。其次,電影音樂的表現形式具有不連續性特征。電影主要包括畫面和聲音,畫面持續貫穿于整個電影之中,沒有畫面不能稱其為電影。電影聲音則不同于此,通常,聲音在電影里并不是從開始到結束一直持續,作為電影聲音之一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明顯地具有間斷性質。一首單純的音樂作品通常在時間上必須是連續的,而電影音樂正好和純音樂相反。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出現與否是由具有跳躍性特征的畫面的內容來決定的。電影音樂的選取和創作必須隨著不斷變化內容的電影畫面而變化,曲式變化亦十分豐富,音樂在電影當中可以是完整的段落,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小節,甚至可以只是幾個簡單的音符或者一個和弦。再次,電影音樂的傳播方式具有中介性特征。電影畫面是流動的跳躍的,但是是無聲的。而電影音樂則是有聲的,當然這種有聲性必須通過中介來表達,電影音樂表達的中介主要是放映和錄音等技術。電影音樂與現場演奏音樂有很大不同,林麗認為電影音樂在錄音時,可以根據需要強調某一種樂器,使本來音量很弱的樂器變得很響,就像電影攝影的特寫鏡頭一樣。[8]總而言之,電影音樂可以根據電影需要而采用特殊的中介技術得到生動的音樂效果。
2.電影音樂的功能
電影音樂圍繞電影主題展開,為電影本身服務。無聲電影最終還是走向有聲電影,可見,電影少不了音樂,電影音樂在電影表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認為電影音樂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電影音樂具有描繪功能。這種描繪功能經常被稱之為解釋性音樂或者說明性音樂。即以音樂的表現形式來描繪電影畫面的內容。例如,配以緊湊的器樂聲音來描述電影畫面中的緊張恐懼感,或者配以輕松舒緩的音樂來表現畫面中人物的閑適的內心世界。另外,電影畫面的藝術表現能力有限,并且一部電影的表現時間有限,不可能把電影場景、情景等的細節都逐一表現出來。而電影音樂的不連續性恰恰可以對電影畫面進行適當描繪,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因為音樂在電影中是不占據時間和空間的。其次,電影音樂具有抒情功能。抒情是電影音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電影藝術源自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生活,電影音樂的抒情性是由故事情節和畫面所導向的,電影音樂的抒情性和電影劇情的抒情性并不是單獨各自表現出來,而是結合在一起交叉感染電影觀眾。當電影觀眾在隨著劇情欣賞一部電影的時候,觀眾總能夠很自然地將情節與隨時出現的音樂聯系在一起,畫面引起觀眾聯想,音樂就賦予了其抒情的功能,反過來,音樂的抒情性又增強了電影畫面的感染力,更加深刻地闡釋了電影的情節。電影的抒情效果正是在情節和電影音樂的結合中體現出來的。電影畫面對人物性格、人物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以及表現內心潛臺詞等方面的刻畫難以完整地展示出來,電影音樂恰好就具備了抒情這個功能。電影音樂的表現力正在于可以直接展現出電影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還善于表現無法用電影語言和音響所表達出來的心境和情感,進而有利于觀眾獲取視覺之外的電影的內涵,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情感,深化對電影人物的認識,進而更好地理解電影所表現的主題。電影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高度概括人物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內心世界,這也體現了電影借助音樂的目的之一,并且抒情式的民族風格的電影音樂總是在不經意間帶給觀念驚艷的效果。再次,電影音樂具有渲染功能。電影音樂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渲染電影情節氣氛的作用。這種背景氣氛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時代背景以及環境氛圍等等。沒有音樂,電影就顯得毫無生機。電影從一開始就通過音樂來表現劇情,在恰當的時候又以音樂調節劇情,符合劇情的豐富多樣的電影音樂又能帶給觀眾以足夠的審美聯想,以此烘托出電影的生動情節,這就是一部好的電影帶給觀眾的強烈的視聽合一、渲染情節的感受。電影音樂能為影片營造符合主題的特定氛圍,進而增強影片的感染力。
二、解讀琵琶曲在武俠電影中的運用
1.文曲《佳人曲》在電影《十面埋伏》中的運用
琵琶文曲是指以婉轉優美、動人抒情為特點,能深刻展現人物內心思想感情,展示人們對美好意境的追求和向往的樂曲,并具有抒情性和寫意性的格調特點。例如漢朝李延年《佳人曲》中所描述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琵琶文曲《佳人曲》的音樂格調正與詩歌的意境異曲同工。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十面埋伏》正是借助武曲《十面埋伏》為名而拍攝的一段撲朔迷離、懸念叢生的武俠故事。電影主題主要突出埋伏二字,巧妙借用了楚漢相爭這樣一個歷史事實來襯托電影中人物和情節上蘊含的重重埋伏。電影《十面埋伏》并沒有直接運用武曲《十面埋伏》,而是巧妙借用了歷史和文學的形象特征。本片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金城武飾演的隨風,游戲一場;劉德華飾演的劉鋪頭,在朝內應;章子怡飾演的小妹,裝盲起舞。整一場故事,處處暗藏玄機,幕幕都是轉折。一邊是官府和“飛刀門”的明爭暗斗,一邊是三位主人公的愛恨情仇。電影獨特的敘事結構又使得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每一次解密的同時往往牽扯出更大的埋伏。雖然觀眾對于影片中的三角戀情節都已屢見不鮮,但在此劇中卻在武俠故事的包裝下變得懸念叢生,撲朔迷離,琵琶曲的應用更是為情節的發展錦上添花。伴隨著婉轉曼妙的琵琶聲,一片嬉笑調情拉開了樂坊里的序幕。若有若無的琵琶曲巧妙地渲染了樂坊里紙醉金迷的奢侈糜爛的生活。琵琶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深受大眾喜愛,同時它又與古代青樓、樂坊文化緊密聯系。白居易筆下的《琵琶行》就講述了一位青樓歌女琵琶彈唱的高超演技及其凄涼悲慘的身世。影片中用琵琶曲來襯托樂坊的氛圍是十分貼切的,形象展現了樂坊真實的生活情景。在傳統武俠電影作品和小說里,對于女性角色的描繪主要表現在對外表儀態的刻畫上,而《十面埋伏》的配樂在勾畫俠女小妹的形象上顯得層次十分豐富。隨著情節的發展,金捕頭要求小妹表演舞蹈。這段舞蹈的配樂是二胡和琵琶協奏曲,曲子來源于漢代李延年的《佳人曲》。此曲的選擇正是與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具有限定性特征相契合。《佳人曲》對俠女小妹的外貌儀態到精神內質的刻畫相當到位。一方面,《佳人曲》中的佳人和小妹的形象是相互映襯的;另一方面,“獨立”狀其幽處嫻雅之性,更顯得俠女小妹的超凡脫俗。隨著故事的推動,情節的發展,《佳人曲》在這個電影中起到了重要的敘事作用,它真實地反應了電影的內容,也凸顯了電影音樂特定的描繪功能。歷史和美學與電影的結合淋漓盡致,琵琶曲在這里顯得細膩柔和,溫婉的演奏中帶有淡淡的哀愁,同時又蘊涵著無盡的韻味,對塑造俠女小妹的形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十面埋伏》中,正是充分發揮了中國民族樂器琵琶細膩動人的特長,使音樂與影片中縹緲神秘而優美縫蜷的氣氛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
2.武曲《十面埋伏》在電影《功夫》中的運用
其樂曲具有寫實性與敘事性的格調特點。例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武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當然,在《十面埋伏》激昂的曲調中,不僅傳來了勝利者歡快的號角,也顯示出失敗者非凡的氣概。黒連仲將《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個段落,標題可歸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營”、“吹打”、“點將”、“排陣”和“走隊”,這是全曲序引,散拍的節拍特點使此段節奏自由且富于變化,形象地再現了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烈場面。“輪拂”的手法更是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音樂由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增加了音樂的不穩定性。第一部分著重描寫漢軍戰前準備,展現了將士們威武雄壯的氣勢,描繪了戰場上特有的鼓角音響;第二部分:“埋伏”、“雞鳴山小戰”和“九里山大戰”。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充分展現了楚、漢兩軍交戰的激烈場面;第三部分:“項王敗陣”和“烏江自刎”。描寫了項王敗陣江邊自刎的悲壯場面,低沉的曲調與殊死搏斗時的激昂形成鮮明對比。《功夫》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廣東,主人公阿星整日夢想成為黑幫人物,但意志不堅、無所作為。只好冒充斧頭幫,跑到黑幫無暇顧及的貧民窟———豬籠城寨敲詐點錢財。不料豬籠城寨的老百姓各各身懷絕技,阿星被眾人暴打。恰好斧頭幫路過,副頭領被阿星的假斧頭幫信號炮炸傷,阿星把此事嫁禍給豬籠城寨。幫眾進入城寨尋事打斗,結果斧頭幫被豬籠城寨的三位高手大挫銳氣,大失顏面,敗陣而退。斧頭幫坐不住了,利用阿星開鎖的手藝,從“非正常人類研究中心”(精神病院)放出了號稱當今武林第一高人“火云邪神”,期望能對付豬籠城寨武術高強的房東。阿星在關鍵時候,叛離斧頭幫,幫助包租公、包租婆最終使“火云邪神”降服在阿星之下
由井上杏美演唱的主題曲《carryingyou》曲調優美婉轉并且貫穿了整部影片,它將整部影片的基調定位在了唯美與淡淡的哀婉之中。影片的第一首樂曲《thegirlwhofellfromthesky》就采用了主題音樂元素。這首樂曲一開始采用了8小節的引子,低聲部全部休止只通過右手在鋼琴的中高聲部用琶音手法輕柔的奏出,顯出寧靜與透徹。作者希望通過這種簡單的手法將觀眾慢慢帶進動畫世界中。在第5小節時,弦樂組開始輕輕的進入并逐漸加強。9-12小節速度開始加快并由弦樂器代替鋼琴奏出高聲部旋律,而低聲部由音色柔和純凈的長笛以跳音方式奏出歡快調皮的曲調。這4小節的音樂與整首樂曲的曲風不太一致,但在影片中它似乎想表現的是單純勇敢的巴斯與善良可愛的希達相遇時的一種喜悅、歡樂的心情。但是這種歡樂并沒有持續多久,音樂只停留了4小節就轉入了這首樂曲的主題部分即影片的主題音樂。這段旋律極其優美動聽卻又透出難以言說的哀傷,與前4小節形成情感的對比。隨著音樂緩緩地進行,觀眾就如同著魔一樣被帶進回憶中,加之小提琴天生就具備的淡淡的哀愁的美讓這段旋律更加的凄婉動人。這一主題音調在全曲中一共變化重復了6次。第3次在第29小節以上三度模進的手法重復了主旋律,音樂發展至此力度上也由p到f,銅管樂器組的進入將樂曲推向了,讓人感受到一種更強大的莫名的憂傷。這一被多次重復的旋律不僅僅是這首樂曲的主旋律也是整部影片的主題。
它是《天空之城》的定調之曲,肩負著固定整部影片音樂風格的重任。樂曲透露出的傷感、哀婉的情感基調與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完美融合。除了《thegirlwhofellfromthesky》包含了主題音樂的還有《月光云海》、合唱《thecollapseoflaputa》,但由于每一首采用的配器手法不同以及每一首樂曲內部存在的一些差別使得每一曲傳達給我們的感受和其在影片中的意義也是有區別的。《月光云海》是由主題音樂稍加改動而來,它沒有《thegirlwhofellfromthesky》的引子直接切入主題旋律。在配器手法上也沒有用弦樂而以音色干凈的鋼琴奏出。整首樂曲較之片首曲少了一點內心的憂傷卻多了一份平靜,將這一音樂運用于巴斯與希達到達天空之城看到的景物就更加體現出天空之城的寧靜、祥和。巧妙的是它與之后天空之城毀滅時所運用的音樂形成了更加鮮明的對比。影片進行到巴斯與希達為了不讓拉普達落入穆斯卡之手而決定一起念出毀滅咒語時,樂曲《thecollapseoflapuda》悄然響起。這首樂曲同樣來自于主題旋律但加入了童聲合唱。當天空之城崩塌時,童聲合唱將因毀滅而透露的心底的悲涼與天空的飄渺表現的絲絲入扣。而采用童聲來演繹的另一原因其實是暗含了對未來的天空之城的希望,對未來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的期盼。影片中的《失意的巴斯》和《希達的決定》也是旋律優美,流傳很廣的兩首樂曲。《失意的巴斯》這首樂曲在1-10小節中旋律聲部音域都在線譜的中低聲部,銅管類樂器的使用使巴斯內心的孤獨、低沉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到11小節時主旋律轉由弦樂器組擔任,低聲部采用分解和弦式織體,以此渲染憂傷的情緒。從21小節又采用長笛來吹奏主旋律,伴奏織體也由之前的分解和弦改為柱式和弦,但由鋼琴以琶音的手法來表現,這樣聽來就不突兀且十分柔和,與全曲的基調相融合。樂曲每十小節作者就以不同的樂器組來表現,刻畫出巴斯雖然情緒失落卻有著細膩的變化的小男孩心思。整首樂曲旋律與伴奏織體都極為簡單明朗,可巴斯的內心情感卻被巧妙的勾勒出來,這一點既是為了表現巴斯單純的形象又是久石讓個人風格的體現。《希達的決定》是一首鋼琴小品,前8小節沒有伴奏,只有右手在鋼琴高音部奏出的零星的幾個音,與主題音樂一樣寧靜中又帶著一絲無法釋懷的憂傷。它與《月光云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場景音樂分析
在這部影片中除了較多的主題音樂之外還有幾處特定的場景音樂。場景音樂的使用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使人物形象豐滿了許多。比較重要的有兩處場景音樂。其中之一是當巴斯在救下希達的第二天清晨于屋頂吹奏小號所采用的音樂。這一處音樂是為這一畫面量身定做的,影片只有在這一處用到了這一音樂。小號吹奏的音樂歡快、積極向上,以此來表現屬于孩子的世界的朝氣與純真。另一處是每當飛行石出現時就會想起的音樂,這一音樂主題象征著飛翔。久石讓通過采用純凈透亮的音色來象征著飛行石的光芒與神奇力量。影片中有4次運用到了飛行石音樂,其中有3次幾乎都是單獨奏響的,而在片尾處當天空之城開始崩塌,沒有了城的大樹飛向更高的天空時,象征著飛翔的音樂在低聲部以伴奏的方式輕柔的奏出。以交響樂方式奏出的莊嚴輝煌的主旋律歌頌著天空之城,以一種凱旋、勝利的姿態將龐大的影片主題升華。為了表現影片不同的情節,豐富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影片能營造出更真實的效果,作曲家必然要譜寫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影片中除了主角巴斯與希達,比較重要的還有追逐財富但心地善良的海盜母親和她憨厚可愛的兒子,以及貪婪有野心屬于反面形象的穆斯卡。我們從音樂中更可以證實這一觀點。作曲家賦予海盜的音樂基調是搞笑滑稽又帶有可愛的味道的。例如在影片中當海盜與巴斯的師傅相搏斗時音樂并沒有給人一種殺氣、邪惡的感覺。這似乎與我們一般見到的廝殺的場景不太符合,然而仔細體會并結合影片就不難理解了。
第一,以電影音樂表現民族精神。在我國電影藝術發展初期,電影音樂是弘揚民族精神、宣傳愛國主義的重要形式。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在1931年合作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影片首次使用了插曲、主題曲等音樂形式。期間,《漁光曲》《義勇軍進行曲》《十字街頭》等革命歌曲被廣泛應用于電影之中,歌頌了抗日英雄的豐功偉績,表達了勞動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比如,電影《桃花劫》的插曲《畢業歌》以富有號召性的音樂激勵了人們的愛國熱情,歌頌了青年學生投筆從戎的愛國精神,在主人公走上斷頭臺時,歌曲緩緩響起,帶給觀眾一種心靈震撼。再如,《鐵道游擊隊》《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等影片的主題曲與插曲都贊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歌頌了正面的英雄形象。在《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曲《洪湖水,浪打浪》中,作曲家以加長拖腔、休止符、裝飾音等形式,展現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歌頌了優秀的中華兒女。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打破了革命歌曲的固定模式,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歌曲之中,形成了結構緊湊、旋律緩慢、音色低沉的音樂風格,展現了較高的藝術性與思想性。
第二,以電影音樂表現民族風情。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著迥然不同的民族風情和民間音樂,如東北二人轉、蒙古長調、江南小調、藏族民歌、蘇州評彈、河南豫劇、安徽黃梅戲、陜北信天游等,這些民族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地域特色濃厚。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民族音樂進入了電影藝術之中,形成了許多有著濃郁民族風情的電影音樂。比如,在影片《臥虎藏龍》中,譚盾以清淡樸素的民族音樂創造了一種“很深的寂靜”,以撥弦樂器阮、馬頭琴、二胡等營造一種古樸、深沉、蒼涼的東方文化韻味。在影片《十面埋伏》中,作曲家梅茂林直接引用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旋律。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根據垓下之戰中韓信布下十面埋伏陣法擊敗楚軍、迫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事實創作的古曲,該曲完美展現了影片《十面埋伏》的思想主題。影片開頭導演以若有若無的琵琶曲拉開序幕,渲染出一種紙醉金迷的奢華場景;在影片的打斗場面中,婉約、舒緩的琵琶曲創造出一種神秘、悲涼的音樂氛圍。電影《英雄》中,譚盾使用了許多北方音樂元素,創作了《序曲》《風》《胡楊林》《天下》《咫尺天涯》《英雄葬禮》《悲情沙漠》《和平天下》等電影音樂,以秦腔的悲壯、馬頭琴的幽咽、鼓聲的雄壯創造出一種雄渾恢宏、磅礴大氣的氣勢,表現了戈壁灘的蒼涼、秦軍的威武雄壯、戰爭的殘酷悲涼等。音樂家趙季平先后為《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變臉》《霸王別姬》《菊豆》《黃土地》等電影創作了電影音樂,他將原始的民間音樂融入作品中,以民族樂器、民族素材、民族手法等表現影片的思想主題和文化意蘊,展現了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比如,《秋菊打官司》中,趙季平多次使用了秦腔小調“哎,走啦”,這幾句簡單的吆喝將秋菊的率真、執拗表達得淋漓盡致。除了民族唱腔、民間歌曲、民族樂器之外,戲曲也是表現“民族風”的重要形式,被廣泛應用于電影音樂之中,比如,《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有著濃郁戲曲味道的電影。在影片《霸王別姬》中,戲劇配樂承擔著多重角色與身份,主人公蝶衣和小樓都有大段的京劇唱段,這些唱段不僅是故事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的人生命運。
第三,以電影音樂表現鄉土文化。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在工業化進程中,農村文化受工業文明的沖擊較小,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因而,許多導演都將鏡頭對準了偏遠的農村,以原汁原味的鄉土音樂作為電影配樂,展現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風土人情的鄉土文化,比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陳凱歌的《黃土地》等都有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在電影《黃土地》中,作曲家趙季平運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曲調,音樂與廣袤無垠的黃沙、貧瘠荒涼的黃土地相互映襯,凄然悲壯的曲調、低沉舒緩的旋律、蒼茫渾厚的氣勢,抒寫了陜北人的生活習俗,塑造了性格鮮明的高原文化。在《紅高粱》中,張藝謀運用了許多地方曲調和民族樂器,以自由熱烈的音樂表現了質樸的農村文化,特別是影片中“野合”的片段,運用四支低音笙、三十支嗩吶齊奏出嘹亮的音樂,表現了“我爺爺”和“我奶奶”轟轟烈烈的情感,表達了對壓抑人性的封建禮教的叛逆。片尾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質樸自然、粗獷豪放、酣暢淋漓,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影片《五朵金花》用白族民間樂器、竹笛、木葉等表現了白族青年的愛情故事,特別是清純悠揚的《蝴蝶泉邊》形象再現了大理的旖旎風光。電影《劉三姐》以原汁原味的壯族曲調為配樂,用音樂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展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情。
二、電影音樂民族化發展的新趨勢
久石讓畢業于日本國立大學的作曲系,一方面,深入地學習了西方古典音樂理論,施托克豪森、約翰•凱奇等殿堂級人物都對久石讓有所影響;另一方面,久石讓又善于在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音樂元素,這也是久石讓能被視作日本國民級音樂大師的原因之一。在久石讓的作品當中,這樣的結合是相得益彰,十分和諧的。如在《千與千尋》中,久石讓就將日本的琉球音樂融入到樂曲當中。《千與千尋》本身就是一部以日本為背景的動畫,主人公十歲的女孩荻野千尋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女孩,影片還向世界介紹了日本特有的“湯文化”以及日本特有的神靈崇拜;另一方面,正因為《千與千尋》中有大量的神秘元素,涉及古老的傳說與咒語,因此在配樂上必須要考慮到添加有日本民族風味的樂器,還要體現出東方古老文化的神秘色彩。在開場的音樂中,為了突出“腐爛神”(實際上是河神)的可怕,弦樂揉弦代表了眾人,而日本特有的打擊樂器則反映了人們內心的緊張與不安。而《眾神》這一曲子更是用了日本的傳統樂器三味線、尺八和太鼓,而當眾神現身的莊嚴時刻,則用西洋樂中的銅管樂器進行輔助,既體現了日本的特色,又使得故事情節得以在不同配器間淋漓盡致地展開。
二、意境的脫俗美
電影音樂除了要為影片奠定基調以外,還要能言畫面所不能言,使得觀眾與影片中的人物更好地產生心靈共鳴,這就涉及音樂為電影營造的審美意境。這一方面在《天空之城》的配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天空之城》中,配樂有時不僅僅是影片的外景音樂,也是影片的實景音樂。如在《鐵道車溪谷的早晨》中,音樂來自于少年巴斯站在房頂上所吹奏的小號。隨著天色漸亮,小鎮逐漸恢復生氣,此時的配樂參與樂器也由少變多,交響樂隊先用緩慢的旋律描繪出了天光大白、萬物蘇醒的場景,然后旋律逐漸緊湊,象征著人們開始忙碌,女主人公希達逐漸清醒。此時的希達由于受到海盜的襲擊,從高空中墜入小鎮,身處陌生的環境,正是處于無助的時候,但是巴斯的節奏感強而高昂的音樂充滿了活力。此時的畫面上是藍天白云,鴿子的翅膀閃耀著金光在小鎮上空飛過,各家各戶的房頂上皆飄出屢屢炊煙。這明媚的場景既與希達曾經身處的黑暗天空形成對比,也與身為礦工機師徒弟的巴斯常年待的不見天日的地底迥然不同。小號本身的音色就是輝煌明亮的,加上這里選用的是降B大調的進行曲曲式,訴說著少年巴斯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由于希達正是在巴斯家發現了天空之城拉普達的照片,因此燃起斗志,發誓一定要和巴斯一起找到天空之城,這一段有力地吹奏也暗示了兩人的決心以及光明的結尾。巴斯每天吹奏完小號以后都會喂鴿子。當巴斯與希達互訴衷情的時候,樂曲由小號變成八音盒的傾訴主題。在音樂的塑造下,希達和巴斯的情感猶如陽光普照一般,得以自由地宣泄,整個畫面都充滿了唯美脫俗的審美意境。當希達與巴斯手牽手走進飛島“天空之城拉普達”時,看到的是無數參天的大樹,視野為一片壯觀的綠色所占據,此時的配樂采用舒緩的鋼琴,表明主人公的心中依然心存懷疑,處于不斷地探索之中。鋼琴聲很好地表現出了天空之城充滿生命力的景象,隨著兩人的腳步的移動,天空之城的壯觀慢慢展現在他們面前,此時的旋律也變為高昂,更多的樂器加入進來,體現出二人心情的激動。在這一段中,天空之城的美景是主要審美對象,但在畫面中不可能出現過多的細節,配樂很好地表現了這里草木生長、鳥獸繁衍的審美意境,給人以輕盈、安詳之感。
三、人格的高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