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水生態水位、地下水水質和地下水水源地是地下水環境的關鍵敏感屬性,而現有關于地下水環境保護的研究多側重于污染風險評價,常忽視地下水生態水位作為環境要素綜合風險的重要性.為突破以往地下水風險評價中以污染要素為主的現狀,在區域尺度針對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水位變化導致地下水系統生態服務功能失衡等問題,提出以地下水生態水位、地下水水質和地下水水源地作為風險受體,綜合研究地下水系統對地下水風險源的暴露途徑及響應關系,采用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指征地下水環境的空間差異性,構建了基于“生態水位-水質-水源地”協同作用的GERRM模型(地下水環境相對風險模型,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relative risk model),定量描述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水位突變耦合的地下水環境風險,并將建立的方法在下遼河平原進行案例研究.結果表明:①Ⅳ、Ⅴ級風險區主要位于化工企業、危險廢物填埋場周圍一定范圍區域及沈陽市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和生態水位敏感性較高區,面積為 2 107.33 km^2,占總面積的8.93%.②Ⅰ、Ⅱ級風險區主要為農田種植區、林地種植區和農業城鎮建設區,面積為 17 704.51 km^2,占總面積的75.01%.研究顯示,GERRM模型適用于區域地下水環境風險評價,下遼河平原區化工企業、危廢填埋場周圍一定范圍區域以及沈陽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相對風險最高,需采取相應的管理保護措施.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環境科學研究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工程等。于198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