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武夷櫂歌十首》的文本差異體現於文集系統和地志系統倆個傳承體系,文集文本相對正統,而地志文本在現實中接受和反響更爲突出,構成詩歌文本同中有異、各有認同的事實。朱子《櫂歌》的衍生性能強勁而豐富,歷久不絶的唱和、持續創新的模擬是其文學衍生的基本形式,在文學史上形成縷縷不絶的回響,尤其是模擬之作在歌詠對象和篇幅數量上出現的遷移和遞增,使後世的櫂歌詩創作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武夷櫂歌》的衍生性還體現在其他領域,一爲解讀和詮釋的持續與深入,解讀空間遠超文學意涵,使之成爲朱熹學術思想的一個構成部分;二爲指向性話語的形成,'武夷櫂歌'、'九曲櫂歌'等相關話語逐漸成爲人們想象武夷、仰懷朱子的寓意表達和專指符碼;三爲詩書、詩畫、詩刻的多重彙流與融合,相互構成傳播武夷櫂歌、武夷勝境的文化網絡,彰顯出《武夷櫂歌》極大的文化衍生能力。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歷史文獻研究雜志, 半年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等。于1980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