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30年代詩壇,艾青非常罕見地既保持了強烈個人意志,又成功地抒發出群體情感。原因在于:首先,艾青的書寫對象與時代高度吻合,通過對書寫對象的“本體關注”,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豐富呈現,使得詩歌避免流于口號化和抽象化,獲得了堅實的現實品質;其次是對自我和世界的發現,“高峰體驗”使作品更為博大、寬廣,突破現實功利層面,獲得超越時代的普遍適應性;再次,童年創傷所形成的受難情結,使詩人與受難的國家國民產生深刻共情,因此能夠成功地抒發群體情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臨沂大學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文史研究、沂蒙精神論壇、教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哲學研究、沂蒙文化研究、文學地理學研究、社會學/政治學研究、語言學研究、政治學研究、法學/社會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書評等。于1975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