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室外空氣綜合溫度,從可直接測量的前提出發,以黑色溫度傳感器為測量元件,綜合考慮室外干球溫度、太陽與溫度傳感器可見光短波輻射、溫度傳感器外表面與天空、周圍物體的長波輻射,提出環境空氣綜合溫度,用于供熱系統在供暖期的運行調節。對環境空氣綜合溫度理論計算式進行推導。將理論計算結果與實測值進行比較,考核實測值與理論計算結果的相對誤差,判定是否可以采用實測值替論計算結果(即實現環境空氣綜合溫度的直接測量)。在一定條件下,分析環境空氣綜合溫度實測值與室外空氣綜合溫度的變化是否基本一致,以及導致二者值不同的影響因素。測試期間,環境空氣綜合溫度理論計算結果平均值、實測值平均值分別為-5.11、-4.90℃,后者對前者的相對誤差為4.1%。環境空氣綜合溫度的實測值可替論計算結果,環境空氣綜合溫度可由實測直接獲得。在白天陰天的情況下,環境空氣綜合溫度實測值與室外空氣溫度基本一致。在白天晴天的情況下,環境空氣綜合溫度實測值與室外空氣溫度均隨太陽輻照度的增大而提高。室外空氣綜合溫度、環境空氣綜合溫度實測值隨時間的變化基本一致。但時間相同時,二者的值不同。主要原因是:接受太陽輻射的主體不同,室外空氣綜合溫度接受太陽輻射的主體為大平面非透光圍護結構,環境空氣綜合溫度接受太陽輻射的主體為黑色表面溫度傳感器;室外空氣綜合溫度忽略了圍護結構外表面與環境的長波輻射傳熱量;在計算室外空氣綜合溫度時,圍護結構外表面對流傳熱系數未考慮隨風速的變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煤氣與熱力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燃氣輸配與儲運、燃氣企業管理、熱網·供冷管網·熱力站、燃氣燃燒·燃具·用氣設備、液化天然氣、專題報道、燃氣設備與材料、熱源與冷源、燃氣汽車·船舶·加氣站、燃氣氣源與加工利用、燃氣信息化、標準規范簡訊、供熱設備與材料、信息、建筑燃氣供應、行業發展研究等等。于1981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