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聾童早期語言干預究竟應該使用何種語言,這一問題在聾教育界一直飽受爭議。口語派認為,聾童能夠借助讀唇、殘余聽力、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學習口語,手語教學在語言干預中往往被排除在外。與此相反,手語派根據語言習得關鍵期理論及聾人語言和文化等研究成果,強調聾童早期學習手語的諸多益處。本文系統梳理了口語派和手語派的基本觀點及其發展歷史,并主要從語言學等角度來看待口語和手語之爭。通過比較,認為適合作為聾童早期語言干預的語言形式是手語;如果盲目強調口語的重要性,而忽視手語的發展,聾童將會被置于錯失語言習得關鍵期的風險之中,從而成為沒有母語的個體,其語言與認知等一系列能力的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影視學、國學研究專題、語言學、現當代文學、漢字美學研究專題、隨園詩詞論壇——詞學專題、特殊人群的語音研究專題、文學跨媒介研究專題等等。于199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