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資料、WRF中尺度預報模式,對2014年7月3031日發生在江淮地區的一次強颮線天氣過程進行天氣學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結果表明,颮線發生前大氣低層水汽條件良好,中層階梯槽引導高層干冷空氣向下入侵后疊加在低層暖濕氣流之上,使颮線發生區域不穩定能量累積,低空切變線促使不穩定能量釋放,是此次颮線過程的主要觸發機制。在分析颮線成熟階段宏觀特征及微物理特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此次颮線在成熟階段的內部結構模型。颮線系統處于成熟階段時,在大氣低層強回波核附近存在“冷池”,這主要是降水粒子在下落過程中蒸發冷卻形成的。降水粒子下落過程中拖曳周圍空氣形成下沉氣流,下沉氣流到達地面后形成的輻散氣流是地面大風形成的關鍵。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氣象與環境科學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研究論文、簡訊、應用技術等。于197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