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塔西南坳陷油氣勘探程度整體較低,復雜的構造演化制約了該坳陷油氣成藏和勘探效果。與已發現的柯克亞等油氣田具有相似油氣地質背景的英吉沙與皮山地區,目前尚無大的發現。以平衡剖面技術為主線,并以野外踏勘所見地質現象和單井埋藏史作為約束條件,分析英吉沙與皮山地區的構造演化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影響。英吉沙地區自二疊紀以來經歷4期構造推覆,發育疊瓦狀、三角帶和斷彎背斜等構造樣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強,地層縮短率22.4%;皮山地區自二疊紀以來經歷4期構造推覆,發育疊瓦狀、斷彎背斜等構造樣式,上新世推覆最為強烈,地層縮短率12.5%;中新世以來英吉沙與皮山地區構造運動發生時間和作用強度存在一定差異。新近紀以來,英吉沙與皮山地區強烈逆沖推覆使得前淵坳陷帶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導致下伏烴源巖進入高-過成熟階段,開始大規模生烴,生成的油氣可沿斷層、不整合面向上運移到背斜構造等圈閉形成油氣藏。新近紀以來英吉沙與皮山地區構造作用的差異性,導致其成藏條件具有一定差別:英吉沙地區的油氣起始充注時間、構造圈閉主要形成時間均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氣藏遭受破壞的風險較大;皮山地區的油氣起始充注時間、圈閉主要形成時間均為上新世,油氣藏后期的破壞風險較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石油實驗地質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綜合信息、中國石化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等。于1963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