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源自印度的佛塔從公元6世紀開始在中國逐漸形成了打破圣凡界限被廣泛接受的塔葬習俗。從刻于墓塔上的文字——塔銘與墓塔上的造像來探究寶山塔林形成背后所體現的死后世界觀,可以看出不同于廣泛存在于石窟寺中的佛教造像,河南安陽寶山塔林中的造像因墓塔主身份不同而帶有鮮明的身份色彩,佛像與俗人造像并存。這些同時刻有圖像與文字的塔形龕是墓塔主身份的象征,既是對其生前所修功德的認可,也是表現其虔誠佛教觀在死后的延續。在這里,“塔”不再是佛陀或者圣徒的專屬神圣化象征符號,而是普通僧眾乃至俗人可以實現死后解脫成佛的理想空間象征。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唐都學刊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漢唐研究、倫理學研究、文學藝術研究、歷史文化研究、關學研究、博士論壇等。于1985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