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米蘭·昆德拉兩個時期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不朽》為研究文本,通過探析“田園牧歌”(Idylle)這一特殊概念,透視小說主人公被賦予的“存在”隱喻。其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拷問的是取締個體、融入集體意識的“共在”的田園牧歌理想,《不朽》探尋的則是自我意識覺醒后、個體存在形式與生命抉擇的“此在”的田園牧歌理想。這兩類牧歌主題均指向人的存在這一本質性問題。作者撒旦主義式的悲劇美學創作手法,在帶給讀者心靈震撼的同時,也啟發了當世之人對生存本真意義的無盡思考。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外國文學動態研究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專題·“戰后思想”與右翼話語反思、專題·“9·11”:兩種文學記憶和敘事、新作評論、動態研究、作家研究、理論前沿、重讀等。于1955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