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建立簡易骨缺損模型,將珊瑚羥基磷灰石(CHA)與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的復合物、珊瑚羥基磷灰石與自體骨的復合物、珊瑚羥基磷灰石與重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的復合物以及單純珊瑚羥基磷灰石這四種骨移植材料分別植入相同的骨缺損區;比較四組骨移植材料在早期不同時段的骨缺損修復能力。方法:在6只比格犬雙側脛骨干骺端制備四個相同骨缺損,分別植入PRF/CHA、自體骨/CHA、rhBMP-2/CHA、CHA;術后第2、4、8周于比格犬頸部皮下分別注射鹽酸四環素,鈣黃綠素,茜素紅行熒光標志;12周后處死比格犬、取材,觀察四組大體標本植骨區骨生長情況,制作硬組織切片,測量熒光標記率,比較不同植骨區不同時段的新骨形成量。結果:大體標本見四組骨缺損間隙均完全關閉,植骨區無明顯差異。硬組織切片觀察:2周后四組均可見橙黃色熒光帶,即均有新骨形成,成骨量:自體骨/CHA組〉PRF/CHA組≈rhBMP-2/CHA組〉CHA組;術后2~4周,綠色熒光帶明顯增多,四組成骨能力均增強,成骨量:自體骨/CHA組〉PRF/CHA組≈rhBMP-2/CHA組〉CHA組;4~8周均有紅色熒光帶,成骨量:PRF/CHA組〉自體骨/CHA組〉rhBMP-2/CHA組〉CHA組。結論:12周內,三種復合型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能均明顯優于單獨使用珊瑚羥基磷灰石;三組復合型骨移植材料在早期不同時段的成骨量不同,自體骨/CHA組成骨效能最強,PRF/CHA組優于rhBMP-2/CHA組;術后2周,四組骨移植材料均有新骨形成,隨著時間延長,新骨量增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專家述評或專家筆談、論著、病例報告、經驗介紹(含新技術新療法)、文獻綜述、教育園地、學術爭鳴、學術信息(涉及有價值的多種學術信息預告、學術動態及會議總結等)等。于199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