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研究稻田不同免耕輪作模式對土壤性質的影響,基于2004年在成都平原建立的耕作定位試驗,以當地傳統麥稻周年旋耕+無秸稈還田(CW-CR)模式為對照,設置麥稻周年免耕+秸稈還田(ZW-ZR)和油稻周年免耕+秸稈還田(ZO-ZR)2種免耕輪作處理,2014年后分層取樣測試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和主要酶活性。結果表明:和CW-CR相比,連續免耕配合秸稈還田促進土壤有機碳和堿解氮含量的提高,土壤表層(0~7.5 cm)增幅分別為41.3%~52.2%和33.6%~33.7%,差異達顯著水平。免耕模式不同土層有效鉀含量顯著低于對照模式,降幅19.8%~25.7%。連續免耕促進直徑>2 mm的水穩性團聚體的大幅增加,但對不同土層容重、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質及土壤酶活性影響較小。周年免耕條件下,麥稻模式較油稻模式更利于表層土壤>5 mm水穩性團聚體的形成,其他多數指標無顯著差異。0~7.5 cm土壤質量指數(Soil quality index,SQI)排序為ZO-ZR>ZW-ZR>CW-CR。連續免耕可以提高小麥和油菜產量,但水稻產量不及對照模式,ZW-ZR和ZO-ZR模式平均降幅8.7%和4.6%。本研究條件下,免耕可改善稻田土壤質量,ZO-ZR模式優于ZW-ZR模式,但土壤質量的改善與水稻生產力的提高不同步。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基礎生物學、作物遺傳育種、園藝植保、作物營養、畜牧獸醫、經濟、數學、力學等。于199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