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脈命名意義深遠,是中國古人對經脈特點的高度概括。沖脈名稱有"太沖""伏沖"等,不同節段亦有與之對應的專有名稱。古人賦予沖脈的不同名稱反映對于沖脈認識的側重方面。這些認識共同構成了沖脈完整的循行和生理功能特點。沖脈循行是其發揮生理功能的必要基礎。其上行前支有"挾少陰經"和"挾陽明經"兩說,下行支在《靈樞·逆順肥瘦》與《靈樞·動輸》兩篇記載中略有不同。本文分析后認為,沖脈當挾少陰經上行,下行支自腘中已并行于少陰經深處,至內踝之后匯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理論探討、實驗研究、臨床基礎、針灸研究、中醫寫作與翻譯、臨證驗案、述評等。于1995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