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9:14:3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情緒調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情緒管理 高校 人本管理
一 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社會對高等教育空前關注,大學生所面臨的各方面的壓力也不斷增加。過大的壓力易使大學生情緒波動,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中,這不僅會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他們學習效率低下,甚至還會給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由于大學生正值青春期,大多是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存在著很多特有的性格和情緒特點,這些特點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何幫助大學生調整、控制或者釋放自己的情緒,使他們在大學的學習和工作中更積極、更有效率,無疑是高校管理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成長中陸續暴露出一些嚴重的由情緒引發的心理問題,并且已直接反映到行動上,迅速演變為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如懶惰、學習不積極、上網成癮等,其中極端地表現為大學生自殺和暴力行為不斷增多。而暴力事件在大學校園中也在逐漸增多,正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事實證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二 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1.國外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國外對情緒管理研究的時間相對較早,內容也較為豐富,如:對情緒管理內涵的研究、對員工情緒管理的研究、對兒童情緒管理的研究、對青少年情緒管理的研究等。綜合相關資料,對情緒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緒管理的影響因素上。以下是部分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的主要表現:
關于主觀體驗對情緒管理的影響,walled 和smith 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進行研究,得出情緒調節的方法或技能因不同情緒而異的結論:對于憤怒和羞愧,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法;對于悲傷,尋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式;而對于創傷感,遠離創傷源是最好的情緒調節策略。
關于家庭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Halberstat 等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及其與同伴交往能力,與其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密切相關,父母情緒表現積極的兒童在同伴中往往表現比較積極。Dcnham 等人指出,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因此,如果父母能經常以適應孩子情緒社會化實踐的方式,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做出反應,會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策略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早期社會化的影響不同,兒童的情緒管理的發展軌跡存在性別差異。Malstesta 和Haviland(l982)的研究發現,母親常對女嬰表達的憤怒做出嚴厲反映,而對男嬰的憤怒則較少做出同樣的反應。男孩在表達憤怒的方式的選擇上較少受限制,而且他們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心理更舒服。Denham、Baret 的研究也證實,女孩調節消極情緒的能力明顯受到父母在其早期社會化進程中教養方式的影響。
關于年齡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國外學者研究得出:兒童情緒管理的方式隨著自身動作能力的發展而發展(Rothbart,1991),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隨其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而發展(Strayer,1989),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更多地利用認知策略以建設性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緒(Eisenberg&Moore,1997)。關于社交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Lempers 和Clark-Lempers(1992)通過對沖突行為的研究發現,情緒管理依情緒指向者是否是朋友有關,朋友之間情緒調節較好。在封閉的社交情境中(與誰交往以及交往多少時間毫無選擇),朋友間的沖突比非朋友間的沖突更劇烈和持久。日常觀察研究發現,人們更容易對自己的親人發火,而對外人常表現出有所調節的情緒行為。與之相應,情緒調節的選擇似乎也取決于情緒指向者是否是權威人物。
Underwod,Cnie 和Herbsman(1992)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人們很少對權威人物表現憤怒,而對非權威人物,情緒調節就相對具有更多的自由度。
另外,國外關于情緒管理方面的著作比較多,如艾伯特·J. 伯恩斯坦博士著有《情緒管理》一書,這本書對情緒爆發問題進行了透徹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闡述了處理不同情緒爆發問題的策略;凱·潔莉的《辦公室情緒管理》一書很詳盡地闡述了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企業如何進行情緒管理。這些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了解了情緒管理的方法以及如何排解負面情緒對我們生活或工作的不利影響。
2.國內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在國內,很多學者也對情緒管理的各個方面有相關的研究,如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圖書管理員等,但研究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簡單介紹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應對策略。關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國內學者主要從影響身心健康、工作成績、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對于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則提出了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調控方法和技巧。
師曙光在《情緒管理淺析》一文中對情緒管理進行了簡單介紹,提出情緒管理的步驟:調整認知、控制情緒、釋放壓力、平衡心理、放松身心及控制情緒的小技巧,如放松法、轉移法、拖延法、環境改變法、訓練法。葛榮晉、許若蘭在簡單介紹情緒管理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策略。而劉芳的《情緒管理學》和王淑俐的《情緒管理》都對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特有的情緒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如“從失敗中尋找珍珠”、“從抑郁到想得開”等話題。
三 關于高校情緒管理的研究
在國內,大學生情緒管理自1999 年開始逐步受到心理學者的關注,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舉辦的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上,有關高校情緒管理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及和討論,但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性研究。而有關大學生情緒管理的論文也只停留在表面的現象和對策研究。通過對CNKI 以“大學生情緒”為主題進行跨庫精確檢索,可以得到關于這十年相關研究的基本發展態勢,見表1。其中期刊84 篇,碩士論文17 篇,重要會議論文14 篇??梢钥吹轿覈P于“大學生情緒”的研究尚且處于日常話語階段,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相對的研究領域。而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研究,經CNKI 精確檢索只有14 篇,研究的內容也很淺顯,有待我們更進一步的深入系統的研究。
在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的討論中,每位學者都做了自己獨到的解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劉玉梅、徐建軍在《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一文中提出情緒管理的作用:情緒管理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劑”,情緒管理是創新能力的“激發器”,情緒管理是身心健康的“護航者”,情緒管理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并提出情緒管理的常用方法:利用音樂進行陶冶、積極進行情感梳理、展開想象、保持適當的幽默、求助于心理咨詢。許若蘭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情緒管理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大學生情緒管理應該貫穿于高校管理的整個過程。孫娜在其《大學生情緒管理方法新探》中提到了為了進行有效的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本人應注意提高情緒感知能力和角色認知水平;學校應通過開設情緒管理課程和開展第二課堂特色活動,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
我們將情緒管理界定為個體在遇到與個體發展不利的情緒時,積極尋找情緒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決情緒不適的管理。本文中,情緒管理與情緒調節、情緒控制等相似概念是不同的,其主要區別在于:情緒調節和情緒控制把調節和控制的對象默認為負性情緒,而情緒管理所管理的對象不僅包括負性情緒,還包括正性情緒以及情緒強度等刺激、反應。情緒管理的核心在于對情緒情景、情緒類型以及情緒強度進行管理。情緒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學者們為我們未來的情緒管理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未來的情緒管理發展趨勢應更注重人本管理。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主體性,要求管理以人為核心,注重人的情緒和情感,關心被管理者的情緒變化,及時分析出導致被管理者情緒變化的原因,對他們的情緒進行正向的引導和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困擾,消除消極情緒,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不僅有利于被管理者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組織的發展。情緒管理正是在這種情景下出現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以人本主義為管理原理對個體或群體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高校情緒管理順應了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到各高校和教育界的重視。
注 釋
①劉玉梅、徐建軍.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4(3)
②孫娜.大學生情緒管理方法新探[J].學理論,2010(8)
參考文獻
[1]李永鑫、李藝敏.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2
[2]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
[3]許若蘭.論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葉小卉.淺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教育[J].中國電力教育,2008(23)
[5]薛永蘋.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6]王學紅.淺議大學生的情緒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7(36)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調節
一、問題提出
情緒是現在社會相對較受關注的探討對象,而情緒調節也成為了關注的對象之一,情緒調節策略是在情緒調節這一概念上引發出來的,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不同的情緒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來調節。每個不同的個體也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調節自身的情緒,個人使用不同的方法調節自身情緒會影響他的日常行為及心理健康,不同的群體調節自身情緒的方法也是有差異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贛南地區大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份調查對象中,男生有87人,占總人數的32.2%, 女生182人,占總人數的67.8%。此外獨生子女70人,占總比26%,,非獨生子女200人,占總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緒調節策略問卷,劉紅梅自編(2010),20道題目,10個題目和調節積極情緒有關,10個題目和調節消極情緒有關。該問卷,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包含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情感分享、改變認知、壓抑、轉移注意、情緒表達。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包含出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尋求幫助、改變認知、壓抑、轉移注意、情緒表達。該問卷進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結果(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9,各個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間,)都表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三)數據處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處理數據。
三、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的總體特點分析
表1 大學生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各維度平均分及標準差
情感分享 改變認知 壓抑 轉移注意 情感表達 總計
M 3.07 3.29 2.42 3.24 3.96 3.19
SD 1.132 1.188 1.185 1.186 1.019 1.243
從表1可知,大學生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各維度平均得分從小到大依次為:壓抑、情感分享、轉移注意、改變認知、情感表達。換言之,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會通過情緒表達來調節自身的積極情緒,而較少使用壓抑等策略來調節自身積極情緒。
表2 大學生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各維度平均分及標準差
尋求幫助 改變認知 壓抑 轉移注意 情感表達 總數
M 2.24 3.62 3.06 3.52 2.04 2.90
SD 1.282 1.107 1.147 1.269 1.236 1.37
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各維度平均分從小到大依次為:情感表達,尋求幫助、壓抑、轉移注意、改變認知。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采用改變認知的策略來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而較少使用情感表達等策略。
四、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調節自己的情緒時,通常會使用多種情緒調節策略。積極情緒調節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情感表達、改變認知、轉移注意、情感分享和壓抑。消極情緒調節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改變認知、轉移注意、壓抑、尋求幫助和情感表達。該結果與王春花等人的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其研究也是積極情緒最常使用是情緒表達與分享,消極情緒最常使用改變認知策略;而本研究中其他使用程度的策略與其都不相同。大學生基本上已經成年,所以他們懂得怎樣去調節自己的情緒。這表明大學生都更習慣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大家,以此來獲得同伴的友誼并擴大自己在大學的社交圈;而當他們產生消極情緒時,他們會都擅長采取比較成熟的方式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五、結論和建議
1.大學生在調節自身的不同情緒時,大多數會使用多種方法來調節情緒。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其關愛和支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
一、問題提出
本研究將通過情緒調節策略問卷來對贛南地區270名大學生進行施測,探討大學生調節自身情緒時所使用的策略與其是否為獨生子女因素的差異性,并更深入的研究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的特點。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共發放問卷300份,經手工剔除缺失和重復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名調查對象中,男生有87人,占總人數的32.2%, 女生182人,占總人數的67.8%。此外獨生子女70人,占總比26%,,非獨生子女200人,占總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緒調節策略問卷,劉紅梅自編(2010),20道題目,10個題目和調節積極情緒有關,10個題目和調節消極情緒有關。該問卷,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包含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情感分享、改變認知、壓抑、轉移注意、情緒表達。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包含出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尋求幫助、改變認知、壓抑、轉移注意、情緒表達。該問卷進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結果(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9,各個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間,)都表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三)數據處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處理數據。
三、研究結果
表1 大學生是否為獨生子女在積極與消極情緒調節策略上的比較
獨生子女(M+S) 非獨生子女(M+S) t
積極 改變認知 3.06+ 1.261 3.42+ 1.154 -1.986*
轉換注意 3.57+ 1.218 3.13+ 1.156 2.690*
消極 壓抑 3.33+ 1.213 2.96+ 1.111 2.332*
轉換注意 3.77+ 1.253 3.13+ 1.266 1.986*
表1表明大學生積極情緒調節策略改變認知、轉換注意兩個維度上在是否為獨生子女顯現的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在改變認知維度上非獨生子女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在轉換注意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在情感分享等維度上沒有顯著差別。大學生消極情緒調節策略維度壓抑、轉換注意在是否為獨生子上表現的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都表現出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得分要高。在尋求幫助等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現出,大學生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在改變認知維度上非獨生子女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在轉換注意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在壓抑、轉換注意兩維度上都表現出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得分要高。面對積極情緒時,非獨生子女更擅長采用成熟的方式去應對,這可能原因是與其父母教育方式有關,非獨生子女更少的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較獨生子女處理事情的態度更成熟。在面對消極情緒時,獨生子女更不擅長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缺少溝通交流的對象,青春期的孩子多選擇同伴作為交流對象,不愿與父母溝通,而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不習慣與不熟悉的同學溝通,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更不父母傾訴。
五、結論和建議
1.大學生在調節自身的不同情緒時,大多數會使用多種方法來調節情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其關愛和支持。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情緒智力 體育院校 調查
一、問題提出
情緒智力即情緒智力 ,指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論文“情緒研究:發展情緒智力;自我整合;有關恐懼、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將情緒智力與情緒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并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及其結構。但他的觀點還很不成熟,也沒有引起廣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首創“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的概念。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釋了情緒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較系統的理論[4]。1996年salovey和Mayer對自己原先的理論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理論包括四個維度: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情緒知識的能力;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緒智力已成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著人的整個心理健康[2]。
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社會對大學生的情緒智力越發關注,情緒智力方面的問題嚴重的甚至造成了大學生心理上的缺陷,近年高校犯罪事件頻發,如前幾年的馬加爵事件、黃洋事件等,都暴露出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低下以及心理危機產生,亟待社會各界加以重視并積極應對[3]。現階段研究偏向于對綜合性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狀況的調查,而針對體育院校大學生情緒智力現狀的調查研究極少。鑒于體育類院校的生源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此對體育類院校學生情緒智力進行現狀調查,對提高其情緒智力有針對性的作用。
二、研究參與者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參與者
本文研究的參與者是北京體育大學(以下簡稱北體大)的學生。采用隨意抽樣的方法,在網絡平臺上發放問卷212份,回收問卷212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212份,學科生與術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測量工具
本文采用薩日娜碩士論文中的情緒智力量表,本量表共33題,滿分174分,從四個維度進行測量,一是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1-9題),二是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10-16題),三是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情緒知識的能力(17-25題),四是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26-33題)。1-9題得分在27分以下,說明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較低,27-44分說明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一般,45-54分說明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較高。10-16得分在18分以下,說明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較低,18-25分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一般,26-35分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較高。17-25題得分在16分以下,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知識的能力較低,16-30分說明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情緒知識的能力一般。31-40分說明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情緒知理解與分析情緒、獲得情緒知識的能力較高,26-33得分在12分以下說明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較差。13-30分說明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一般。31-40分說明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較高[1]。
(三)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采用Spss17. 0 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情緒智力的總體情況
表1表明:北體大學生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都不盡相同,但總體上處于良好的發展趨勢,這與大學生的現狀吻合[4]。
(二)學生情緒智力的性別差異
表2表明,北體大男生的平均分顯著高于北體大女生的平均分(P
(三)學生情緒智力的學科類型的差異
表3表明,北京體育大學術科生的平均分顯著高于北京體育大學學科生的平均分( P< 0.001) ;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的維度上,術科生的平均得分顯著高于學科生的平均得分( P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北體大學生的總體情緒智力狀況處于中等水平,從各維度則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發展趨向。其中北體大學生的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還有待提高。被調查者都是20歲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夠成熟,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情緒化的認識,不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被挫折阻撓,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忽略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正確判斷。因此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的培養需要同學不斷積累生活及學習中的經驗。大學的各類社團、學生會以及實習都是培養學生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的途徑。
北體大男女生情緒智力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和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兩個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優于女生,這與性別角色差異不符(女生的表達能力優于男生),這可能與體育院校生源的成長及學習環境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和驗證。在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的差異說明了男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優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時男生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應對。
北體大術科生和學科生情緒智力存在明顯的差異。術科生對自身及他人情緒的認知及對復雜情緒理解力更強。造成術科生學科生情緒智力差異的主要是學習與生活環境的差異。術科生日常的運動訓練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緒認知與控制,并能夠較好進行自我激勵,擁有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比如外出比賽等。術科生從小培養的良好團隊意識讓其在認知他人情緒和人際關系管理方面更勝一籌。
五、結論
北體大學生的情緒智力狀況處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發展趨勢,但各維度發展出現不均衡的現狀,在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維度上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體育類院校應注重對學生情商的培養并做到協調發展。學校和家長要改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情緒智力的重要性。
北體大男女生情緒智力存在差異。男生在情緒的認知、評估和表達能力和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兩個維度上優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緒智力優于女生。
北體大學科生和術科生的情緒智力存在差異。僅在思維過程的情緒促進能力維度上不存在差異,其他三個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在學科生和術科生平均得分方面,術科生情緒智力高于學科生。團隊意識、更多接觸社會以及更多的磨練機會是術科生情緒智力高于學科生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薩日娜.民族中學牧區高中生的情商現狀調查及對策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2] 殷利.中職生情緒智力現狀分析與對策[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29-33.
[3] 喻霞,羅雙燕.高職院校大學生情商現狀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68,70.
[4] 張進輔,徐小燕.大學生情緒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4,02:293-296.
[5] 宛蓉.貴州大學生情商現狀調查[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58-62.
關鍵詞:民族院校 大學生 情緒智力 培養
長期以來,人們通過智力測驗來預測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是否成功,后來證明傳統的智力測驗并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情緒智力理論認為,情緒智力比用傳統的智商測驗測出的認知智力在預測人的成功時更有價值,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更多的與情緒智力有關。對于大學生而言,影響學生學習成績、成功、心理健康的因素遠遠不止智力,還依賴其它因素[1],情緒智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1.情緒智力的概念和內涵
隨著智力理論的發展,實踐智力、社會智力等逐漸出現,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更為智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90 年 Salovey 和Mayer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2],經過幾次修正之后,Salovey 、Mayer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新的情緒智力模型,將情緒智力分為感知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使用情緒以更好的做出決定的能力、理解情緒的能力、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四個方面[3],這一概念理論較為嚴謹,概念相對清晰,為更多研究者所采用。1995年,Goleman發表《情緒智力》一書,認為情緒智力應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五個方面[4],這一概念因其所涵蓋的內容太多又太過寬泛而受到了批判。Bar-on于1988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他編寫了《情緒智力手冊》,在該書中他認為,情緒智力是影響人應對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情緒智力不僅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5]。到目前為止,雖然許多研究者對情緒智力進行了定義,闡述了它的內涵,但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可否認的是,情緒智力在決定人們是否成功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據對情緒智力的梳理和分析,從能力范疇來界定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大學生情緒智力是指能合理地認識自己、他人及社會的情緒,并正確評價這些情緒和理性調控自己的情緒,影響或改變他人及環境的情緒,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學習和工作更有效并最終指向成功的一種能力[6]。情緒智力是人的諸多能力中的一種,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結構體系,它包括對情緒的覺知能力、評價能力、適應能力、調控能力和表現能力。
2.民族院校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和現狀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群體性和獨立性的特點。群體性是指大學生一般主要居住在學校宿舍,過著集體生活;獨立性是指多數大學生遠離父母和親人,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二是存在過渡性的特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是一個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時期。上面的這些特點,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復雜多變,缺乏穩定性。這一時期大學生的情緒容易激動、急躁,情緒表達不太適當,不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良的情緒反應和較弱的情緒調節能力,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及活動效率[7]。所以,大學生容易出現懶惰、消極、退縮、孤獨、依賴、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心理現象和行為特征。
對于民族院校而言,生源更加多樣化,學生面臨更多的情緒問題。一是民族院校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進入大學后,大學里的學習和生活費用負擔過重,經濟上的困難和艱難的生活環境使走進學校的農家子弟難以安心讀書,使他們心理壓力增大,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二是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改變過去的習慣來適應新的學校人文環境,如果適應能力有缺陷,長期處在不適應的狀態下,心情壓抑、情緒低落,不懂也不會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逐漸會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的產生[8]。三是有些少數民族學生有自己的語言,進入學校后需要學習漢語、英語等課程,這從客觀上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學習上的不適應讓他們產生學習焦慮,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3.民族院校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
有研究認為,相對于智力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多而言,情緒智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而提高。戈爾曼指出幼年和青少年是情緒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成年后培養也來得及,從而為渴望成功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并指明了道路[9]。對于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3.1學生應主動培養情緒智力
一些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導致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人際交往、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學生應加強自我認識的訓練,從我與人的關系、我與事的關系、我與己的關系中正確認識自我,肯定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長處和短處能夠客觀評價、坦然接受,不要過多地抱怨和譴責自己。同時也要在在校期間,多參加學校、班級、社團組織的集體活動,并盡可能地做一些領導和管理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3.2注重用好大學特有的各種資源
在全校開設培養與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相關的公選課,如“情緒管理”課程、“情緒智力教育”課程等,向廣大學生普及情緒管理和調節的相關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運用各種媒介宣傳和強化心理健康理念,組織開展與情緒智力相關的培訓、輔導與講座,使學生在理論層面上更加明確和掌握情緒智力的相關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情緒智力對維護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強情緒智力的理論研究,實現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運用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努力提高覺知情緒、評價情緒、適應情緒、調控情緒和表現情緒的能力。
3.3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情緒情感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極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情緒情感的培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也要培養學生情緒表達和管理的技能。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應保持心情愉快,情緒飽滿,表情熱烈而豐富,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氣氛輕松友好,學生的情緒狀態也會得到感染和激發,從而表現出積極愉快的情緒;教師可以通過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具體事件的分析與評論,使學生獲得各種不同情緒的體驗與處理的經驗[10]。
3.4堅持與民族文化相結合
民族院校大學生在經濟、見識、學習、經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一些大學生而言是巨大的考驗和挑戰。地域差異、民族文化差異對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心理問題、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教育方式等具體方面,不同文化區域和文化群體的大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也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確立人生目標、戀愛交友、設定發展方向等。由于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急劇變化,情緒躁動、內心沖突的特點十分顯著,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果不注意調節和尋求專業幫助,會導致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切實行動,不斷提高學生情緒智力水平,積極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娟.大學生情緒智力、心理復原力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2] P.Salovey & J.D. Mayer.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 9:185-211.
[3]Mayer, J.D., Salovey, P.,& Caruso,D.R.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15:197-215.
[4]D. Goleman.Emotinal Intelligence.Bantam Books, USA,1995:P.43-44.
[5]Bar-On,R.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1997.
[6]徐小燕.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編制與實測.碩士論文.成都西南師范大學,2003.
[7]袁文萍.情緒智力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應用.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6):76-78.
[8]吳萌.試述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及培養; 《才智》,2012:115-116.
關鍵詞:本科醫學生;情緒管理;情緒調節
問卷基本情況:問卷自行設計,在參考了有關情緒管理調查問卷編制的文獻后,使用原創的《大連醫科大學本科生情緒管理能力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分為情緒覺察能力、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表現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情緒運用能力五個模塊,于大連醫科大學隨機抽取在校本科生200余人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工作,并當場回收有效問卷180余份。(注: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 1;不太符合 2;一般3;比較符合4;非常 符合5)
表1中的相關性分析顯示,大連醫科大學本科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與性別有關,表現為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高于男生,具體表現為女生的情緒覺察能力、情緒表現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情緒運用能力均高于男同學,這主要與女生在處理情緒相關問題時更加理智,更善于向他人尋求幫助有關。男生在情緒理解能力方面更具優勢,但優勢并不突出;單親家庭子女的情緒管理能力高于雙親家庭子女,可能與組織生活形式不同有關,對于外界的輿論要適度接受和回避,由此導致其心理疏導能力高于雙親家庭子女;調查表明,本科醫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在年級上同樣存在差異,總體呈現出從一年級到四(五)年級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即三年級最高,其次依次為四(五)年級、二年級、一年級。這可能因為本科醫學生剛由緊張的高中時代過渡到大學,文化知識的儲備量較少,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隨著年級升高,本科醫學生不斷充實自我,其情緒管理能力也不斷提高,到本科階段的二、三年級已經擁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表現在情緒管理能力上有顯著提高,到本科的尾聲階段(四、五年級),由于醫學生專業的特殊性,大多數同學面臨考研問題、就業問題、情感問題等,在擔心自己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備受現實打擊,此時的他們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緒,甚至會有任意發泄不良情緒的沖動;在個人經歷方面,學生干部的情緒管理能力高于非學生干部,其可能原因為學生干部平時要與班級成員及輔導員老師協調工作,在情緒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鍛煉。
1.情緒覺察和理解能力
大學生的情緒特點主要表現為沖動、豐富、敏感、不穩定等,這些消極情緒填充于生活的每個片段中而不被及時覺察和適度理解,反而使其因隱匿起來而任意發展,將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產生嚴重不良影響。調查發現情緒覺察和情緒理解是情緒的兩個相互影響的重要方面,人的情緒只有準確覺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即使在焦慮不安時,我也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問題中,24.0%的同學表示比較符合,33.3%的同學表示非常符合,表明本科醫學生具有較高的情緒覺察能力,而得分系數較高的這57.3%的同學都傾向于將焦慮情緒適度理解,表現為能維持適度的緊張狀態,有助于學習生活的順利進行。
2.情緒表達和運用能力
大量資料均表明,良好的情緒表達能力對大學生的身心均有益,但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本科醫學生相對西方醫學生情緒表達相對含蓄。調查發現,無論高興、難過還是生氣,將真實的情緒表達出來是需要勇氣的,有33.9%的同學表示不會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問題“當身邊的同學比我優秀時,我會嫉妒他(她)而產生憤怒等不良情緒。”中可以看出,因情緒運用能力的欠缺導致嫉妒普遍存在于本科醫學生中,當嫉妒他人時,就不會真誠熱情的對待那個人,進而關系冷淡,妨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我被侮辱時會憎恨對方,并有暴力行為的沖動”問題中,有23.9%的同學會對不滿的人產生暴力行為的沖動,遇事缺乏冷靜的分析與思考,而僅圖一時之快目前已成為本科醫學生的情緒特點,對醫學生而言是及其有害的。
3.情緒控制能力
大學時期是醫學生步入臨床工作前最基本的學習,醫學學習是一個高消耗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投入,而此時情緒經常性的波動必將影響學業。調查指出:有61.2%同學表示“會因為負面情緒不能釋放而感到崩潰”;在“我會輕易被周圍人的不良情緒所影響”問題中,30.4%的同學表示一般,29.9%的同學表示比較符合,15.8%的同學表示非常符合。由此可見,當消極情緒占據情緒主體時,不但會使自己畫地為牢,最終走向崩潰,還會將消極情緒傳播給他人,久之更會影響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學會控制情緒顯得尤為重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處于可控范圍內。
高考為高等醫學院校輸入了大批量的優秀學生,大學是青年學生的“心理斷乳”期,加之醫學專業專業性強、學習量大、學制長等特點,使得本科醫學生更容易出現文化休克、理想目標破滅、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總之,本科生的情緒管理是一個復雜的課題,要使本科醫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諸多問題得到解決,必須由相關高校、輔導員老師以及同學們共同努力,以確保情緒狀態利于本科醫學生的進步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與人生[M ].廣州 :暨南 大學 出版社,2005:195.
[2]劉濟良:價值觀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3.
[3] 吳亞林:價值與教育―價值教育基礎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調控;自我管理;關系
一. 前言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較為特殊的階段。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復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進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高中生或者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差,很難管理好自己相關的各種問題。這兩者可以相鋪相成,共同提高。因此 , 研究大學生情緒調節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幫助大學生進行負性情緒的自我調節 , 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在當前這個社會節點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 情緒調控與自我管理
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每個人每一天都一定會經歷和體驗各種情緒變化帶給我們的沖擊,而情緒是沖動的,也是可控的。因此,了解情緒、合理調節情緒成為每一個體應該具備的能力,而理解情緒調節的內涵和特點,對我們學會調節自身情緒而言更具有重要意義。俗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一個人若沒有七情六欲,那樣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調控情緒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非常深遠。情緒調控的內涵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緒,駕馭自己的情緒和識別、接納他人的情緒。把握了情緒調控的內涵,我們就能夠更好的調控自己的情緒。
自我管理是自身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所謂自我管理,就是指個體對自己本身,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等表現進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最終實現自我奮斗目標的一個過程。自我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時間自我管理技能、團隊自我管理技能、潛能開發自我管理技能、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學習力自我管理技能、情商管理自我管理技能等。這些方面都是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能力的重要體現,很難想象一個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人如何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做出較大的成就。
三. 大學生的情緒特點與管理能力的缺少
前文已經提到,大學生有其獨特的情緒特點,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九零后”,這群大部分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在成為大學生之后,其群體的情緒特征非常明顯,具體而言,大學生情緒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情緒的豐富性。從自我意識的發展看 ,大學生出現較多的是自我體驗 , 具有強烈的自我尊重感,易產生自卑、自負等情緒; 從社交看 , 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擴大 , 同學、朋友及師長之間交往頻繁,大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會 , 學習社會的道德規范 , 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定位影響著他們的發展。理智感、美感、集體榮譽感等高級情感也有所發展。
2、情緒的不穩定性。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 , 認知能力亟待提高 , 大學生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且不能持久 , 情緒活動隨著自己的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從不同的時間看同一問題都會產生不同結論。
3、情緒的掩飾性。大學生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 , 思想內涵的豐富 , 在情緒反映上較隱晦。他們已具備在一定的情景下壓抑控制自己憤怒、悲傷等情緒 , 而將真實的情緒掩飾起來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不一致的特點。
4、情緒的沖動性。有的心理學家把青年期形容為 “疾風怒濤 ”時期。大學生的情緒往往表現得快而強烈 , 常因一點小事振奮不已 , 豪情萬丈。大學生情緒的沖動性一般表現為對外部環境或他人的不滿 , 情緒失控 , 語言、行動極富攻擊性 , 如果不予以引導 , 會給大學生本人以及社會帶來危害。
與之相當的是其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很多九零后入學后往往容易放縱自己,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者愛情世界等,荒廢學業,浪費時間,學習力減弱,團隊管理能力基本消失,基本不會注意自己潛能的開發,身體素質也由于各種“夜生活”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學生情緒波動直接影響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敏感的神經容易受到各種事情的影響,從而讓自己的工作學習陷入管理缺失的狀態。
四. 調控情緒與自我管理能力的關系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