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藥學碩士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2-03-17 20:25:11

序論:在您撰寫藥學碩士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藥學碩士畢業論文

第1篇

1)文獻為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 作者. 文章題目. 期刊名, 年份, 期數, 起止頁碼(參《山西大學學報》).

例:[1] 王磊磊. 一種基于全景圖的三維房間導航方法. 軟件學報, 2002, 13, 31-35.

  [1] Lei-lei Wang, John Smith. Error Analysis of the Pure Rotation-based Self-Calibration. Chemistry Institute, 2002, 13, 31-35.

2)文獻為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年份,起止頁碼(參《山西大學學報》).

例:[1] 王磊磊. 三維房間導航方法.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 54-56.

  [1] Lei-lei Wang. Error Analysis Methods. Cambridge, Cambra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4-56.

3)文獻為其他類型成果(獲獎、專利、鑒定等)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 作者. 項目名稱. 獲獎名稱、等級或鑒定單位,時間.

第2篇

關鍵詞:越南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學生本科畢業之后繼續進行深造和學習的一種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在培養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與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稱為大學后教育,主要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進入21世紀以來,越南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養機構146個,其中碩士研究生培養機構95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機構116個。越南研究生教育覆蓋學科面廣,培養人才數量逐年上升,為越南各行各業輸送了高素質的人才。根據越南教育培訓部2002年號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學、藝術、人文、經管、法律、醫學等22個學科門類,其中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專業270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專業404個。

一、越南研究生培養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養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培養形式不同,培養年限也不同。根據越南國家教育培訓部2000年頒布的《研究生教育規章制度》,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形式、課程設置及考核評價等方面做了相關的規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學生本科畢業之后繼續進行深造和學習的一種教育形式,旨在培養科學研究隊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場堅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具有服務人民的意識,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能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進修班三種形式。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屬于學歷教育,研究生進修班屬于非學歷教育。根據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養目標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為學歷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現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養形式及學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形式根據受教育對象的不同而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全日制主要對象是從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學生,非全日制主要對象為已參加工作需要繼續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學生學習期間全程參加學校的教學安排,而非全日制學生只要能完成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學時、課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時間可自由安排。但不論是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在培養規格上都是一樣的,都要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

由此可見,在同一培養層次中,不同的培養形式所需培養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隨之不同,招生對象較為靈活,起點不同,學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課程設置及學分

1.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

越南碩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學分制,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完成相應學分(80~100個學分,具體學分要求根據具體專業而定)方可畢業,其中1學分對應的理論學時為15小時。除了理論學時,還有相應的實踐學時要求,通常為理論學時的2~3倍。

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公共課程。此部分課程包括哲學和外語兩門課程,占總學分的20%。根據教學計劃要求,所有研究生學員要完成哲學和外語課程的學習并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

(2)專業課程。此部分課程主要為提高專業素養和技能的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學分要求上,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學分要求也不一樣。對于注重培養專業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來說,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65%~70%,對于注重科學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50%~55%。必修課程為專業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訓部根據各個專業委員會的意見統一規定,選修課程由學生根據個人情況而選擇修讀相應科目,只要所修課程達到學分要求即可。

(3)畢業論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工作在入學時即可進行,但要畢業論文的學分則必須在完成了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通過論文答辯之后方可獲取。畢業論文分為兩類,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學分比重為10%~15%,科研型學分比重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對碩士研究生教育來說在課程設置構成方面無太大區別,但要求卻比碩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許多。課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組成,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博士專題和博士畢業論文。

(1)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規定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如果學生選擇的同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碩士研究生階段所修讀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即可直接帶入博士研究生階段,但如果不是同一專業只是碩士階段的相近專業,那么就要按照規定修讀相應的課程以補足。

(2)博士專題。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讀3個博士專業,專題修讀形式主要是專題集中學習,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專題答辯,專題答辯通過后視為獲得該專題成績。如果專題答辯未通過的,將進行第二次學習、答辯。

(3)博士論文。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分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兩個步驟。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兩項的學習并獲得學分,且達到其他附加條件(在正規刊物上公開發表至少2篇與論文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要求時,方可申請校級畢業論文答辯。通過校級答辯,方可參加國家級答辯。在完成了國家級的論文答辯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學習過程即視為全部結束,可獲取畢業證書。

(三)課程考核及評價

越南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根據0到10分不同的等級來進行評定,5分為合格,即5分達到考核要求,視為考核通過。

1.碩士研究生考核評價

碩士研究生考核評價主要涉及課程考核和論文考核。

越南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考核形式多樣,總的看來,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寫課程論文和考試兩種,其中考試根據課程特點又分為筆試和口試兩種。每門課程的最終成績至少要由兩次成績組成,即每門課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如果學生出勤率沒有達到理論學時的80%的則不能參加該門課程的考試,若未按要求參加討論、實踐活動,未獲得教學計劃規定的平時成績的,也將無法獲得此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辯的實形式完成,當學生完成了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分,論文撰寫符合碩士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經導師同意可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答辯由答辯委員會組織進行,答辯委員會成員根據論文寫作情況和答辯情況給出相應成績,取這些成績的平均值即為論文考核的最終成績。

學生只有在通過了公共課程考核、專業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考核并均達到要求后才視為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才能獲得畢業證書。

2.博士研究生考核評價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評價更多注重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碩博同專業的情況下,碩士階段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即可直接帶入博士研究生階段,無需單獨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專業只是碩士階段的相近專業,那么就要按照規定修讀相應的課程以補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課題組答辯的方式。

與碩士研究生專題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專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主要采取專題答辯形式,專題答辯通過后視為獲得該專題成績,才視為修讀完成該專題。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一個環節,除了入學時的開題答辯外,還要進行兩次答辯: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答辯考核方式與碩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過了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后,博士研究生方可獲得畢業論文學分。

與碩士研究生一樣,只有通過了各個部分的考核后才視為完成所有課程學分,才能獲得畢業證書。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特點

(一)重視英語和政治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未來的信息交流勢必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英語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作為發展中國家,越南一直比較重視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英語成為越南從小學直到大學、研究生的主要科目,體現了越南教育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階段,英語已被列為必修課程之一,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順利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才能開始進行后續課程的學習。由此,英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視政治教育,政治課程與英語課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階段的政治課程學習形式多樣,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課程考核也充分結合教學內容,采用筆試和口試兩種方法,兼顧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及表達。

(二)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

根據越南國家教育培訓部2000年頒布的號文件關于《研究生教育規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論是在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還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對課程教學、考核等主要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學術上有個人的造詣。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從專題的答辯到畢業條件設置(發表學術論文方可畢業),都充分體現了對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重視。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分布不合理

根據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在22個學科門類中,招生專業數相對較多的學科為人文、社會行為科學、自然科學、工藝技術、醫學等5個學科,在這5個學科中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數為154個,占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總數(270個)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數為255個,占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總數(404個)的63%。而其他部分學科如傳媒、計算機、藥學、體育、加工制造等招生專業數極少,如傳媒碩士和博士的招生專業數分別為7和4,與社會行為科學(26和31)、自然科學(37和49)、工藝技術(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門應從全局考慮,對研究生招生專業做適當調整,在世界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了能盡快加入一體化的行列,應增加技能型、應用型專業的比重,在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時,注重研究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資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別是培養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國內的分布極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河內市、胡志明市等。而在農村或是其他邊遠山區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區只有一所太原大學,整個西南地區只有一所芹苴大學,而國土面積相對遼闊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學。教學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無法為經濟不發達地區提供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不能促進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盡量均衡教學資源在越南全國的分布,國家應在高校分布較少的地區建立更多的大學,同時鼓勵研究生培養機構在這些地區實行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促進經濟發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上的經費投入少,人均培養費用低,因此對研究生的培養規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培養質量。同時,越南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不高,國家財政發放的工資約為150萬越盾左右,相當于人民幣500多元,這樣的收入對于越南不低的物價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越南的大學教師們經常下了班或是空閑時間都到其他學校或是一些培訓機構做兼職,以維持正常生活開支。這樣,教師們對研究生的指導時間就變少,影響了對研究生的教育培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越南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時增加高校教師的薪酬,為教師專心教學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四、結論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素質人才的教育,不論培養的類型、培養的目標及培養的規格,都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培養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廣度,不能只求數量而不求專業。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還缺乏一定的物質保障,國家投入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門的主觀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觀因素。面對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勢,越南應結合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勢,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養質量,將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心轉移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科研能力的培養。

第3篇

關 鍵 詞:工業設計 創新教育 意大利 米蘭理工

高等技術學院[2]——這是1863年意大利米蘭理工創建時的名稱,其學校標志則是取自拉斐爾著名的繪畫作品《雅典學院》(圖一)。米蘭理工大學位于意大利的工業制造中心,二戰后米蘭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成為活躍在意大利設計舞臺上的中堅力量。涌現出一大批享譽國際的設計師,把意大利的產品打造成“高品質”的代名詞,其代表的意大利式的價值觀獲得世界認可。

米蘭理工在工程、建筑、設計等學科中以其創新教育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師,為“意大利設計”在世界設計領域獨樹一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文嘗試通過米蘭理工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來分析其教學特點,為我們的工業設計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意大利的高等教育體制。1999年根據歐盟間的協議意大利開始逐步實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使其大學教育模式與歐盟其他國家的模式接軌。這種模式是為了統一歐盟各國高等教育中的學習年限及學分制的計算方式,方便各歐盟國家對彼此大學學位的互相承認,促進歐盟各國學生的相互學習與教育交流。

其普通大學學分制的名稱為Crediti Formativi Universitari(CFU)/藝術院校學分制為Crediti Formativi Accademia(CFA)。學分代表學生的學習時間總數,包括必修課時,選修課時,準備考試的時間,實習時間。1學分代表至少2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本科段的每個學生平均一年需完成60學分的學習,3年的本科學習時間大約4500小時。大學本科畢業需取得180學分,碩士畢業需再取得120學分,即一個碩士畢業生需要300學分的成績才能通過參加考試和畢業論文答辯取得學位。

學分不能替代畢業考試成績及論文。成績代表學生的學習效果,學分代表學生完成了特定時間的學量。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不同的大學完成學業,可以是本國內的大學或歐盟其他國家的大學。

意大利高等教育的3個級別:

1.初級(1° livello) — Laurea(L),學制3年,相當于本科教育,學士學位。學生需獲得180學分,考核合格后授予初級文憑。教學目的是為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必需的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

2.中級(2° livello) — Laurea Magistrale(LM)/Laurea Specialistica(LS),學制2年,相當于碩士教育,碩士研究生學位。學生需獲得300學分(包括初級階段的180學分),考核合格后授予中級文憑。此階段的教學目的為使學生具備在專業領域從事較高層次工作的能力。意大利對個別學科有特殊要求(如:牙科,人體藥學,獸醫藥學,藥物學和建筑學等),轉學時學生需提供一個意大利大學或相應的外國大學開具的入學考試證明,同時這些學科的學習期限也不一樣。

3. 高級(3° livello) — Dottorato di Ricerca(DR)/Diploma di Specializzazione(DS),博士研究生/高級進修研究生。學生需通過專業委員會的資質考核,方能入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目的是為使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學制至少3年。高級進修生的培養目的是為使學生具備從事高等級職業的知識和技能,學制通常為1年。

下面介紹米蘭理工工業產品設計專業的教學理念與初級(三年本科)課程的設置:

教學理念

要使一個物體成為一個設計對象,無論它是一種消費手段、一個工具、一輛汽車或是一件家具,都是指“有計劃的”結合材料和技術的手段將功能性的、技術性的、形式的以及審美的特性賦予這件物體。產品設計成為設想一些能夠服務于社會的使用及消費的產品的途徑,并同時回應負責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的需要。事實上對產品設計感興趣的人也有著對技術世界,新的或是傳統的,對材料領域和這些材料工作的方式,以及對制造技術的偏愛和好奇。

“知道如何去做”是一個產品設計師專業技能的靈魂。這些技能包括通過文化和評論的工具去體味社會文化框架的變化,通過企業管理的知識去理解企業動態、市場趨勢以及消費行為。

教學目的

工業產品設計初級課程將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科基礎教育。

學生必須學習適當的相關工具和技術來表現產品的形式和功能(從手繪草圖到設計技術,從產品的拍攝到三維產品的制作),學習數字化圖像制作技術,視覺語言,人所特有的感性和色彩系統機制。還必須了解產品設計的計劃方法論、設計方法論、產品市場的分布與銷售。

系統了解材料的科學與工藝,產品原型的轉化技術,以及隨后產品的工業生產,對于成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意義上,認識制造的過程和技術,經濟制度,商業環境和企業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樣重要的還有了解相關產品在美學與符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上的歷史演變和批評。

專業出路

畢業生能在所有相關的專業設計領域和生產企業找到足夠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一些優秀的專業工作室和企業中找到如下相關的工作:

--專業的合作者

--設計助理

--實物模型技術或虛擬產品技術助理

課程設置

其中一年級的課程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學期

1. 藝術史、建筑史、設計史的課程。

每個班展開的方式不同,有任課老師自主安排授課內容。一般任課老師會按照自己正在研究的課題來講。

2.設計中的材料學課程

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基礎力學的講授,按材質分類介紹各種材料的特性;高分子化學的講授;2-3人一組完成作業。作業為確定材料規格后,以室內或室外兩種不同用途,期間需要到圖書館的信息資料庫里選擇合適的三種材料,計算其不同材料的受力范圍并確認材料強度的范圍,再從其中選擇最優材料完成作業。

3.設計工作室課程

包括基礎制圖(三視圖,透視圖,軸測圖)、攝影、模型制作(紙,塑料,木材)。

最后的作業可以是為某個意大利的著名品牌的產品做一個產品手冊,學生需要運用以上所學知識,手冊的規格為4張A3折疊在一起,包括正反面。

4.曲線與表面、幾何分析的課程

理論部分主要介紹各種曲線曲面的形成方法以及方程推導,上機操作的部分為學習數學建模軟件。最后由3人一組來完成作業,由任課老師指定產品,學生分析其外形后確定數學方程,再用矢量軟件做出來。

第二學期

1.設計項目的理論與實踐課程

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分析作業,老師給出不同的課題,分別需要在課堂內和課外完成。比如分析老幼殘疾人士的日常生活中不便之處,分析各個流派風格的元素, 分析物品開與關的方式,分析把手的材料等等,后半部分根據之前的分析完成一個非電子類且無復雜機械結構的小物件的再設計。

2.設計項目的視覺元素課程

課程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的課程主要介紹各種視覺元素,如點、線、面、韻律、密度的視覺形成方式。后半部分主要介紹色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平面繪圖軟件 (如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的簡單應用。最后的作業則是把所有小練習整理成冊。

3.設計項目的方法與工具課程

包括計算機硬件的原理(如計算機主板內存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介紹3D建模軟件 Solidedge的簡單應用。

下面我們通過2010年一年級的部分課件圖片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教學內容:

圖二和圖三是《設計的工具與方法》課程中講授的關于AutoCAD2010版軟件應用的課件。

圖四與圖五則是《設計技術》課程中關于設計最基本最基礎講解的課件。包括A0、A1、A2、A3、A4規格設計圖紙的尺寸大小,到產品截面圖的的介紹。

結論

從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到,在一年級他們沒有專門的設計基礎課程,也沒有素描課程。但是從授課的內容來看,他們的課程所講的是非常基礎的知識,同時也是很必要的知識。在他們的課程中還有一門課很有特色,叫《設計與設計師的保護》課程,請律師來講課,包括合同的簽訂等內容。正如其教學理念中所說到的‘知道如何去做’是一個產品設計師專業技能的靈魂”。這些專業技能對于他們來說,涵蓋的面很廣,不過都是緊緊圍繞“產品設計”這個主題來安排課程的。當我們還在討論是要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的時候,先進的國家在設計教育領域似乎已經走得更遠了。

專業應該是本科教育的本質和前提,我們不能拋開專業談通識教育。所謂素質教育、通識教育或全人格教育,應該在中學階段是主要的教育,到了本科階段,就是次要的教育,但次要不代表不重要,作為教育的整體,即使是次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對專業教育的一種必要輔助和對中學教育的有序延伸。

再先進的教育模式都無法照搬,因為背后是民族文化在支撐,照搬只會水土不服。設計創新與教育也是一樣,中國的設計要走向世界,我們的文化一定要是先進的。愿我們站在幾千年中華文明積淀上,學習并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并不斷與時俱進的更新和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不遠的將來我們才能看到中國的設計能夠立足于世界前列。

注釋

第4篇

關鍵詞: 學術詞匯 對比分析 語料庫

一、引言

自從Coxhead等學者于2000年制定出新的學術詞匯表以后,學術詞匯的研究就成為一個熱門研究話題。學術詞匯有別于普通詞匯,它頻繁出現在學術語篇中,并承擔著特定的語篇功能。學者們普遍認為EAP學習者只有掌握相應的學術詞匯知識,才能進行有效的專業文獻閱讀和論文撰寫。在這一背景下,國外的相關研究已初見成果,Martinez早在2005年就研究了生物學學術論文中的詞匯特征;Ward于2009年制定出了工程專業的學術英語詞匯表。近年來,國內的相關研究開始出現,王京(2006)和蔣瑋(2010)分別研究了醫學與藥學領域的學術詞匯,并提出了專業英語學術詞匯表創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誠然,國內外學者已經充分意識到專業學術詞匯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學術詞匯的頻率和頻次,進而制定相應的詞表。這在筆者看來只是授人以魚,而未授人以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學術詞匯承擔了各種不同的語篇功能,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語篇功能,所使用的學術詞匯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細化針對特定語篇功能的詞匯列表。Chen和Ge(2007)提出要對學術論文中的摘要、引言、數據和方法、結果、討論等分別進行學術詞匯探討。另一方面,學習者固然掌握了與語篇功能對應的學術詞匯,但若對其搭配和類聯接掌握不深的話,就很難規范、地道地使用學術詞匯。

本研究選取我國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和國際期刊《二語研究》學術論文分別建立的小型語料庫,從頻次、搭配和功能三方面對論文摘要中的學術性動詞進行對比研究,旨在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作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國內學術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選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輸入“二語”或“應用語言學”,得到5384篇論文,從中隨機選取近5年來的50篇論文作為本研究的語料。本族語語料是基于國際期刊《二語研究》的近5年的100篇學術論文,因此本研究通過這種方法收集到的語料,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應用語言學專業性,也同時實現中國英語專業學習者與本族語者比較的對等性,真正意義上確保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根據Swales(1990)的IMRD語篇研究,學術論文摘要中一般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研究討論四部分。筆者仿效此方法建立兩個小型的摘要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比語料庫,學習者庫字符為22506,詞類為2954;本族語庫字符為16823,詞類為3040,從詞類/字符比來看,學習者所使用的詞匯沒有本族語者豐富。然后通過檢索軟件AntConc對其進行檢索,并對四部分進行語篇功能性詞頻、搭配和類聯接的對比分析。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Swales(1990)提出的IMRD模式:學術論文摘要中一般包括背景和目的、方法、結果和討論四部分,筆者因此建立了四個對比子語料庫以作微觀分析。經統計,每篇學習者的論文摘要字符數為450.12,本族語為168.23,比值為2.7,可見學習者論文摘要字數是本族語者字數的2.7倍,這可能與碩士畢業論文字數要求有關。但是進一步對四個子語料庫字數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學習者和本族語者關于“背景和目的”的平均每篇字數比約為2.8;“方法比”約為1.8;“結果”比為4.0;“討論”比為2.2。這反映出,學習者論文摘要重視論文結果,偏差高達1.3,但是對研究方法和討論則關注相對要少,偏差分別為-0.9和-0.5。此外,學習者和本族語者都能較好地介紹論文的背景和目的。當然,僅從篇幅和字數進行對比分析,還無法直觀地描述出兩者的異同。下面就從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

(一)背景和目的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首先對本族語進行詞頻統計后發現,排在前面10位的有investigate 25,discuss 22,examine 22,present 18,analyze 13,address 9,consider 9,demonstrate 7,determine 6和explain 6(注:后面的數字代表出現的次數,下同);此外還有focus,explore和aim等,但是它們的使用頻率相對要低。與之相比,學習者語料庫中使用較多的為focus 45、explore 29,investigate 25,analyze 23,aim 15,discuss 13,consider 10,attempt 9,examine 8,describe 8,address 6,demonstrate 5,present 4等。從中不難發現,從詞類來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使用較為類似;從頻次來看,他們都頻繁使用investigate和analyze,但是學習者會更多地使用focus,explore和aim等詞,而本族語者則較多使用discuss,examine和present,這可能受到學習者母語中“著重”、“探索”和“旨在”等高頻詞的影響,使得學習者會潛意識地進行對等翻譯,傾向于使用這些動詞。

進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investigate和analyze的搭配與類聯接,學習者的investigate的常見搭配有:this study/ this thesis/ this research/(in order/ aims) to +investigate+effect/ phenomenon/ variable/ use,如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presentation quality of core-concept-shared word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type of learners’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學習者的analyze主要有兩種,分別為to analyze和be analyzed,如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six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book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analyzed。反觀本族語者對于這兩詞的搭配使用,發現本族語者除了頻繁使用上述搭配外,主語還經常使用人稱代詞“we”和“I”,且以we為主,這可能跟所受的教育有關:國內教授要求學生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使論文更具客觀性。但近年來,國外學者學術寫作中會出現以一定量的第一人稱代詞推銷自己的學術論文。涂志鳳(2011)也有類似的發現:在第一人稱代詞功能的使用上,國內學習者避免突顯自己,而國外學者傾向于強調自己。

(二)研究方法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通過對研究方法的分析后發現,本族語者使用較多的學術性動詞有compare 22,test 15,use 12,take 8,process,6,adopt 6,conduct 3,collect 4,control 4,employ 4,hypothesize 3等。而學習者頻繁使用use 43,conduct 24,adopt 19,collect 17,compare 11,implement 8等動詞。從詞類來看,本族語者的動詞使用要遠遠多于學習者,學習者很少將control,hypothesize,test等作為動詞使用,但是常使用它們的名詞形式,如control group,hypothesis和vocabulary test;從詞頻來看,兩者都常用adopt,use,collect和compare,但是學習者還更加頻繁地使用conduct和implement,這種高頻動詞的出現可能與母語思維有關,因為漢語中表達研究方法常見的詞有“進行”、“采取”等。

進一步分析共同使用的動詞搭配和類聯接,學習者的adopt為this study+adopt+design;sth+beadpoted,如Subject and item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本族語為sth+be adpoted。學習者的compare為the study+compare+sth和sth+be compared,如the amount of L2 thinking used by the students writers was compared;而本族語者除了使用這兩個表達外,還使用“人稱代詞+compare”的搭配,其中的原因已在上文作過分析,這里不再贅述。此外,兩者都使用“data+be collected”和“sth+be used”。因此,學習者已經同本族語者一樣在表述研究方法時使用動詞的被動語態類聯接,但是在詞類使用上,學習者與本族語者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綜上所述,學習者首先要對學術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引起重視,然后進一步掌握與這一語篇功能對應的學術詞匯。

(三)研究結果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通過詞表統計后得到,本族語者經常使用Show 41,Suggest 38,Report 16,Indicate 17,Reveal 7,Highlight 3,represent 5等學術性動詞,部分動詞搭配和類聯接為show:results/ both groups/ data/ findings/ the study/ participants/ the evidence+show+that clause。Suggest:results/ findings/ this article/ these studies/ this outcome+suggest+that clause;It is suggested+that clause。Indicate:these studies/ results/ our findings/ this+indicate+that clause/ sth。Reveal的句法結構為:the exploration/ results/ analysis +reveal+that clause/ sth,它后面也可以跟從句或名詞短語;Conclude,report和find三個動詞的句法結構,分別為we/ I+conclude+that clause;sth+(be)+reported;it is(was)+found+that clause。學習者則經常使用show 37,indicate 16,reveal 12,suggest 7,conclude 4等有限的幾個動詞,其他動詞的使用較為零散,頻次很低,也就很難提取呈現出來。對這些動詞進行搭配和類聯接后得到,show和reveal的搭配為:results/ findings/ analysis/ output+ show/ reveal+that clause,如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ultivating of L2 think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2 writing performance。Indicate為:analyses/ results/ practice+indicate+that clause。Suggest為:results/ findings+suggest+that clause。Conclude為results+be concluded。

對比分析后發現,學習者能準確使用show,indicate,reveal,suggest,conclude等學術性動詞,但是使用詞類還欠豐富,搭配也存在差異,具體為:學習者對于indicate和reveal只會使用that clause,本族語者的indicate和reveal后還可以使用名詞性短語;對于suggest,學習者只使用其主動語態,而本族語者靈活使用其主、被動語態,這一點學習者應該仿效學習。此外,對于conclude,學習者使用其被動語態,而本族語者使用主動語態,這值得我們深思。

(四)結果討論學術動詞對比分析

摘要中對結果的討論能進一步突顯研究的成果和意義,所以國外學者非常重視這一方面,從上文的字數統計來看,國內學習者常輕視這一點,而把重心更多地放在研究結果上。因此,學習者應兼顧研究結果與研究討論,讓研究結果與研究討論相得益彰,從而體現為研究意義。下面就進一步分析兩個語料庫中常用的學術性動詞。

就本族語者而言,他們使用最多的有以下幾個動詞:Argue 33,Claim 14,Differ 14,Propose 16,Predict 9,Explain 6等,當然討論部分表達非常靈活,不同的學者所使用的學術性動詞有所差異,導致其出現的頻率較低,這里也就不再提取出來。反觀國內學習者,我們常用的是propose 11,differ 4,confirm 3等,其他動詞出現的頻率極低。從中發現,國內學習者在這一方面與本族語者差距最大,這可能與我們在這一方面的忽視和輕視有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發現兩者共同使用的propose一詞,而且使用頻率較高。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學習者對于propose的搭配和類聯接較本族語者要少,只使用the article+propose+that clause;而本族語者既有人稱代詞作主語,又同時使用其被動結構It is proposed +that clause。筆者曾對claim,argue,predict等常用動詞進行了搭配和類聯接調查,發現了類似的用法,即subject+學術性動詞+that clause;it is~ed that clause兩種慣用搭配。這種固定范式極大地方便了國內學習者,我們只需要照葫蘆畫瓢,就能很快地掌握相關學術詞匯。當然,對研究結果的討論表達形式非常靈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僅要重視討論,而且要認真學習怎么討論,通過討論體現論文的創新性和重要性。

總之,通過對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討論四大語篇功能中的學術動詞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習者已經能較好地使用學術詞匯表達特定的語篇功能,在許多動詞的詞類和搭配選擇使用上已經接近本族語者。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的:第一,學習者對四大語篇功能的重視程度不一,容易輕視研究方法和研究討論;第二,學習者所選擇的詞類較為單一,不夠豐富,所使用的搭配和類聯接較為固定,欠靈活。

四、結語

本研究根據Swales的研究范式,從語篇功能視角對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中學術論文摘要中的學術性動詞進行對比分析,不僅指出了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四個語篇功能上的差距,即中國學習者重研究結果,輕研究方法和研究討論,而且進一步指出了兩者在實現各個語篇功能所使用的學術性動詞的詞類、頻率、搭配和類聯接的異同,成功地突破了前人研究中只呈現學術詞匯的詞類和頻率,卻不知其語篇功能和搭配使用的局限。本研究有助于國內英語專業學習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循規蹈矩、有“法”可依,使學術論文更規范、標準,更具學術性。

參考文獻:

[1]Coxhead,A.A new academic word list[J].TESOL Quarterly,2000(34):213-238.

[2]Chen,Q.Ge,G.A corpus-based lexical study on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Coxhead’s AWL word families in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502-514.

[3]Martinez,I.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use of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14):174-190.

[4]Swales,J. 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ard,J.A basic engineering English word list for less proficie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170-182.

[6]蔣瑋.藥學研究生英語學術詞匯水平研究[J].藥學研究,2010(02):39-42.

第5篇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 綜合素質 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重任。為此,國務院于2004年批轉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在國家統一規劃下,分別制定適合各自特點的實施方案,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要求研究生教育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提倡素質教育。導師是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培養模式、指導和激勵研究生提高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1

轉變教育觀念

以總結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探索新時期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宗旨,通過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中藥化學碩士研究生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層次人才。個體研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4個因素:(1)合理的知識結構。(2)科學的思維方法。(3)良好的個性品質。(4)寬松的研究環境。其中,創新思維最為關鍵,是應用型人才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靈魂。我們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觀念、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為核心,注重調動研究生主動學習性,使之在強烈的學習動機支配下,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和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2

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藥學類研究生教育沿用的培養模式基本上包括兩個階段,即課程學習和專題研究。課程學習階段一般為一學年,多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進入專題研究階段,除了與導師接觸外,基本上為“單干戶”,用三學期的時間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的相關研究。這一過程雖然培養了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但很難適應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1]。為此,我們在認真研讀《長春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應用型中藥化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邊調研、邊實踐、邊改革,同時借鑒國外已有的成功經驗,跟蹤國內外研究生培養動態,以形成多樣化與專門化、靈活性和規范性、廣度與深度、個人興趣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與重個性化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2. 1

通過大量閱讀專業文獻,開闊眼界,達到知識儲備的目的,奠定牢固的專業基礎;通過撰寫文獻綜述、開題報告、實驗總結等環節培養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并要求在專業刊物上;通過專題講座,使學生掌握新藥研究的技術要求,形成藥物研發的基本思路,使得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豐富和擴展。

2. 2

通過獨立完成從中藥及天然藥物中提取分離及鑒定多個單體化合物的過程,使學生掌握中藥化學成分研究的現代技術以及四大光譜的解析要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導師指引的研究方向引向更深更廣,充分體現研究生的培養重在知識的運用和創新[2]。

2. 3

通過中藥化學教學實踐以及定期的學術交流,培養學生的演講和溝通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科交叉滲透。

3

注重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既要靠導師的言傳身教,也要靠學術環境的熏陶。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 1

團隊精神的培養

團隊精神即協作精神和凝聚力,主要是通過定期學術研討、文獻資料交流、定期研究工作匯報,并實行課題任務互助和主輔搭配來實現,同時進行正確的名利觀引導[3],形成優勢的學術團隊。

3. 2

創新思維和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營造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導師布置任務后,讓研究生大膽地去思考去設計,啟發心智,再通過匯報、指導、修正和完善等具體環節,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發現新事物,悟出新思想。

3. 3

教學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師指導下承擔部分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實驗、協助教師開展輔導答疑、批改作業、指導畢業實習等工作。

3. 4

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涉及管理工作,需要善于協調和具備管理的能力。因此,我們有目的地安排研究生協助導師作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

3. 5

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

高層次人才不僅要有深邃的知識、能力,更要有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才能報孝祖國,服務于社會。所以,導師們樂于奉獻、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團結協作、為人師表等潛移默化作用,都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研究生教育是形成科研團隊和特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平臺,可以帶動學校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應用型中藥化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了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量化指標,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確保了碩士研究生質量的穩定性。在培養研究生專業素質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學生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通過應用型中藥化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建立與實施,為學校碩士研究生的教育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劉大有,張大方,貢濟宇,等.加強中藥學重點學科建設 提高辦學和學術水平[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1):9092.

第6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32-02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受教師的觀念、能力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生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針對性不強,遠未達到培養研究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標。如何讓學生靈活掌握書本知識,更好地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就成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特點

生物學是系統性很強的理學學科,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注重理解性記憶,與化學、藥學等學科有著緊密聯系,并與實踐緊密結合。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更偏重于實驗教學,在完成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課程基礎上,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完成相關畢業論文工作。生物類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偏重于基礎理論研究,注重實驗教學,指導教師在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完成實驗基礎上加以指導。生物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生物學實踐教學,在掌握學科動態基礎上,針對生產、教學過程出現的具體問題加以分析并予以解決。因此,傳統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方式僅限于書本上的死知識,很難展示出當前生物學科的新研究成果,因此,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有效滿足新形勢下生物類碩士研究生的需要。

二、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集文本、圖形、動畫、音頻和視頻于一身,可突破時間與空間、微觀與宏觀的限制,并使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中問題具體化,枯燥單調的形態知識趣味化,靜態的教材動態化,復雜的知識條理化,融合了理論與實驗、形態與機能、過程與結論;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單位時間的信息量,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運用多媒體進行生物類碩士研究生實驗輔助教學,可以拓展實驗教學方法和思路

如何有效的完成碩士畢業論文是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運用多媒體進行生物類專業實驗輔助教學可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操作能力。生物類碩士研究生實驗項目很多,主要是依據各自導師的研究課題設計不同類型的實驗,從教學角度來看授課教師不可能開設全部實驗課程,只能開設一些有代表性的實驗。在實驗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將實驗操作過程以動態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增強了直觀感,對于一些復雜操作還可重復展現,這樣可避免在以往操作中由于實驗樣品及儀器的限制,有些操作指導老師不可能重復進行,只能以口頭講述的形式重復的弊端。對于沒有開設的實驗項目,可以在理論教學中給學生利用多媒體展現一些代表性生物學原理的實驗操作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理解,加深印象。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有助于培養生物類碩士研究生的創新精神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將各種生物學原理、實驗方法及最新的研究進展通過屏幕以動、靜結合的方式直接展現給學生,避免以往教師口述講解枯燥乏味的缺點,使學生感受直觀,記憶深刻,這樣的教學,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學生豐富的感知,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掌握得較扎實,教學效果良好。在典型實驗案例的分析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和指導,使知識的傳遞從舊到新,從低到高,形成臺階梯度,做到不斷增值,形成創新中必備的思維定向。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分體現研究生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作為教學對象的生物類專業研究生這一群體,他們思維靈活,智力水平高,知識面廣,在課堂學習中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不喜歡慢節奏的傳統教學模式,對那些缺乏先進性系統性的課堂教學總有不滿足心理,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很被動,能力上得不到正視,跟本科生物課堂學習如出一轍。從研究生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喜歡節奏明快、生動靈活的授課方式,也樂意接受并能激發科研興趣,發揮主體性和培養思維能力的多媒體課堂教學方式。

三、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創新

(一)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突顯知識的前沿性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制作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制作課件時,一方面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精選媒體素材,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對象,創設學習情境并對各種教學要素進行最佳組合。因為教學對象既是學生又是研究者,故在進行多媒體課件設計時,不但要使用視頻、音頻、圖片和文本等多媒體精心設計出能呈現知識規律且展示其內涵的課件,另外還要添加學科領域里國內外的最新研究動態,從而使教學內容體現其基礎性、學術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激發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變抽象為具體,模擬各種生物學原理和實驗現象

為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授課時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會使學生越學越糊涂。針對這種狀況,將知識點分類講解,同時配以一定的動畫,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便于理解和掌握。如高級生物化學課程中的三羧酸循環過程,它既涉及了一系列代謝產物、同時又涉及相關代謝過程等,以上我們通過多媒體影音形象再現循環全過程,讓學生從整體到細節均能有效掌握知識。如運用多媒體技術將高級分子生物學課程中一系列經典實驗加以還原,可有效為各位碩士研究生提供正確的操作依據和實驗指導。

(三)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既不是一種全能的媒體,也不可能代替傳統媒體。多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教學中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該用則用,用得適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多媒體技術只有用得好,用得科學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學中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地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生物類碩士研究生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革新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

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必須改革研究生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念,主動積極的接受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要從理念上消除對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完全依賴與絕對信任,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實現研究生課堂教學的教學目的。在實踐教學中,哪種教學方式能夠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是最理想的教學方式。

(二)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

和傳統教學方式比較,有效集合聲音、文字、圖像和動畫等的多媒體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優勢不言而喻,因此部分教師不管上什么樣的課都一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方式,這樣毫無目的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反而會讓學生反感,也降低了對教師教學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的要求。

(三)多媒體課件承載信息量過大

某些高校教師為研究生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承載信息量過大,甚至出現了很多“電子書式”的課件,僅將教材進行了一些翻版。教師忽視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這樣教師只是多媒體的操作者,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斷變化的屏幕上,加之長期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失去新鮮感,如果教師再組織不當,勢必會造成學生感覺單調、視覺疲勞,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第7篇

【關鍵詞】紅外光譜;大黃;真偽鑒別

大黃是常見中藥材之一,乃蓼科大黃屬植物,具瀉下、利膽、護肝、活血等功效,其屬種繁多,約60余種,然具藥用價值的正品大黃僅為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及藥用大黃3個品種的干燥根及根莖[1],報道顯示:混淆品大黃服用后容易引發腹痛[2]。因此,如何鑒定正品大黃以保證其臨床療效,是我們面臨的難題之一。然,目前對其鑒定多以外部形態以及從性狀、顯微觀察和理化分析等角度進行,這些方法對于塊狀大黃鑒別頗有成效,但對粉末狀大黃的區分卻難以進行區別[3],近年來,隨著現代分析檢測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科學的日新月異,紅外光譜法漸次應用到中藥樣品的相關監測之中[4],從而為快速、準確鑒別正偽品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即采用紅外光譜法對正偽大黃進行監測,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正品大黃:產于西寧的唐古特大黃。混淆品大黃:華北大黃。正偽品大黃的樣品均由我市藥品檢驗所提供并作生藥學鑒定。將大黃樣品充分粉碎均勻,過孔徑篩后備用。

1.2研究方法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Spectrum GX型紅外光譜儀(光譜范圍:4000~400 cm-1);DTGS檢測器(相關參數設置:分辨率為4 cm-1,掃描頻次為16次,掃描時實時扣除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擾,速度為0.2 cm-1/s);溫控范圍在室溫至110℃的可編程溫度控制單元和變溫池(直徑38 mm,厚度為10 mm)。正偽品大黃樣品分別與溴化鉀粉末一起研磨壓片,附著在變溫附件樣品架上,自50~110℃之間,每間隔10℃進行光譜圖測定。

1.3數據處理測量若干次后將樣品池取出搖動,使樣品池中的樣品得到填充,以便保證樣品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每個樣品掃描測量50次,然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樣品的光譜。樣品的掃描測量數據以ASCII碼存儲,而后采用另外一臺計算機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

2.1正偽品大黃的紅外光譜圖比較如圖所示,正偽品大黃的紅外譜圖比較接近,如用肉眼很難進行鑒別。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可見,兩者僅在波峰上存在差異。結果見圖1。

圖1真偽大黃的紅外光譜圖

2.2正偽品大黃紅外光譜數據分析采用清華大學開發設計的二維相關紅外軟件,分別獲得正品大黃和偽品大黃變溫過程的二維相關分析譜(圖2、3所示)。在1030~1170 cm-1區域內,正品大黃和偽品大黃的二維相關紅外光譜中可見在圖2中的對角線上,正品大黃出現了2個較強的自相關峰,而圖3中的偽品大黃僅出現了1個自相關峰。其中正品大黃在1060和1080 cm-1處出現了所對應的基團振動峰的位置,而偽品大黃僅僅在1080 cm-1處出現自相關峰,其余未見。此種現象說明偽品大黃的相關譜中1060 cm-1對應的基團隨著溫度的升高沒有發生相互作用。可見,正品與偽品大黃相比,無論從自相關和交叉相關,還是同步譜或異步譜都顯示了較大的差別。

3小結

近年來,紅外光譜技術是受到人們特別重視和發展相當迅速的光譜分析方法之一。通常在780~3 100 nm的近紅外光譜區內,主要受到分子中CH, OH, NH基團的倍頻和合頻的吸收。

本研究采用清華大學研發的二維相關分析技術,通過變溫過程中引起大黃的相關結構變化規律,取得高分辨的二維譜圖,進行真偽大黃化學成分差異的分析來鑒別藥材的真偽,該法通過相關軟件進行研究,操作簡單,結論準確,不失為鑒別藥用植物的真偽的一種簡單實用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18~19

[2]孫素琴,周群,梁曦云,等.大黃的鑒別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2, 22(4): 600.

[3]湯彥豐,張卓勇,范國強. 中草藥大黃的近紅外光譜和人工神經網絡鑒別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4, 24(11): 1348~1351

[4]周群,李靜,劉軍,等. 真偽大黃的二維相關紅外光譜[J].分析化學,2003, 31(9): 1058~1061

[5]湯彥豐,張卓勇,范國強,等.基于大黃的紅外光譜的人工神經網絡鑒別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 25(5): 715~7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巴彦县| 福清市| 子洲县| 迁安市| 灵川县| 平远县| 廉江市| 宜兰县| 榆中县| 左云县| 六安市| 雷州市| 西峡县| 潜山县| 仙桃市| 色达县| 柳河县| 山东省| 桂东县| 郁南县| 武宣县| 蒙山县| 南靖县| 从江县| 喜德县| 凯里市| 桓台县| 大兴区| 汾西县| 大港区| 疏勒县| 永宁县| 黄龙县| 绥江县| 双桥区| 宁陵县| 通州区| 黔江区| 临江市|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