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常見化學計算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10 14:40:29

序論:在您撰寫常見化學計算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常見化學計算方法

第1篇

1.守恒法

守恒法是一種中學化學典型的解題方法,它利用物質(zhì)變化過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變來列式求解,可以免去一些復雜的數(shù)學計算,大大簡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它的優(yōu)點是用宏觀的統(tǒng)攬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細枝末節(jié),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關系,快速建立計算式,巧妙地解答題目。物質(zhì)在參加反應時,化合價升降的總數(shù),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總質(zhì)量,各物質(zhì)中所含的每一種原子的總數(shù),各種微粒所帶的正負電荷總和等等,都必須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計算題時建立等量關系的依據(jù),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時使用,是各種解題方法的基礎。

例1.將幾種鐵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100mL、7moloL―1的鹽酸中。氧化物恰好完全溶解,在所得的溶液中通入0.56L(標況)氯氣時,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完全轉(zhuǎn)化為Fe3+,則該混合物中鐵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

A. 72.4%B. 71.4%C. 79.0%D. 63.6%

解析:鐵的氧化物中含F(xiàn)e和O兩種元素,由題意,反應后,HCl中的H全在水中,O元素全部轉(zhuǎn)化為水中的O,由關系式:2HC——H2O——O,得:n(O)=,m(O)=0.35mol×16g·mol―1=5.6 g;

而鐵最終全部轉(zhuǎn)化為FeCl3,n(Cl)=0.56L ÷22.4L/mol×2+0.7mol=0.75mol,n(Fe)=,m(Fe)=0.25mol×56g·mol―1=14 g,則

,選B。

2.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據(jù)物質(zhì)變化前后某種量發(fā)生變化的化學方程式或關系式,找出所謂"理論差量",這個差量可以是質(zhì)量差、氣態(tài)物質(zhì)的體積差、壓強差,也可以是物質(zhì)的量之差、反應過程中的熱量差等。解題時將"差量"看作化學方程式右端的一項,將已知差量(實際差量)與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題步驟與按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題完全一樣。該法適用于解答混合物間的反應,且反應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應體系。

例2為了檢驗某含有NaHCO3雜質(zhì)的Na2CO3樣品的純度,現(xiàn)將w1 g 樣品加熱,其質(zhì)量變?yōu)閣2 g ,則該樣品的純度(質(zhì)量分數(shù))是( )

解析 :混合物加熱后減少的質(zhì)量為NaHCO3分解生成的CO2+H2O的總質(zhì)量 2NaHCO3==Na2CO3+CO2+H2O

m

168g62g

xg(w1-w2 )g

x=84(w1-w2 )/31

質(zhì)量分數(shù)是(w1-x)/w1=(84w2-53w1)/31w 答案為A

3.極限(極端假設)法

解決復雜的化學問題過程中,根據(jù)解題的需要,常采用極端假設法,把問題或過程推向極限,使復雜問題單一化、極端化和簡單化。通過對極端問題的討論,使思路清晰,過程簡明,從而迅速、準確的解決問題。常用于混合物的計算、化學平衡的計算和平行反應的計算等。

例3.某混合物中含有FeO、Fe2O3和MnO2,經(jīng)分析知Fe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6%,Mn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可能為()

A、10%B、15%C、20%D、25%

解析:在混合物中FeO和Fe2O3的相對含量將影響MnO2的含量。為求出MnO2%的取值范圍,可先假設混合物只由FeO和MnO2組成,則FeO的質(zhì)量分數(shù)應為

72/56×36%=72%,

MnO2%=28%

Mn%=17.7%

再假設混合物只由Fe2O3和MnO2組成,則Fe2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80%。

MnO2%=20%

Mn%=12.6%

可見,Mn含量的取值范圍在12.6g-17.7%之間。應選(B)

4.平均植法

平均值法是根據(jù)平均值原理(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組分中相應量的最小值,而小于各組分中相應量的最大值)進行求解的一種方法。

平均值法最快捷的解題方法是十字交叉法(又稱圖解法),該法適用于二元混合物中各組分相對含量的某些計算,如有關質(zhì)量分數(shù)、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氣體體積分數(shù)等。

例4.MgO和CuO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25%,求混合物中MgO和CuO的質(zhì)量比。

MgO中,O%=40%,CuO中,O%=20%

5.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化學計算中的一種常見的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于計算題在缺乏條件,求解是一個方程中出現(xiàn)了幾個未知數(shù)以及一些用字母表示的過量計算,不能得到定解時需要在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通過某些假設條件,加以討論才有定解。

例5. 在30mL量筒中充滿NO2和O2的混合氣體,倒立于水中使氣體充分反應,最后剩余5mL氣體,求原混合氣中氧氣的體積是多少毫升?

解析:最后5mL氣體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題需用討論法解析。

設原混合氣中氧氣的體積為x(mL) ,則為NO2(30-x)mL

(1)設O2過量:根據(jù)4NO2+O2+2H2O=4HNO3,則O2得電子數(shù)等于NO2失電子數(shù)。

(x-5)×4=為(30-x)×1

解得x=10(mL)

(2)若NO2過量:則最后剩余的氣體為NO

4NO2+O2 + 2H2O=4HNO3

4xx

3NO2+H2O= 2HNO3+NO

5×35則有(30-x)-4x=5×3

解得x=3(mL)

第2篇

一、常出現(xiàn)的問題

在化學計算學習中,學生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有:(1)遇到計算題就不去看;(2)感覺化學計算較難,盡管學了不少化學知識,但遇到實際問題卻無從下手;(3)課本上的計算題會做了,但在考試時遇到較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就會被難住;(4)考試時,認為有的題目很眼熟,一看就會,但做出來常錯或者不全對;(5)在關鍵問題的解題思路處卡殼。

產(chǎn)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是學生在進行有關化學計算教學時,對有關的化學概念、原理沒有理解透徹。九年級化學中基本概念多,相關知識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不少學生會越學越覺得化學知識內(nèi)容繁雜,掌握起來有相當?shù)碾y度,陷入了被動學習的局面。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

1.找出化學計算的依據(jù)

為使學生能從量的方面來理解物質(zhì)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進行有關化學計算時,首先要對有關的化學要領、原理理解透徹。如,最基本的相對分子量的計算,與其有關的化學概念有化學式及其寫法、相對原子量、相對分子量。化學式的定義是:“用元素符號和數(shù)字的組合表示物質(zhì)組成的式子。”從它的寫法的規(guī)定可知,元素符號(或原子團)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該元素原子或(原子團)的個數(shù)。相對分子量的定義是:“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總和。”關鍵是“總和”二字。教學中應該強調(diào):①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個數(shù);②相對分子量是“和”,而不是積或其他;③與相對原子質(zhì)量一樣,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單位為“一”。這樣,讓學生全面了解有關相對分子質(zhì)量計算的化學知識,在計算相對分子質(zhì)量時,應該相加求和,而不是相乘。這樣,求物質(zhì)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就容易理解了,求物質(zhì)中某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也就能迎刃而解,并為以后的已知相對分子質(zhì)量和物質(zhì)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求化學式的學習打下了基礎。還應讓學生注意,計算結果一定要準確,因為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計算往往是一些化學計算的第一步,它的結果若有誤,直接影響后面的計算結果。

在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中,應首先分析題目所述的化學變化過程,同時把這些變化與數(shù)據(jù)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在利用定義或公式進行計算時(如有關溶解度、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的計算等),也應該強調(diào)定義和公式的含義,正確運用公式。

2.加強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的訓練

(1)審題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切地了解題意,搞清已知條件和欲求量,并在頭腦中始終保持清醒的印象,為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做好準備。簡而言之,就是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學方程式的先寫出化學方程式,找出解此題的有關公式。實踐證明,學生在解答問題時發(fā)生的困難或錯誤,常常是由于審題馬虎,或者看錯題目,或者疏漏條件造成的。所以應讓學生注意:審題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題目,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句,注意找出隱蔽的條件,為弄清已知量和欲求量之間的關系打好基礎,這樣才能正確地解出題目。

例如,某同學在實驗室里將16g高錳酸鉀放在大試管中加熱制取氧氣,反應一段時間后,稱得剩余固體物質(zhì)的質(zhì)量為14.4g,求:①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②剩余固體中含有哪些物質(zhì)?各有多少克?

該題容易錯解成,根據(jù)16g高錳酸鉀的質(zhì)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

該題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該同學制取氧氣時,只是反應了一段時間,高錳酸鉀有可能沒有反應完,顯然不能用高錳酸鉀的質(zhì)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氣的質(zhì)量。

正確的解題思路是,先根據(jù)反應前后的固體質(zhì)量差計算出氧氣的質(zhì)量,再根據(jù)生成的氧氣質(zhì)量計算出其他固體物質(zhì)的質(zhì)量。

(2)分析解題思路

在審題的基礎上,進行解題思路的分析,找出已知條件和欲求量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復雜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采用圖示法進行推理。

例如,6.2g紅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消耗的標準狀況下的空氣多少升?(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為1.43g/L)

用框圖表示解題思路(如圖1所示)。

(3)解題

分析題意即可找出解題的方案,列出算式求解。解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注意解題格式、步驟,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3.多做多練

化學計算是九年級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弄清化學概念和原理以及解題思路的基礎上,應注意多動手練習,不做夠一定的習題,很難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也很難提高計算的水平。

與其他的習題一樣,計算題在整個化學的學習中也有階段問題,在不同階段作不同要求,最后達到熟練解題的目的。

如,涉及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目,在剛開始學習時可以練習這樣的題目:

實驗室用19.5g鋅跟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后,可生成氫氣多少克?這些氫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是多少升?

這樣的題目可直接根據(jù)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得到結果。

在復習提高階段,可以練習難度稍大的題目。

如,將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0g,點燃使之充分反應后,得到9克水蒸氣,則反應前的混合氣體中,氫氣和氧氣的質(zhì)量比為( )。

A.1∶1 B.1∶4 C.1∶8 D.2∶3

第3篇

不管是已經(jīng)被淘汰的鎳氫電池、現(xiàn)在用的鋰離子電池,還是不常見的鋰聚合物電池,甚至是未來之星的銀鋅電池,都相當于一個存儲電力的倉庫,區(qū)別是它們進出庫的方式、庫存的容積而已。在筆記本電腦的電池中,還有一顆負責管理這些電池的大管家――電量計算芯片,它才是管理電池、計算電量、負責充放電的“責任人”。

在電池電量的計量技術上,常見的方法有4種,但并不是不同品牌本本的電池只采用其中一種方法計算電量,通常都是綜合幾種方法使用,以其中一種為主要計算方法,其余輔助計算的方式實現(xiàn)電量計算、管理。第一種是開路電壓測量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測量電池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電壓數(shù)值來計算電池的剩余容量,不過由于鋰離子電池的靜止時電壓與剩余容量間的關系屬于非線性,因此這種方法的測量值并不準確,絕大部分手機電池都采用這種計算方法;第二種叫庫侖計算法,該方法是通過測量電池充電和放電的電流,將電流值與時間值的乘積進行積分后計算得到電池所充進的電量和所放出的電量,庫侖計算法是一種較為精確的電量計算方法;第三種是阻抗測量法,它通過測量電池內(nèi)阻值得到電池的剩余容量值;第四種是綜合查表法,通過設置一個相關表,將電壓、電流、溫度等參數(shù)輸入,就可以查詢得到電池的剩余容量。

因此,電池的內(nèi)部結構除了電芯外,還有管理芯片,芯片中包含有其中一到兩種測量電芯電量的計算方法,并有一套充放電保護電路。筆記本電腦就是在系統(tǒng)之中,通過驅(qū)動界面訪問這個芯片,然后對電池進行設置管理的。

第4篇

【關鍵詞】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方法

1 前言

對于天然氣的開發(fā)來說,無論是勘探階段還是開發(fā)階段,天然氣儲藏量的研究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也是我們進行天然氣開發(fā)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天然氣的開發(fā)和利用來說,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的精確性成為我們追求的整體目標。傳統(tǒng)的天然氣氣藏儲量的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計算過程中的誤差較大,不能完全適應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精密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必須從我國當前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方法的實際出發(fā),全面總結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方法的優(yōu)缺點,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進行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的精密性和科學性。

2 天然氣氣藏儲量

所謂天然氣氣藏儲量指的是埋在地下的天然氣的數(shù)量。天然氣氣藏儲量分為地質(zhì)儲量,即地下油層中油氣的實際;可開采量,即在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采出的天然氣儲量,因此,天然氣的采收率就是地質(zhì)儲量與可開采量的比值。我們根據(jù)地質(zhì)、地震、地球化學等資料的統(tǒng)計或者是類比估算的尚未發(fā)現(xiàn)的資源量被稱為天然氣的遠景資源量,天然氣的遠景資源量又分為推測資源量和潛在資源量。推測資源量是指我們在對區(qū)域的地質(zhì)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基礎上,結合盆地或者生油巖有機化學資料而計算的資源量。根據(jù)天然氣資源的開采過程,我們可以將天然氣氣藏儲量分為探明儲量、控制儲量和預測儲量。所謂探明儲量是指在天然氣的開發(fā)過程中所知曉的實際天然氣氣藏儲量,又分為基本探明儲量、未開發(fā)探明儲量和探明已開發(fā)儲量三類。對于控制儲量來說,指的是在天然氣氣藏儲量詳探過程中,對少數(shù)的評價井進行計算之后所得到的儲量值。而預測儲量是在地震詳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閉內(nèi),經(jīng)過預探井鉆探獲得油氣流、油氣層或油氣顯示后,根據(jù)區(qū)域地質(zhì)條件分析和類比的有利地區(qū)按容積法估算的儲量。

3 常見的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方法

常見的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的方法有壓力降落法和容積法兩種。

3.1 壓力降落法

壓力降落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由氣藏壓力與累積產(chǎn)氣量所構成的“壓降圖”來確定氣藏的儲量。這種方法必須依賴于一定的條件,首先,它要求整個天然氣氣藏是相互聯(lián)通的,對于邊緣還有油氣帶的天然氣氣藏,由于壓力降低使得融在油中的氣大量析出,會導致計算結果的不準確,因此,需要我們避免天然氣的析出。此外,壓力降落法一般只在氣藏開采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使用,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壓力獲得之后才能進行。壓力降落法適用于天然氣開采期間氣藏容積不變的氣藏,一般不能適用于水壓力驅(qū)動氣藏。這種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素,首先,壓力降落法實施過程中的單位壓降采氣量不可能為常數(sh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控制的難度,此外,固井質(zhì)量不合格也會導致壓力降落法計算的結果不準確,其次,無論是系統(tǒng)的還是人為的產(chǎn)量計量和壓力計量的不準確也會影響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的不準確。

3.2 容積法

容積法計算油氣儲量的實質(zhì)是計算地下巖石孔隙中油氣所占的體積,然后用地面的重量單位或體積單位表示。天然氣的儲藏量與平均地面原油體積系數(shù)、平局地面脫氣原油密度、含油飽和度、平均有效孔隙度、平均有效厚度、含油面積、地質(zhì)儲量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對于有效孔隙度的確定,我們采用巖心分析法,之后對測井資料進行定量的解釋和分析。對于原始含油飽和度的確定指油層尚未投入開發(fā),處于原始狀態(tài)下的含油飽和度。有效厚度的計算我們采用算術平均法和面積加數(shù)平均法。油層有效厚度的計算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即是在現(xiàn)有的工藝技術條件下可提供開發(fā),在原油層內(nèi)存在可動油。容積法相對于壓力降落法來說少了較多的影響因素,但操作流程較為繁瑣和復雜。

4.3 天然氣氣藏儲量參數(shù)的確定

當有效儲層的下限確定之后,容積法計算儲量的關鍵,是對含氣面積、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氣飽和度、原始天然氣體積系數(shù)等參數(shù)的確定。其中,最重要的參數(shù)是含氣面積、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可以直接用巖心分析資料,在必要時我們應該分別確定基質(zhì)孔隙和裂隙、溶洞孔隙度。在有效厚度的的計算中,應以氣水界面或氣層識別為基礎,綜合測試成果,用測井“四性”關系劃分。通常采用在整個儲集巖剖面中截去不具備產(chǎn)氣能力的部分,即得有效厚度。在含氣面積參數(shù)的確定中,應充分利用地震、鉆井、測井和測試等資料,綜合研究氣、水分布規(guī)律和氣藏類型,確定流體界面(即氣水界面)以及遮擋(如斷層、巖性、地層)邊界,在氣層頂(底)面構造圖上圈定含氣面積。

5 小結

石油、天然氣氣儲量是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的蘊藏量,是油、氣勘探開發(fā)成果的綜合反映。對于石油、天然氣的開發(fā)來說,無論是勘探階段還是開發(fā)階段,油氣儲藏量的研究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也是我們進行石油、天然氣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必須從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方法的實際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天然氣氣藏儲量計算的精確性。

參考文獻

第5篇

為找出幾種纖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溶解定量時,d 值的最佳獲取方法,分析討論了麻棉與其他纖維混紡,按照不同的方案選擇不同的d值,檢驗結果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麻棉;d值;定量

用化學溶解法對紡織品的纖維含量進行定量分析,計算檢驗結果時要用到各種纖維的質(zhì)量變化修正系數(shù)(d值),在GB/T 2910—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及其他常用的紡織纖維定量標準中,對常見纖維的d值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標準中所規(guī)定的d值都是某種纖維單獨使用的d值,在日常的檢驗中,有時需要的是兩種纖維作為一個整體的d值。比如麻棉與其他纖維混紡的情況,由于麻、棉的定量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化學定量方法,只能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纖維進行溶解分離,再結合麻棉的物理法結果得出最終的檢驗結果。計算過程涉及麻棉作為整體時的d值,這在相關標準中并沒有詳細說明。本文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將纖維的標準d值與幾種纖維作為整體時的方法。 2.1 方法

如前言所說的,日常檢驗中所面臨的問題是沒有有效的方法對麻/棉進行分離,從而導致無法使用麻、棉標準的d值進行計算。為此,本試驗人工混合具有代表性的羊毛、粘纖、亞麻、棉纖維作為試驗樣品,其中的亞麻為散纖維,棉為紗線,以便在溶解羊毛、粘纖后能夠用手工拆樣法對麻/棉進行分離。這種方法的試驗原理完全符合相關的標準,檢驗過程是理想化的過程,這種方法得到的結果作為標準值。另外,麻棉的d值按照兩種常用的方法進行選取,即取相對含量較多的組分的d值和根據(jù)相對含量折算后的綜合d值,把用這兩種d值計算得到的結果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找出比較好的麻棉d值選取方案。2.2 樣品

按照2.1的方法,人工混合3個羊毛、粘纖、亞麻、棉混合物作為試驗樣品。其中亞麻/棉大概比例分別為:80/20、50/50、20/80。

2.3 步驟

對每個混合樣品采用3種不同的定量、計算方法。

方法A: 采用順序溶解法與手工分解法[1]相結合。先用堿性次氯酸鈉溶液溶解羊毛,洗滌、烘干、稱重;再用甲酸/氯化鋅溶解粘纖,洗滌、烘干、稱重;最后用手工分解法對亞麻、棉進行分離,最終達到定量的目的。進行結果計算時所有的d值都是獨立的d值,得到的結果作為標準值。

方法B: 單獨采用順序溶解法,先用堿性次氯酸鈉溶液溶解羊毛,洗滌、烘干、稱重;再用甲酸/氯化鋅溶解粘纖,洗滌、烘干、稱重;最后剩余麻棉,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并且取相對含量較多的組分的d值作為整體的d值進行計算,最后結合相對含量算出各自的絕對含量,麻棉的相對含量由方法A的結果算出。

方法C: 溶解步驟與方法B一致,但在計算時將結合麻棉相對含量折算所得的d值作為麻棉的d值,麻棉的相對含

第6篇

關鍵詞:相對分子質(zhì)量;計算;同課異構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5-003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1

“同課異構”就是選用同一知識內(nèi)容,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的不同教學設計。它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研究方式,在近幾年的中小學教科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提升教師業(yè)務水平和學校科研能力有重要推動作用。

“有關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計算”是人教版初三化學計算中的重要基礎知識點之一,是在學生對化學物質(zhì)有過宏觀和微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解嘗試建立對物質(zhì)的定量認識。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含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zhì)量和相對分子質(zhì)量計算物質(zhì)的組成”[1]。通常“有關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計算”教學的重點是在對物質(zhì)的組成和構成理解之后,掌握有關相對分子質(zhì)量計算的方法。通過同課異構教學過程中的共性與差異,可以加深教師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多角度看待教學,整合多方面資源,創(chuàng)造出更合適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案。筆者選取本學校所在區(qū)的一次優(yōu)質(zhì)課賽課中三位有代表性的教學過程簡要羅列,教學方法不同,但都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期待能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一、案例呈現(xiàn)

案例1:生活物質(zhì)貫穿

(1)探索物質(zhì)構成

始于生活,展示過氧化氫溶液引導學生思考其組成成分,提問H2O和H2O2的微觀構成,并請同學猜測一個水分子和一個過氧化氫分子,哪個質(zhì)量大?以H2O和H2O2為例計算相對分子質(zhì)量,進而介紹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概念。學生實戰(zhàn)計算NH4NO3、CO(NH2)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公布答案。

(2)探索物質(zhì)組成

繼續(xù)以消毒劑為例,提問H2O和H2O2的組成有什么共同點?其中氫元素、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關系如何?以H2O和H2O2中mH:mO為例進行計算,講解計算方法。學生實戰(zhàn)計算NH4NO3、CO (NH2)2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將學生錯題投影,集體訂正,說明計算中的易錯點。

(3)引出質(zhì)量分數(shù)

以消毒劑為例,展示H2O和H2O2中氫氧元素質(zhì)量比,提問:現(xiàn)行資料中常會介紹H2O2是含氧量最高的氧化物,這里的含氧量大家猜想指的是什么?提出這種說法的依據(jù)是什么?以H2O和H2O2為例計算其中氧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解決之前的問題。學生實戰(zhàn)NH4NO3、CO(NH2)2中氮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找學生錯題投影,指出易錯點。

(4)知識拓展

投影消毒劑標簽,請同學回答溶液中H2O2的含量,并嘗試計算該瓶消毒劑中H2O2的質(zhì)量。以“計算3.5g過氧化氫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計算96.5g水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為例說明元素質(zhì)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該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學生實戰(zhàn)計算160g NH4NO3中含氮多少克?計算120g CO(NH2)2中含氮多少克?集體糾錯。

(5)解決實際問題

回歸生活,以“圣牧有機純牛奶”中主要成分及含鈣量等展開一系列計算。

案例2:水果類比貫穿

課前將學生分為三組

(1)構成類比,計算相對分子質(zhì)量

以一個盛有“1個火龍果+2個橙子”的果盤與一個水分子(“1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從“構成、質(zhì)量”角度類比,引出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概念和計算方法。練習計算H2O、H2SO4、Ca(OH)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請不同小組同學黑板演算,糾錯。

(2)組成類比,計算質(zhì)量比

以果盤中m橙子:m火龍果和水分子中mH:mO進行類比,引出物質(zhì)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計算方法。練習C6H12O6、CO(NH2)2、NH4NO3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各組出代表黑板演算,集體糾錯。

(3)占比類比,計算質(zhì)量分數(shù)

以果盤中橙子的質(zhì)量占水果總質(zhì)量的比和水分子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類比,引出物質(zhì)中某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計算方法。練習Fe2O3中鐵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NH4NO3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小組派代表演算并集體糾錯。

(4)知識順延

提問“100g NH4NO3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為多少”引出元素質(zhì)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該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練習18g水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為多少?共同糾錯。

(5)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練習,酒精、某鈣片等展開一系列計算。

案例3:設定未知量貫穿

(1)原子個數(shù)的計算

知識回顧,“H2O”化學式表示的意義引出物質(zhì)AxBy中A、B原子個數(shù)比可以表示為x:y。舉例:H2O中氫氧原子的個數(shù)比,檢測石英、云母中各原子的個數(shù)比是多少?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此計算是教師在教材基礎上新增的,為后續(xù)計算做鋪墊。

(2)相Ψ腫又柿康募撲

給出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概念,以O2和H2O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例計算,練習SiO2、Al2O3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投影學生答案,糾錯。

(3)元素質(zhì)量比的計算

給出AxBy中mA:mB的計算方法。以CO2中mC:mO為例計算,練習SiO2、Al2O3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投影學生答案,糾錯。

(4)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的計算

給出某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說明其意義,以H2O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例計算,練習NH4NO3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

(5)解決實際問題 小結并以“鈣爾奇”為例進行系列計算。

二、案例共性分析

以上三個教學案例均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其中教學設計的共性有以下幾點:①三種方案在教學組織的邏輯結構上是一致的,知識點走向都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計算組成元素的質(zhì)量比的計算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計算元素質(zhì)量的求法等。教師要勤用教材、善用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創(chuàng)新教材內(nèi)容[3],按照教材中此知識點的介紹方式,知識點螺旋式上升,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且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利于知識的順應和同化。②三種方案都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計算能力,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③僅就練習習題而言,三種方案均嘗試將計算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載體。方案中涉及的計算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體現(xiàn)了化學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的巨大作用。④方案中教師均重視學生的反饋,均嘗試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及時對課上學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識予以補救。

三、案例比較,啟發(fā)教學

上述教學案例在具體操作上各有側重,各有優(yōu)勢,但也存在不足。下面從以下幾點分析方案的不同點:

1. 知識推進

方案1:以過氧化氫溶液為貫穿線,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理解物質(zhì)的微觀構成或宏觀組成舉例如何計算給出知識點概念練習糾錯。貫穿線貼近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對過氧化氫溶液的研究問題深入透徹,為學生的新知識建構做足了鋪墊。不同知識點之間轉(zhuǎn)換過程邏輯性強,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計算知識的整體認知。但是,知識推進速度稍快,學生在最后的知識檢測中總體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不好。

方案2:以水果盤和水分子為類比,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類比概念練習糾錯;通過類比可以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但學生對物質(zhì)的組成和構成僅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過于表面化,讓本次計算缺少了理論支撐。

方案3:回顧化學式意義后,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概念練習糾錯,教學從原子個數(shù)比入手,降低了學生的入門臺階。但是教學設計中以單純計算為主,強調(diào)規(guī)律的總結,對生活的依附性不高,計算設計略顯蒼白。

智慧的課堂不是把書本知識簡單地搬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需要用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2]比較而言,方案1的知識推進更重視學生的理解,例子先行引出概念,在學生對知識有過理論支撐理解后,用實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加快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2. 方法引導

課堂教學應以內(nèi)容為主導,選擇方法。[4]本次同課異構中課題內(nèi)容相同,方案1強調(diào)學生在計算之前對深層次知識的理解;方案2以水果為類比,吸引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但這種方法沒有落到物質(zhì)的組成、構成的基本點上;方案3側重本節(jié)課知識,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以及規(guī)律和方法的掌握,但忽視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 練習及效果反饋

方案1中教師主要通過問答及學案投影的方式掌握學生學習效果,方案2中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請組內(nèi)代表黑板演算,方案3中教師主要通過學案投影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相較而言,投影學案方便快捷,獲得信息精準,而分小組演算所需時間較長,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

綜上可見,同課是方法構建的基礎,異構是方法構建的差異性體現(xiàn)。課同是教材及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而構異是教師個體教學風格的獨特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徐泓,夏建華,熊宗齊,吳應技.安徽省2008年初中化學優(yōu)質(zhì)課評述[J].化學教學,2009,7

第7篇

關鍵詞:物理法;手工拆分法;顯微鏡法;纖維含量;檢測標準

纖維含量檢測項目雖然沒有國家強制性標準,但是GB 18401和GB 5296.4中都涉及纖維含量檢測,因此纖維含量檢測在間接上成為質(zhì)量監(jiān)督的必檢項目,是反映紡織品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

纖維含量檢測按是否使用化學試劑通常可以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物理化學結合法三種。而物理法目前主要包括手工拆分法、纖維橫截面積測定法、特種動物混紡纖維測定法和棉麻混紡產(chǎn)品測定法等。目前國家和行業(yè)涉及物理法檢測的有效標準有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 試驗通則》附錄B定量分析方法 手工分解法、GB/T 16988—1997《特種動物纖維和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FZ/T 01101—2008《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測定 物理法》、FZ/T 01095—2002《紡織品 氨綸產(chǎn)品纖維含量的試驗方法》、FZ/T 30003—2009《麻棉混紡產(chǎn)品定量分析方法 顯微投影法》、GB/T 14593—2008《山羊絨、綿羊毛及其混合纖維定量分析方法 掃描電鏡法》等。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檢測人員對正確選擇標準感到困惑和不解,錯誤選擇操作標準進而影響檢測報告的質(zhì)量。文中從這些標準[1-6]的適用范圍、原理、計算方法、試驗結果等方面進行比對分析,探討標準在各自涵蓋領域的正確使用問題。

1 適用范圍

表1中列舉了我們常見的物理法相關標準適用范圍,根據(jù)適用范圍結合樣品的實際情況,通常情況下可以初步選擇最符合檢驗要求的標準。

從表1標準適用范圍可以看出,物理法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手工拆分法和顯微鏡分析法。GB/T 2910.1—2009主要針對可以完全用手工拆分成各類纖維的紡織品,其不包含化學法也不包含顯微鏡法;FZ/T 01101—2008適用于可手工拆分的或不宜采用化學分析方法的混紡、混合和交織產(chǎn)品及散纖維原料的纖維含量定量分析,不適用于特種動物纖維混紡產(chǎn)品,其最大的特點是還包含了顯微鏡測定法,該試驗方法在操作上技術性較強,部分實驗室在標準認可時往往會做限制;FZ/T 01095—2002主要針對含氨綸二組分產(chǎn)品,其不僅包含了手工拆分法,也包括了化學法定量含氨綸的二組分產(chǎn)品;GB/T 16988—1997和GB/T 14593—2008主要針對特種動物纖維的定量;FZ/T 30003—2009主要解決麻棉混紡產(chǎn)品的定量分析。

2 原理

不同檢測標準使用的檢測原理不同,將幾個標準的原理進行比對,可以進一步明晰各標準的適用條件及操作的可行性,具體比對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物理法主要分為手工拆分、投影顯微鏡和掃描顯微鏡三種。手工拆分法主要適用于能用物理方法拆分各組分或部分組分的織物產(chǎn)品,該方法操作簡單,常見的氨綸針織產(chǎn)品、氨綸牛仔產(chǎn)品、交織產(chǎn)品都可以使用,且定量結果較為準確、重現(xiàn)性好。投影顯微鏡法主要適用于不能使用化學方法定量也無法物理拆分的特種動物纖維混紡、麻棉混紡以及再生纖維素纖維混紡的產(chǎn)品,其主要有測量直徑和橫截面積兩種方法,該方法也是較常用的定量方法,但其操作對檢驗員要求極高,檢驗員主觀經(jīng)驗判斷的準確與否是影響該物理定量方法準確度的重要因素。掃描電鏡法主要應用在特種動物纖維混紡產(chǎn)品的定量方面,是其他方法都無法完成時的最后選擇,其檢測成本較高,對檢驗員的要求也較高,一般產(chǎn)品不建議使用該方法。

3 儀器設備與試劑

檢測標準使用的儀器與試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驗室對標準的選擇,正確選擇標準關系到檢測過程的復雜程度、檢測周期,甚至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通常以“常規(guī)、低成本、環(huán)保、快速、準確”為選擇標準的依據(jù),因此掌握各個標準對儀器及使用試劑的要求,也十分重要。各個涉及物理法操作的標準對儀器設備及試劑的要求見表3。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GB/T 2910.1—2009、FZ/T 01095—2002標準物理法對儀器的要求最低,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完全依靠手工拆分,準確性最高,是檢測手段的首選。FZ/T 01101—2008標準中包含了手工拆分和顯微鏡兩種,而GB/T 16988—1997和FZ/T 30003—2009則完全依靠顯微鏡才能完成定量工作,但試驗儀器也較為常用,各個實驗室試驗條件基本可滿足需要。GB/T 14593—2008標準中涉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價格較為昂貴,試驗操作也較為復雜,不適合大批量試驗操作。

4 計算方法

標準選用的方法不同,纖維含量的計算方法也不同,是否準確選用相應檢測標準對纖維含量結果的計算繁瑣程度影響很大,因此不僅要熟悉各個標準的適用范圍和原理,也要掌握每個標準的計算方法優(yōu)劣性,各物理法檢測纖維含量標準的計算公式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這6個標準中其中GB/T 2910.1—2009、FZ/T 01101—2008、FZ/T 01095—2002三個標準涉及手工拆分法,且計算方法最為簡單,不同之處是FZ/T 01101—2008適用于所有能拆分成單組分的產(chǎn)品,而其他兩個僅適用于二組分產(chǎn)品;涉及顯微鏡測試方法的計算都比較繁瑣,這是因為顯微鏡測試方法其實是一個概率統(tǒng)計的過程,它需要有一定量纖維測試根數(shù)來保證測試的準確性,因此在纖維定量操作過程中需要謹慎操作,以防誤判造成結果偏離真實值。

5 試驗報告及數(shù)據(jù)處理

選用的標準不同,試驗數(shù)據(jù)可能會存在差異,平行試驗的結果允差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試驗結果修約也存在差異,因此,弄清楚各個標準對試驗結果的相關要求,對檢驗報告的格式影響很大,表5中詳細列出這6個標準對數(shù)據(jù)允差及結果處理方面的規(guī)定。

從表5中可以看出,試驗方法的不同平行試驗允差要求不同,其中GB/T 2910.1—2009和 FZ/T 01095—2002對平行試驗結果允差要求最高,均要求≤1%,也從側面說明手工拆分法試驗數(shù)據(jù)比較穩(wěn)定、重現(xiàn)性高;而FZ/T 01101—2008和GB/T 16988—1997對平行試驗結果允差范圍要求較寬,為≤3%,這說明顯微鏡法在測量直徑或者橫截面積時都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和主觀性;對 FZ/T 30003—2009標準而言,主要是定量麻棉含量,其平行試驗結果允差要求≤2%,但是試驗結果修約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這是和其他標準最大的不同。

6 其他

在其他纖維成分檢測標準中,也有涉及物理法或物理化學法結合的檢測方法及計算方法,如GB/T 2910.2—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2部分:三組分纖維混合物》條款8.4和條款9中分別涉及三組分手工拆分法計算、三組分手工拆分和化學分析綜合分析法的計算。FZ/T 01026—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四組分纖維混合物》條款9和條款10中分別涉及四組分手工拆分法計算、四組分手工拆分和化學分析綜合分析法的計算。因此,在平時的檢測工作中,要不斷加強標準學習與交流,能準確理解檢測標準、合理選擇檢測標準和靈活使用檢測標準是至關重要的。

7 總結

(1)無論檢測手段如何,通常情況下以纖維含量準確性和可操作性為選擇檢測方法依據(jù),在相同樣品條件下,首選試驗結果為纖維質(zhì)量含量,其中以手工拆分方法最優(yōu),其次為纖維體積含量,最后為纖維根數(shù)含量。

(2)在選擇試驗方法及標準時要根據(jù)實驗室標準認可范圍及實驗室檢驗能力,通常情況下:手工拆分二組分含氨綸產(chǎn)品時可選用FZ/T 01095—2002標準,拆分其他二組分產(chǎn)品時可選用GB/T 2910.1—2009標準;手工拆分三組分及以上產(chǎn)品時可選用FZ/T 01101—2008標準。

(3)當需要使用顯微鏡測定法測定纖維根數(shù)含量、纖維體積含量或纖維質(zhì)量含量時,可以選擇FZ/T 01101—2008標準;棉麻混紡纖維定量可以選用FZ/T 30003—2009;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的定量根據(jù)使用儀器的不同,可以選擇GB/T 16988—1997投影顯微鏡法或GB/T 14593—2008掃描電鏡法。

(4)在選用相關檢測標準時,不僅要考慮標準的適用范圍,同時也要考慮檢測實驗室的認證認可能力范圍,防止因超標檢測造成不必要的檢測糾紛。

參考文獻:

[1] 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S].

[2] FZ/T 01101—2008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測定 物理法[S].

[3] FZ/T 01095—2002紡織品 氨綸產(chǎn)品纖維含量的試驗方法[S].

[4] GB/T 16988—1997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S].

[5] FZ/T 30003—2009麻棉混紡產(chǎn)品定量分析方法 顯微投影法[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伊川县| 蒲城县| 澎湖县| 文化| 平南县| 大新县| 裕民县| 肥城市| 清水县| 古田县| 高州市| 马边| 曲沃县| 舞阳县| 武隆县| 井研县| 千阳县| 屏东市| 凤冈县| 五峰| 岫岩| 乃东县| 弥勒县| 商洛市| 疏附县| 永靖县| 措美县| 新乡市| 上蔡县| 忻州市| 顺义区| 时尚| 新丰县| 保靖县| 浏阳市| 闻喜县| 苗栗县| 会理县| 双峰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