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4-01-22 15:44:22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1篇

[關鍵詞]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6-0050-05

羌族文化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羌族語言、、建筑與藝術等方面。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工作還存在著學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民族文化傳承人缺乏以及學生缺少民族自信心等問題,建議各相關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加強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性。

一、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中鞒忻褡邐幕的積極意義

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教育示范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實現了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一)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

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既體現了學校教育中傳承與創新文化的功能,又可以使民族學生感受到國家、政府、社會和學校對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保護和重視,激發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族文化既體現了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也體現了學校對羌族文化的重視,對于加強北川羌族自治縣的民族團結,促進和諧民族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政治意義。

(二)有利于民族經濟的增長,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文化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民族文化是支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進步的強大動力。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對推動北川羌族自治縣民族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即北川羌族自治縣通過挖掘和充分利用寶貴的羌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羌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達到解放文化生產力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目的,把民族文化作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北川羌族自治縣的“七一職業中學”通過探索民族文化產業化的路徑既在學校教育中實現了傳承羌族文化,又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探尋了新的途徑,實現了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學校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

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多種多樣的方法與路徑,我們既可以把民族文化放進博物館進行保護,也可以進行加工編纂人書進行傳承,還可以制成電子資源進行保存與傳承。但是,最有效、最長遠的路徑則是發揮學校教育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的功能與優勢,學校教育對文化具有保存、傳遞、選擇和創造的功能。北川羌族自治縣發揮學校教育中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對學生進行羌族傳統文化教育,對于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四)有利于發揮示范作用,為其他地區傳承民族文化提供借鑒

北川羌族自治縣通過學校教育對羌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使得羌族學生既了解了本民族文化知識,又初步掌握了本民族文化的內在涵義,對羌族傳統文化有了比較清楚的認知,讓學生在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自主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形成了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熱愛。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作用。

(五)有利于提升學校辦學特色,提高學校教學水平與辦學質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反映,北川羌族自治縣通過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既普及了民族學生的文化知識,又提高了民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時體現了學校教育中的辦學特色,“因為民族地區的教育帶有兩重性質:一是通過學校教育使少數民族學生融入現代化的主流社會,從而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二是保留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獲得回歸本土社會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北贝ㄇ甲遄灾慰h在學校教育中注重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教育,可以突顯其學校辦學特色,提高學校教學水平與辦學質量。

二、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文化存在的困境

當前,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工作存在著教育投入不充足、師資力量較薄弱、民族學生自信心不強、傳承民族文化載體較少等困境,制約了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工作的發展。

(一)學校教育經費投入不充足

四川省西北部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北川羌族自治縣屬于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都較低,人均收入不高,加上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一直相對緩慢,地方財政較為緊張,對保護和傳承羌民族文化的投入經費不能完全支持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需要。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雖有專項資金進行資助,但是大多資金都用于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而對學校發展保護與傳承羌文化方面的軟件建設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雖然有不少民間文化保護組織自籌經費資助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但是缺少地方政府強力的財政支持,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民族文化工作的也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成效。

(二)學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目前,北川羌族自治縣普遍存在著學校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懂得羌民族文化的專業人才數量少。北川羌族自治縣雖然在大多數學校中都有羌族教師,但是所占比例較小,無法滿足學校教育傳承羌文化課程教學的需求,如七一職業中學僅有3名專門的羌語教師,其他學校要不是兼職羌語教師,就是沒有專門的羌語教師。第二,部分教師民族文化知識較為缺乏。大多數羌民族教師雖然都懂一些本民族文化,但對羌民族文化的精髓認識較為膚淺,熟練掌握羌民族文化的專業人才非常缺乏,民族文化知識的水平有限,不利于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民族文化。第三,學校臨時聘任的民族教師因無編制,缺乏職業責任感。北川羌族自治縣各學校因為傳承民族文化工作需要臨時聘任的教授民族文化的教師不僅待遇較低,而且工作沒有保障,隨時面臨下崗的問題。這些教師往往認為教授的羌文化課程為臨時課程,抱著應付的心態使得羌民族文化課程易流于形式,實效不足。

(三)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在當下改革開放c市場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北川羌族自治縣出現了一些羌族青年對民族文化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狀況,導致羌民族文化傳承無人繼承的狀況,表現為:第一,外來文化沖擊導致部分羌族青年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大眾媒體的傳播與普及,羌族地區的本土文化必將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大量羌族居民因生計原因常年在外務工,就更愿意掌握使用范圍更廣,用途更大的主體民族語言,不少羌族青壯年和兒童對羌族語言與傳統文化的掌握熟悉程度逐漸減弱,學習民族文化興趣大減,導致羌族文化的傳承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斷代現象。第二,學生漢化程度較高,民族文化交流環境較缺乏。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的學生在日常交流中以使用漢語交流為主,缺乏羌語語言交流環境。加上,羌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后來用拉丁文創造的羌族文字使用不廣,造成羌族學生寧愿學習使用漢字,也不愿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羌文,而且研究羌族文化的書籍、宣傳資料等均用漢語書寫。第三,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民族文化教育,只注重升學和孩子未來發展,羌民族文化的傳承存在著家庭、學校教育分離的現象,成為影響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民族文化的制約性因素。

(四)部分羌族學生缺乏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對于大眾來說,要不要學習和使用一種語言,關鍵在于這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足夠的使用價值。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許多羌族人放棄學習和使用羌語而轉用漢語,主要原因就是漢語比羌語更加實用。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學校里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許多羌族學生甚至認為說羌語很‘土’,折射出相當一部分羌族學生對本族語言認同存在自卑感,甚至有些人不愿意承認自己是羌族人,認為說漢語才能交到朋友,不被嘲笑,這樣就嚴重挫傷了羌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p>

(五)羌族方言復雜存在一定的交流困難

由于歷史原因,羌族形成了“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狀況,造成了羌語方言太多而且復雜,缺乏“官方”語言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羌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羌族文化之所以在發展中逐漸淡化和改變,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人認為某些羌族的文化是沒辦法被漢語所表達的,就像翻譯英語文章一樣,譯文很難體現出原文精粹,據說目前會說羌語的羌族人不足10萬。隨著羌區與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村寨失去了羌語環境,原本會說羌語的人也慢慢轉用漢語,包括在校讀書的學生,學校教育中面臨著無統一羌語進行交流和教授的困境。

三、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羌文化的對策

針對當前北川羌族自治縣在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工作遇到的一系列困境,我們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以解決制約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工作的難題。

(一)增加學校教育經費的投入

針對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遭遇的資金缺乏的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資金扶持的力度,特別是增加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還要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最大限度的做到??顚S?。第二,群眾集資、民間贊助。群眾集資、民間贊助是在政府給予的支持有限的情況下,自行籌措資金以達到保護與傳承羌民族文化目的的一條有效途徑。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集資范圍包括事業單位、宗教團體、民間人士等,吸引社會各層人民對學校教育傳承羌民族文化教育事業進行贊助。第三,學校自行籌措。學校組織民族歌舞團參加省、市,乃至全國的比賽既傳播宣傳了民族文化,又贏取了一定的獎勵,為傳承羌民族文化積累資金,如永昌小學編排的節目曾多次在市、縣上獲獎。職業技術學??梢园衙褡逄厣墓に嚻纷龀商厣糜萎a品出售,如北川縣七一職業中學把絲網花、草編等產品出售韓國,學校走“學-研-產-售”的途徑為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募集一定的資金。第四,爭取海外贊助。地方政府、學??梢苑e極創造條件,爭取海外僑胞,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也不失為一種集資的途徑。

(二)增強學校師資力量

針對北川羌族自治縣學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的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國家可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利用好民族院校培養人才的特色優勢解決師資較缺乏的問題。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才的基地和搖籃,為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家可以在西南民族大學或阿壩師范學院設置與羌學有關的專業,實行“訂單――定向式”人才培養方式來培養羌學人才。如羌區唯一高校――阿壩師范學院根據校情、地情和羌族風情加強對羌族表演人才的培養,鞏固了校園在羌族文化傳承中的堅定地位。第二,聘請羌族文化傳承人做教師。聘請羌族文化傳承人做教師既解決了目前羌區學校羌族文化師資匱乏的難題,又為羌族文化傳承找到了好的路徑。在地震前北川縣曲山小學就聘請當地的羌族文化老人做學校的兼職老師,定期到學校教學生唱羌歌和跳羌舞,一些青年教師也拜老人為師,學習羌語和羌族文化。這種聘請制既增加了學校羌文化教師,又提高了老師的羌文化水平。第三,加強對學校教師的技能培訓,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學校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對羌文化教師進行培訓。2010年,北川縣陳家壩初中教師前往山東青島華東師大青島實驗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流學習活動,不僅開闊了教師的視野,還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第四,增加教師隊伍的編制,提高學校教師待遇。羌區自然條件較為艱苦,為了穩定學校教師隊伍,政府部門應該解決好教師在經濟方面的訴求,確保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優先解決教師住房、醫療、養老等問題。同時,要注重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確保教師的合法權益,規范教師休假制度。第五,積極鼓勵教師終身從事羌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工作。1994-2001年,茂縣在羌族地區50多所中心小學和村小的130個教學班以及5所中學開展的羌漢雙語教學,促進了漢語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政府、學校應采取措施鼓勵教師終身從事羌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工作。

(三)提高學習民族文化的動力

對羌族學生缺乏學習民族文化的動力,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北川羌族自治縣政府通過發展民族經濟等方式實現羌族青年在當地就業,以發展民族特色旅游的形式來傳承民族文化。羌族學生就可以將學校教育中學習的羌民族文化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中,提高學生在學校學習羌文化的積極l生。第二,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影響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家長應該充分意識到家庭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密切配合,提高學生在學校學習羌民族文化的積極性。第三,建議把羌民族文化納入升學考試中,充分體現對民族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四川省已經將彝語言文字、藏語言文字納入了升學考試的范圍,我們建議借鑒彝族、藏族傳承民族文化的經驗,將享受民族政策照顧的羌族學生的羌語等民族文化的學習情況納入學生升學考試中。第四,民族學校適度增加民族文化課程。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學??梢愿鶕究h的實際情況,將羌語、舞蹈、體育、音樂、羌秀、手工制作等羌文化課程由原來每周的上課學時適度增加,以增強羌族學生接觸本民族文化的機會,提高民族學生的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四)增強羌族學生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針對羌族部分學生缺乏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問題,我們建議:首先,在羌區學校教授羌語課。語言是民族形成的一個重要紐帶,羌語課不僅是一門語言課,而且是一門能夠培養羌族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能夠讓學生認同自己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識課,使學生體驗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擴大羌語的使用范圍。在羌區學校教育中,應把羌語作為鋪助教學語言,要求師生主動運用羌語進行交流,如羌族學生在家里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電視節目等學習羌語,父母和孩子用羌語進行溝通,主動教授孩子羌語,講解羌文化,用實際行動來教導孩子。最后,應引導學生體驗羌族文化的魅力,讓他們從內心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學校教育中注重挖掘羌族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啟蒙,培養學生對羌族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五)制定和推廣羌語“普通話”

第2篇

>> 全民閱讀背景下的農民工子女閱讀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多元文化視角下寄宿制民族班文化傳承的困境與對策 全民健身視角下湖湘體育文化發展研究 非物質文化視角下陜北秧歌歷史沿革與保護傳承研究 基于現代創意視角下玉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財務視角下我國“景泰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教師視角下多媒體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 紅色旅游視角下的紅色文化傳承研究 英語教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狀與對策研究 海陽市全民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甘肅省全民健身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文化傳承視域下山東省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土家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 地域文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文化生態視角下壯族道公文化傳承與發展 新視角下的籃球文化內涵、現狀與趨勢的再研究 財務與戰略視角下大連港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河南新農村文化建設視角下傳統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首都全民健身現狀調查與對策 治理結構視角下的家族企業傳承績效現狀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屈明穎. 國民閱讀率持續提升 數字閱讀愈見青睞[EB/OL]. [2012-05-07]. /2012-04/23/content_241605.htm.

[3] 吳高,韋楠華. 我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13(2):47-51.

第3篇

秀山花燈戲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戲劇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是集多種民間文化形態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反映了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心理和價值認同,折射出少數民族的生存本質和審美心理。秀山花燈一般于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期間在公共空間進行表演,正月十五送燈,具有廣場性質,展現出本民族的風采,體現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秀山花燈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旅游業角度考慮,可以拓寬秀山旅游的開發與利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本民族的精氣神;在學術上,也有挖掘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在20世紀50年代,就不斷有研究者深入秀山少數民族居住區,調查花燈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生態。1964年,秀山成立花燈劇團。2006年秀山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秀山花燈博物館竣工,這對地方文化的發展與開發、傳承與傳播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秀山的花燈戲主要分布在全縣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龍池、清溪、蘭橋、平凱、梅江、涌洞、海洋、溶溪、洪安、峨溶、玉屏等為其主要繁榮地區。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別、不同族別的文化也日益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消解,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進行著干擾與吞噬,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反思。    

如果一旦某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消亡,那么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意味著這種文化在這個民族身上徹底改變了。作為地方獨特的民族文化,花燈戲的表演藝術和審美內涵既要隨著外來有助于社會文明進步的共性因素發展,又要隨著本民族自身的發展、更替產生新的文化基質。但是,也正因為隨著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原本生存于民間的文化藝術,卻并沒有因為緊跟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創新,反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漸式微。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秀山花燈的整體生態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對藝術品的思考與欣賞被商品交換所取代,其價值首先根據的是它的交換價值,而不是它內在的美學性質”?;诖耍覀冇斜匾詮娏业牡胤轿幕熑胃泻兔翡J的觀察力,以實際行動去對花燈的文化生態進行探索與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行動的踐行,花燈戲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視,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了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梳理與研究。但是,即便如此,對這一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仍然不盡人意,還須進一步深化與發展。   

二、診斷式分析:花燈傳承與研究的突出問題    

當前花燈的存在生態主要體現在花燈自身發展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通過較為全面的調研與考察,學術界對花燈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沒有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討和梳理。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花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后繼乏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受到外界傳播媒介文化的影響,沉不下心來從事花燈這一行業。2.當前民族地區的民間文藝普及不廣。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不愿自覺接受地方文化藝術,感受文化帶來的審美愉悅。這歸因于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和社會,民眾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致富夢的想象與實踐中,這種自主性使得花燈藝術與現實生活形成了一定距離。盡管當下仍有掀起花燈戲演藝的熱鬧場面,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旅游業的興起,花燈隱形地被置于商品交換的邏輯之中,其藝術性被商品化而喪失了自主性。3.花燈作為民間文化自身損失比較嚴重,原始的藝術風貌有所缺失。同時,人們普遍關注的是現代文明帶來的新鮮感和認同感,對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保護。4.花燈演藝人本身缺乏文藝修養和理論素質。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也沒有感受到古典文化知識給予的藝術熏陶,使得花燈戲的技藝止步不前。5.當前推出的花燈演藝存在嚴重的現代氣息,無論從實質內涵,還是外在表演形式,都帶有“虛偽”的性質,喪失了來自民間自發的天然的帶有原生態的審美韻味。    

另外,最為根本的因素是當前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大家對花燈這門民間藝術不感興趣。大多數年輕人為了生存背井離鄉,遠離花燈生存的藝術氛圍,徹底地失去了滋潤年輕人藝術才華的土壤?;粑幕囆g的根被現代經濟利益這堵無形的墻阻隔,造成花燈傳承的斷裂。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個體主義及隨之而來的人與自然的分離拆散了善、真、美,在存在與應該存在之間挖了一道鴻溝”。一旦下一代人脫離了花燈的社會語境,本應該存在的東西完全可能被現代文明的鴻溝阻隔,使花燈戲喪失原有的藝術風貌,甚至失傳。

三、重構研究體系

擬定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措施當前,地方政府開始逐漸關注本地花燈傳承與保護問題。于2005年11月上旬成功舉辦的“2005中國花燈·秀山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重點探討了秀山花燈的傳承與保護問題。尤其是趙心憲的《重慶秀山花燈傳承保護十年學術研究的回顧—兼及中國花燈本體反思個案》一文,從文化經濟視域全面回顧了近年來學術界對秀山花燈整體的研究態勢,對傳承與保護秀山花燈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盡管如此,研究者對花燈存在形態所產生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深入的思考,對研究諸多問題的盲區所采取的措施和對策缺乏針對性,這就使得對秀山花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進行建構和采取對策進行傳承與保護變得十分必要。只有對研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判斷和厘定,才能從總體上對秀山花燈的搶救與保護對策作出較為科學的診斷。“在搶救、保護、傳承秀山花燈藝術的工作中,除了政策上的全力呵護外,還應在發掘、整理的過程中創新思路,將時代氣息與內涵有效融入花燈藝術之中,否則,僅有技法而缺乏生存空間的‘振興’舉措難收成效。

對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民間藝術的普及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提高藝術欣賞力。花燈戲的演藝最終是為了讓觀眾從中獲得審美的藝術享受。只有普及和加大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藝術教育,才能提升民眾的藝術欣賞力。二是提高當代青年熱愛本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讓他們具有一種擔當精神,體會到傳承花燈藝術的責任感。三是增加政府資金或民間資本的投入,讓從事花燈事業的人在經濟上獲得基本保障,才能靜心對花燈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采取自發的行動,并精心打磨、提升花燈藝術的民間技藝。四是結合當代語境,提升花燈藝術的內涵,注重了解接受者的興趣愛好,以受眾為根本、為主體,著力打造適應民間欣賞風味的花燈藝術,實施品牌戰略。五是推動花燈理論研究的深入與長期,注重多維空間的研究、展示與傳達,不斷促進花燈技藝的提高。    

第4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問題;保護對策

引言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決定了我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來自豐富、燦爛的文化,歷經五千年的歷史遷延,我國文明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項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我們每位炎黃子孫而言,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本研究在分析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目的在于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依據。

1.當前時期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分析

1.1 文化創新的需要。人類社會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創新。首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其次,掌握本國文化中的精髓。歷史文化遺產對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學創新具有保障意義。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單單是認識歷史的需求,還是文學、藝術、技術等領域創新的實際需求。

1.2 保證社會秩序的需要。對于任何國家來說,只有增強社會群體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生存與發展。而社會群體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對文化的認同感。現代社會開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對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完好無損的保護,而且還必須充分掌握了解傳統優良文化在傳承中華道德文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優勢作用。

1.3 認識歷史的需要。歷史文化遺產和物質類文化遺產相同,都有著巨大的歷史認識價值,兩者不一樣的地方是,物質類文化遺產主要通過一種物化的固態的手段將自身潛在的歷史認識價值全面體現出來,歷史文化遺產則是采用活態傳承的手段突出自身的v史認識價值。由此可見,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傳統文化,均存在顯著的歷史認識價值,對人類都有啟迪意義。

2.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當前時期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總結之,主要包括保護意識淡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遺產產生的損壞。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2.1 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非為某一個特定的部門或者個人的職責與義務,而是需要全民參與到其中。然而,目前很多人認為,大家均共同擁有著歷史文化遺產,每個人均有責任,也有義務,自己就無需非常積極。此外,還有一種觀念就是,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過去,如今需要考慮的是現代人的基本需要。有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均存在著此種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問題,某些歷史文物保護部門也未將自己的職責切切實實地履行下去。

2.2 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和完善。如今,我國主要依據《文物保護法》來保護文化遺產,在21世紀對這部法律進行了完善,完善之后與我國現階段文物工作實際情況更加的符合,在較大程度上明確了文物保護管理要求,操作性得到了強化。同時,遺產保護也在其他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中涉及到,如《礦產資源法》《城市規劃法》等。

2.3 城市建設在較大程度上破壞到文化遺產。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在對城市規劃進行編制時,需要對城市生態環境有效的保護和改善,避免對其造成破壞,將城市綠化工作給深入開展下去,促使文化歷史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但是調查研究發現,如今在城市建設規劃中還沒有加入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將城市建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文化遺產遭到了忽略。

3.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對策

歷史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個性十分鮮明,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3.1 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只有政府科學合理地引導,才能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文化產業革命背景下,文化已經不再像過去只是抽象、間接地為社會物質實踐服務,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成為社會生產力。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的科學引導已刻不容緩。任何文化活動要想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品牌的影響力巨大,所以政府挖掘文化資源過程中,應將重心放在市場需求量大且內涵豐富多彩的品牌文化產品上,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政府應主動參與和規劃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通過文化發展帶動經濟水平提升的目的。

3.2 通過建立特色產業園區,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優化整合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特色產業園區,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成立各類非遺開發項目。推行歷史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發展,有助于將各類資源整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以提高市場吸引力。此外,積極研發市場前景廣闊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獨具風格的專項開發項目,推動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3.3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培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大眾文化這一趨勢的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因具有地域差異、特色風情等特點頑強的生存下來,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吸引、活力等優勢,所以為了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的良好傳承與保護,必須強化人才培養力度?,F階段,已經制定并實施了傳承人制度、歷史文化遺產檔案制度等,實踐效果理想,促進群眾審美情感的形成,激發了其創造思維。我國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人才數量不足,隨著《歷史文化遺產法》的落實,國家提出了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政策,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資源信息角度出發,構建了專門的保護檔案室以及傳承人數據庫等,為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要求傳承人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性保護與傳承,從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

3.4 在傳承中加強創新。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性發展與群眾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除了強調其要不斷傳承外,還必須注重創新。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群眾的審美也會隨之有所變化,將時代精神及內容貫穿于歷史文化遺產中,其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得到穩定發展。當前,如何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保護,并為和諧文化的建設提供服務保障。在歷史文化遺產基礎上繼續前進,使我們全面了解過去的歷史,激發創新意識,提高群眾凝聚力。

4.結論

綜上所述,以《歷史文化遺產法》及其關聯法規為基礎構建的傳承人制度、歷史文化遺產檔案制度在保護傳承、作品創新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大力支持歷史文化遺產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讓歷史文化遺產始終活躍于人類活動中,加快我國文化事業發展進程。在時代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要大力開展城市現代化建設,但是文化遺產依然需要科學保護,將我國悠久的文化文明給繼承發揚下去。為了能夠更好地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規范化保護,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解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譚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8(10).

[2]徐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13).

[3]王瑩.當前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4).

[4]但娟.歷史文化遺產開發及其法律規制[D].西南大學,2010年.

[5]李明.山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第5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問題;改進措施與對策

我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是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之一。五千多年的農耕文化發展歷史以及五十六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文化生態,彰顯了我國的民間藝術資源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到目前為止我國有很多種類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接近87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七萬多項被國家或省、地市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其中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達到了1028項,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7109多項,進入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達到18000多項,進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更是達到了53000多項。先后建立了徽州、閩南、四川羌族等10個文化生態保護的實驗區,有專題博物館520多座,民俗博物館197座。怎么樣去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準確對待的一個重大課題。

1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的我國昆曲。日本的“能樂”同時也進入這個名錄,當時日本新聞媒體把“能樂”進入非遺名錄當成一個非常大的榮譽進行了整篇幅的報道,甚至用了通欄的大標題,而當時我國所有的新聞媒體報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卻都只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篇幅。這就說明了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對文化傳統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議題也成為了焦點。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仍然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級政府對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力度還不夠深入。由于政府部門的長期不夠重視,普查工作力度不大,導致了對種類繁多和文化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的存在種類、整體狀況、數量以及消失狀況的認識不清,還缺乏更廣泛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保護的意識落后,技術、資金嚴重缺乏,沒有正確的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意識落后的幾個表現:一是忽視或輕視民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文物取代了文化遺產,致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得不到重視;三是認為某些民間藝術的消失是客觀必然,可以任其自生自滅,沒必要保護;四是個別人認為目前我國的國力還是很有限的,可以等經濟再發達一些以后進行保護。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嚴重缺乏法律依據。

第四,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2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群體文化精神,它的獨特性與現代社會產生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多數都是沒有形成文字記載的口耳相傳,常常是轉瞬即逝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流失或者是消亡了,基本上都是無法恢復或再生。目前在我國一些依靠口授或者是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很多很多的傳統民間技藝也瀕臨消亡,很多具有一定文化價值或者歷史價值的珍貴實物或者是資料不是遭到毀棄就是流失到了國外,時常發生過度開發或隨意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很多很多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技能都后繼無人,面臨了馬上就要失傳局面;一些少數民族特有文字、獨特的語言和民間習俗正在迅速地消亡;嚴重短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的研究專業人員,例如一些地方戲劇、民間戲曲正在走向在衰落。古琴、岔曲已經瀕臨絕滅。

3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的建議

目前在我國主要是行政保護也就是公法保護模式,像《文物保護法》和《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以及福建、貴州、云南等省頒布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增加了私權保護的內容,確立了以公法保護為主、私法保護為輔的具體制度。

第一,加強組織管理。可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合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施行規劃管理,確立管理制度,鼓勵專項資金和多渠道籌。

第二,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促進研究與保護利用的結合。可以設立專項課題等鼓勵多學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

第三,設立民俗文化保護機構和保護區以及專門展示及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機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搜集、整理成果用影視、文字圖片等形式加以保存,通過網絡實現資源的整合共享。鼓勵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師傳、家傳、社會傳承等方式,把一些珍貴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并得到科學保護與傳承。

第四,大力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與弘揚工作。一方面通過各種媒體工具形象具體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通過手工產品、藝術品、商品等物化載體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推向全社會。

第五,分發揮民俗文化的特色優勢,塑造各具特色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移式保護。

第六,加強立法保護,把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以法律來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要從法律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第七,在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學習世界的先進文化。吸收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盡快建立完善的保護和申報制度。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也具有重要價值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關系到了社會的和諧發展、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及國家的文化安全。充分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處境與對策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05):135-147.

[2] 譚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8(02):84-88.

[3] 周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問題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

第6篇

>> 論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不足 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學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現狀與反思 學校教育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必要性探討 學校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基本問題審思 民族文化傳承的家庭教育路徑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 少數民族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 民族學校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民族文化在民族學校的傳承研究 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傳承民族文化的路徑探析 試論民族地區的學校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散雜居多民族混合學校中民族文化傳承的反思 地方高校民族文化傳承的路徑選擇 小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和文化傳承 論學校課程民族文化傳承功能的實現 鄉土美術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與教育內涵分析 論幼兒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 生命教育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新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1]賈銀忠.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

[13]吳定初,張傳燧,朱晟利.羌族教育發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4]張木元,方林.傳承羌族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北川中學校本課程的規劃、開發與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2).

[15]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6]寶樂日.地方課程―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載體[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17]新華網.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EB/OL]. http:///zhengfu/2002-08/19/content_529823.htm.

第7篇

關鍵詞:古箏文化 傳承與發展 問題和對策

古箏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一種獨特的古老民族樂器。古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古箏原名為箏,史稱秦箏,起源于我國春秋年代,戰國時期在列國都有流傳,尤其是在秦地(今陜西一帶)古箏流行范圍非常廣泛。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歷代士大夫、文人雅士、遷客騷人無不愛不釋手。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城樓空城退兵,彈的就是古箏,悠然自得的古箏音樂擊退了城外司馬懿的千軍萬馬,中國豐富的古箏文化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如今的古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逐漸被淡化了,已經成為了“邊緣文化”。而今,國內外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傳承和發揚古箏文化,這對于每一位音樂人來說當屬義不容辭、時不我待。

一、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古代,古箏文化可以說是一度走上了繁榮昌盛、名家薈萃的地步,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然后,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深入改革,我國融入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古箏文化也越來越面臨著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的沖擊。我國自改革以來,世界各國的文化紛紛涌進,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西方文化和新興文化有著通俗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因此對我國的青年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吸引力。而反觀我國的古箏文化,雖然長期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音樂表達的高雅工具,但是在當今通俗的流行音樂大潮下,仍然難以生存。古箏文化備受冷落,成為了一種邊緣性的小眾文化。為此,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應該盡快拯救古箏文化,把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流傳下去。時至今日,古箏文化仍舊有很多的問題,亟待我們努力解決。

(一) 古箏文化大眾普及度低

自古以來,古箏文化就是“雅文化”,是“上等階級”的專有文化,是“高山流水”。古箏的演奏通常是在皇家、諸侯、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之家舉行??梢哉f,古箏文化就是傳統文化中的“高雅文化”。然而,正是這種高雅的、“不接地氣”的、“有仙人之氣”的古箏文化在大眾中普及程度很低。人們常常認為古箏“難學”“易忘”和“不中聽”。面對這種普及度極低,無人學、學不會的處境,“不食人間煙火”的古箏文化好像并不打算向世人妥協,一直以虛靜、幽靜、淡靜、深靜為其音樂的語言表達和節奏韻律。其中,古箏文化有著豐富的哲理內涵,需要的是人們潛心的理解它、懂它,真正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p>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世界的關注面更加廣,但也更加的淺,對事物的視線停留時間和思考時間也很短。因此,古箏文化作為一種“慢熱型文化”更加的受到冷落和難以尋覓知音。根據對各類人群的調查,有80%的人竟然完全不知道古箏是何物,有一些人聽過古箏的名字卻和古琴混為一談。如果當今社會對古箏的形狀、聲音和彈奏的基本技法了無所知,那么,對于古箏文化的保護就無從談起。古箏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是,在如今的社會“無人識貨”“伯樂難求”“子期難遇”,這不能不說是古箏文化的悲哀,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種文化過于高雅,完全的“不食人間煙火”,那么,真的是難以傳承。

(二)古箏文化缺少專業性人才

在我國的懂古箏、識古箏、愛古箏的人非常的少。即使在專業的音樂團體中,從事古箏藝術表演的人也是寥寥無幾。有的一些只是兼職從事的,作為一種娛樂愛好,他們或者是老師、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公務員和上班族,但是對于古箏文化的傳承來說,這些人遠遠不夠。古箏文化的傳承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是專才??上У氖?,這種人才在全國非常的少。有的人才,他們或者是在高校從事古箏音樂的教學,或者是在研究所對古箏文化進行研究,但是,他們大多不會選擇以傳承古箏文化作為自己的生計――也就是說不會把研究古箏作為一種主業,而是一種副業,業余的愛好而已。

在我國,每年的藝術招生考試中也會設置古箏科目,但是,其他的樂器考場都是場場爆滿,而古箏的考場卻無人問津。在社會上的音樂培訓班,設置的有鋼琴培訓、吉他培訓、打擊樂培訓,但是很少有古箏培訓的。即使有古箏培訓,那些培訓老師也往往對古箏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知曉一些基本的識譜和指法,懂的一些淺顯的曲子而已。這種現狀對古箏文化的傳承,可以說是非常不利的。在社會上,還有一些古箏館,它們往往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現。而且,它們的店鋪多以出售古箏為目的,對于古箏文化的傳承常常是有心無力。

(三)古箏文化缺少傳播媒介

在古箏文化難以為繼的今天,仍有一些古箏藝術愛好者和古箏館的傳承人為了古箏的傳承努力做著貢獻。他們常常舉行小型的古箏表演和古箏藝術交流會。但是,這種活動的規模實在太小,傳播的渠道有限,很難對大眾起到宣傳的效果。而且,古箏的傳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他們舉辦的小型交流會,參會的都是古箏愛好者,是不必再爭取的人群,只有通過媒介向外傳播,使不了解、不認識古箏的人群了解古箏,了解它的文化和技巧,才是真正起到了傳播的作用。

當今的大眾傳媒有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和報紙,這些媒介才是最有效的傳播渠道,才是能夠使得古箏傳播更為廣泛的介質。在通常的古裝電影、電視劇中會有古箏演奏的畫面,但是由于導演和現場的工作人員對古箏文化的不了解,會出現很多錯誤。常常是道具是古箏,背景音樂卻是古琴;背景音樂是古箏,道具卻是古琴。這種張冠李戴的狀況,說明古箏文化在傳承中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二、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的對策

(一)增強古箏文化的傳播力度

古箏文化大眾普及程度低,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傳播的力度不強,傳播度不夠。在現代的社會,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僅僅是教育而已,還有很多的文化傳播渠道,比如說:互聯網、電視、報紙、期刊等等。這些傳播媒介才是文化傳播的主流,古箏文化要搭乘這些媒介的“快車”做到有效的廣泛傳播。

在古箏文化的交流會中,也應該注重多層次的文化傳播。所謂多層次的文化傳播,指的是在古箏藝術演奏中,這些古箏的音樂曲調和樂響節奏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傳播出去。這些媒介可以是口語媒介,可以是電子音頻媒介,也可以是多媒體或者互聯網媒介,只有能夠做到古箏文化的傳播,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媒介。在高校的師生古箏演奏會中,可以做成視頻或者是音響音像制品對廣大的受眾做到廣泛的傳播。有條件的話,也可以使用互聯網、甚至電視臺的現場直播方式,促進大眾對古箏文化的了解。

(二)開展古箏文化進校園活動

校園是青年的天地,是社會的未來。從某一個層面來說,誰取得了青年的信任和好感,誰就贏得的未來。青年人有活力,有文化,對古典傳統文化有著文人、士大夫似的情懷。古箏文化要取得更廣大的、更有持久性的傳播,要開展走進校園的文化活動??梢栽诖髮W的音樂學院開設古箏專業,可以在初高中開展古箏文化社團。并且,在校園內舉辦古箏表演演奏會,通過教師和學校海報等做到文化宣傳和推廣,增加青年對古箏的了解和熱愛。在古箏文化活動中,可以通過比賽,選拔優秀的后繼人才,建立興趣愛好團體,培育學生熱愛古箏文化的興趣和能力。

(三)古箏文化要做到與時俱進

古箏文化由于其“高雅”的特殊品味,造成了傳承人才稀少,后繼無人的局面。由于少有人傳承,于是,它的活力和創造性很低。如今的古箏文化曲目,都是古代傳統留下的曲目,少有現代的創作。這種窘境漸漸地把古箏文化變成了“古玩”“古董”,而不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藝術表演形式。

一種文化要想存活,要想發展必須融入這個時代,僅靠研究學者的愛好和政府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古箏文化要“動起來”,要自己尋找出路,只有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減低或者減少一點“高冷”的姿態,更多的和時代精神相激蕩、相交流才能夠取得發展。古箏文化也要創新,可以和相近的茶道和琴道交流融合,對原始的曲名音樂深入挖掘內在韻律,包容交流才能夠突破自身的困境。

(四)古箏文化要走產業化道路

古箏文化要傳承和發展,就要能夠“養活”一批以此為生的古箏音樂制作人和文化傳承人?,F在已經不是小農經濟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工業時代、科技時代。古箏文化要走產業化道路,要和流行音樂一樣有著完備的工業流程。

在當今的市場,文化已經是一種產業,只有把古箏文化做大做強走上市場化的道路,才能夠有資金、有人力、有物力保障古箏文化。古箏文化也才能夠得以傳承。在音樂市場上,古箏文化有著一批愛好它的“靜文化”和“慢文化”的音樂粉絲。在當今的時代,“高雅”音樂也可以走向大眾。

三、結語

中國古箏文化在歷史上一度繁榮昌盛,名家薈萃,是中國封建文化興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向世界敞開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領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積極開展了對外交流活動,而且這種交流正在不斷加強和擴大。西方文化逐漸地與中國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國大眾追捧的熱潮,中國的文化發展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了廣大社會各階層都接受的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迎合了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

綜上所述,古箏文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人情懷的一種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是“高山流水”的“雅文化”的典范。在當今的文化發展中,古箏文化受到了一些阻礙,遇到了一些問題,受到了冷落,成為了小眾文化。但是,只要增強文化傳媒的有效傳播和推廣,在校園培育古箏文化傳承人,在時代精神上做到有效的融合和創新,加快走上產業化的道路就一定會有所突破和發展。

基金項目:

本文為黑龍江省文化廳藝術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項目名稱:古箏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改革探索。項目編號:2015C040。

參考文獻:

[1]李金博.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青春歲月,2013,(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阳市| 巧家县| 类乌齐县| 吴忠市| 开阳县| 桂林市| 常德市| 确山县| 鄂托克前旗| 克山县| 元朗区| 瑞安市| 皮山县| 松阳县| 庆城县| 乌拉特中旗| 双鸭山市| 天峨县| 龙胜| 平顺县| 博兴县| 昭觉县| 厦门市| 大兴区| 鸡东县| 尉氏县| 广昌县| 耒阳市| 南充市| 囊谦县| 平顺县| 策勒县| 郴州市| 上栗县| 太康县| 凤阳县| 莆田市| 朝阳县| 正镶白旗| 鸡西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