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數字化教學范文

時間:2022-02-15 08:48:22

序論:在您撰寫數字化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數字化教學

第1篇

[關鍵詞]數字化/直觀化/運用/拓展

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音樂課教學中。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鋼琴集體課、視唱練耳、樂理、配器等課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數字化教學手段,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的科學性和優越性已得到人們充分的肯定。

那么在聲樂教學中能否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呢?可以。

一、數字化教學手段使聲樂教學直觀化

聲樂教學不同于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學。它是一種非常抽象性的教學,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有人說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

聲樂教學要能夠象一些音樂理論課程和器樂課那樣直觀化就好了,很多教師和學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為聲樂教學的直觀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并正使它逐步變為現實。

傳統的聲樂教學,幾乎全憑經驗和感覺,教與學的雙方往往要負出巨大的體力代價與時間代價。比如,老師要求學生某字或某段聲音要“圓一點”、“亮一點”、聲音位置要“高一點”、“低一點”等,這往往要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多次才能達到;再者,傳統方式下的聲樂教學是沒有自身參照物的,有的參照物是教師的演唱和大師的錄音磁帶,學生無法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教學中無法保持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瞬間產生的歌唱靈感;對磁帶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削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創造能力,而現在,一臺普通的多媒體電腦再加上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能錄音的聲卡)及音頻軟件,就可以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了,這就是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進行分析,使聲音能夠看的見,從而使聲樂教學直觀化,這種直觀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身音為參照,切實感受聲樂學習中的點滴,如聲音的位置、咬字、音準等,這在下面的文章中將分制闡述。

二、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實施環境

聲樂教學所需要環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單位可根據自身的條件決定,條件較好的單位,可以將數字化教學設備的檔次配置的好一些,條件一般的單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設備就可以了。總的說來,利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聲樂教學,在設備硬件上應選用586檔次電腦,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較高檔次能錄音的聲卡),一支麥克風和一對監聽音箱,以及相應的數字音頻軟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軟件等;在外部環境上,上小課要求有一間相對獨立的房間,大課可單獨設立或與音樂多媒體教室共用,只要環境對錄音影響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麥克風和監聽的選擇上,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購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課的地方對監聽要求高一些,以提高聲音的保真度。此外,還要求教師要有熟練的音頻軟件操技能及相關設備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為參照,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和客觀評價能力

前面已經提到,傳統的聲樂教學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備直觀性,我們在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應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其做法是: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演唱的段落錄下來,把幾次演唱的聲音做比較,幫助學生找出良好的聲音狀態,使學生感受到如何調動自己的歌唱狀態才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為例來談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歌唱狀態與音色的修正在正式進入歌曲演唱的教學前,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練聲訓練。必要的練聲訓練,是教學生把握正確的歌唱狀態的基本途徑,這時我們可選擇地把學生沒有進入狀態前的聲音和進入狀態后的聲音錄下來,進行波形對比分析,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波形狀態是,未進入狀態前的聲音振動不明顯,聲響力度弱,進入狀態后的波形振動明顯且規則,聲響力度較強,通過對這兩條直觀的波形狀態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感受到歌唱狀態下身體的運動狀態,明白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協作,從而加強歌唱狀態的記憶。隨著歌唱狀態的進入,教師可向學生講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區的聲音特點,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的聲音位置,抓住練習中出現的瞬間靈感,以獲得較強的歌唱記憶。如在練習至高聲區時,教師常說口腔打開,氣息下沉支持等。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學生做起來就未必輕松,這時教師可將學生在高聲區的練聲全部錄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聽錄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狀態下的波形段落,讓學生對比音色變化的細微感覺,如口腔未充分打開時的“扁”,氣息不足及上浮時的“白”與“澀”,學生在對照錄音后可再次練習、比較,這樣可使學生較快地找到聲音的正確位置,并且還不容易丟失這種正確的歌唱狀態。

(2)咬字、吐字的糾正歌曲《松花江上》的開頭處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區(1=bE),“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歸韻時間長的錯誤,從而浪費音符時值,影響樂曲的表達。這時教師可用鉛筆工具修整波形時值或修改音頭,標出歸韻的時間點,把前后波形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取舍,這比教師說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學生的主客觀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礦”一句中的“那”字,聲母發音是“L”還是“N”,通過錄音對比學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較強烈的音頭來表達,但學生在演唱時常會顧忌音高、情緒等多種因素,把強調“爹”字的歸韻形成很慢,教師此時會常停下來講情緒,“爹”字要一氣呵成,可往往是說了半天,學生仍然找不準點,收效不明顯。如果教師面對屏幕,用鉛筆工具先做出一個音頭,標出時間點供學生參考使用,這會使學生一下就找出問題所在,從而省時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準的糾正:這里所說的音準問題是指因歌唱狀態的不正確而引起的音準問題。聲樂演唱中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特定的音區中,演唱者常會因聲音的位置、氣息等原因造成音準問題,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尤其是對于歌唱技能還不能夠熟練運用的學生而言,更難解決此時的音準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歌唱者的內心音高是準確的,是歌唱技術的不成熟造成了音準差異,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演出者難以察覺,而聽者一聽就明白了。如“爹娘啊”這一句,“爹”字是樂曲的最高音,又是閉口音,很不好唱,音準容易偏低,此時,教師可將音高不準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問題,然后修正音高,樹立聽覺上的準確,再告訴學生應將歌唱狀態做細微的調整,如氣息不夠,咽腔打開不夠,聲音位置偏低等,這樣可使學生在良好的歌唱狀態下達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夠音高”。

(4)音樂感覺的培養:教師在完成聲音和歌曲演唱的訓練后,便開始強調歌曲情感處理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歌曲表達的重要環節。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先講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這種方式對于還夠成熟的學生來說要一次合成,難免有不到之處,效果往往也不盡人意,因為這不但有對作品理解上的問題,也有歌唱技術上的問題。在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教師可這樣做;先向學生講解作品的背景、創作手法、情感表達等,甚至可用課件來激發學生的演唱情感,再讓學生不做停頓地演唱歌曲,這樣錄上一兩遍,再選擇較好的一遍進行演唱指導,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幫助學生改進。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共有兩句,分別位兩個樂句的開頭,這兩句在演唱處理上就有著不同的區別,第二句應當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動些。教師可以用鉛筆工具修改學生的演唱,調整兩句的音響度與個別字音頭,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現豐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一段中,漸強與漸弱的處理非常明顯和重要,教師可用鉛筆工具對波形進行處理,勾畫出樂句處理輪廓,幫助學生找準漸強與漸弱點及時間、段落,從而快速把握樂曲的處理,此外,在需要有氣口的位置處,教師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氣口,以幫助學生找出位置點。

三、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對聲樂教學的拓展

把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運用于聲樂教學,不但可使聲樂教學直觀化,而且還可對聲樂教學進行拓展。

1.使聲樂課堂教學具有延續性傳統的聲樂課堂教學不具備延續性,在上課結束后,學生只能憑記憶去練習,很容易丟失上課時正確的感覺。如果把上課的錄音復制給學生,這就可使課堂教學有延續性,學生可按自己在課堂上良好的聲音狀態去練習,以自身為參照,對比清晰,可把課堂上的感覺較長時間地保存,加強和鞏固良好的歌唱狀態以及準確地把握樂曲的處理。

2.把風格音樂教學引入聲樂教學中傳統的聲樂課,都是以鋼琴伴奏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隨時適應學生的主觀處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鋼琴自身的音準問題,二是隨時可變的“跟節奏”方式無法給學生以準確的節奏感及風格感訓練。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則可預先做好歌曲的樂隊伴奏,強調風格與節奏,使學生能夠樹立較強的節奏觀念和風格觀念,從而達到表達的準確性,提高對歌曲的表達能力。不但如此,數碼音樂教學方式還可將多聲音樂教育引入聲樂小課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演唱同時,還能接受多聲演唱訓練。

3.把舞臺表演引入聲樂教學在有條件的單位,可在計算機上加載數碼攝像頭,即可將學生的演唱過程適時地錄下播放,培養學生的演唱及舞臺表演能力。

第2篇

[關鍵詞]數字化/直觀化/運用/拓展

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音樂課教學中。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鋼琴集體課、視唱練耳、樂理、配器等課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數字化教學手段,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的科學性和優越性已得到人們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聲樂教學中能否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呢?可以。

一、數字化教學手段使聲樂教學直觀化

聲樂教學不同于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學。它是一種非常抽象性的教學,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有人說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

聲樂教學要能夠象一些音樂理論課程和器樂課那樣直觀化就好了,很多教師和學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為聲樂教學的直觀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并正使它逐步變為現實。

傳統的聲樂教學,幾乎全憑經驗和感覺,教與學的雙方往往要負出巨大的體力代價與時間代價。比如,老師要求學生某字或某段聲音要“圓一點”、“亮一點”、聲音位置要“高一點”、“低一點”等,這往往要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多次才能達到;再者,傳統方式下的聲樂教學是沒有自身參照物的,有的參照物是教師的演唱和大師的錄音磁帶,學生無法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教學中無法保持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和瞬間產生的歌唱靈感;對磁帶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削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創造能力,而現在,一臺普通的多媒體電腦再加上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能錄音的聲卡)及音頻軟件,就可以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了,這就是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進行分析,使聲音能夠看的見,從而使聲樂教學直觀化,這種直觀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身音為參照,切實感受聲樂學習中的點滴,如聲音的位置、咬字、音準等,這在下面的文章中將分制闡述。

二、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實施環境

聲樂教學所需要環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單位可根據自身的條件決定,條件較好的單位,可以將數字化教學設備的檔次配置的好一些,條件一般的單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設備就可以了。總的說來,利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聲樂教學,在設備硬件上應選用586檔次電腦,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較高檔次能錄音的聲卡),一支麥克風和一對監聽音箱,以及相應的數字音頻軟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軟件等;在外部環境上,上小課要求有一間相對獨立的房間,大課可單獨設立或與音樂多媒體教室共用,只要環境對錄音影響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麥克風和監聽的選擇上,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購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課的地方對監聽要求高一些,以提高聲音的保真度。此外,還要求教師要有熟練的音頻軟件操技能及相關設備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為參照,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和客觀評價能力

前面已經提到,傳統的聲樂教學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備直觀性,我們在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應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其做法是: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演唱的段落錄下來,把幾次演唱的聲音做比較,幫助學生找出良好的聲音狀態,使學生感受到如何調動自己的歌唱狀態才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為例來談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歌唱狀態與音色的修正在正式進入歌曲演唱的教學前,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練聲訓練。必要的練聲訓練,是教學生把握正確的歌唱狀態的基本途徑,這時我們可選擇地把學生沒有進入狀態前的聲音和進入狀態后的聲音錄下來,進行波形對比分析,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波形狀態是,未進入狀態前的聲音振動不明顯,聲響力度弱,進入狀態后的波形振動明顯且規則,聲響力度較強,通過對這兩條直觀的波形狀態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感受到歌唱狀態下身體的運動狀態,明白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協作,從而加強歌唱狀態的記憶。隨著歌唱狀態的進入,教師可向學生講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區的聲音特點,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的聲音位置,抓住練習中出現的瞬間靈感,以獲得較強的歌唱記憶。如在練習至高聲區時,教師常說口腔打開,氣息下沉支持等。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學生做起來就未必輕松,這時教師可將學生在高聲區的練聲全部錄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聽錄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狀態下的波形段落,讓學生對比音色變化的細微感覺,如口腔未充分打開時的“扁”,氣息不足及上浮時的“白”與“澀”,學生在對照錄音后可再次練習、比較,這樣可使學生較快地找到聲音的正確位置,并且還不容易丟失這種正確的歌唱狀態。

(2)咬字、吐字的糾正歌曲《松花江上》的開頭處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區(1=bE),“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歸韻時間長的錯誤,從而浪費音符時值,影響樂曲的表達。這時教師可用鉛筆工具修整波形時值或修改音頭,標出歸韻的時間點,把前后波形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取舍,這比教師說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學生的主客觀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礦”一句中的“那”字,聲母發音是“L”還是“N”,通過錄音對比學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較強烈的音頭來表達,但學生在演唱時常會顧忌音高、情緒等多種因素,把強調“爹”字的歸韻形成很慢,教師此時會常停下來講情緒,“爹”字要一氣呵成,可往往是說了半天,學生仍然找不準點,收效不明顯。如果教師面對屏幕,用鉛筆工具先做出一個音頭,標出時間點供學生參考使用,這會使學生一下就找出問題所在,從而省時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準的糾正:這里所說的音準問題是指因歌唱狀態的不正確而引起的音準問題。聲樂演唱中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特定的音區中,演唱者常會因聲音的位置、氣息等原因造成音準問題,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尤其是對于歌唱技能還不能夠熟練運用的學生而言,更難解決此時的音準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歌唱者的內心音高是準確的,是歌唱技術的不成熟造成了音準差異,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演出者難以察覺,而聽者一聽就明白了。如“爹娘啊”這一句,“爹”字是樂曲的最高音,又是閉口音,很不好唱,音準容易偏低,此時,教師可將音高不準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問題,然后修正音高,樹立聽覺上的準確,再告訴學生應將歌唱狀態做細微的調整,如氣息不夠,咽腔打開不夠,聲音位置偏低等,這樣可使學生在良好的歌唱狀態下達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夠音高”。

(4)音樂感覺的培養:教師在完成聲音和歌曲演唱的訓練后,便開始強調歌曲情感處理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歌曲表達的重要環節。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先講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這種方式對于還夠成熟的學生來說要一次合成,難免有不到之處,效果往往也不盡人意,因為這不但有對作品理解上的問題,也有歌唱技術上的問題。在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教師可這樣做;先向學生講解作品的背景、創作手法、情感表達等,甚至可用課件來激發學生的演唱情感,再讓學生不做停頓地演唱歌曲,這樣錄上一兩遍,再選擇較好的一遍進行演唱指導,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幫助學生改進。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共有兩句,分別位兩個樂句的開頭,這兩句在演唱處理上就有著不同的區別,第二句應當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動些。教師可以用鉛筆工具修改學生的演唱,調整兩句的音響度與個別字音頭,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現豐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一段中,漸強與漸弱的處理非常明顯和重要,教師可用鉛筆工具對波形進行處理,勾畫出樂句處理輪廓,幫助學生找準漸強與漸弱點及時間、段落,從而快速把握樂曲的處理,此外,在需要有氣口的位置處,教師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氣口,以幫助學生找出位置點。

三、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對聲樂教學的拓展

把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運用于聲樂教學,不但可使聲樂教學直觀化,而且還可對聲樂教學進行拓展。

1.使聲樂課堂教學具有延續性傳統的聲樂課堂教學不具備延續性,在上課結束后,學生只能憑記憶去練習,很容易丟失上課時正確的感覺。如果把上課的錄音復制給學生,這就可使課堂教學有延續性,學生可按自己在課堂上良好的聲音狀態去練習,以自身為參照,對比清晰,可把課堂上的感覺較長時間地保存,加強和鞏固良好的歌唱狀態以及準確地把握樂曲的處理。

2.把風格音樂教學引入聲樂教學中傳統的聲樂課,都是以鋼琴伴奏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隨時適應學生的主觀處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鋼琴自身的音準問題,二是隨時可變的“跟節奏”方式無法給學生以準確的節奏感及風格感訓練。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則可預先做好歌曲的樂隊伴奏,強調風格與節奏,使學生能夠樹立較強的節奏觀念和風格觀念,從而達到表達的準確性,提高對歌曲的表達能力。不但如此,數碼音樂教學方式還可將多聲音樂教育引入聲樂小課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演唱同時,還能接受多聲演唱訓練。

3.把舞臺表演引入聲樂教學在有條件的單位,可在計算機上加載數碼攝像頭,即可將學生的演唱過程適時地錄下播放,培養學生的演唱及舞臺表演能力。

第3篇

1.問題提出的背景

多年來,我們努力推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學科教學改革,試圖改變傳統的教法和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無法和新課程標準同步實施,網絡上的化學學科的教學資源是分散和不系統的,同時受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認識等問題的制約,師生在搜集、使用化學信息技術資源時往往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存在著較多的無效勞動,影響了師生應用化學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往往停留在公開課、觀摩課的層面上,制約著化學學科在深層次上應用信息技術。因此,為師生提供系統、豐富、使用方便的化學教學信息技術資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展了以中學化學新課標教材信息技術資源為核心的“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建設和應用工作,將中學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程都建成了化學主題資源網站,并進行了相關的應用研究。實踐證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能,推進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的整合,促進教學改革,效果明顯。

2.“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定義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以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為專題,緊緊圍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新教材內容設計所涉及的問題,以滿足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需要,將涉及這節課內容的所有相關資源,經過篩選、加工形成的一個主題網站。教師和學生只要登錄這個網站,就能得到和這節課相關的優質信息技術資源,為師生節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時間,并且為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教學建議,構建了基于教學資源網站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破解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實效,使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教學整合變得簡單而易行。為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二、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項目分析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模塊主要分為四大類:教師備課、上課用資源、學生自主學習類資源和公共素材類資源(師生共用的資源例“媒體素材”)。

主題資源網站的基本結構是“基本欄目+拓展欄目”,基本欄目包括:教學設計、自主學習、課件、量規集、媒體素材、知識拓展6個欄目。拓展欄目包括:“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在線答疑和在線測試”3個欄目。

主題資源網站的建站思路實現了“以教為主”向“教與學并重”的轉變,內容既有教師備課、上課使用的大量信息資源,又有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學生動手練習操作的小軟件平臺,如仿真實驗室、實驗天地、論壇、網上留言、在線答疑、在線測試等。教師可以方便地根據“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來組織教學,學生也能根據“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

以高中化學《氮的循環》一節為例說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設計思想和各模塊內容設置(如圖1所示)。

1.教學設計模塊(如圖2所示)

該模塊主要分為“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5部分。這5部分模塊的內容都是我們組織骨干教師根據現行新教材精心撰寫的,經過相關評審后上傳的資源和現行教學非常貼切。

其中教案模塊包含了在各級評選中獲獎的多份多角度的優秀教案供教師備課時參考,實現了網絡集體備課,克服了教師傳統備課抄抄寫寫的無效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2.“課件”模塊(如圖3所示)

“課件”模塊中的課件是我們根據現行新教材組織骨干教師精心篩選、制作、開發的。特別適合于教師備課時參考,上課時應用,也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時使用,兼容公共模塊功能。師生很喜歡這個模塊的內容。

3.“量規集”模塊(如圖4所示)

這個模塊式是當前教師很歡迎的模塊,它包含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多份練習題,供教師選擇參考,為教師提供了比較豐富,貼合實際教學的題庫,提高了工作的時效性。

4.“媒體素材”模塊(如圖5所示)

這個模塊是公共模塊,內容非常豐富,它涵蓋了本節課內容涉及的各類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材料,是師生教與學的媒體大全,內容既寬泛又實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5.“示范課例”模塊(如圖6所示)

“示范課例”主要為教師使用“主題資源網站”教學提供示范的課堂實錄,供教師觀摩參考。

6.“知識拓展”模塊(如圖7所示)

該模塊就是將涉及本節內容的相關知識、事例、現象等資源系統的集成起來,供師生參考,對提高師生的知識面和科學素養的意義較大。例如氮循環(1)中“氮循環的很多環節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參加。固氮作用,有電化學、光化學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點闡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學習”模塊(如圖8所示)

該模塊主要是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學生按照“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順序。

8.“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

這個模塊主要是為教師應用主題資源網站而設計,對教師如何使用這些資源提出了建議,是教師使用這些資源的導向性的信息。

9.“在線測評”模塊(如圖9所示)

“在線測評”模塊中設計了有關本節課內容的測評題庫系統,供學生在線自己測評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10.“在線答疑”模塊(如圖10所示)

這個模塊是師生在線交流本節課內容的平臺,實現了師生教學信息的互動,效果較好。

三、主題資源網站在教學中的應用

1.備課流程

主題資源網站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全面、系統、形式多樣、高質量的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備課時可以根據學生、教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綜合優化使用這些資源。

教師備課時的流程是:

第一步瀏覽“教學設計”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模塊內容;瀏覽“課堂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內容,根據其建議取舍使用資源的類別;瀏覽“示范課例”中的優秀課堂實錄,學習其使用技巧;第二步瀏覽相關的其他資源,第三步綜合所有教學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圖11所示)。

2.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主題資源網站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基本可以定義出3類使用方式,第一類是不具備多媒體條件的傳統教室上課模式,主題資源網站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教師備課環節中,幫助教師擁有“一桶水”。

第二類是具備多媒體條件但不具備網絡交互條件教室的上課模式,除備課環節外,主題資源網站在課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鏈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師也可以根據上課需求重新組織相關資源使用“網站生成系統”形成課堂教學的主題網站(如圖12所示)。

第三類是計算機網絡教室的上課模式,對于交互性強的教學內容可安排在計算機網絡教室人手一機進行教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站中的“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欄目來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具體闡述分析了本節課應用本站資源的教學結合點,在每個教學結合點上突出4個基本要素:一是要說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資源;二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可以預期達到的效果;三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的方法及推薦指數;四是要列出各個教學結合點使用的教學資源,并做好相應鏈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使用相關的交互模塊,例如在線模擬操作、答疑、測試反饋等,實現真正的網絡化教學。

3.及時更新的教學反思

在主題資源網站“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我們還設置了互動平臺,教師上完課后可以將課后反思,及時上傳到該平臺上共享,實現了教學反思的適時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流程圖13所示:

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是學生學習的學案,內容包括資源導航(介紹本網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學生學習的教育教學資源)、預習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完成課堂學習基礎知識的準備)、課堂學習(介紹如何通過本網站資源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拓寬學習(如何開展課后拓寬或活動探究)等,同時“在線答疑、在線測評”欄目又給學生提供了在線交互學習的平臺,學生邊學邊練,練習后能及時得到反饋評價,實現了自主學習評價,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如圖14所示,學生如果選擇組裝實驗裝置,那么他可以進入“實驗天地”,自己模擬組裝實驗裝置。

四、注意的問題及存在的不足

(1)建設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統一規劃,加強合作、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勞動。

(2)制作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教師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題資源網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內容主題不明確,針對性不夠,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3)如何做到主題資源網站的建設與應用同步協調發展是影響主題資源網站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由相關的政策措施來保證。

第4篇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研究性學習:“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探究問題……敢于提出獨立的見解.”取之不盡的網絡資源、簡便易學的教學軟件、超級強大的網絡平臺為數學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提供了數學實踐的活動平臺.可以這么說,數學的數字化教學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順應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時代潮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自主探索自行解決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學習“立體圖形”時,教師可以提前制作“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網頁,課前布置學生自主上網瀏覽網頁,獨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通過觀察、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較為簡便地理解和掌握幾何形體的相關概念,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幾何形體模型的過程,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空間形體之間的關系,發展空間觀念.在新課導入環節,大屏幕上演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讓學生看看、瞧瞧:“視屏中,有沒有大家熟悉的立體圖形?它們蘊含著哪些圖形知識?”

在出示課題“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之后,引導大家進入“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網站.在接下來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從立體圖形的特征、立體圖形的形成、生活中的圖片、立體圖形的分類以及探究與練習等五個方面來學習,并通過“立體圖形展開圖”、“立體圖形三視圖”、“立體圖形自學天地”及“趣味立體圖形”等各類板塊拓展研究學習的范圍.1.立體圖形的特征:通過點擊每個圖片可以了解是哪種立體圖形,它具有哪些特征.網頁瀏覽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新知.2.立體圖形的形成:這是本堂課的重點與難點,學生通過網站中的立體圖形形成的動畫,對立體圖形的形成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3.生活中的圖片:展示建筑、家具、食品各種物體的圖片,通過欣賞,引導思考,讓大家知道屬于哪類立體圖形.4.立體圖形的分類:通過對立體圖形的比較,讓學生給它們分類.5.練習與探究:教師預設特定的問題,指導學生瀏覽網頁,探究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教師可以通過切換演示及利用BBS校園論壇等手段進行信息多向交流.6.知識拓展:通過“立體圖形展開圖”、“立體圖形三視圖”、“立體圖形自學天地”及“趣味立體圖形”等學習板塊拓展研究范圍.

為進一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理念,彰顯數學數字化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適當地擴大研究性學習的范圍,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以論壇、BBS、QQ群等媒體形式有效地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取得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計算機不僅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從動態圖形中理解高度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探索數學知識,而且可以改善認知環境,使數學對象直觀化、形象化.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并且教學效果十分明顯,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數學實踐活動的平臺.

總之,在數字化教學的語境下,數學知識的多元化表達,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空間,有力地支持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使高水平的、深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更有支撐力.在這樣的網絡教學環境中,駕馭計算機輔助教學平臺的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平臺的使用從教師手中轉移到了學生,使高效率的數學教學與數學學習得以落實,盡顯現代教學的風采.

作者:張鎖金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第5篇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教學”應運而生,而且發展迅速,掀起了一場靜悄悄的教學革命。“數字化”的到來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它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了教學理念與教育方法,同時也挑戰著教師駕馭網絡技術和科學信息的能力。

一、數字化課堂帶給我們的震撼

1.課前預習更有針對性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習,所以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現實中又是怎樣的呢?老師往往是口頭說說,沒有給學生指導預習的方法,即使有的老師給了學生具體預習的要求,但是如何保證課前檢查又是一大難題,所以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將預習的目的簡化、易化、甚至淡化了。

所以我們語文組在備課時,大家想在這個方面有所突破,要求教師預先把預習的具體要求明確給學生:①上網搜索信息,②在已學課文中篩選信息,③修改學生作文片段,為了能讓預習作業呈現出連貫性,所以教師務必在課前把預習要求做成ibooks,在iTunes上,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學習小組,先自行完成預習作業,然后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網上在線討論,教師此時也同時在線,及時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發現問題,方便及時調整教學重點。

2.課堂互動更有實時性

“聽說讀寫”是語文課堂的基本元素,尤其在一節作文修改課中“說和寫”的部分尤其突出,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所有孩子的“說和寫”,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也很難在課堂中發現學生的問題。

但是有了數字化平臺的支持,教師就能輕松解決這一問題。當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組長可以使用ipad中的印象筆記,把討論中有價值的部分記錄下來,這樣當全班交流時,不再是活躍孩子的天下,而是人人都要參與其中,人人都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在交流修改作文環節中,教師可以運用Educreations軟件,及時把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拍照,展示在大屏幕上。

這樣的效果,對學生而言更直觀,更有時效性。學生的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一改過去作文修改課沉悶的特點。

3.課后學習更有延續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課后就是布置幾道練習題,算是對課堂進行了鞏固。然而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題卻不能體現因人而異的原則,缺乏靈活性。

但是數字化學習平臺讓學生的學習不僅沒有因為課堂教學的暫停而停止,甚至還給學生提供了更有利于延伸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里完成的情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出學習要求,它充分尊重不同個性和不同層面的學生的需求,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高,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課改理念,對陶冶學生、張揚個性、完善和發展自我,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語文教學的高效、長效。

二、數字化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快樂情趣,有利于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越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越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也越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反之則易產生疲勞、困倦、厭煩等不良情緒。現在數字化的語文教學模式,大大增加了學生自己實踐、參與、討論、探究的機會,使知識變得更生動,更鮮活,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同時學生有選擇不同的學習資源的權利,課堂也給學生展示預留了相應的空間。

2.增大了學習的容量,加快了教學節奏

數字化語文學習時的知識、思想呈現出博大、密集和豐厚的境界,同時學生的積累也變得豐厚。課堂上老師只是提供一個提綱,而具體的內容則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構建完整。這樣的學習方式勢必比傳統的學習內容大大增加。

3.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個性化學習

第6篇

關鍵詞 藥理學 數字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

Discussion on Pharmacology Digitalized Teaching

CHEN Xi, CHEN Jianping

(Pharmacy Department, Le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Pharmacology is a strong practical and applied bridge discipline,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linical and needs to keep in practice to explore pharmacology teaching methods. A digitalized teaching combined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l an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s improved the pharmac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pharmacology; digitalized teaching

教育的數字化建設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既定方針。數字化教學發展至今已初具規模, 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學校規模的擴大和在校學生人數的增加,給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負擔,要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必須以數字化教育為出路;二是以計算機、網絡設備為核心的添置和更新,使得數字化教育成為可能。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各高等院校不僅搭設了互聯網, 而且相繼建立了校園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開展多媒體及網絡教學。①

藥理學是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藥理學教學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了解藥物的分類,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用途、不良反應和禁忌癥,從而指導醫藥專業的學生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的生命。而隨著基因組以及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一些重大疾病發病機理相繼闡明,從而引發了新型藥物的研制開發與應用,將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面對當前藥理學的發展形勢,怎樣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而數字化教學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種趨勢。②目前,數字化技術已在全國各醫藥院校的教學改革中得到應用,表現出強大的活力。

通過精品課建設,我院藥學教研室建設了藥理學數字化網絡平臺。我們充分利用資源,自己開發了藥理學教學課件,應用于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學以及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培訓;創建了藥理學精品課網站,學生可以通過該網站完成課外學習和課后練習,并可利用復習測試題及與教師互動從而查漏補缺,使教師和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學習進度。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藥理學理論課的全數字化教學,并在實驗課中部分運用了數字化技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 數字化技術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1.1 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相比醫學的其它課程而言,學生普遍覺得藥理學內容枯燥、抽象且并不按照人體各系統來編排,與醫學基礎、臨床課程聯系不夠緊密,難以記憶。而通過數字化模型,運用三維立體動畫來演示藥理學知識,充分發揮對視覺與聽覺的刺激,能把復雜難懂、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尤其是藥物的作用機理、臨床應用以及不良反應等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提高了學習效率。如講授利尿藥的作用機制及臨床用途時,利用數字化動畫,先演示在尿生成的各個階段的所發生的生理活動;然后分別動畫演示高效能能利尿藥在髓袢升支細段,中效能利尿藥在遠曲小管,低效能利尿藥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起到利尿作用的機制,最后結合各種水腫患者使用利尿藥的錄像說明各類利尿藥的臨床用途、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產生直觀的感覺,也更容易理解與記憶。

1.2 更好利用時間,增加臨床信息

課堂上運用網絡,教師可以對藥理學知識拓展和深入,并可適當加入當前藥物臨床使用的最新進展等,提高單位時間的信息量,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從廣度和深度上來講都使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課堂上教師介紹藥物時,可增加一些關于藥物臨床應用的信息。喹諾酮類抗菌藥為例,其從發現至今僅有50年時間,但由于人們對它的濫用,耐藥菌株迅速增加,使得該類藥物抗菌治療上的使用價值日趨下降,令人十分擔憂。也可以結合當前的藥學、醫學、護理學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我國的醫療制度改革對藥學工作的影響及超級細菌的耐藥性等。這樣,在課堂上理論聯系實際,穿插藥物與疾病的研究現狀內容,增強藥理學與醫學專業課的聯系,更好地發揮藥理學作為基礎課與臨床課之間的橋梁學科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

1.3 數字化在藥理學實驗中的運用

數字化教學實驗系統主要是訓練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和完成科學實驗的綜合能力,可以同時測量多個參數,由計算機對實驗數據進行采集和處理后,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多種方式顯示,故隨機誤差產生的相對幾率要小些,當然這也取決于所用數字化教學實驗系統的精度。數字化教學實驗系統是集多個實驗為一身,只是采用不同的傳感器就可以完成不同的實驗,其通用型更強些。③

藥理學實驗主要以動物實驗為主,以前需要一大堆實驗儀器如放大器、示波器、記錄儀等,使用起來很繁瑣;而動物實驗具有偶然性,一旦學生操作錯誤,則實驗難以完成。而通過數字化實驗教學,可以同時連接多個不同的傳感器到計算機上,同時完成心跳、呼吸、血壓等多種生理信號的采集、記錄和分析處理,從而提高了實驗效率。而計算機可以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實時測量,在實驗過程中就完成各種統計分析,得出多種生理指標,從而依據正常值或范圍,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通過實踐,學生可以自行組合不同的實驗項目,設計并完成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多媒體仿真技術和仿真模型可以使學生反復操作,糾正實驗誤差,得到直觀影響。

1.4 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習動力

在課堂上采用數字化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分組病案討論、模擬操作等方式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與教師形成教與學的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通過網上的藥理學教學課件和習題等資料,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從中可以得到新的啟發,做到教學相長。我們還在網上建立藥理學試題庫,學生可進行自我測試,從而了解自己的能力,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仍然是使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后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當然,數字化教學可以很好的利用校園網絡和多媒體技術,而由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環境所具有的優勢, 使得數字化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相比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習者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 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對學生情感、態度、道德品質的培養。

然而,在運用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2 數字化教學中引起的思考

2.1 信息量過大,學生難以消化

在數字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節省了板書,學生可以下載課件而大量較少筆記。這樣課堂上的時間變得充裕了,而這往往使得教師盲目增大講課的信息量,導致學生的負擔加重。多數學生不太適應這樣的教學強度。實際上,多出來的時間更應該用于和學生的交流:如利用圖像動畫、案例分析等手段鞏固知識點,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一味的增大信息量。同時,更多的利用分組臨床病案分析、數字模型模擬用藥等教學手段也能更好地利用教學時間,達到教學和臨床相結合的效果。

2.2 新的教學形式,學生不太適應

使用數字化教學時,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主體,變為合作化教學。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區別。一部分學生仍然習慣于上課時關注教師的活動,而缺乏自我掌控的能力。這樣使得教學質量下降。今后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學習者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習者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負責,有較強的自制、自控能力, 基于網絡的學習要求學習者有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 促進個體的學習。學會自主學習, 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 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這是信息社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2.3 數字化資源庫不夠完善

本院的藥理學的數字化教學平臺還在建設之中,相關配套設施仍不完備。今后,還需要多和國內外其他兄弟院校加強共享合作、交流經驗、取長補短、相互交流節儉。在內容上和功能上充分考慮本院專業學科建設的特點,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教學活動為中心,根據學科知識點來選擇和組織教學資源,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的內容豐富、形式生動、交互及時的學習環境。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應使系統具有可伸縮能力和擴展能力,能隨著軟硬件環境和應用需求的變化和學科、課程的發展,不斷“內化”系統內外需求,實現“軟件進化”;應使系統具有可管理性,具有一定的監控和評測機制;應保證提供資源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以流動生成、不斷更新為特征的動態資源庫。④

綜上所述,在藥理學的教學中采用數字化教學,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數字化仍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數字化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實踐能力,從而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的轉變,有利于培養高素質、實踐性的職業技術型人才。

注釋

①羅虹,王亞平.高校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2.1(6):1071-1074.

②鄭王巧,原建慧.不同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110-111.

第7篇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數字化

當前,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的具體問題,嚴重制約著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入。如何加快農村小數教學改革,數字化教學成為一個發展的趨勢。小數數字化教學將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環境引入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化枯燥學習的數學內容為趣味、具體、動態的內容,一方面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身臨其境地學習相關內容,讓自己的觀察、思維、記憶、想象、創新等能力得到提高。

一、農村小數數字化教學的實踐取向討論

1.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取向。興趣是學生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會更加以他們的興趣來左右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數字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踐導,要求教學設計以信息技術方式提供趣味圖形、圖像、動畫、數字、符號等,再輔以精煉的PPT文字說明和動聽的音樂,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對于所學數學知識的吸收與轉化。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基本性質》時,利用多媒體互動影像來引入新課,生動形象的小豬、小貓、小狗去參加數學比賽,小猴出了這樣一道題:比較下面三個數的大小:1.2,1.200,1.200000。小豬第一個回答:“第三個數是最大。”小狗說:“不對,應是第一個數是最大的。”小貓想了想說:“你們都說錯了,這三個數一樣大。”教師此時如能不失時機提問:“同學們,請你們做小老師,究竟誰說的對呢?”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

2.以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性為取向。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最佳年齡,培養小學生創新性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農村地區,因為地域和經濟等原因,小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所以數字化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融合性教學二年級上冊《平均分》時,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一條直線把這個長方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兩部分,怎樣分?學生議論紛紛:“這還不好辦!”教師進一步說:“還有一個條件,我不僅要看誰分的最多,而且還要看誰分的方法最獨特。”學生們躍躍欲試,很快投入電腦操作,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了規律性知識,也正是在探索、發現規律性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品質得到了發展。

3.以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時效性為取向。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小學生在年齡和心理上,都具有欠自我控制的特點。教師若能利用數字化教學的優勢,可以減少或者避免這些問題。事實上,數字化資源形聲結合,聲畫并茂,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有意無意地對知識進行記憶,并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如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后,有這樣一組題:(1)用細木條釘成一個長方形框,長12厘米,寬7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2)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周長發生變化了嗎?為什么?這兩道題給學生畫圖分析,實物操作,有的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當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由于有了對比與反復演示,教學效果就會好得多。

4.以擴充小數課堂教學容量為取向。決定課堂教學容量的多少,其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生的接受能力。數字化教學在學生的感官刺激上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從而加快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進而縮短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時間,因此為整合優質課堂教學內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擴充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把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而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單靠課本上的圖例和抽象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利用電子白板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轉、平移和比較的過程。學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這樣不僅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加快農村小數數字化教學的實踐思考

數字化教學包括利用BBS課程論壇、網上答疑、E-mail、OICQ、NetMeeting等各方面網絡通訊技術的運用,支持實時和非實時交流,拓展了學科課程教學時空,極大地增強了農村小數教學語言表達的豐富性,讓學生經歷了敢想敢說、肯想愿說、能說會說、善想善說的過程,能用準確、精煉、清晰、連貫的數學語言表述操作過程、計算算理、解題思路以及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由此,數字化教學成為學生思維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培養的有效工具。《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為落實課標,我提出以下幾點農村小數數字化教學實踐改進的2點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乡宁县| 遵义县| 仙居县| 西安市| 岫岩| 奇台县| 原阳县| 威海市| 平利县| 眉山市| 延长县| 东平县| 淮滨县| 巫山县| 丹寨县| 洛扎县| 泽普县| 大荔县| 余庆县| 务川| 温泉县| 富源县| 赤水市| 孙吴县| 五华县| 自治县| 永平县| 蕲春县| 兰西县| 靖边县| 连江县| 卢龙县| 凭祥市| 嘉兴市| 南汇区| 延川县| 平遥县| 三门峡市| 崇礼县| 临朐县|